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三界空花
【佛學大辭典】
(譬喻)三界無實。譬如空華。楞嚴經六曰:「三界若空花。」
【佛學常見辭匯】
(喻)三界無實,猶如空花。
三界苦輪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界之迷苦界,為有罪惡眾生生死輪回之境界。故名。
三界慈父
【佛學大辭典】
(雜語)謂佛也。以佛垂教導迷于三界之眾至于善所故也。
三界萬靈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界中一切之有情也?;叵蛩薰Φ聲r之語。
三界唯一心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古來華嚴經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雖習之。而此經中無此成語。八十華嚴經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沽A嚴經十卷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曰:「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谷〈硕炍囊唤浿饕庹?。不知為誰創(chuàng)造。
【佛學常見辭匯】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三界萬靈牌
【佛學大辭典】
(物名)牌上書云:「三界萬靈十方至圣六親眷屬七世父母。」盂蘭盆會等立之。先萬靈而后至靈有深義而然,非倒語。見象器箋十六。
三界二十五有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區(qū)別三界為二十五處。(參見: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有字)。涅槃經二十五曰:「被無明枷,系生死桎。達二十五有,不能得離?!?br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開三界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惡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禪天及初禪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禪中之凈居天與無想天也。無色界有四有,四空處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報,名二十五有。輔行二曰:「二十五有,總為頌曰:四域(即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王,四禪四無色,無想五那舍(即凈居天)?!鼓鶚劷浰脑唬骸付逵?,如首楞嚴經中廣說。」
【佛學常見辭匯】
由業(yè)因而有果報生,故果亦名為有。三界的果法,分為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禪天為四有,另大梵天五凈居天無想天為三有。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二十五有者,總言六道生死,別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為有。略云三有:謂欲、色、無色也?;蛟凭庞校绶志诺毓?。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惡趣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禪兩天為一有;大梵雖在初禪,自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禪三天為一有;三禪三天為一有;四禪前三天為一有;無想雖在四禪,自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還天,雖亦在四禪中,自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為四有,鈍根樂定那含,寄四空處,無別處所,即屬四空處攝,故此色無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謂也。然梵王天、無想天、及五那含天總在四禪天中,而別出其名者,以外道計梵王天為生萬物之主,計無想天以無心為涅槃,計五那含天為真解脫,所以經教特立此三天為三有,以對破外道之計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一、四洲為四有〕,謂東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閻浮提、北郁單越也。(梵語弗于逮,華言勝。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梵語郁單越,華言勝處。)
〔二、四惡趣為四有〕,謂六道中,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四者,皆由愚癡貪欲造諸惡業(yè),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為六有〕,謂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梵語夜摩,亦云須燄摩,華言善時分。梵語兜率,華言知足。)
〔四、梵天為一有〕,謂初禪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無想天為一有〕,謂四禪中之無想天,此天以無心想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為一有〕,那含,梵語具云阿那含,華言不還。謂四禪中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凈居天,此之五天,名位雖別,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為一有也。(第三果,即聲聞阿那含果也。)
〔七、四禪天為四有〕,謂色界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也。
〔八、四空處天為四有〕,謂無色界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也。
三重法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華嚴宗所立三種之觀門也。一、理法界,觀一切諸法,盡為平等之真如。界者性之義也。二、理事無礙法界,觀諸法即真如,真如即諸法。故界具分與性之二義。事者分之義,理者性之義。三、事事無礙法界,觀諸法既具性,則諸法一一復如性融通,而一切事事,悉相融相即。界具性分之二義,如第二。華嚴法界玄鏡上曰:「法界相要唯有三,然總具四種: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今是后三,其事法界歷別難陳?!棺⒎ń缬^門曰:「法界統(tǒng)唯一真法界,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成四種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無礙法界,具性分義,性分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礙故。(中略)觀門有三種,除事法界也,事不獨立也?!?/div>
三處入法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法界為華嚴經所證之理,猶法華言實相。聲聞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別,如法華之入理,有三周之別,菩薩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別,則華嚴之入理亦有三處之別:一、十住初心入法界,是上根之菩薩于初住證法界之理者。二、回向終心入法界,是中根之菩薩于十回向之滿位證法界之理者。三、初地入法界,是下根之菩薩至初地之位,證法界之理者。見華嚴大疏七。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疏)
法界,即一切眾生本有之心,諸佛所證平等之理也,而云三處入者,由菩薩根有利鈍,行有淺深,故所證入先后不定,遂分三處也。
〔一、十住初心入法界〕,謂利根菩薩,即于初住位中,破無明惑,證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轉,是名十住初心入法界也。(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
〔二、回向終心入法界〕,謂菩薩于十回向后,心眾行純熟,證入法界,是名回向終心入法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礙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三、初地入法界〕,謂菩薩于前行向中,功德具足,至于初地,即得證入法界;乃了三德圓融,三身自在,是名初地入法界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也。三身者,法身、報身、應身也。)
三輪世界
【佛學大辭典】
(界名)此世界之最下為風輪,風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有金輪,金輪之上安置九山八海而成一世界,故此世界稱為三輪世界。而簡別于蓮華藏世界等。
【佛學常見辭匯】
建立在三輪之上的世界。佛經說在我們這世界的最下層有一風輪,風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有金輪,金輪之上安置著九山八海而成為一世界,故此世界稱為三輪世界。
大千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千大千世界也。(參見: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數(shù)量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也。內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于第四禪天,成壞必同時焉。見智度論七,佛地論六。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大千世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義: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數(shù)千倍之,謂之小千世界,二禪統(tǒng)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謂之中千,三禪統(tǒng)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謂之大千,四禪統(tǒng)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千大千世界也。經說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別。合四大洲日月諸天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佛學常見辭匯】
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火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huán)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shù)百小洲而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shù),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俗語佛源】
形容廣大而又豐富的世界?!独銍澜洝肪硭恼f「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后來,「世界」成了一個偏義復詞,僅含空間的意思。佛經中說,以須彌山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稱為一個世界。積一千個世界,為「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即為「大千世界」。「以三積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梗ā?a target='_blank'>釋氏要覽·界趣》)《五燈會元》卷一:「遍觀三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于靜三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弧箵?jù)說,我們人類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由釋迦牟尼教化。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十億個世界,而宇宙中有無數(shù)的「大千世界」(見《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李明權)
【三藏法數(shù)】
謂以一千個中千世界,則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天王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樂變化天,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世天。百萬二禪天。一千三禪天,總為第四禪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億有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今言百億者,則以千萬為億也。)
金剛界大日如來
【佛學大辭典】
(佛名)金剛界曼荼羅五大月輪中央輪五尊之中尊也。為于色界頂摩醯首羅宮(即大自在宮與胎藏大日依處同),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五相圓滿,始成正覺之相,顯修生智德之智法身也,其相似菩薩,作天人之狀,頭垂發(fā),戴五智之寶冠,手結智拳印,其色清白。以字為種子,以五鈷為三昧耶形,密號謂之遍照金剛。圣位經曰:「爾時金剛界毗盧遮那佛在色界頂阿迦尼吒天宮,初受用身成等正覺證得一切如來平等?!孤猿鼋浫唬骸赣山Y大智拳印契故能入佛智。(中略)結跏趺坐有大威德,色如白鵝,形如凈月,一切相好悉皆圓滿顯具,寶冠垂發(fā)以繒?輕妙天衣繞腰被紲而為上服?!姑夭赜浬显唬骸稿喿终?,智法身種子?!硅さo經疏曰:「以字為大日種子?!硅さo經曰:「薄伽梵遍照如來?!姑夭赜涒n三曰:「金剛界者以五為體,五表五智,即大日三昧耶形也?!?/div>
胎藏界大日如來
【佛學大辭典】
(佛名)此為胎藏界中臺八葉院之中尊,于大自在天廣大金剛法界宮,顯本有理德之理法身也。是亦菩薩形,首戴發(fā)髻,身纏輕妙之衣,手結法界定印,通身金色(或云白色),字為種子,以率都婆為三昧耶形,密號謂之遍照金剛。大日經疏四曰:「觀作寶蓮華臺寶王宮殿,于中敷座,座上置白蓮華臺,以阿字門轉作大日如來身,如閻浮檀紫摩金色,如菩薩形,首戴發(fā)髻猶如冠形,通身放種種色光,被絹乘衣,此是首陀會天成最正覺之標幟也(首陀會,譯云凈居大日經疏一曰:「釋論云:第四禪五種那含住處,名凈居天。過之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凈居號曰大自在天王是也?!梗?,彼界諸圣天眾,衣服輕妙,乃至無有銖兩,本質嚴凈不復假以外飾,故世尊俯同其像也?!姑夭赜浬显唬骸赴⒆终撸R遮那理法身種子?!雇略唬骸赴巳~九尊中臺大日如來。(中略)黃色金,入定印?!?/div>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佛學大辭典】
(經名)四十卷,華嚴經之具名。但常為四十卷中最末一卷之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