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975,分65頁顯示  上一頁  26  27  28  29  30  32  33  34  35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界八苦
三界九地
三界火宅
三界空花
三界苦輪
三界慈父
三界萬靈
三界唯一心
三界萬靈牌
三界二十五有
三重法界
三處入法界
三輪世界
大千界
大千世界
三界八苦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在迷界之八苦。即生老病死之四苦與愛別離苦,怨憎會(huì)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之四苦也。(參見:苦)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生活在三界中的人們有八種的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huì)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語豆祛Duh!kha,逼惱身心之謂也。佛地經(jīng)五曰:「逼惱身心名苦。」大乘義章二曰:「逼惱名苦?!?br />【三藏法數(shù)】
苦即逼迫之義,謂或遇惡緣惡境,身心受其逼迫。要覽云:逼惱身心曰苦。是也。
三界九地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區(qū)分三界為九地。(參見:九地)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下起地獄,上至他化天,其中眾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禪,上至有頂,其中眾生,雖已斷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則四空天,其中眾生,并色身亦無,故名無色界。九地者:欲界匯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四禪名舍念清凈地。無色界有四地,即空無邊處地,識(shí)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合為九地。
九地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又名九有。以欲界為一地,色界及無色界各分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離生喜樂地,三定生喜樂地,四離喜妙樂地,五舍念清凈地,六空無邊處地,七識(shí)無邊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想非非想處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雜居地。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為散地,并有欲故,合為一地。離生喜樂地者,即色界初禪,與尋伺即覺觀相應(yīng),已離欲界之苦,而生喜樂,故立為一地。定生喜樂地者,即色界第二禪,已無尋伺,從定生喜樂,故為一地。離喜妙樂地者,即色界第三禪,離前喜貪,心悅安靜,有勝妙之樂,故為一地。舍念清凈地者,即色界第四禪,離前喜樂等,清凈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為一地??諢o邊處地者,為無色界之第一定,厭色而住于空無邊處定,識(shí)無邊處地者,為無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識(shí)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地者,為無色界之第三定,住于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地者,為無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處定,故各立為一地。其中后四地,乃所謂四無色界,其名稱別無所異。前五地,據(jù)雜阿含經(jīng)十七之說,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謂五欲因緣生念。云何無食念?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無食念。云何無食無食念?謂有覺有觀息,內(nèi)凈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念。云何有食樂?謂五欲因緣,生樂生喜,是名有食樂。云何無食樂?謂息有覺有觀,內(nèi)凈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是名無食樂。云何無食無食樂?謂比丘離喜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圣說舍,是名無食無食樂。云何有食舍?謂五欲因緣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無食舍?謂彼比丘離喜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圣說舍,第三禪具足住,是名無食舍。云何無食無食舍?謂彼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舍,凈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舍?!挂嘁姶笈派痴撊?,俱舍論二十八等。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zhàn)一地,其他色界和無色界各佔(zhàn)四地,即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凈地、空無邊處地、識(shí)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以上九地,因皆貪著境界,不肯離去,所以叫做地。又因?yàn)槭菑挠新I(yè)因所得來的果報(bào),所以又名九有。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三界分別說之,可為九地。九地者:謂欲界五趣雜居一地;色界四禪,分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分為四地;共為九也。地有持載之義,眾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從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為空居。從所依處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雜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餓鬼、畜生、地獄也。本該六趣,以阿修羅通于諸趣,故但言五。雜居者,五趣雖果報(bào)苦樂不同,總居于欲界故也。
二、離生喜樂地 離生喜樂地者,即色界初禪天也。謂此天已離欲界欲惡之法,得覺觀禪定,身心凝靜,而生喜樂。住于此定,一切苦惱,皆不能逼也。
三、定生喜樂地 定生喜樂地者,即色界二禪天也。謂此天已離初禪覺觀動(dòng)散,攝心在定,澹然凝靜,而生勝定喜樂。住于此定,如人從暗室中出,見日月光明,朗然洞徹也。
四、離喜妙樂地 離喜妙樂地者,即色界三禪天也。謂此天已離二禪天喜之踴動(dòng),因攝心諦觀,泯然入定,而得勝妙之樂。住于此定,樂法增長,遍滿身中也。
五、舍念清凈地 舍念清凈地者,即色界四禪天也。謂此天舍二禪之喜,及三禪之樂,心無憎愛,一念平等,清凈無雜。住于此定,空明寂靜,萬像皆現(xiàn)也。
六、空無邊處地 空無邊處地者,即無色界第一天也。謂此天厭色界色質(zhì)為礙,不得自在故,以功用行,滅一切色相,而入虛空處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凈,無礙自在也。
七、識(shí)無邊處地 識(shí)無邊處地者,即無色界第二天也。謂此天厭空處無邊,轉(zhuǎn)心緣識(shí),與識(shí)相應(yīng),心定不動(dòng),三世之識(shí),悉現(xiàn)定中。住于此定,清凈寂靜也。
八、無所有處地 無所有處地者,即無色界第三天也。謂此天厭空處無邊,識(shí)處三世,流轉(zhuǎn)無際,舍此二處而入無所有處。住于此定,怡然寂靜,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處地 非非想處地者,非前識(shí)處之有想,非無所有處之無想,即無色界第四天也。謂此天厭無所有處如癡,故舍之而入非非想處定。住于此定,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凈無為也。
三界火宅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以火宅譬三界。(參見:火宅)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喻)三界里的惱煩憂苦非常熾盛,眾生住在里面好像住在火宅里一樣。
火宅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三界之生死,譬如火宅也。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法華經(jīng)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意謂三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燒著的房子一樣,人們住在里面,苦不堪言。
【俗語佛源】
典出《法華經(jīng)·譬喻品》:有一大富翁,家宅廣大,而唯有一門,忽然火起,諸子在宅中游戲,全然不覺。富翁心急,對(duì)諸子說:門外有羊車、鹿車和牛車,可以游戲,你們快出來吧!于是,諸子爭(zhēng)先恐后地奔出火宅,上車而去。經(jīng)上用這個(gè)譬喻說明如來「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濟(jì)眾生?!狗鸾桃曰鹫扔鞅娍喑錆M的「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即眾生生死輪回之處)。如《心地觀經(jīng)·序品》謂:「了達(dá)三界如火宅,八苦充滿難可出?!拱丝?,指眾生八種基本的苦難: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huì)苦和五陰盛苦。唐·白居易《贈(zèng)曇禪師》詩:「欲知火宅焚燒苦,方寸如今化作灰?!辜从么朔鸾痰涔省;鹫嗵刂笩罓坷p的俗世家室。如明·妙葉《念佛直指》:「如俗在家,火宅方煎?!姑耖g亦貶稱私畜妻室的破戒僧人為火宅僧。詩中亦用火宅比喻荒年亂世。如清·魏源《北岳五臺(tái)看雪行》詩:「各號(hào)清涼奠震旦,欲易火宅為寧坤?!梗ɡ蠲鳈?quán))
三界空花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三界無實(shí)。譬如空華。楞嚴(yán)經(jīng)六曰:「三界若空花?!?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喻)三界無實(shí),猶如空花。
三界苦輪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界之迷苦界,為有罪惡眾生生死輪回之境界。故名。
三界慈父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謂佛也。以佛垂教導(dǎo)迷于三界之眾至于善所故也。
三界萬靈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界中一切之有情也?;叵蛩薰Φ聲r(shí)之語。
三界唯一心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古來華嚴(yán)經(jīng)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闺m習(xí)之。而此經(jīng)中無此成語。八十華嚴(yán)經(jīng)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沽A嚴(yán)經(jīng)十卷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曰:「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谷〈硕炍囊唤?jīng)之主意者。不知為誰創(chuàng)造。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三界萬靈牌
【佛學(xué)大辭典】
(物名)牌上書云:「三界萬靈十方至圣六親眷屬七世父母?!褂厶m盆會(huì)等立之。先萬靈而后至靈有深義而然,非倒語。見象器箋十六。
三界二十五有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區(qū)別三界為二十五處。(參見: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有字)。涅槃經(jīng)二十五曰:「被無明枷,系生死桎。達(dá)二十五有,不能得離?!?br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開三界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惡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禪天及初禪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禪中之凈居天與無想天也。無色界有四有,四空處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報(bào),名二十五有。輔行二曰:「二十五有,總為頌曰:四域(即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王,四禪四無色,無想五那舍(即凈居天)?!鼓鶚劷?jīng)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嚴(yán)經(jīng)中廣說?!?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由業(yè)因而有果報(bào)生,故果亦名為有。三界的果法,分為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禪天為四有,另大梵天五凈居天無想天為三有。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二十五有者,總言六道生死,別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為有。略云三有:謂欲、色、無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惡趣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禪兩天為一有;大梵雖在初禪,自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禪三天為一有;三禪三天為一有;四禪前三天為一有;無想雖在四禪,自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還天,雖亦在四禪中,自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為四有,鈍根樂定那含,寄四空處,無別處所,即屬四空處攝,故此色無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tái)四教儀)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謂也。然梵王天、無想天、及五那含天總在四禪天中,而別出其名者,以外道計(jì)梵王天為生萬物之主,計(jì)無想天以無心為涅槃,計(jì)五那含天為真解脫,所以經(jīng)教特立此三天為三有,以對(duì)破外道之計(jì)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一、四洲為四有〕,謂東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閻浮提、北郁單越也。(梵語弗于逮,華言勝。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梵語郁單越,華言勝處。)
〔二、四惡趣為四有〕,謂六道中,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四者,皆由愚癡貪欲造諸惡業(yè),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為六有〕,謂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梵語夜摩,亦云須燄摩,華言善時(shí)分。梵語兜率,華言知足。)
〔四、梵天為一有〕,謂初禪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無想天為一有〕,謂四禪中之無想天,此天以無心想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為一有〕,那含,梵語具云阿那含,華言不還。謂四禪中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凈居天,此之五天,名位雖別,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為一有也。(第三果,即聲聞阿那含果也。)
〔七、四禪天為四有〕,謂色界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也。
〔八、四空處天為四有〕,謂無色界空處天、識(shí)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也。
三重法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華嚴(yán)宗所立三種之觀門也。一、理法界,觀一切諸法,盡為平等之真如。界者性之義也。二、理事無礙法界,觀諸法即真如,真如即諸法。故界具分與性之二義。事者分之義,理者性之義。三、事事無礙法界,觀諸法既具性,則諸法一一復(fù)如性融通,而一切事事,悉相融相即。界具性分之二義,如第二。華嚴(yán)法界玄鏡上曰:「法界相要唯有三,然總具四種: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今是后三,其事法界歷別難陳。」注法界觀門曰:「法界統(tǒng)唯一真法界,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成四種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無礙法界,具性分義,性分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zé)o礙故。(中略)觀門有三種,除事法界也,事不獨(dú)立也。」
三處入法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法界為華嚴(yán)經(jīng)所證之理,猶法華言實(shí)相。聲聞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別,如法華之入理,有三周之別,菩薩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別,則華嚴(yán)之入理亦有三處之別:一、十住初心入法界,是上根之菩薩于初住證法界之理者。二、回向終心入法界,是中根之菩薩于十回向之滿位證法界之理者。三、初地入法界,是下根之菩薩至初地之位,證法界之理者。見華嚴(yán)大疏七。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疏)
法界,即一切眾生本有之心,諸佛所證平等之理也,而云三處入者,由菩薩根有利鈍,行有淺深,故所證入先后不定,遂分三處也。
〔一、十住初心入法界〕,謂利根菩薩,即于初住位中,破無明惑,證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轉(zhuǎn),是名十住初心入法界也。(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
〔二、回向終心入法界〕,謂菩薩于十回向后,心眾行純熟,證入法界,是名回向終心入法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礙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三、初地入法界〕,謂菩薩于前行向中,功德具足,至于初地,即得證入法界;乃了三德圓融,三身自在,是名初地入法界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也。三身者,法身、報(bào)身、應(yīng)身也。)
三輪世界
【佛學(xué)大辭典】
(界名)此世界之最下為風(fēng)輪,風(fēng)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有金輪,金輪之上安置九山八海而成一世界,故此世界稱為三輪世界。而簡(jiǎn)別于蓮華藏世界等。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建立在三輪之上的世界。佛經(jīng)說在我們這世界的最下層有一風(fēng)輪,風(fēng)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有金輪,金輪之上安置著九山八海而成為一世界,故此世界稱為三輪世界。
大千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千大千世界也。(參見: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dāng)?shù)量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也。內(nèi)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于第四禪天,成壞必同時(shí)焉。見智度論七,佛地論六。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參見:大千世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義: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dāng)?shù)千倍之,謂之小千世界,二禪統(tǒng)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謂之中千,三禪統(tǒng)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謂之大千,四禪統(tǒng)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千大千世界也。經(jīng)說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別。合四大洲日月諸天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火輪,再下為風(fēng)輪,風(fēng)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dú)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huán)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shù)百小洲而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因?yàn)檫@中間有三個(gè)千的倍數(shù),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俗語佛源】
形容廣大而又豐富的世界。《楞嚴(yán)經(jīng)》卷四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后來,「世界」成了一個(gè)偏義復(fù)詞,僅含空間的意思。佛經(jīng)中說,以須彌山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稱為一個(gè)世界。積一千個(gè)世界,為「小千世界」;積一千個(gè)「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積一千個(gè)「中千世界」,即為「大千世界」。「以三積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梗ā?a target='_blank'>釋氏要覽·界趣》)《五燈會(huì)元》卷一:「遍觀三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于靜三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弧箵?jù)說,我們?nèi)祟惖人诘摹复笄澜纭姑小告镀攀澜纭?,由釋迦牟尼教化。一個(gè)「大千世界」包含十億個(gè)世界,而宇宙中有無數(shù)的「大千世界」(見《法華經(jīng)·如來壽量品》)。(李明權(quán))
【三藏法數(shù)】
謂以一千個(gè)中千世界,則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天王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樂變化天,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世天。百萬二禪天。一千三禪天,總為第四禪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億有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今言百億者,則以千萬為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