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開眼界
【俗語佛源】
「眼界」即「眼根」,為六根之一,大致相當今天所說的視覺器官,包括眼球和視神經(jīng)等。因為六根屬于「十八界」中的一類,所以「眼根」亦名「眼界」。能夠維持自相,不與他相混淆,稱為「界」。眼界與色界相對,產(chǎn)生眼識界(視覺)。如《心經(jīng)》:「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楞嚴經(jīng)》中有「開眼見明,名為見外」之句,「開眼」,猶睜眼。為佛菩薩像畫眼點睛,也稱為「開眼」或「開光」(光、光明,指眼)。如《禪林象器箋·垂說門》謂:「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諸宗師家立地數(shù)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光明?!寡鄄坏侨松淼膫魃裉?,而且還是智慧的象征。如佛教中有慧眼、法眼、佛眼等說。在禪宗那里,「開眼」常用作開悟、覺悟的代稱。如《五燈會元》卷二十:「汝解心已極,但欠著力開眼耳?!箍吹搅艘郧拔匆姷竭^的東西,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俗語謂之「開眼界」。如《中國現(xiàn)在記》第十一回:「想起金山是最有名的地方,一向沒有去過,今日天氣晴明,正可前去開開眼界」。又如《新華文摘》1991年第5期:「昆侖山口某油庫壯觀、新奇的一幕使我大開眼界?!梗ɡ蠲鳈啵?/div>
花花世界
【俗語佛源】
佛教關于「世界」的說法很多。如《華業(yè)經(jīng)》說:「佛土生五色睫,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褂帧?a target='_blank'>梵網(wǎng)經(jīng)》卷上謂: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下。后俗語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華之地,塵世間。如《說岳全傳》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奪取宋室江山?!褂秩纭逗蔚洹返谝换兀骸钢薪绫闶墙袢沾蟊娝〉幕ɑㄊ澜??!梗ɡ蠲鳈啵?/div>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俗語佛源】
佛教把眾生世界分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間和地獄;色界包括四禪十八天;無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眾生生死輪回的處所,充滿痛苦煩惱,被喻為「火宅」?!肝逍小乖侵袊糯恼軐W概念,指構造物質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質特征,而且相互之間有生成、克制等聯(lián)系,從而構成了萬物及其運動變化?!赋鋈缤狻咕褪浅錾垒喕兀覆辉谖逍兄小咕褪遣皇芪镔|的障礙。俗語「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脫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義》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豈得以世俗男女分別而論。」又如《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演義》第二六回:「真君道: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來管你凡間什么閑爭閑鬧斗?」(李明權)
二義──世界二義
【三藏法數(shù)】
(出楞嚴經(jīng))
〔一、世遷流義〕,世遷流者,謂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遷流也。只如昨日是過去,今日是現(xiàn)在,明日是未來,如此遷移流動,無有間歇也。
〔二、界方位義〕,界方位者,謂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有定位,不相混亂也。
三觀──法界三觀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法界觀)
法界三觀者,乃帝心尊者依華嚴經(jīng)而立也。法界即所觀之境,三觀即能觀之觀。此三種觀,雖自下升上,漸次深廣,然修之者,但一道豎窮,展轉圓妙,非初觀外別有二三,良以舉一即三,全三是一,故也。
〔一、真空觀〕,謂非虛妄念慮曰真,非形礙色相曰空。故簡情妄以顯真性,使見色非實色,舉體全是真空。令見空非斷空,舉體全是真性。如是則能廓情塵,而空色無礙;泯智解,而心境俱融,故名真空觀。
〔二、理事無礙觀〕,謂性靜明體曰理,形相分限曰事。故觀廣大之理,咸歸一塵;即了一塵之色,通遍法界。是則融萬象之虛相,全一真之明性。理事交徹,無礙圓融,故名理事無礙觀。
〔三、周遍含容觀〕,謂無所不在曰周遍,無法不攝曰含容。故觀全事之理,隨事而一一可見;全理之事,隨理而一一可融。是則一多無礙,大小相含,互攝互容,重重無盡,隱顯自在,神用不測,真可謂入華嚴無盡法界之境,故名周遍含容觀。
三欲──欲界三欲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一、飲食欲〕,謂凡夫之人于種種美味飲食多生貪愛,是名飲食欲。
〔二、睡眠欲〕,謂凡夫之人心多暗塞,不能勤修道業(yè),唯耽睡眠,是名睡眠欲。
〔三、淫欲〕,謂一切男女,互相貪染,起諸欲事,是名淫欲。
三苦對三界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一、苦苦對欲界〕,謂三界受生,無非是苦。欲界諸境逼迫,苦中復苦,故云苦苦對欲界。
〔二、壞苦對色界〕,謂樂壞時,苦名為壞苦。如色界天受禪味之樂,報盡還于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壞苦對色界。(五道者,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三、行苦對無色界〕,謂雖無苦樂之境,任運心有生滅,名為行苦。如無色界中,雖無質礙之色,而有漏心識自然是苦,故名行苦對無色界。
四持──世界四持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疏)
經(jīng)云:彼須彌山,微塵數(shù)風輪。最在上者,名殊勝威光,能持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莊嚴世界海住在其中。(梵語須彌,華言妙高。)
〔一、能持風輪〕,謂此風輪,能持香水海,而使安住,故曰能持風輪。
〔二、所持香海〕,謂此香水海,因為風輪所持而得安住,故曰所持香海。
〔三、海出蓮華〕,謂此香水海中,出生大蓮華,為世界種,十方剎土皆為大蓮華之所含攝,故曰海出蓮華。
〔四、華持剎?!?,謂此大蓮華,能持世界剎海,安住其中,四方均平,清凈堅固,故曰華持剎海。(剎,梵語具云剎摩,華言土田。)
四輪持世界
【三藏法數(shù)】
(出佛祖統(tǒng)紀)
輪取持載之義。華嚴經(jīng)云:三千大千世界依于水輪、風輪、空輪。不言金輪者,文略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今言三千大千者,總別兼稱也。)
〔一、金輪〕,大地之下有金輪,起世因本經(jīng)云:水上有風,吹轉此水,于上成金,如熟酥生膏,是名金輪。
〔二、水輪〕,金輪之下有水輪。菩薩藏經(jīng)云:最上風輪,為水輪之所依止,其水量高六十八百千由旬。(梵語由旬,華言限量。)
〔三、風輪〕,水輪之下有風輪。菩薩藏經(jīng)云:風輪量高六萬八千俱胝。(梵語俱胝,華言百億。)
〔四、空輪〕,風輪之下有空輪。華嚴經(jīng)云:空無所依。雖無所依,然由眾生業(yè)感,世界次第安住。
五種結界相
【三藏法數(shù)】
(出善見毗婆沙律)
五種結界相者,乃是如來制比丘結界之法也。謂比丘若作法事,若行布薩,若建塔寺,或于空地,或在山林,或于水邊,隨其形量廣狹大小,必須結界,以立界相。故說此五種之名相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布薩,華言凈住。謂比丘當每月二番聚眾,宣說戒法,以凈身口意三業(yè),故云凈住也。)
〔一、方相〕,方相者,謂結界之地,其形方正也。以其四方或一方有長流之水,則以水為界相;若是無源,不常流者,則不可為界相?;蛴袠?,則以樹為界相;若是枯朽之樹,及不相連者,亦不可也?;蛴新?,則以路為界相;若是斷絕之路,亦不可也。或有石,則以石為界相;若是散漫之石,亦不可也。此處若無水、樹等,則當立石或種樹于四邊,以為界相也。
〔二、圓相〕,圓相者,謂結界之處,其形團圓也。以此處或水、樹等,其勢周圍圓繞,或立石種樹,以為界相也。
〔三、鼓形相〕,鼓形相者,謂結界之處,如鼓之形也。以此處或水或路等,生勢狀如鼓形,或立石種樹,以為界相也。
〔四、半月形相〕,半月形相者,謂結界之處,如半月之形也。以此處或水或路等,生勢狀如半月,或立石種樹,以為界相也。
〔五、三角相〕,三角相者,謂結界之處,其形三角也。以此處水路等三角圍繞,或立石種樹以為界相也。
七種第一義境界
【三藏法數(shù)】
(出入楞伽經(jīng))
七種境界者,即諸佛、菩薩所證所得之境界也。而皆云第一義者,乃約究竟極處而言。然此七種有通、別之異,前六種通于佛及菩薩,后一種乃如來自到境界也。
〔一、心境界〕,謂中道之理無二無別,即諸佛、菩薩心之所造至極之處,是名心境界。
〔二、慧境界〕,謂至極之理心既能造,即發(fā)通明慧性,以此慧性分明照了,是名慧境界。
〔三、智境界〕,謂既發(fā)慧明,則成智用,智力現(xiàn)前,于一切法無所不知,是名智境界。
〔四、見境界〕,謂智用既成,則發(fā)正見,正見現(xiàn)前,則無諸邪妄,是名見境界。
〔五、超二見境界〕,謂正見現(xiàn)前,則能超過斷、常二見,是名超二見境界。(斷、常二見者,謂外道妄計此身滅已,再不更生,是名斷見。復計此身滅已,后當更生,是名常見也。)
〔六、超子地境界〕,子地,即登地菩薩,等視眾生,猶如一子,謂諸佛菩薩,能以第一義心,發(fā)明智慧,正見現(xiàn)前,則超于十地,而成正覺,是名超子地境界。(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菩薩得證此地,能發(fā)生佛法,故言地也。)
〔七、如來自到境界〕,謂諸如來,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世間、出世間上上之法,是名如來自到境界。(如來性自性者,性即不遷不變之義,謂如來以此之性,而為自性也。成就世間、出世間者,世間即示同人法而化他也。出世間即同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也。上上法者,唯佛與佛能究竟自到也。)
九地──三界九地
【三藏法數(shù)】
(出釋氏要覽)
謂欲界五趣,雜居一地;色界四禪,分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分為四地,共為九也。地有持載之義,眾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從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為空居。從所依處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雜居地〕,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餓鬼、畜生、地獄也。本該六趣,以阿修羅通于諸趣,故但言五。雜居者,五趣雖果報苦樂不同,總居于欲界故也。(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
〔二、離生喜樂地〕,離生喜樂地者,即色界初禪天也。謂此天已離欲界欲惡之法,得覺觀禪定,身心凝靜,而生喜樂。住于此定,一切苦惱皆不能逼也。(覺觀者,初心在緣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
〔三、定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者,即色界二禪天也。謂此天已離初禪覺觀動散,攝心在定,澹然凝靜,而生勝定喜樂。住于此定,如人從暗室中出見日月光明,朗然洞徹也。
〔四、離喜妙樂地〕,離喜妙樂地者,即色界三禪天也。謂此天已離二禪天喜之踴動,因攝心諦觀,泯然入定,而得勝妙之樂。住于此定,樂法增長,遍滿身中也。
〔五、舍念清凈地〕,舍念清凈地者,即色界四禪天也。謂此天舍二禪之喜,及三禪之樂,心無憎愛,一念平等,清凈無雜。住于此定,空明寂靜,萬像皆現(xiàn)也。
〔六、空無邊處地〕,空無邊處地者,即無色界第一天也。謂此天厭色界色質為礙,不得自在,故加功用行,滅一切色相,而入虛空處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凈,無礙自在也。
〔七、識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者,即無色界第二天也。謂此天厭空處無邊,轉心緣識與識相應,心定不動,三世之識,悉現(xiàn)定中。住于此定,清凈寂靜也。(三世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
〔八、無所有處地〕,無所有處地者,即無色界第三天也。謂此天厭空處無邊,識處三世流轉無際,舍此二處,而入無所有處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靜,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處地〕,非非想處地者,非前識處之有想,非無所有處之無想,即無色界第四天也。謂此天厭無所有處如癡,故舍之,而入非非想處定。住于此定,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凈無為也。
二十重華藏莊嚴世界海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
謂此世界,住在香水海中,蓮華之上,種種妙寶莊嚴,含藏一切世界,深廣無窮也。此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shù)風輪所持;此微塵數(shù)風輪,最在上者,名殊勝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此香水海出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此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凈堅固,金剛輪山,周匝圍繞,地海眾樹,各有區(qū)別。金剛輪山內所有大地,一切皆以金剛所成,諸摩尼寶以為間錯,普現(xiàn)如來所有境界,如天帝網(wǎng),于中布列。此大地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香水海,一一妙寶充滿其中,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塵數(shù)香水河,右旋圍繞,一一河各有世界海微塵數(shù)莊嚴,此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香水海中,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各各依住,各各形狀,各各莊嚴等。一一世界種,或作須彌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諸莊嚴等形,悉在此世界海中,分布而住。其最中央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以現(xiàn)一切菩薩形,摩尼王幢為底,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莊嚴。有世界種,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其二十重莊嚴世界,皆從此出。其最下重世界,名最勝光。遍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有世界名種種香蓮華妙莊嚴。如是乃至最上第二十重世界,名妙寶焰。此第二十重世界,自下而上,各有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周匝圍繞。各有佛出現(xiàn),教化眾生。娑婆世界,正當?shù)谑?,即是毗盧遮那如來所出現(xiàn)之處。此二十重世界,皆在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此世界海,乃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于世界微塵數(shù)劫,修菩薩行時,親近微塵數(shù)佛之所嚴凈,故稱所修實因,感報此莊嚴重重無盡世界也。(梵語須彌,華言妙高。梵語摩尼,華言如意。天帝網(wǎng)者,謂帝釋殿有千珠寶網(wǎng),交光相映也。剎,梵語具云剎摩,華言土田。四天下者,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單越也。梵語娑婆,華言能忍。梵語毗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一、最勝光遍照華藏世界〕,此第一重世界,依眾寶摩尼華而住,其狀猶如摩尼寶形,一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離垢燈。(如摩尼寶形者,謂摩尼狀有八楞,似方不方,似圓不圓,世界如彼故也。離垢燈者,謂離煩惱、所知二障,智眼清凈,照世如燈故也。)
〔二、種種香蓮華妙莊嚴華藏世界〕,此第二重世界,依寶蓮華網(wǎng)而住,其狀猶如師子之座,二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師子光勝照。
〔三、一切寶莊嚴普照光華藏世界〕,此第三重世界,依種種寶瓔珞住,其形八隅;三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凈光智勝幢。
〔四、種種光明華莊嚴華藏世界〕,此第四重世界,依眾色金剛尸羅幢海住,其狀猶如摩尼蓮華,四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金剛光明無量精進力善出現(xiàn)。
〔五、普放妙華光華藏世界〕,此第五重世界,依一切樹莊嚴寶輪網(wǎng)海住,其形普方,而多有隅角。五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香光喜力海。
〔六、凈妙光明華藏世界〕,此第六重世界,依金剛宮殿海住,其形四方。六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普光自在幢。
〔七、眾華焰莊嚴華藏世界〕,此第七重世界,依一切寶色焰海住,七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歡喜海功德名稱自在光。
〔八、出生威力地華藏世界〕,此第八重世界,依種種寶色蓮華座虛空海住,其狀猶如因陀羅網(wǎng)。八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廣大名稱智海幢。(因陀羅網(wǎng),即天帝網(wǎng)也。)
〔九、出妙音聲華藏世界〕,此第九重世界,依恒出一切妙音聲莊嚴云摩尼王海住,其狀猶如梵天身形。九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清凈月光相無能摧伏。
〔十、金剛幢華藏世界〕,此第十重世界,依一切莊嚴寶師子座摩尼海住,其狀周圓。十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一切法海最勝王。
〔十一、恒出現(xiàn)帝青寶光明華藏世界〕,此第十一重世界,依種種殊異華海住,其狀猶如半月之形。十一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無量功德海。
〔十二、光明照耀華藏世界〕,此第十二重世界,依華旋香水海住,狀如華旋。十二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超釋梵。
〔十三、娑婆華藏世界〕,此第十三重世界,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wǎng)而住,其狀猶如虛空。十三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其佛即毗盧遮那如來世尊也。
〔十四、寂靜離塵光華藏世界〕,此第十四重世界,依種種寶衣海住,其狀猶如執(zhí)金剛形。十四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遍法界勝音。
〔十五、眾妙光明燈華藏世界〕,此第十五重世界,依凈華網(wǎng)海住,其狀猶如卐字之形。十五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不可摧伏力普照幢。
〔十六、清凈光遍照華藏世界〕,此第十六重世界,依種種香焰蓮華海住,其狀猶如龜甲之形。十六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清凈日功德眼。
〔十七、寶莊嚴藏華藏世界〕,此第十七重世界,依光明藏摩尼藏海住,其形八隅。十七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無礙智光明遍照十方。
〔十八、離塵華藏世界〕,此第十八重世界,依眾妙華師子座海住,狀如珠瓔。十八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無量方便最勝幢。
〔十九、清凈光普照華藏世界〕,此第十九重世界,依無量色香焰須彌山海住,其狀猶如寶華旋布。十九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普照法界虛空光。
〔二十、妙寶焰華藏世界〕,此第二十重世界,依一切諸天形摩尼王海住,其狀猶如寶莊嚴具。二十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佛號福德相光明。
世界顛倒
【三藏法數(shù)】
世謂過去現(xiàn)在未來遷流為世,界謂東西南北四方分位為界,以世涉方,故名世界。顛倒者,眾生迷失真性,念念遷流,住妄境界,起諸倒見,故名世界顛倒。
界方位義
【三藏法數(shù)】
界方位者,謂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有定位,不相混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