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975,分65頁顯示  上一頁  25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人間界
三千界
三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藏
三法道界
三昧耶界
三界
三界床
三界雄
三界眼
三界尊
三界藏
三界一心
三界六道
人間界
【佛學大辭典】
(界名)與人間,人界同,間即界之義。
三千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三千大千世界之略稱。
【佛學常見辭匯】
三千大千世界的簡稱。
三千世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三千大千世界之略稱。
【三藏法數(shù)】
(出長阿含經(jīng))
〔一、小千世界〕,謂一日一月繞一須彌山照四天下,山腰是四天王天所居,山頂是三十三天所居,此天之上,有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名一世界。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須彌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一千兜率天,一千樂變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世天,總為第二禪天所覆,是名小千世界。(梵語須彌,華言妙高。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梵語夜摩,華言善時。梵語兜率,華言知足。)
〔二、中千世界〕,謂以一千個小千世界,則成中千世界。此中千世界中,共有百萬日月,百萬須彌山,百萬四天下,百萬四天王天,百萬三十三天,百萬夜摩天,百萬兜率天,百萬樂變化天,百萬他化自在天,百萬梵世天。一千二禪天,總為第三禪天所覆,是名中千世界。
〔三、大千世界〕,謂以一千個中千世界,則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天王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樂變化天,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世天。百萬二禪天。一千三禪天,總為第四禪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億有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今言百億者,則以千萬為億也。)
三千大千世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數(shù)量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也。內(nèi)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于第四禪天,成壞必同時焉。見智度論七,佛地論六。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大千世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義: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數(shù)千倍之,謂之小千世界,二禪統(tǒng)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謂之中千,三禪統(tǒng)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謂之大千,四禪統(tǒng)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三千大千世界也。經(jīng)說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別。合四大洲日月諸天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佛學常見辭匯】
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火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huán)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shù)百小洲而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shù),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俗語佛源】
形容廣大而又豐富的世界?!独銍澜?jīng)》卷四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后來,「世界」成了一個偏義復詞,僅含空間的意思。佛經(jīng)中說,以須彌山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稱為一個世界。積一千個世界,為「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即為「大千世界」?!敢匀e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梗ā?a target='_blank'>釋氏要覽·界趣》)《五燈會元》卷一:「遍觀三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于靜三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據(jù)說,我們?nèi)祟惖人诘摹复笄澜纭姑小告镀攀澜纭?,由釋迦牟尼教化。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十億個世界,而宇宙中有無數(shù)的「大千世界」(見《法華經(jīng)·如來壽量品》)。(李明權(quán))
【三藏法數(shù)】
謂以一千個中千世界,則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天王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樂變化天,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世天。百萬二禪天。一千三禪天,總為第四禪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億有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今言百億者,則以千萬為億也。)
三千大千世界藏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勝鬘經(jīng)之語。勝鬘經(jīng)寶窟中本曰:「隔別故稱為界,三千苞含人物,目之為藏也?!?/div>
三法道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本尊之身與真言及印,曰三法道,此三法之界畔,曰三法道界。言真言行者,于此三法界內(nèi)修行,不可越此界畔也。大日經(jīng)密印品曰:「不越三法界道界,圓滿地波羅蜜?!沽x釋十曰:「此明力故,能滿諸地,能令修者得現(xiàn)三法,謂成就有三法,謂本尊之身真言及印等。此三法具,即得成就也。(中略)不越三法道界者,此界是終大界之界,非馱都也。于界道當中而行,故名不越耳?!?/div>
三昧耶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言三昧耶之法門也。密教之總稱。
三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一、欲界,有淫欲與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謂之欲界。二、色界,色為質(zhì)礙之義,有形之物質(zhì)也。此界在欲界之上,離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謂為身體,謂為宮殿,物質(zhì)的物,總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禪定之淺深粗妙分四級,稱為四禪天,新曰靜慮。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參見:四禪天))。三、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zhì)的物,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無色。此既為無物質(zhì)之世界。則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報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為四無色。又曰四空處((參見:四空處)),說出俱舍論世間品,三界義。圖表三界則如圖。



【佛學常見辭匯】
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禪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于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夫心行,雖千差萬別,溯其本根,不外一愛二見。有情業(yè)力,雖千差萬別,究其實際,不外一惡二善三定。眾生種類,雖千差萬別,區(qū)其大別,不外一欲二色三無色。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孔目)
界,限也、別也。謂三界分限各別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種: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極阿鼻地獄,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參,多諸染欲,故名欲界。(梵語阿鼻,華言無間。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娛樂也。
〔二、色界〕,色即色質(zhì),謂雖離欲界穢惡之色,而有清凈之色,始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一十八天,并無女形,亦無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質(zhì),故名色界。(梵語阿迦膩吒,華言質(zhì)礙究竟。一十八天者,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也。)
〔三、無色界〕,謂但有心識而無色質(zhì)也。始從空處,終至非非想處,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zhì),故名無色界。(四天者,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也。)
三界床
【佛學大辭典】
(譬喻)以病床譬三界之苦處。智度論七十一曰:「從三界床起,我當作佛?!?/div>
三界雄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佛之德稱。佛為三界中之大雄。伏一切之魔障。無量壽經(jīng)上曰:「愿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
三界眼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佛之德稱。佛為三界人之眼,使避生死之險難者。佛般泥洹經(jīng)下曰:「佛為大明,三界中眼?!?br />【佛學常見辭匯】
佛的德號。因佛是三界眾生之眼,能令眾生避開生死的痛苦。
三界尊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佛之德稱。佛為三界中之尊也。維摩經(jīng)佛國品曰:「我今稽首三界尊?!?br />【佛學常見辭匯】
佛的德號,因佛是三界中的眾生所共同尊重的圣人。
三界藏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三界包含一切眾生之煩惱業(yè)果。故為藏。仁王經(jīng)上曰:「一切眾生煩惱不出三界藏。」
【佛學常見辭匯】
謂三界含藏一切眾生的煩惱。
三界一心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三界唯一心)
三界唯一心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古來華嚴經(jīng)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闺m習之。而此經(jīng)中無此成語。八十華嚴經(jīng)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華嚴經(jīng)十卷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曰:「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谷〈硕炍囊唤?jīng)之主意者。不知為誰創(chuàng)造。
【佛學常見辭匯】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三界六道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三界之中有六道。(參見:六道)
六道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與六趣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是也。此六者,乃眾生輪回之道途,故曰六道。眾生各乘因業(yè)而趣之,故謂之六趣。法華經(jīng)序品曰:「六道眾生生死所趣?!狗ㄈA玄義二曰:「約十法界謂六道四圣也?!?參見:六趣)
【佛學常見辭匯】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因此六者是一切眾生乘業(yè)而趣向之處,故又名六趣。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文句)
道,即能通之義,謂六道生死,展轉(zhuǎn)相通,故名六道。
〔一、天道〕,天,即天然,自然樂勝身勝,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者,忍也。于世苦樂之境,而能安忍,是名人道。
〔三、阿修羅道〕,梵語阿修羅,華言無酒,又言無端正,又言無天。此道或居海岸,海底,或居半須彌山巖窟,宮殿嚴飾,懷猜忌心,常好斗戰(zhàn),是名阿修羅道。(無酒者,法華疏云:修羅于四天下,采華醞海為酒,魚龍業(yè)力,其味不變,于是嗔妒,誓愿斷酒,故云無酒。無端正者,修羅種類,男丑女端,故云無端正。無天者,凈名疏云:此神果報最勝,鄰次諸天,而非天,又無天德,故云無天。)
〔四、餓鬼道〕,謂此道或居海底,或在人間山林中,或似人形,或似獸形,不得飲食。業(yè)重者,饑火炎炎,不聞漿水之名;次者,伺求人間蕩滌膿血糞穢;輕者,時薄一飽,是名餓鬼道。
〔五、畜生道〕,畜生,亦云旁生。謂此道遍在諸處,披毛戴角,鱗甲羽毛,其類非一,互相吞啖,受苦無窮,是名畜生道。(旁生者,婆沙論云:形旁行旁。形旁者,謂身形橫生,不正也;行旁者,謂其宿世所行之行,偏邪不正也。)
〔六、地獄道〕,謂此獄在地之下,而有鑊湯劍樹等苦,是名地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