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世界成立次第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時,先成色界諸天,次成欲界諸天,次成人及馀眾生界,后成地獄。
十界為果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由迷悟之心,行有漏無漏之業(yè),則得十界之果。十界者,即十法界。合四圣六凡,是為十也。法界之義有多種,約二義能釋之。一就事,二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乃總該萬有而謂之一法界。又界者,邊際義。法界者,極言法之邊際也。約理而說,則法界者,眾生之心法也。此心能生諸法,是名法界。又單名法界,及名法性。合曰法界性。法界即法性也。
一、四圣
一、佛法界 以諸佛三覺之法則,而在諸佛萬行具足之境界,曰佛法界。
二、菩薩法界 以菩薩自覺覺他之法則,而在菩薩二行成就之境界,曰菩薩法界。
三、緣覺法界 以緣覺觀因緣之法則,而在緣覺悟真空之境界,曰緣覺法界。
四、聲聞法界 以聲聞修四諦之法則,而在聲聞證真空之境界,曰聲聞法界。
二、六凡
五、天法界 以天上善禪定之法則,而在天樂勝身勝之境界,曰天法界。
六、人法界 以人中善之法則,而在人苦樂夾雜之境界,曰人法界。
七、修羅法界 以修羅下善好斗之法則,而在修羅戰(zhàn)斗之境界,曰修羅法界。
八、餓鬼法界 以餓鬼下惡之法則,而在餓鬼饑餓之境界,曰餓鬼法界。
九、畜生法界 以畜生中惡之法則,而在畜生舌啖之境界,曰畜生法界。
十、地獄法界 以地獄上惡之法則,而在地獄極苦之境界,曰地獄法界。
十界依正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前言世間,明一切心造,茲言出世,以明心造有染凈之不同。
華藏世界海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華藏世界海,有一百一十一之香水海。
娑婆世界位置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娑婆世界所在之一浮幢佛剎,此佛剎之名。如:
一、無邊妙花光香水海。
二、一切香摩尼王莊嚴蓮花。
三、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
四、種上二十重世界。
第一重 最勝光世界 離垢燈佛
第十二重 光明照耀世界 超釋梵佛
第十三重 娑婆世界 毗盧遮那佛
第十四重 寂靜離塵光世界 遍法界勝音佛
第二十重 妙寶燄世界 福德相光明佛
遍照十方熾然世界種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一、遍照十方熾然世界種,在華藏世界之中心。
二、遍照十方熾然世界種,最近之十浮幢佛剎圍繞,東方離垢焰起,順次右旋而為一周。
一、離垢焰          六、蓮花因
二、無盡光          七、寶香藏
三、寶焰光          八、寶莊嚴
四、帝青寶          九、金剛寶
五、金剛輪          十、天城寶
三、遍照十方熾然世界種,在華嚴世界之中心,而華藏世界,凡有一百一十一香水海,皆重重圍繞此遍照十方熾然世界種。
十界因果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前言世間,明六凡因果。茲合世出世間,以明凡圣因果。惟但舉其略,不加詳及,故說十界業(yè)因及十界業(yè)果。言十界者,先及六凡,次及四圣。
一、六凡因果
一、瞋恚邪淫  即地獄業(yè)  極苦無間  即地獄果
二、慳貪不施  即餓鬼業(yè)  缺乏不遂  即餓鬼果
三、愚癡暗蔽  即畜生業(yè)  昏鈍困苦  即畜生果
四、我慢貢高  即修羅業(yè)  戰(zhàn)斗爭奪  即修羅果
五、堅持五戒  即人道業(yè)  苦樂夾雜  即人道果
六、精修十善  即天道業(yè)  享受福樂  即天道果
二、四圣因果
七、證悟人空  即聲聞業(yè)  證小涅槃  即聲聞果
八、知緣性離  即緣覺業(yè)  證因緣覺  即緣覺果
九、度行齊修  即菩薩業(yè)  漸入覺位  即菩薩果
十、真慈平等  即佛之業(yè)  成圓滿覺  即佛之果
十八界(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藏法數(shù)云:「十八界,界即界分,謂眾生心色俱迷者故。大圣教門,開色為十界,開心為八界,令其觀此色心二法,皆從虛妄因緣而生,起惑造業(yè),輪轉生死。若達此妄源,無有實體,絕名離相,則不為惑染所迷也。
一、眼界 謂能見之根,名為眼界。
二、耳界 謂能聞之根,名為耳界。
三、鼻界 謂能嗅之根,名為鼻界。
四、舌界 謂能嘗味之根,名為舌界。
五、身界 謂能覺觸之根,名為身界。
六、意界 謂能知法之根,名為意界。
七、色界 謂眼所見一切色境,名為色界。
八、聲界 謂耳所聞一切音聲,名為聲界。
九、香界 謂鼻所嗅一切香氣,名為香界。
十、味界 謂舌所嘗一切諸味,名為味界。
十一、觸界 觸即觸著,謂身所覺冷暖細滑等觸名為觸界。
十二、法界 謂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十三、眼識界 謂識依眼根而能見色,名眼識界。
十四、耳識界 謂識依耳根能聞諸聲,名耳識界。
十五、鼻識界 謂識依鼻根能嗅諸香,名鼻識界。
十六、舌識界 謂識依舌根能嘗諸味,名舌識界。
十七、身識界 謂識依身根能覺諸觸,名身識界。
十八、意識界 謂識依意根而能分別一切法相,名意識界。
如論云:復有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一、眼等諸界及色等諸界,如處中說。
二、六識界者,謂依眼等,緣色等境,了別為性。
三、言意界者,謂即彼識無間滅等,為欲顯示第六意識及廣建立十八界故。
問:「以何義故,說名為界?」答:「以能任持無作用性自相義故,說名為界?!?br />〔表〕
復次此十八界:
一、幾有色 謂十界一少分即色蘊自性。
二、幾無色 謂所馀界。
三、幾有見 謂一色界。
四、幾無見 謂所馀界。
五、幾有對 謂十色界,若彼于此有所礙故。
六、幾無對 謂所馀界。
七、幾有漏 謂十五界及后三少分,謂于是處煩惱起故,現(xiàn)所行處故。
八、幾無漏 謂后三少分。
九、幾欲界系 謂一切。
十、幾色界系 謂十四,除香味及鼻舌識。
十一、幾無色界系 謂后三。
十二、幾不系 謂即彼無漏。
十三、幾蘊所攝 謂除無為。
十四、幾取蘊所攝 謂有漏。
十五、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謂十通三性(七心界色聲及法界一分),八無記性。
十六、幾是內(nèi) 謂十二,除色聲香味觸及法界。
十七、幾是外 謂所馀六。
十八、幾有緣 謂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法性。
十九、幾無緣 謂馀十及法界少分。
二十、幾有分別 謂意識界意界及法界少分。
二十一、幾有執(zhí)受 謂五內(nèi)界及四界少分,謂色香味觸。
二十二、幾非執(zhí)受 謂馀九及四少分。
二十三、幾同分 謂五內(nèi)有色界,與彼自識等境界故。
二十四、幾彼同分 謂彼自識空時與自類等故。
〔表〕
蘊處界三科相攝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如論云:
一、色蘊即十處十界及法處法界一分。
二、識蘊即意處及七心界。
三、馀三蘊及色蘊一分,并諸無為,即法處法界。
(五蘊)  (十二入) ?。ㄊ私纾?br />┌眼┐     ┌眼
│耳│     │耳
色─色───┬→┤鼻├─────┤鼻
│ │舌│     │舌
↓ └身┘     └身
┌│→─意───┬───意
┌受┐ ↑│ ┌色┐  ↓  ┌色
│想│ ││ │聲│  │  │聲
名┤ ├┐│├→┤香├─→↓→─┤香
│行┘│↑│ │味│  │  │味
└識→↓┘↓ └觸┘  │  └觸
無 為─┴→┴→─法──→↓→──法
│  ┌眼識
│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諸識界系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諸識界系。
一、于八識中鼻舌二識。唯在欲界,不通上界。
二、眼、耳、身、識,唯在欲界初禪二地。
三、二禪已上,五識皆無,后三識遍三界而有。
善等界系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善等界系。
一、欲界 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
二、色界 有三心,除不善。
三、無色界 有三心,亦除不善。
五法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五法界:
一、有為法界 是即事法界也。
二、無為法界 是即理法界也。
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 是即事理無礙法界也。
四、非有為非無為法界 是亦事理無礙法界也,以事即理則非有為,理即事則非無為故也。
五、無障礙法界 是即事事無礙法界也。
此五法界,就有為無為之二,分別四句,更加該收四句之一門,為五門也。
法界三觀(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華嚴法界觀云法界三觀:「法界三觀者,乃帝心尊者,依華嚴經(jīng)而立也。法界即所觀之境,三觀即能觀之觀,此三種觀,雖自下升上,漸次深廣,然修之者,但一道豎窮,展轉圓妙。非初觀外,別有二三。良以舉一即三,全三是一故也。」
一、真空觀 謂非虛妄念慮曰真,非形礙色相曰空,故簡情妄,以顯真性。使見色非實色,舉體全是真空。令見空非斷空,舉體全是真性。如是則能廓清塵而空色無礙,泯智解而心境俱融,故名真空觀。
二、理事無礙觀 謂性凈明體曰理,形相分限曰事,故觀廣大之理,咸歸一塵。即了一塵之色,通遍法界。是則融萬相之虛相,全一真之明性,理事交徹,無礙圓融,故名理事無礙觀。
三、周遍含容觀 謂無所不在曰周遍,無法不攝曰含容,故觀全事之理,隨事而一一可見。全理之事,隨理而一一可融。是則一多無礙,大小相含?;z互容,重重無盡。顯隱自在,神用不測。真可謂入華嚴無盡法界之境,故名周遍含容觀。
一多法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有一法界多法界。
一、一法界 六大不改其性,自然緣起而成一切法,是故一切法即六大,六大即一切法也。然其在能生六大之位,則諸法差別之相亡泯,唯堅濕暖動無礙了知之法性六德而已,無相而平等,故云一法界,一者平等無差別之義也。
二、多法界 多法界者,于一切法根原能造之六大位,而事事物物差別之相,歷然存在也。
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
【俗語佛源】
小說《西湖佳話·南屏醉跡》中有濟公的一段話:「你一個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豈不聞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何況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幾根木頭?」這種關于空間大小平等、涉入無礙的「不可思議」境界,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反映。《維摩詰經(jīng)·不思議品》謂:「以須彌(高山名)內(nèi)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埂独銍澜?jīng)》卷二也說:「不動道場,于一毛端,偏能含受十萬國土?!埂度A嚴經(jīng)》更是反復論述世界的「涉入平等」。如《普賢行愿品》說:「一切諸世界,入一微塵中;世界不積聚,亦復不離散?!褂秩纭惰笮衅贰氛f:「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怪袊娜A嚴宗在《華嚴經(jīng)》的教義基礎上,建立了「事事無礙」、「一多相容」、「微細相容」、「唯心回轉」等宗義。華嚴宗認為:見須彌山高廣,是自心作大;見芥子微細,是自心作小。而須彌山和芥子本無大小之別,故得以涉入無礙?!?李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