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三界二十八天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二十八天)
二十八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欲界之六天與色界之十八天及無色界之四天也。色界之天數(shù)有異論,薩婆多部立十六天,經(jīng)部立十七天,上座部立十八天。大乘則據(jù)上座部。見四教儀集注中。
【佛學常見辭匯】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四天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與忉利天,因依須彌山的地界而居,故稱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處,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樂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眾天
│      「初禪─┤梵輔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禪─┤無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凈天
天 │      │三禪─┤無量凈天
│      │   └遍凈天
│      │   「無云天
│      │   │福生天
│      │   │廣果天
│      │   │無想天
│      └四禪─┤無煩天───┐
│          │無熱天   │
│          │善見天   │──五凈居天
│          │善現(xiàn)天   │
│          └色究竟天──┘
│      「空無邊處天
└無色界天──┤識無邊處天
│無所有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
〔一、欲界六天〕,一、四天王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二、忉利天,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往世三十三人,同修勝業(yè),同生此天。三、須夜摩天,梵語須夜摩,華言善時分。謂此天時時唱快樂,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時分故。四、兜率陀天,梵語兜率陀,華言知足。謂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五、化樂天,謂此天自化五塵而娛樂故。六、他化自在天,謂此天假他所化樂事,以成己樂,即欲界天主。(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二、色界十八天〕,初禪三天:一、梵眾天。梵,凈也,以無染欲故。眾,猶民也。謂此天是初禪天主之民眾也。二、梵輔天,輔,佐也。謂此天是初禪天主之輔佐臣僚也。三、大梵天,謂此天是初禪天之主也。名尸棄,劫初先生,劫盡后滅,主領三千大千世界也。(梵語尸棄,華言火。三千者,大千、中千、小千也。言三千大千者,總別雙舉也。)二禪三天:一、少光天,謂此天光明少故。二、無量光天,謂此天光明增勝無限量故。三、光音天,謂此天以光明為語音故。三禪三天:一、少凈天,謂此天意識樂受清凈故。二、無量凈天,謂此天凈勝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凈天,謂此天樂受最勝,凈周遍故。四禪九天:一、無云天,以前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無云之首,故號無云。二、福生天,謂此天修勝福力而生其中,從因得名故。三、廣果天,謂此天果報廣大,無能勝故。四、無想天,謂此天一期果報,心想不行故。(一期者,謂從生至死也。)五、無煩天,謂此天離欲界苦,及色界樂,苦樂兩滅,無煩惱故。六、無熱天,謂此天研究心境,無依無處,清涼自在,無熱惱故。七、善見天,謂此天妙見十方世界圓澄無塵垢故。八、善現(xiàn)天,謂此天空無障礙,精見現(xiàn)前故。九、色究竟天,謂此天于諸塵幾微之處,研窮究竟故。
〔三、無色界四天〕,一、空處天,謂此天厭于色身系縛,不得自在,心緣虛空,與無色相應,住空處定故。二、識處天,謂此天厭虛空無邊,于是即舍虛空,轉心緣識,以識為處故。三、無所有處天,謂此天厭于識處無邊,于是舍識入無所有處,亦名不用處,謂不用前空處識處故。四、非想非非想處天,謂此天居無色界之極頂,非無所有處之無想,非識處之有想故。
上界
【佛學常見辭匯】
指三界諸天,即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上二界
【佛學常見辭匯】
指色界與無色界。
界地
【佛學常見辭匯】
三界九地的簡稱。(參見:三界九地)
三界九地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區(qū)分三界為九地。(參見:九地)
【佛學常見辭匯】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下起地獄,上至他化天,其中眾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禪,上至有頂,其中眾生,雖已斷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則四空天,其中眾生,并色身亦無,故名無色界。九地者:欲界匯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四禪名舍念清凈地。無色界有四地,即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合為九地。
界內(nèi)感
【佛學常見辭匯】
指見思二惑,因見思二惑能招感三界內(nèi)之生死果報。
娑婆世界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娑婆)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剎土無量,名稱亦可無量。若就釋尊應化本生剎土而言,則所謂娑婆世界也。娑婆又作沙訶,堪忍之義,故譯作忍土。此界眾生,甚能堪忍,故名。又作雜惡雜會者,謂三惡五趣雜會也。娑婆為三千大千世界之總名,是一佛攝化之境土也。
娑婆
【佛學大辭典】
(界名)Saha%,又作沙訶,娑訶樓陀。新云索訶??叭讨x,因而譯曰忍土。此界眾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離,故名為忍。又諸菩薩行利樂時,堪受諸苦惱之義。又此界眾生有貪瞋癡等煩惱之過,眾生忍之,故名。又作雜惡。雜會。以是為三惡五趣雜會故也。此為三千大千世界之總名。一佛攝化之境土也。法華文句二曰:「娑婆,此翻忍,其土眾生安于十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為忍。悲華經(jīng)云: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亦名雜會,九道共居故?!狗ㄈA玄贊二曰:「梵云索訶,此云堪忍。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區(qū)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因以為名。娑婆者訛也。(中略)是三千大千世界,號為娑婆世界?!固叫浰脑唬骸告镀耪叽嗽瓶叭?,悲華經(jīng)云:此中眾生貪瞋癡等過,梵王忍之,故為名也?!刮饔蛴浺辉唬骸杆髟X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化攝也,舊曰娑婆,又曰沙訶,皆訛。」玄應音義三曰:「沙訶,又云娑訶樓陀,或云娑婆,皆訛也。正言索訶,此云能忍,或云堪忍,一言雜會世界?!?br />【佛學常見辭匯】
娑婆世界的簡稱,娑婆華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
根身器界
【佛學常見辭匯】
根身即六根身體,為眾生的正報;器界又名器世間,即國土器物等,為眾生的依報。
唯心法界
【佛學常見辭匯】
謂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由自己的心造成的。
欲界五趣地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五趣雜居地,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趣,因其皆有欲,故合為一地。
三界(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界者分義,語曰界分是也。由善惡禪定,現(xiàn)此報之差別。
一、欲界 為地獄、畜生、餓鬼、修羅、人間及六欲天之總稱。此界之眾生,耽于食色眠等之諸欲,故名欲界。
二、色界 謂身體宮殿國土物質(zhì),總皆殊妙精好,稱為色界,有四禪十八天。
三、無色界 此界但有心識,而無色質(zhì)也。從空處終至非非想處,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zhì),故以為名。
世界界說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欲明世界,先釋世界之義。世界者,時間、空間、二者是也。世者時之異名,遷流之義,為過現(xiàn)未時之遷行也。界為東、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國土也。又名世間,間者間隔之義,與界義同。又世者遷變無常義,在無常遷變中,謂之世間。
一世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一初禪俱有初禪以下之欲界,名一世界。一世界具一日月四天下。四天下者,即四洲也。
一世界內(nèi)位置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一世界內(nèi)位置,分地居、空居。
一、地居 地居有三界:
一、琰魔王界 此界有二趣:一、地獄,二、餓鬼,在地下者。
二、金輪王界 此界有二趣:一、人,二、畜生,在地面者。
三、釋天帝界 此界有二趣:一、二天(一忉利,二四王);二、神仙,在地上者。
二、空居 空居有四天:一夜摩,二兜率,三化樂,四他化。
世界四劫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有情生滅諸相,上已述之,是為正報。茲述依報之世界,有四種劫。
世界成壞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世界成壞時之先后。
一、世界成
一、器世界先成。
二、有情界次成。
二、世界壞
一、有情界先壞。
二、器世界次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