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975,分65頁顯示  上一頁  23  24  25  26  27  29  30  31  32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一實(shí)境界
七心界
九界
九界情執(zhí)
十二方凈土佛世界
十八界
十八境界
十九界
十方世界
三大部十界十如釋體
十法界
十法界鈔
十法界明因果鈔
十界
十界曼荼羅
一實(shí)境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悟一實(shí)之境界也。占察經(jīng)下曰:「一實(shí)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凈,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雇斜驹唬骸复艘粚?shí)境界,即是如來法身也。」
【三藏法數(shù)】
(出占察善惡業(yè)報(bào)經(jīng))
一實(shí)境界者,即一實(shí)相之理也。不變不異,無滅無生,自性清凈,離虛妄相,猶如虛空,平等普遍,諸佛眾生無二無別也。
七心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十八界中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加意根而為七。
九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十界中,除佛界自菩薩界至地獄界之九界也。此九界,由佛界言之,悉為迷之境界也。玄義二上曰:「己身他身,微妙寂絕,皆非權(quán)非實(shí),而能應(yīng)于九界之權(quán)一界之實(shí)?!?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即是九界,此九界都是迷的境界。
九界情執(zhí)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九界之人,雖有淺深之別,而盡不免無明之情執(zhí)。獨(dú)離情執(zhí)而全知見者,但佛界之一而已。
十二方凈土佛世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十二佛)
十二佛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于東方配三佛于西南北四維上下各配一佛,一、東方虛空功德清凈微塵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華波頭摩琉璃光寶體香最上香供養(yǎng)訖種種莊嚴(yán)頂髻無量無邊日月光明愿力莊嚴(yán)變化莊嚴(yán)法界出生無障礙王如來。二、東方毫相日月光明燄寶蓮華堅(jiān)如金剛身毗盧遮那無障礙眼圓滿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剎相王如來。三、東方一切莊嚴(yán)無垢光如來。四、南方辯才瓔珞思念如來。五、西方無垢月相王名稱如來。六、北方華莊嚴(yán)作光明如來。七、東南方作燈明如來。八、西南方寶上相名稱如來。九、西北方無畏觀如來。十、東北方無畏無怯毛孔不豎名稱如來。十一、下方獅子奮迅根如來。十二、上方金光威王相似如來。見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jīng)。
十八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三科)。謂六根六境六識也。龍舒心經(jīng)謂眼識色處為眼識界,耳聞聲處為耳識界,并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謂之六識界??倿槭私?。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名為十八界。此中因根對塵,中間發(fā)識以了別境界。如眼根為能發(fā),眼識為所發(fā),色塵為助發(fā)。眼根如是,馀根可類推。每一根的根境識,必須同時(shí)具備,才會發(fā)生效用。請參見附表說明。
十 八 界 及 其 效 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塵界┌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塵  塵  塵  塵  塵  塵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識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識  識  識  識  識  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見  聞  嗅  嘗  覺  思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一切眾生,內(nèi)外心境根塵,可以十八界括之。
十八界者,謂合六根、六塵、六識以言,謂之十八界。界者各成界限也。六根為內(nèi)界,六塵為外界,六識為中界。眼根色塵,內(nèi)外相對,于其中間,生于眼識,則成三界。六根六塵,相對而生六識,則成十八界。
一、六根 亦名六受,又名六入,又名六處。言六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根即能生之義,以能對境生識,故謂之根。又增上之義,如草木之根,有增上力,能生干枝也。言六受者,以能受諸塵之故。六入六處之義,見十二處條下。
二、六塵 亦名六欲,又名六入,又名六處,又名六境,又名六賊。言六塵者,謂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塵即染污之義,以能染污情識之故。色謂明暗質(zhì)礙等,聲謂動靜美惡等,香謂通塞香臭等,味謂咸淡甘辛等,觸謂離合冷暖等,法謂生滅善惡等。言六欲六境者,謂皆可欲之境也。言六賊者,謂諸塵媒介諸根,劫掠一切善法功德之故。六入六處之義,見十二處條下。
三、六識 亦名六情。言六識者,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亦即見、聞、嗅、嘗、感、知之義。識者了別之義,以能了別諸塵之故。言六情者,謂對境生情故。又既屬分別,皆是虛妄之情故。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十八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界即界分,謂眾生心、色俱迷,故開色為十界,開心為八界;令其觀此色、心二法,皆從虛妄因緣而生,起惑造業(yè),輪轉(zhuǎn)生死。若達(dá)此妄源無有實(shí)體,絕名離相,則不為惑染所迷也。(開色為十界者,謂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皆屬于色,故開之為十也。開心為八界者,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及意根、法塵,皆屬于心,故開之為八也。)
〔一、眼界〕,謂能見之根,名為眼界。
〔二、耳界〕,謂能聞之根,名為耳界。
〔三、鼻界〕,謂能嗅之根,名為鼻界。
〔四、舌界〕,謂能嘗味之根,名為舌界。
〔五、身界〕,謂能覺觸之根,名為身界。
〔六、意界〕,謂能覺知之根,名為意界。
〔七、色界〕,謂眼所見一切色境,名為色界。
〔八、聲界〕,謂耳所聞一切音聲,名為聲界。
〔九、香界〕,謂鼻所嗅一切香氣,名為香界。
〔十、味界〕,謂舌所嘗一切諸味,名為味界。
〔十一、觸界〕,觸即觸著,謂身所覺冷煖細(xì)滑等觸,名為觸界。
〔十二、法界〕,謂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十三、眼識界〕,謂識依眼根而能見色,名眼識界。
〔十四、耳識界〕,謂識依耳根能聞諸聲,名耳識界。
〔十五、鼻識界〕,謂識依鼻根能嗅諸香,名鼻識界。
〔十六、舌識界〕,謂識依舌根能嘗諸味,名舌識界。
〔十七、身識界〕,謂識依身根能覺諸觸,名身識界。
〔十八、意識界〕,謂識依意根而能分別一切法相,名意識界。
【三藏法數(shù)】
界,即界限,亦隔別之義。謂此十八界,各有別體,義無混濫也。如來為色、心俱迷者,開為六根、六塵、六識,令其一一細(xì)觀,是為心、色俱開,故說為十八界也。(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
三科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五蘊(yùn)十二處十八界之三門,舊譯曰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三門皆為欲破凡夫?qū)嵨抑畧?zhí)而施設(shè)。為凡夫之迷執(zhí)有偏頗,迷于心偏重者,合色而為一,開心而為四,立五蘊(yùn)。色蘊(yùn)之一,色也,后之受想行識,心之差別也。次為迷于色偏重者開色而為十,合心而為二,立十二處。五根五境之十處,色也。意根法境之二處,心也。次為色心共迷者,開色而為十,開心而為八。立十八界。五根五境之十界,色也。意根與法境及六識之八界,心也。此次第即上中下之三根也。說見毗婆沙論七。法界次第上之上。密教以之配于胎藏界佛蓮金之三部。為迷于心法者,說五蘊(yùn),表金剛部之智。為迷于色法者,說十二處,表蓮華部之理(密教色屬于法理),為色心雙迷者,說十八界,表蓮金不二之佛部。見秘藏記鈔九。
【三藏法數(shù)】
(出婆沙論并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論云:若迷心不迷色,則合色開心,數(shù)為五蘊(yùn);若迷色不迷心,則合心開色,數(shù)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則心色各開,數(shù)為十八界。如此開合說者,為令眾生于所迷處,委細(xì)而觀,故有三科不同焉。
〔一、五蘊(yùn)〕(亦名五陰。)蘊(yùn),積聚也。謂積聚色受想行識五法以成身也。如來為迷心偏重者,合眼耳鼻舌身五根,但名為色;開意之一根,為受想行識,令其細(xì)觀于心,是為合色開心,故說五蘊(yùn)也。
〔二、十二入〕,入,涉入也。謂六根、六塵互相涉入也。如來為迷色偏重者,開色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聲香味觸合受想行識四種心法,但名為意。意之所對,唯一法塵。令其細(xì)觀于色,是為開色合心,故說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三、十八界〕,界,即界限,亦隔別之義。謂此十八界,各有別體,義無混濫也。如來為色、心俱迷者,開為六根、六塵、六識,令其一一細(xì)觀,是為心、色俱開,故說為十八界也。(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
十八境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與十八有學(xué)同。
十九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此猶言六蘊(yùn)十三處,譬無法而言之也。楞嚴(yán)經(jīng)一曰:「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div>
十方世界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有情世界無量無邊,故曰十方世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就娑婆世界,而說鄰近之十方世界。
一、東方 密洲。      六、西南方 鮮少。
二、西方 離垢?!     ∑?、東北方 攝取。
三、南方 豐溢?!     “?、西北方 歡喜。
四、北方 豐樂?!     【拧⑸戏健≌褚?。
五、東南方 饒益。     十、下方 關(guān)籥。
【俗語佛源】
「十方」是佛教關(guān)于空間的說法,包括四面八方和上下。這個概念本于《楞嚴(yán)經(jīng)》卷四:「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dāng)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xiàn)在為世?!够蛴谩甘健怪甘澜纭⑻煜?。如唐太宗《圣教序》:「弘濟(jì)萬品,典御十方?!故篱g一切僧,稱為「十方僧」,如唐·杜甫《太平寺泉眼》詩:「取供十方僧,香美勝牛乳。」世間一切佛,稱為「十方佛」,如八指頭陀《發(fā)愿偈》之一:「稽首釋迦尊,皈命十方佛。」佛教認(rèn)為,世界如恒河沙數(shù),無窮無盡,謂之「十方世界」。如明·楊慎《佛書四六》:「百尺竿頭須進(jìn)步,十方世界露全身。」 (李明權(quán))
三大部十界十如釋體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見圖。
十法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顯教依法華經(jīng)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之六凡與聲聞緣覺菩薩佛之四圣為十法界,密教依理趣釋經(jīng)以地鬼畜人天之五凡與聲緣菩權(quán)佛實(shí)佛之五圣為十法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華嚴(yán)家為分別圓融無礙之義相而立四法界,天臺家為差別塵沙之事相而立十法界,對配之,即橫豎之二門也(四橫十豎)。十法界者:一、佛法界,自覺覺他覺行共滿之境界也。二、菩薩法界,為無上菩提修六度萬行之境界也。三、緣覺法界,為入涅槃修十二因緣觀之境界也。四、聲聞法界,為入涅槃,依佛之聲教修四諦觀法之境界也。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禪定,生于天界,受靜妙之樂之境界也。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樂之境界也。七、阿修羅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也。八、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惡,受饑渴苦之惡鬼神境界也。九、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惡,受吞啖殺戮苦之畜類境界也。十,地獄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惡,受寒熱叫喚苦之最下境界也。要之感報(bào)之界分有十種不同,故謂之十法界。十法界之事經(jīng)論無明說。此天臺大師依經(jīng)論之意而立,該收一切有情界之一種法門也。釋十法界之字者,如止觀五曰:「法界者三義,十?dāng)?shù)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攝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濫,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一一當(dāng)體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前六是六凡,后四是四圣。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密教之十法界,與顯教相異,以五凡五圣為十法界。
一、五凡 五凡者,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天也。
二、五圣 五圣者,聲聞、緣覺、菩薩、權(quán)佛、實(shí)佛也。
【三藏法數(shù)】
(出佛祖統(tǒng)紀(jì))
法界者,諸佛眾生之本體也。然四圣六凡,感報(bào)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薩、緣覺、聲聞也。六凡者,天、人、阿脩羅、餓鬼、畜生、地獄也。)
〔一、佛法界〕,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覺具三義:一者自覺,謂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謂運(yùn)無緣慈,度有情眾;三者覺行圓滿,謂萬行具足,為三界師,是名佛法界。(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菩薩法界〕,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自行成就,而能覺悟一切眾生,是名菩薩法界。
〔三、緣覺法界〕,緣覺者,謂稟佛教法,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是名緣覺法界。(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四、聲聞法界〕,聲聞?wù)撸^聞佛聲教,依四諦法而修證真空,是名聲聞法界。(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五、天法界〕,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清凈光明,世間無比。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因修上品十善,兼修禪定,感報(bào)而生,是名天法界。(二十八天者,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色界有十八天: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有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有三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四禪有九天,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也。無色界有四天: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也。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邪見也。謂之上品者,以作善時(shí),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時(shí)之中,心俱不悔也。)
〔六、人法界〕,人者,忍也。于世違順之境,皆能安忍也。謂人生于四洲之中,能行仁義禮智信之五常,能持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之五戒,具修中品十善,感報(bào)而生,是名人法界。(四洲者,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單越也。中品者,謂于作善已后,起少悔之心也。)
〔七、阿脩羅法界〕,梵語阿脩羅,華言非天。凈名疏云:此神果報(bào)最勝,鄰次諸天,而非天也。在因之時(shí),懷猜忌心,雖行五常,欲勝他故,作下品十善,感報(bào)而生,是名阿脩羅法界。(下品者,謂于作善之時(shí),即生悔心也。)
〔八、鬼法界〕,謂此鬼類,遍于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廟神,無福德者居不凈處,不得飲食,受苦無量。在因之時(shí),諂誑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惡,感報(bào)而生,是名鬼法界。(下品者,謂作惡之時(shí),即能悔也。五逆者,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八貪、九瞋、十邪見也。)
〔九、畜生法界〕,畜生者,亦云旁生。此類遍在諸處,披毛戴角,鱗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互相吞啖,受苦無窮。宿由愚癡貪欲,作中品五逆十惡,感報(bào)而生,是名畜生法界。(旁生者,謂其身形橫生也。中品者,謂作惡已后,起少悔心也。)
〔十、地獄法界〕,地獄者,在地之下也。謂八寒、八熱等獄,其中眾生,受苦無窮,經(jīng)劫無量。因作上品五逆十惡重罪,感報(bào)而生,是名地獄法界。(八寒者,頞浮陀獄、泥賴浮陀獄、阿吒吒獄、阿波波獄、嘔喉獄、郁波羅獄、波頭摩獄、芬陀利獄也。八熱者,想獄、黑繩獄、堆壓獄、叫喚獄、大叫喚獄、燒炙獄、大燒炙獄、無間獄也。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shí)節(jié)。上品者,謂人作惡,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時(shí)之中,俱不能悔也。)
十法界鈔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一卷,日本日蓮撰。
十法界明因果鈔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一卷,日本日蓮撰。入大藏經(jīng)。
十界
【佛學(xué)大辭典】
(界名)十法界之略。(參見:法界)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前六是六凡,后四是四圣。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前言世間,說有六凡。茲合世出世間,則為十界。然凡圣本來是一,但因迷悟不同,而差別于是迥殊。迷有輕重,悟亦有淺深,因是迷悟之中,亦復(fù)高下大異,此所以有十界之分也。
法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名達(dá)磨馱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shí)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一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是為嚴(yán)家所判四種法界中之事法界,臺家約于俗諦釋十法界之時(shí)即此義也。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業(yè)果。」止觀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濫,故言十法界?!雇o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諸法,界謂界分,相不同故?!官Y持記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塵沙者喻其多。」行事鈔上之一曰:「法界塵沙?!埂居帧拷缯撸呺H之義,法者極法之邊際之言,言廣大深遠(yuǎn)無過于此之語。如言法界萬靈,周遍法界等也。止觀三曰:「出法界外何處更別有法?」同五曰:「當(dāng)知法界外,更無復(fù)有法而為次第也?!顾慕虄x集注半字談五曰:「窮事邊際云法界?!雇显唬骸钢鼙榉ń纾慰啾娚??!褂衷唬骸阜鸸饷髡辗ń缒罘鸨娚?,攝取不舍。」約理而言,法相華嚴(yán)之釋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蛑^之真如法性,實(shí)相,實(shí)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識述記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為法界。」勝鬘經(jīng)寶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義,圣人四念處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記十八曰:「界有三義:一是因義,依生圣道故。攝論云:法界者一切凈法因故。又中邊論云:圣法因?yàn)榱x故,是故說法界。二是性義,謂是諸法所依性故,此經(jīng)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齊義,謂諸緣起相不雜故?!故撬姆N法界中理法界之義也。嚴(yán)家臺家更指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謂之法界。大乘止觀曰:「法者法爾故,界者性別故,以此心體法爾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顾慕虄x集注半字談五曰:「性惡融通曰法界?!怪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當(dāng)體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故撬姆N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圍名為法界。佛為超脫此范圍者,故佛獨(dú)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報(bào)。一切有為法,若凡若圣,若見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褂质私缰?。意識所緣之境云法界,即六塵中之法塵也。此中總該有為無為之一切法以悉為意識之所緣也。行宗記二下曰:「法塵一界,兼通色心?!?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法界即名達(dá)磨馱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shí)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二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約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蛑^之真如、法性、實(shí)相,實(shí)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數(shù)】
謂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十界曼荼羅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與十界大曼荼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