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華嚴法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大乘究竟之理,法華經(jīng)謂之實相(方便品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華嚴經(jīng)名為法界(第八會名入法界品)。法界者就體之名,實相者就義之稱,其實一也。華嚴一經(jīng)以此法界為體,一部始終不外乎明此法界之理,故云華嚴法界。法界有四種。(參見:法界)
法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梵名達磨馱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一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是為嚴家所判四種法界中之事法界,臺家約于俗諦釋十法界之時即此義也。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業(yè)果?!怪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濫,故言十法界?!雇o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諸法,界謂界分,相不同故?!官Y持記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塵沙者喻其多?!剐惺骡n上之一曰:「法界塵沙?!埂居帧拷缯?,邊際之義,法者極法之邊際之言,言廣大深遠無過于此之語。如言法界萬靈,周遍法界等也。止觀三曰:「出法界外何處更別有法?」同五曰:「當知法界外,更無復有法而為次第也?!顾慕虄x集注半字談五曰:「窮事邊際云法界?!雇显唬骸钢鼙榉ń纾慰啾娚??!褂衷唬骸阜鸸饷髡辗ń缒罘鸨娚?,攝取不舍?!辜s理而言,法相華嚴之釋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或謂之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識述記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為法界?!箘亵N經(jīng)寶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義,圣人四念處等,皆取此性作境故?!固叫浭嗽唬骸附缬腥x:一是因義,依生圣道故。攝論云:法界者一切凈法因故。又中邊論云:圣法因為義故,是故說法界。二是性義,謂是諸法所依性故,此經(jīng)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齊義,謂諸緣起相不雜故?!故撬姆N法界中理法界之義也。嚴家臺家更指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謂之法界。大乘止觀曰:「法者法爾故,界者性別故,以此心體法爾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顾慕虄x集注半字談五曰:「性惡融通曰法界?!怪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當體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故撬姆N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圍名為法界。佛為超脫此范圍者,故佛獨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報。一切有為法,若凡若圣,若見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褂质私缰?。意識所緣之境云法界,即六塵中之法塵也。此中總該有為無為之一切法以悉為意識之所緣也。行宗記二下曰:「法塵一界,兼通色心?!?br />【佛學常見辭匯】
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即名達磨馱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二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約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蛑^之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數(shù)】
謂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華嚴法界義海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賢首著。又曰義海百門。
華嚴法界觀
【佛學大辭典】
(書名)本名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一卷,唐杜順著。分為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之三。說華嚴法界之觀門者。清涼釋,有華嚴法界玄鏡二卷。圭峰釋有注法界觀門一卷。
華嚴法界觀門
【佛學大辭典】
(書名)即華嚴法界觀。
華嚴法界玄鏡
【佛學大辭典】
(書名)二卷,唐清涼澄觀著。釋杜順之華嚴法界觀者。
華嚴游心法界記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唐法藏撰。明華嚴五教之觀者。
菩薩境界奮迅法門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大薩遮尼乾子經(jīng)之異名。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三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與大薩遮尼乾授記經(jīng)同本。但缺王論品。
無色界
【佛學大辭典】
(界名)三界之一。此界無一可謂為色法之物質(zhì),亦無身體,無宮殿,但存識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為無色界。此無物質(zhì)之世界,雖不能定其方處,而姑就果報之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但謂為色體實無者,有部宗之義也,依成實之義,則就無粗色而謂為無色,非謂全無色也。此界中分四地,自下而上言之,則第一為識無邊處,第二為空無邊處,第三為無所有處,第四為非想非非想處也。既為無質(zhì),故不能以居處分之,但依其禪定壽命等之勝劣而立差等。俱舍論八曰:「無色界中都無有處,以無色法無有方所。(中略)俱異熟生,差別有四:一空無邊處,二色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四種,名無色界。此四非由處有上下,但由生故,勝劣有殊。復如何知彼無方處,謂于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于此處生故。復從彼處沒,生欲色時,即于是處中有起故。」又曰:「于彼界中色非有,名為無色。所言色者,是變礙義,或示現(xiàn)義。被體非色,立無色名?!?br />【佛學常見辭匯】
三界之一。(參見:三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無色四天:
一、空無邊處天 謂此天厭于色身系縛,不得自在,心緣虛空,與無色相應,住空處定。故不論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禪中,但除無想五不還天。馀修空處定者,若得成就,則命終便生此天。既無色陰,不可說有方隅處所,唯有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虛空,為其處也。壽二萬大劫。
二、色無邊處天 謂此天厭虛空無邊,于是即舍虛空,轉(zhuǎn)心緣識,以識為處故。不論欲界色界空處但修識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心識,為其處也。壽四萬大劫。
三、無所有處天 謂此天厭于識處無邊,于是舍識,入無所有處。謂不用前空處識處故,不論欲界、色界、空處、識處,但修無所有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非空非色境界,為其處也。其王三昧,名之為樂。壽六萬大劫。
四、非想非非想處天 謂此天居無色界之極頂,非無所有處之無想,非識處之有想。唯以極微細第六識,所緣非有非無境界。為其處也,不論欲色二界,空等三處,但修非非想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壽八萬大劫,居三有極頂,更無可進。
鈍根阿那含 按經(jīng)論中,三果圣人,斷下四地思盡,得第四禪。于中有二根性,一者樂慧,則修夾熏禪,生五凈居(即無煩等五不還天)。二者樂定,則修四空定,生無色界。樂慧根利,即于色界,速出生死。樂定根鈍,故于無色界,遲出生死也。此即四空界攝,無別處所,不同凈居,別為一有。然雖在無色界,不同凡夫外道,乃受輪回,是故須別明之。
無色界(二十八天階次)
┌非想處
│無有處
┌────無色四天┤
│        │識處
│        └空處
│        ┌色究竟
│        │善現(xiàn)
│        │善見
│        │無熱
│     ┌四禪┤無煩
│     │  │無想
│     │  │廣果
│     │  │福生
二十八天┤     │  └無云
│     │  ┌遍凈
│色界十八天┤三禪┤無量凈
│     │  └少凈
│     │  ┌光音
│     │二禪┤無量光
│     │  └少光
│     │  ┌大梵
│     └初禪┤梵輔
│        └梵眾
│        ┌他化
│        │化樂
│        │兜率
└────欲界六天┤
│夜摩
│忉利
└四王
(三界系統(tǒng))
┌一、按部陀     ┐
│二、廂裂      │
│三、阿吒吒     │
│四、阿波波     │
┌一、八寒─┤五、嘔喉      │
│     │六、青蓮花     │
│     │七、紅蓮花     │
│     └八、白蓮花     │
│     ┌一、等活      │
│     │二、黑繩      │
│     │三、眾合      │
│     │四、號叫      │
│二、八熱─┤五、大號叫     │
│     │六、炎熱      │
│     │七、極炎熱     │
│     └八、阿鼻      │
│     ┌一、黑沙      │
│     │二、沸屎      │
│     │三、鐵釘      │
┌地獄┤     │四、焦渴      │
│  │     │五、饑餓      │
│  │     │六、銅鑊      │
│  │     │七、多銅鑊     │
│  │     │八、石磨      │
│  │三、十六 │九、膿血      │
│  │  游增─┤十、量火      │三
│  │     │十一、灰河     ├惡┐
│  │     │十二、鐵丸     │道│
│  │     │十三、釿斧     │ │
│  │     │十四、豺狼     │ │
│  │     │十五、劍樹     │ │
│  │     └十六、寒冰     │ │
│  └四、孤獨、鬲子、輕系等     │ │
│  ┌一、就形言 羽毛鱗介等     │ │
┌一、四惡趣┤  │二、就依處言 水陸空等     │ │
│     │  │三、就陸地言 有土內(nèi)山林    │ │
│     │  │       人所畜養(yǎng)等    │ │
│     │  │四、就晝夜言 有晝行夜行等   │ │
│     │畜生┤五、就強弱言 差別甚遠     │ │
│     │  │六、就壽命言 長短無定     │ │
│     │  │七、就勝劣言 罪福迥殊     │ │
│     │  │八、就生出言 胎卵濕化     │ │
│     │  └九、就趣報言 遍五道中     │ │
│     │  ┌一、無財 一、炬口       │ │
│     │  │     二、針咽       │ │
│     │  │     三、臭口       │ │
│     │  │二、少財 一、針毛       │ │
│     │  │     二、臭毛       │ │
│     │  │     三、大癭       │ │
│     │餓鬼┤三、多財 一、得棄       │ │
│     │  │     二、得失┌一、夜叉  │ │
│     │  └     三、勢力┤二、羅剎  │ │
│     │            └三、毗舍阇 ┘ │
│     └修羅┬一、天修羅  二、人修羅    ┐ ├六道
│        └三、鬼修羅  四、畜修羅    │ │
│          ┌一、北俱盧洲        │ │
│     ┌一、四洲┤二、西牛貨洲        │ │
│     │    │三、東勝神洲        │ │
│     │    └四、南瞻部洲        │ │
│二、人 ─┤    ┌一、地行  二、飛行    │ │
│     │    │三、游行  四、空行    │ │
┌欲│     └二、十仙┤五、天行  六、通行    │ │
│界┤          │七、道行  八、照行    │ │
│ │          └九、精行  十、絕行    │ │
│ │          ┌一、東方持國      ┐ │ │
│ │     ┌一、四王┤二、南方增長      │ │ │
│ │     │    │三、西方廣目      │ │ │
│ │     │    └四、北方多聞      │ │ │
│ │     │    ┌一、善法堂天      │ │ │
│ │     │    │     ┌一、山峰  │ │三│
│ │     │    │     │二、山頂  │ ├善┘
│ │     │    │     │三、善見城 │ │道
│ │     │    │     │四、缽私他 │ │
│ │     │    │二、南八天┤五、俱吒  │ │
│ │     │    │     │六、雜殿  │ │
│ │     │    │     │七、歡喜園 │ │
│ │     │    │     └八、光明  │ │
│ │     │    │     ┌一、波利耶多│ │
│ │     │    │     │二、離險岸 │ │
│ │     │    │     │三、谷崖岸 │ │
│ │     │    │     │四、摩尼藏 │ │
│ │     │    │三、西八天┤五、旋行  │ │
│ │     │二、忉利┤     │六、金殿  │ │
│ │     │    │     │七、鬘形  │ │
│ └三、六欲天┤    │     └八、柔軟  │ │
三界┤       │    │     ┌一、雜莊嚴 │ │
│       │    │     │二、如意  │二│
│       │    │     │三、微細行 │十┘
│       │    │     │四、歌音樂 ├八
│       │    │四、北八天┤五、威德輪 │天
│       │    │     │六、日行  │
│       │    │     │七、閻摩婆羅│
│       │    │     └八、速行  │
│       │    │     ┌一、影照  │
│       │    │     │二、智慧行 │
│       │    │     │三、眾分  │
│       │    │     │四、曼陀羅 │
│       │    └五、東八天┤五、上行  │
│       │          │六、威德顏 │
│       │          │七、威德輪 │
│       │          └八、清凈  │
│       │三、夜摩             │
│       │四、兜率             │
│       │五、化樂             │
│       └六、他化             │
│ ┌一、初禪  一、梵眾  二、梵輔  三、大梵 │
│色│二、二禪  一、少光  二、無量光 三、光音 │
│界┤三、三禪  一、少凈  二、無量凈 三、遍凈 │
│ │     ┌一、無云  二、福生  三、廣果 │
│ └四、四禪 ┤四、無想  五、無煩  六、無熱 │
│       └七、善見  八、善現(xiàn)  九、色究竟│
└無色界┬一、空無邊處  二、識無邊處       │
└三、無所有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     ┘
(九地表)
┌五趣雜居地─欲界 ┐
│離生喜樂地┐   │
│定生喜樂地│   │
│離喜妙樂地├色界 ├ 三  界
九  地 ┤舍念清凈地┘   │(亦名三有)
(亦名九有)│空無邊處地┐   │
│識無邊處地│   │
│無所有處地├無色界┘
└非非想處地┘
(二十五有表)
┌四惡趣…………四有┐
┌欲界┤四洲……………四有├十四有┐
│  └六欲天…………六有┘   │
│  ┌初禪┬前二天┐      │
三界┤  │  └大梵─┴二有┐   │
│  │二禪……………一有│   │
│色界┤三禪……………一有├七有 ├二十五有
│  │  ┌前三天┐  │   │
│  └四禪┤無想 ├三有┘   │
│     └那含 ┘      │
└無色界……四無色……………四有 ┘
【三藏法數(shù)】
謂但有心識而無色質(zhì)也。始從空處,終至非非想處,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zhì),故名無色界。(四天者,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也。)
三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一、欲界,有淫欲與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謂之欲界。二、色界,色為質(zhì)礙之義,有形之物質(zhì)也。此界在欲界之上,離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謂為身體,謂為宮殿,物質(zhì)的物,總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禪定之淺深粗妙分四級,稱為四禪天,新曰靜慮。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參見:四禪天))。三、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zhì)的物,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無色。此既為無物質(zhì)之世界。則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報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為四無色。又曰四空處((參見:四空處)),說出俱舍論世間品,三界義。圖表三界則如圖。



【佛學常見辭匯】
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禪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于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夫心行,雖千差萬別,溯其本根,不外一愛二見。有情業(yè)力,雖千差萬別,究其實際,不外一惡二善三定。眾生種類,雖千差萬別,區(qū)其大別,不外一欲二色三無色。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孔目)
界,限也、別也。謂三界分限各別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種: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極阿鼻地獄,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參,多諸染欲,故名欲界。(梵語阿鼻,華言無間。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娛樂也。
〔二、色界〕,色即色質(zhì),謂雖離欲界穢惡之色,而有清凈之色,始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一十八天,并無女形,亦無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質(zhì),故名色界。(梵語阿迦膩吒,華言質(zhì)礙究竟。一十八天者,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也。)
〔三、無色界〕,謂但有心識而無色質(zhì)也。始從空處,終至非非想處,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zhì),故名無色界。(四天者,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也。)
無佛世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謂釋迦既入滅,彌勒佛未出現(xiàn)之中間時也。此時地藏菩薩出而教化眾生。延命地藏經(jīng)曰:「我每日晨朝入諸定,入諸地獄令離苦,無佛世界度眾生,今世后世能引導?!?br />【佛學常見辭匯】
沒有佛在世界上居住的時期,如釋迦佛涅槃之后,彌勒佛尚未示現(xiàn)的這一段時期。此時期由地藏王菩薩負責教化眾生的工作。
無垢世界
【佛學大辭典】
(界名)龍女成佛之世界名。法華經(jīng)提婆品曰:「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div>
無為涅槃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涅槃為不生不滅,絕一切有為之相,故云無為,凈土門謂極樂,即無為涅槃界也。法事贊曰:「極樂無為涅槃界?!?br />【佛學常見辭匯】
無為的涅槃境界。
無想界
【佛學大辭典】
(界名)無想天也。
【佛學常見辭匯】
無想天。
無漏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無漏清凈之世界也。又謂涅槃。
【佛學常見辭匯】
清凈無煩惱的世界,即涅槃。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無漏界者,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凈圓明,故名無漏。界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蚴且蛄x,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
無塵法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塵者色等之六塵,即三界之諸法也,法界為真理之異名,理體清凈,一切三界諸法唯由理緣起,理外無塵境,故云無塵法界。觀經(jīng)玄義分曰:「無塵法界凡圣齊圓?!蛊鹦耪撛唬骸溉缣搨?,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梗ㄐ臑檎嫘模凑嫒缰囊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