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用武  拼音:yòng wǔ
1.用兵,使用武力。《老殘游記》第一九回:「許亮說:『難道吳二爺騙你,我許大爺也會(huì)騙你嗎?』兩人幾至用武?!?br />2.比喻施展才能?!度龂?。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div>
《國語辭典》:用武之地  拼音:yòng wǔ zhī dì
1.適宜打仗的地方?!稌x書。卷一一六。姚襄載記》:「洛陽雖小,山河四塞之固,亦是用武之地。」《三國演義》第一○○回:「更兼前臨渭濱,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
2.可讓人發(fā)揮所長,表現(xiàn)才干的地方或環(huán)境。
《國語辭典》:英雄無用武之地(英雄無用武之地)  拼音:yīng xióng wú yòng wǔ zhī dì
人雖有才能,卻無施展的機(jī)會(huì)?!顿Y治通鑒。卷六五。漢紀(jì)五十七。獻(xiàn)帝建安十三年》:「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石點(diǎn)頭》卷九:「然而英雄無用武之地,縱有緯地經(jīng)天的手段,終付一場春夢?!?/div>
《國語辭典》:無用武之地(無用武之地)  拼音:wú yòng wǔ zhī dì
沒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無法施展才能或抱負(fù)。《三國演義》第四三回:「今操芟除大難,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荊州,威震海內(nèi);縱有英雄,無用武之地?!埂队讓W(xué)瓊林。卷三。人事類》:「無勢可乘,英雄無用武之地?!?/div>
《分類字錦》:習(xí)用武事(習(xí)用武事)
榖梁傳:因蒐狩以習(xí)用武事,禮之大者也。
《漢語大詞典》:弓劍(弓劍)
(1).弓與劍。禮記·曲禮上:“受弓劍者以袂?!?span id="zl46v7l" class="book">《淮南子·氾論訓(xùn)》:“古之兵,弓劍而已矣。”
(2).指武藝或用武。 唐 柳宗元 《韋道安》詩:“ 道安 本儒士,頗擅弓劍名?!?宋 葉適 《贈(zèng)李秀才肖舒》詩:“寺傳弓劍煙嵐外,門掩詩書浪泊間。” 明 陳子龍 《中都》詩:“ 涂山 弓劍地,千載頌苞桑?!?br />(3).傳說 黃帝 騎龍仙去,群臣攀附欲上,致墜帝弓。又 黃帝 葬 橋山 ,山崩,棺空,唯劍存。見史記·封禪書、 漢 劉向 列仙傳·黃帝。后因以“弓劍”為對已故帝王寄托哀思之詞。魏書·肅宗紀(jì):“何圖一旦,弓劍莫追,國道中微,大行絶祀。” 隋 牛弘 《隋文帝頌》:“慕深考妣,哀纏弓劍?!?唐 杜甫 《送覃二判官》詩:“先帝弓劍遠(yuǎn),小臣餘此生。” 清 徐枋 《顧氏松風(fēng)寢記》:“而事關(guān)故國,莫不動(dòng)先王弓劍之思焉。”
《漢語大詞典》:奮武(奮武)
揚(yáng)武;用武。《書·禹貢》:“二百里奮武衛(wèi)?!?孔 傳:“文教外之二百里。奮武衛(wèi),天子所以安。” 孔穎達(dá) 疏:“由其心安王化,奮武以衛(wèi)天子,所以名此服為安也。” 三國 魏 曹丕 《述征賦》:“命元司以簡旅,予愿奮武乎 南鄴 ?!?唐 元稹 《王進(jìn)岌冀州刺史》:“兵興已來,習(xí)為奮武之地?!?清 魏源 《〈海國圖志〉敘》:“何患攘剔之無期,何患奮武之無會(huì)?”
分類:用武
《國語辭典》:干戈  拼音:gān gē
1.泛指武器?!段倪x。張協(xié)。雜詩一○首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2.比喻兵事、戰(zhàn)亂?!墩撜Z。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dòng)干戈于邦內(nèi)?!埂段倪x。陸機(jī)。辯亡論上》:「齊民免干戈之患,戎馬無晨服之虞?!?/div>
《國語辭典》:用兵  拼音:yòng bīng
調(diào)用人馬從事作戰(zhàn)?!度龂?。卷三九。蜀書。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曰:「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紅樓夢》第七三回:「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謂『守如處女,脫如狡兔』,出其不備之妙策也?!?/div>
《國語辭典》:用事  拼音:yòng shì
1.當(dāng)權(quán)執(zhí)政?!稇?zhàn)國策。秦策三》:「今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涇陽佐之?!埂洞笏涡瓦z事。利集》:「緣京用事,奸人并進(jìn)?!?br />2.行事、辦事。如:「意氣用事」。
3.引用典故。唐。釋皎然《詩式。用事》:「詩人皆以徵古為用事,不必盡然也?!顾巍?yán)羽《滄浪詩話。詩法》:「押韻不必有出處,用事不必拘來歷?!?/div>
《國語辭典》:武德  拼音:wǔ dé
1.用兵所應(yīng)遵守的準(zhǔn)則?!段究澴印1躺稀罚骸复酥^兵教,所以開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jì)》:「皇帝哀眾,遂發(fā)討師,奮揚(yáng)武德?!?br />2.軍人必須具備的品德。即《孫子兵法。始計(jì)》所說的「將者,智、信、仁、勇、嚴(yán)也?!蛊谕娙四堋钢钦卟换蟆⑿耪卟毁E、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嚴(yán)者不私」。
3.漢雅舞名。
4.唐高祖的年號(hào)。(西元618~626)
《漢語大詞典》:武德舞
雅舞名。多用于宗廟祭禮。漢書·禮樂志:“《武德舞》者, 高祖 四年作,以象天下樂己行武以除亂也?!?span id="1mezr1m" class="book">《東觀漢記·明帝紀(jì)》:“上尊號(hào)曰 顯宗 ,廟與 世宗 廟同,而祠祫祭於 世祖 之堂,共進(jìn)《武德》之舞。”宋書·樂志一:“﹝ 漢高祖 ﹞又造《武德舞》,舞人悉執(zhí)干戚?!?span id="6lfwnkf" class="book">《隋書·音樂志上》:“皇考 高祖武皇帝 神室奏《武德舞》辭?!?/div>
《漢語大詞典》:事力
(1).用力。韓非子·五蠹:“不事力而養(yǎng)足,人民少而財(cái)有餘,故民不爭?!?br />(2).指使用武力。 漢 桓寬 鹽鐵論·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圣人不加兵,不事力焉?!?span id="6l4aroe" class="book">《晉書·食貨志》:“出戰(zhàn)入耕,雖自古之常,然事力未息,未嘗不以戰(zhàn)士為念他?!?br />(3).供役使的人,仆役。宋書·蕭思話傳:“ 思話 以去州無復(fù)事力,倩府軍身九人。”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lán)記·景明寺:“﹝ 邢子才 ﹞以光祿大夫歸養(yǎng)私庭,所在之處,給事力五人。”魏書·成淹傳:“時(shí)遷都, 高祖 以 淹 家無行資,敕給事力,送至 洛陽 。”
(4).能力;力量。 宋 蘇軾 《繳詞頭奏狀六首》之五:“ 張誠一 無故多年不葬親母,既非身在遠(yuǎn)官,又非事力不及,冒寵忘親,清議所棄。” 宋 洪邁 容齋五筆·虢巨賀蘭:“天下國家不幸而有四郊之警,為人臣者當(dāng)隨其事力,悉心盡忠,以致尺寸之效。” 宋 洪巽 《暘谷漫錄》:“吾輩事力單薄,此等筵宴,不宜常舉;此等廚娘,不宜常用。”
(5).實(shí)力;武力。續(xù)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四年:“且 金 、 齊 俱來,以吾事力對之,誠為不侔,然 漢 敗 王尋 , 晉 破 苻堅(jiān) ,特在人心而已?!?/div>
《漢語大詞典》:開邊(開邊)
謂用武力開拓疆土。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五:“朕思念舊民,永言攸濟(jì),故選將開邊,勞來安集?!?唐 杜甫 《前出塞》詩之一:“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清 袁枚 隨園隨筆·諸經(jīng):“以 齊襄公 復(fù)九世之仇為合禮,啟 漢武 開邊之禍?!?/div>
《國語辭典》:克復(fù)(克復(fù))  拼音:kè fù
1.能夠恢復(fù)。《國語。晉語九》:「基于其身,以克復(fù)其所。」《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克復(fù)舊物,永延漢祀?!?br />2.攻戰(zhàn)而收復(fù)失地。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當(dāng)共戮力王室,克復(fù)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埂端疂G傳》第一一七回:「以圖退賊,克復(fù)城池。」
《漢語大詞典》:克服(剋服)
征服。 聞一多 《端節(jié)的歷史教育》:“剛剛對于克服自然有點(diǎn)把握,人又發(fā)現(xiàn)了第二個(gè)仇敵--他自己。”
分類:克服征服
《國語辭典》:克服  拼音:kè fú
克制、制服。如:「這件事不管有多困難,我們都要想辦法克服。」明。黃淳耀〈甲申日記〉二則之二:「前人說:『性從偏處克將去?!缓脛偈俏业钠帲冯y是我的偏處,不專一是我的偏處,不能堅(jiān)持到底又是我的偏處。明白自己的偏處,便竭力去克服它,方是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