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27詞典 6分類詞匯 121
《漢語大詞典》:洞豁
(1).深廣。 唐 呂令問 《府庭雙石榴賦》:“公府洞豁,羣木羅生?!?br />(2).曠達。 清 曾國藩 《黃仙嶠前輩詩序》:“ 松滋 黃仙嶠 先生,質(zhì)直而洞豁,泊然聲利之外。”
(3).透徹理解。 陳三立 《崝廬述哀詩》之五:“埋石鐫短章,洞豁生死理。”
《國語辭典》:古奧(古奧)  拼音:gǔ ào
古老深奧,不易理解。如:「《尚書》文字古奧,一般讀者往往需要白話注解。」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四》:「其事不見后漢書,然文句古奧,字畫渾樸,斷非后人所依托?!?/div>
《國語辭典》:神話(神話)  拼音:shén huà
1.關(guān)于天地的初創(chuàng)、神靈的奇跡,以及說明風(fēng)俗習(xí)慣、儀禮和信仰的起源與意義的故事。多為先民對古代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解釋和美麗的向往,富有浪漫主義的精神。清。徐珂《清稗類鈔。會黨類。天地會》:「傳言天地會之起因者,頗近神話。」
2.荒誕無稽之談。如:「你在說甚么神話!別做夢了!」
《漢語大詞典》:禪話(禪話)
佛教禪宗常通過問答方式來測驗對禪理的理解程度,這種問答語句叫作機鋒語,也就是“禪話”。大多數(shù)用各種比喻來表達。語言形式用散句,也有用詩句的。紅樓夢第九一回:“ 寳玉 豁然開朗,笑道:‘……怨不得前年我生氣的時候,你和我説過幾句禪話,我實在對不上來。我雖丈六金身,還借你一莖所化。’”
《漢語大詞典》:深喻
深切理解。 嚴復(fù) 《譯〈天演論〉自序》:“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篤信,而嘆其説之無以易也?!敝袊焚Y料叢刊《辛亥革命·關(guān)于停戰(zhàn)的清方檔案》:“吾師為難,非特 儀 所深喻,即南方諸君,亦所共諒?!?/div>
分類:深切理解
《漢語大詞典》:解領(lǐng)(解領(lǐng))
理解領(lǐng)悟。 唐 李白 《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詩:“觀心同水月,解領(lǐng)得明珠。” 王琦 注:“解領(lǐng),解悟也?!?/div>
《漢語大詞典》:索解人
指能夠理解意義的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xué):“ 謝安 年少時,請 阮光祿 道《白馬論》。為論以示 謝 ,于時 謝 不即解 阮 語,重相咨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索解人不得:“索解人三字本連,與能言人一例,謂求解其義也。今用作求一能解之人不可得意,非。”
《國語辭典》:消化  拼音:xiāo huà
1.食物在體內(nèi)經(jīng)過種種變化成為身體能夠利用物質(zhì)的過程。《紅樓夢》第四九回:「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愛吃?!?br />2.化除?!吨軙?。卷二三。蘇綽傳》:「嗜欲之性,潛以消化?!?br />3.比喻對知識的吸收、理解。如:「讀書要能理解消化,切忌囫圇吞棗?!?br />4.商品的售出。如:「這東西市場反應(yīng)很好,消化得很快?!?/div>
《漢語大詞典》:天知道
表示難以理解或無法分辨。 聞一多 《死水·大鼓師》詩:“若要問到咱們自己的歌,天知道,我真說不出的心慌!”
分類:理解分辨
《漢語大詞典》:知丘
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 名 丘 ,作春秋,后世遂以“知丘”為對作者及其作品深為理解的典故。 唐 白居易 《哭劉尚書夢得》詩之一:“杯酒英雄君與 操 ,文章微婉我知 丘 ?!?宋 徐鉉 《和張先輩見寄》之二:“兩首新詩千里道,感君情分獨知 丘 。”
《漢語大詞典》:奧深
深奧。高深不易理解。 唐 元稹 《授杜元穎戶部尚書侍郎依前翰林學(xué)士制》:“而又詞源奧深,機用周敏,授之以詔而益辨,扣之以疑而益明?!?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十一章:“蓋理與術(shù)窮極造化,該括天人,而奧深或遠於人道。”
《國語辭典》:費解(費解)  拼音:fèi jiě
很難解釋或了解。如:「這事費解得很?!?/div>
《漢語大詞典》:論解(論解)
(1).論說和解釋。后漢書·延篤傳:“ 篤 論解經(jīng)傳,多所駮正,后儒 服虔 等以為折中?!?梁啟超 《改用太陽歷法議》:“其有以忤俗駭民為疑者,吾將別著論解之?!?br />(2).謂據(jù)理申辯使之解脫(罪責(zé))。宋史·曾肇傳:“諫官 陳瓘 、給事中 龔原 以言得罪,無敢救, 肇 極力論解?!?br />(3).處理解決。《元典章·刑部十五·聽訟》:“諸論訴婚姻家財田宅債負,若不係違法重事,并聽社長以理論解,免使妨廢農(nóng)務(wù),煩紊官司。”
《漢語大詞典》:博喻
(1).謂對各種知識能廣泛而深入地理解。《禮記·學(xué)記》:“君子知至學(xué)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 孔穎達 疏:“博喻,廣曉也……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者,前能廣解,后乃可為人作師也。”
(2).廣泛地運用比喻。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 慎到 析密理之巧, 韓非 著博喻之富?!?周振甫 注:“韓非子《內(nèi)外儲》、《說林》,多舉事例作喻。” 清 王晫 《快說續(xù)紀序》:“廣引博喻,錯襍無端?!?/div>
《漢語大詞典》:識透(識透)
看穿;理解透徹。鏡花緣第十六回:“人若識透此義,那爭名奪利之心固然一時不能打斷,倘諸事略為看破,退后一步,忍耐三分,也就免了許多煩惱?!?葉圣陶 《倪煥之》四:“一眼不眨地看著他們,似乎要識透他們的魂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