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字林風,婁縣人,監(jiān)生姚椿室。西泠閨詠
林風為小歐參軍女,參軍久居浙中,湖上諸山多所題詠,歸四川方伯姚公子春木,香車度棧。適長洲李晨蘭女士從宦錦城,訂閨房文字之交。晨蘭有《秋夜懷林風》詩云“經(jīng)年不見許飛瓊,悵望瑤臺十二城。明月多情來獨夜,西風作意送秋聲。漫拈紅豆歌長恨,靜掩銀屏背短檠。斗帳涼生蘭燭灺,亂蛩爭語夢難成?!薄皨尚】皯z萼綠華,塵寰一去渺天涯。數(shù)竿竹影搖青幕,一縷茶煙漾碧紗。憔悴秋魂寒戀夢,伶俜病蝶瘦依花。彩鸞已作文簫偶,忘卻琳宮是故家?!薄败饺芈独渫頍熓?,翡翠簾櫳玉一鉤。贏得詩詞原含病,生來情性只宜秋。緘題花葉纏綿恨,細吐春絲婉轉(zhuǎn)愁。惟恐畫欄鸚鵡醒,悄將錦字讀從頭?!薄盁o聊閑炷水沉香,瑟瑟羅衣怯夜涼。秋雨秋風關(guān)塞冷,湘云湘水海天荒。耽書只為愁無奈,諱病誰知恨轉(zhuǎn)長。不信年來消瘦甚,開箱怕檢舊衣裳?!蓖妻谏踔?,想見謝夫人林下風也。
人物簡介
釋顯珠,字慶然,別號竹心。姓朱氏,昌平人。父德庫,母牛氏。家本寒素,幼依州城東岳廟永亮薙發(fā),受具于潭柘岫云棟昌。既精律儀,泛及經(jīng)論,止持兼至,性相雙融。嘗言“一夕入定,心契法微,髣髴有象,若黃衲瞿曇趺坐,相對演述上乘,由是諸妄祛釋,五蘊俱空?!庇謬L還顧本形,蛻化枯骨,因念眾生種種苦厄,作如是觀。偶往菜畦,詢于老圃菜有心否,答以菜本無心。言下有悟,得大解脫。燕都阜成闉外有圓廣寺,明隆慶萬歷間,曾事修葺,閱歲三百,棟宇傾廢。珠來其會,慨然有志,誓復(fù)招提,廣祈法喜,得粟萬斛、金銀五百,凡諸布施,靡不具足,已涉愿海,終見伽藍。僧夏方盛,遽爾就寂,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六日也。戶部侍郎鐵嶺楊儒為撰碑銘,刻之石以貽來者。
人物簡介
字孟珠,又字蛾壑,吳縣人,銓部某女。眾香詞
孟珠,天姿穎異,讀書過目成誦,初奔于義興,值義興敗陸,遂轉(zhuǎn)徙江湖。時向酒間花下,為人賦詩,后陷囹圄,又入侯門,又鄰北里,又入空門,總之,蹤跡怪異,所至,人則嬰禍,洵亡國之妖也。然每述半間堂里事,天寶舊人聞之,往往嘆息。廣陵詩社集多佳句,忽忽散去,止得二詞,非侈紅妝筆墨之麗,實深得青衫涕淚之情。
人物簡介
【生卒】:1780—1859 【介紹】: 清廣東番禺人,字子樹,號南山,又號松心子、珠海老漁。道光二年進士。歷官黃梅、廣濟知縣、南康知府。于經(jīng)義、古文、駢體、詞曲、書法、醫(yī)學,無不究心。尤工詩,與黃培芳、譚敬昭稱“粵東三子”。所作《三元里》、《三將軍歌》等,反映鴉片戰(zhàn)爭中抗敵英杰,尤足稱道。有《聽松廬詩鈔》、《松心詩錄》、《松心文鈔》、《藝談錄》、《國朝詩人征略》等。晚晴簃詩匯·卷一三○
張維屏,字子樹,號南山,番禺人。道光壬午進士,由知縣歷官南康知府。有《聽松廬詩鈔》。維基
張維屏(1780年—1859年),字子樹,號南山,又號松心子,廣東番禺人,原籍浙江山陰。詩人,進士出身。與黃培芳、譚敬昭號稱粵東三子,是嘉道年間嶺南詩壇領(lǐng)袖,清代詩話及詩學繁榮中的重要人物,被稱為廣東近代第一個重要的詩人。
人物簡介
那丹珠(1783年—1832年),赫舍里氏,滿洲鑲藍旗人。嘉慶六年舉人,嘉慶十年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鑲黃旗蒙古副都統(tǒng),駐藏幫辦大臣,太仆寺卿,工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
人物簡介
那斯洪阿(?—1837年),穆爾察氏,字萬石,初名那丹珠,滿洲鑲白旗人。嘉慶癸酉舉人,丁丑進士。先后任吏部主事,工部員外郎,太常寺少卿,內(nèi)閣學士。祖父哈達翰是乾隆十年進士,父成書為乾隆四十九年進士;后世鐵良為晚清重臣。
人物簡介
屈懷珠(1800年8月26日—1885年),字偉生,號惺齋,一號星武、一號星階,行四。四川省順慶府鄰水縣人,原籍湖南安化縣。清朝官員。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恩科舉人,咸豐三年(1853年)進士,曾任江西省貴溪縣、新建縣、南昌縣、崇仁縣知縣。
人物簡介
施瓊芳(1815~1868),初名龍文,字見田,一字昭德,號珠垣。中進士后,改名瓊芳。清臺灣縣治(今臺南市)人。生性恬淡,好學不倦,遍讀經(jīng)史諸子百家。道光十七年(1837)拔貢,連捷鄉(xiāng)試。隔年參加禮闈,落榜,遂佇留京城,閉門苦讀,杜絕浮華奔競之習。與林晴皋、馮虛谷、蔡廷蘭等結(jié)為至交,常相唱和。道光乙巳(1845)中恩科進士,銓選六部主事,久滯京城后,始補為江蘇知縣。未就職,乞養(yǎng)回鄉(xiāng)。返臺擔任海東書院山長,潛心性理之學,以培養(yǎng)后進為己任。施氏生平著作頗多,從作品中可見其「恬退」之性格。近人王國璠謂施瓊芳作品徑端言正,繁蕪盡去,得跡象渾然之旨;其詩則薈集眾人長處,有清妙之音,而無奧衍之病,可謂東寧詩壇大家。乙未之際,作品散佚過半,僅《春秋節(jié)要》與《石蘭山館遺稿》由其子嗣士潔攜渡中國大陸,方得以保存。1958年臺南市文獻委員黃典權(quán)從施氏后裔處取得抄本五冊,將之點校,刊于《臺南文化》六卷一期。1964年秋,施氏后代將家藏所有施瓊芳、施士潔遺稿全數(shù)交給黃典權(quán),1965年點校排印,刊于《臺南文化》八卷一期。1992年3月又由高志彬主編,龍文出版社刊印《石蘭山館遺稿》。該詩集前附施瓊芳手抄稿,后附《臺南文化》刊本共二十二卷,一至六卷為古文與駢文,七至十六卷為古今體詩,十七至十八卷為補馀古今體詩,十九至二十二卷試帖詩。茲以龍文出版社刊印,黃典權(quán)所藏抄本為底本,進行編校。(施懿琳撰)維基
施瓊芳(1815年7月10日—1868年10月28日),幼名鎮(zhèn)圭,原名龍文,中舉后更名,字見田,一字昭德,又字星階,號朱垣,臺灣臺南人,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西岑鄉(xiāng)(今福建泉州石獅市永寧鎮(zhèn)內(nèi))。他與其次子施士潔為清代臺灣僅有的父子雙進士,葬于今臺灣臺南市南區(qū)桶盤淺墓地內(nèi),其墳?zāi)篂榕_南市的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