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神運(yùn)(神運(yùn))
(1).古謂王朝興替的氣運(yùn)。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論:“歷人取其年月,數(shù)家隆於神運(yùn),譜諜獨(dú)記世謚,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唐 王維 《送韋大夫東京留守》詩:“上德?lián)嵘襁\(yùn),沖和穆宸襟?!?元 袁桷 《登侯臺》詩:“明良佐神運(yùn),目力窮坡陁?!?br />(2). 宋徽宗 趙佶 為在 汴京 ( 開封 )修筑土山“艮岳”,而派遣 朱勔 在 江 南四處搜尋奇花異石。時人稱此類花石的運(yùn)送為“神運(yùn)”。《宣和遺事》前集:“﹝ 朱勔 ﹞專在 平江 置應(yīng)奉局,每一發(fā)輒數(shù)百萬貫,搜巖剔藪,無所不到。雖江湖不測之瀾,力不可致者,百計出之,名做神運(yùn)?!眳⒁姟?花石綱 ”。
(3).指創(chuàng)作沖動、靈感。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李青蓮詩:“青蓮集中古詩多,律詩少。五律尚有七十餘首,七律只十首而已。蓋才氣豪邁,全以神運(yùn),自不屑束縛於格律對偶,與雕繪者爭長?!?/div>
《國語辭典》:花石綱(花石綱)  拼音:huā shí gāng
綱,成群結(jié)隊運(yùn)送物品。宋時多為官辦,如鹽綱、茶綱等?;ㄊV指運(yùn)送花石往京師的船隊。《宋史。卷四七○。佞幸傳。朱勔傳》:「徽宗頗垂意花石,京諷勔語其父,……至致和中始極盛,舳艫相銜于淮、汴,號『花石綱』?!挂卜Q為「花綱」。
《國語辭典》:凌煙閣(凌煙閣)  拼音:líng yān gé
位于今陜西省長安縣內(nèi),唐太宗為表彰功臣勛績所建的樓閣。內(nèi)懸掛二十四名功臣的畫像,由閻立本繪,唐太宗親自作贊,褚遂良題閣?!缎绿茣?。卷二。太宗本紀(jì)》:「戊申,圖功臣于凌煙閣?!固?。白居易 題酒甕呈夢得詩:「凌煙閣上功無分,伏火爐中藥未成?!购蠓褐副碚霉Τ嫉牡铋w。宋。汪藻醉別劉季高侍郎詩:「英姿合上凌煙閣,巧譖曾遭偃月堂?!?/div>
《漢語大詞典》:嬴氏
(1).稱 秦國 或 秦 王朝。 秦 , 嬴 姓。 漢 張衡 《東京賦》:“ 嬴氏 搏翼,擇肉西邑?!?晉 潘岳 《西征賦》:“躡 函谷 之重阻,看天險之衿帶,跡諸侯之勇怯,筭 嬴氏 之利害。” 清 侯方域 《太子丹論》:“吾恐 嬴氏 之亡,不待 沛公 之入 關(guān) 矣?!?br />(2).特指 秦始皇 。 晉 陶潛 《桃花源詩》:“ 嬴氏 亂天紀(jì),賢者避其世。 黃綺 入 商山 ,伊人亦云逝?!?唐 賈島 《聽樂山人彈易水》詩:“ 嬴氏 歸山陵已掘,聲聲猶帶髮衝冠。”
《漢語大詞典》:鐘簴(鐘簴)
見“ 鐘虡 ”。
(1).即鐘虡。 南朝 梁 江淹 《空青賦》:“騁神形於鐘簴,舒恠物與雷電。”一本作“ 鐘簴 ”。 明 屠隆 《曇花記·討賊立功》:“蕩寇已展云旗,搦管先成露布,報道鐘簴不移,更言廟貌如故?!?清 黃遵憲 《久旱雨霽丘仲閼過訪飲人境廬仲閼有詩兼慨近事依韻和之·四用前韻》:“撼門環(huán)哭呼高皇,鐘簴何人奉太常?”參見“ 鐘簴 ”。
(2).借指社稷王朝。 明 徐復(fù)祚《投梭記·應(yīng)聘》:“ 王敦 志圖大寳,手移鐘簴?!?明 夏完淳 《討降賊大逆檄》:“三百年之鐘簴,德邁五三?!?清 侯方域 《擬思宗改元廷臣謝表》:“安鐘簴於震蕩之后,豈曰謀身不臧?”《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公私篇》:“沉沉二千餘年,暗暗二十四姓,籀其史焉,徘徊其鐘簴焉,吾民族之性質(zhì),未始不如是,是其足道者!”
(3).指鐘或鐘聲。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yǎng)·行樂》:“豈能若西域之鐘簴,不叩自鳴者哉!”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十四:“鐘簴蒼涼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瘖。”
《漢語大詞典》:鐘虡(鐘虡)
亦作“ 鐘簴 ”。 一種懸鐘的格架。上有猛獸為飾。周禮·考工記·梓人:“若是者以為鐘虡,而由其虡鳴?!?孫詒讓 正義:“説文·虍部云:‘虡,鐘鼓之柎也,飾為猛獸。’即謂臝屬之獸。” 漢 蔡邕 《隸勢》:“鐘簴設(shè)張,庭燎飛煙?!?晉 干寶 搜神記卷九:“終當(dāng)使係嗣死於鐘虡之間,大子斃於金酒之中?!?span id="dvcu6mj" class="book">《新唐書·于公異傳》:“鐘簴不移,廟貌如故?!?br />飾以猛獸形象的懸樂鐘的格架。 漢 班固 《西都賦》:“列鐘虡於中庭,立金人於端闈?!?span id="y6kheco" class="book">《資治通鑒·漢獻(xiàn)帝初平元年》:“ 董卓 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 雒陽 及 長安 銅人、鐘虡、飛廉、銅馬之屬以鑄之?!?/div>
《漢語大詞典》:兩班(兩班)
古代帝王朝會,官員依文武分成東西兩列,謂之兩班。亦借指文武官員。新唐書·百官志三:“兩班三品以朔望朝,就食廊下,殿中侍御史二人為使涖之?!?宋 陸游 《送襄陽鄭帥唐老》詩:“一朝丹詔自天下,兩班仰首看騰驤。” 明 王鏊 震澤長語·象諱:“一日,上御奉天門視朝,侍衛(wèi)忽驚擾,兩班亦喧亂。”
《國語辭典》:開運(yùn)(開運(yùn))  拼音:kāi yùn
1.開創(chuàng)新機(jī)運(yùn)。《南史。卷四。齊高帝本紀(jì)。論曰》:「齊高帝基命之初,武功潛用,泰始開運(yùn),大拯時艱?!顾?。薛道衡老氏碑〉:「自我開運(yùn),耀德戢兵。」
2.年號:(1)五代晉出帝的年號(西元944~946)。(2)西夏景宗的年號(西元1034)。
《漢語大詞典》:一平
謂一歸平定。文選·王粲<登樓賦>:“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 李善 注:“尚書曰:王道正直。 孔安國 曰:王道平直也。”按,王道一平,指王朝的統(tǒng)治恢復(fù)正常狀態(tài)。
《漢語大詞典》:七經(jīng)(七經(jīng))
(1). 漢 以來歷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經(jīng)典。七經(jīng)名目,歷來說法不一。 東漢 《一字石經(jīng)》、、儀禮、春秋《公羊》、論語;后漢書·張純傳 唐 李賢 注作、《樂》、春秋、論語; 宋 劉敞 《七經(jīng)小傳》、周禮、儀禮、禮記、《公羊》論語; 清 康熙 《御纂七經(jīng)》、、春秋周禮、儀禮、禮記。
(2).道家七類經(jīng)書。即《仁經(jīng)》、《禮經(jīng)》、《信經(jīng)》《義經(jīng)》、《智經(jīng)》、《德經(jīng)》《道經(jīng)》。見云笈七籤卷九。
(3).佛家凈土宗的七種經(jīng)典。即《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大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稱贊凈土佛攝授經(jīng)》、《鼓音聲王陀羅尼經(jīng)》。
《漢語大詞典》:開城
朝鮮西部重要城市。人口約24萬。曾為高麗王朝都城。傳統(tǒng)商業(yè)繁榮。輕工業(yè)發(fā)達(dá)。近郊所產(chǎn)高麗人參馳名世界。有故宮、王陵等名勝古跡。
《漢語大詞典》:國俗(國俗)
(1).一國的風(fēng)俗。孟子·告子下:“ 華周 杞梁 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宋 蘇轍 《王存磨勘改朝散郎》:“具官 王存 ,文雅足以飾吏事,靖重足以鎮(zhèn)國俗?!?br />(2). 清 王朝統(tǒng)治者稱其本族風(fēng)俗為國俗,以別于 漢 人風(fēng)俗。清史稿·后妃傳·皇后烏喇那拉氏:“國俗忌剪髮,而竟悍然不顧,朕猶包含不行廢斥?!眳⒁姟?國字 ”。
《國語辭典》:國字(國字)  拼音:guó zì
本國的文字。我國以傳統(tǒng)的漢字為國字。
《漢語大詞典》:漢國(漢國)
漢 朝。亦借指其他漢族王朝。漢書·翟方進(jìn)傳:“天休於安帝室,興我 漢國 ?!?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后漢書·安帝紀(jì)》:“今以侯嗣 孝和皇帝 后。其審君 漢國 ,允執(zhí)其中?!?唐 荊叔 《題慈恩寺塔》詩:“ 漢國 山河在, 秦 陵草木深?!?唐 張說 《奉和送金城公主》:“戎王子壻寵, 漢國 舅家慈?!?/div>
分類:漢族王朝
《漢語大詞典》:斧扆
亦作“ 斧依 ”。 古代帝王朝堂所用的狀如屏風(fēng)的器具,以絳為質(zhì),高八尺,東西當(dāng)戶牖之間。其上有斧形圖案,故名。逸周書·明堂:“天子之位,負(fù)斧扆,南面立?!?span id="qj5kcum" class="book">《儀禮·覲禮》:“天子設(shè)斧依於戶牖之閒。” 鄭玄 注:“依,如今綈素屏風(fēng),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 唐 李白 《寓言》詩之一:“ 周公 負(fù)斧扆, 成王 何夔夔?!?清 黃宗羲 《徐公神道碑銘》:“千秋萬歲,光芒斧扆。”
《國語辭典》:分藩  拼音:fēn fán
分封土地作為王室的屏藩。元。黃鎮(zhèn)成 投贈鄭守光遠(yuǎn)三十韻:「累洽開皇極,分藩重守臣。列茅周土舊,分竹漢符新?!?/div>
《國語辭典》:三恪  拼音:sān kè
周武王克殷,封前三朝的后裔以王侯名號,稱為「三恪」。一說封虞、夏、殷之后于陳、杞、宋?!蹲髠?。襄公二十五年》晉。杜預(yù)。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謂之恪,并二王后為一國。其禮轉(zhuǎn)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挂徽f封黃帝、堯、舜之后于薊、祝、陳。《詩經(jīng)。陳譜》唐??追f達(dá)。正義:「武王未及下車,封黃帝之后于薊,封帝堯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陳?!?/div>
《國語辭典》:九嬪(九嬪)  拼音:jiǔ pín
1.古代帝王的妃子。歷代均有此制,然名稱不盡相同。如唐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
2.職官名。周制宮中的女官,掌婦學(xué)之法。見《周禮。天官冢宰。九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