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37詞典 2分類詞匯 235
共237,分16頁顯示  上一頁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陰膠
魚丸
爆燈花
和揉
耳垢
骨膠
桿子
釘鞋
痘痂
蛋白
捻子
皮油
噴口
紐扣
起泡
《漢語大詞典》:陰膠(陰膠)
指炮制藥膏時附著在器壁上的一種膠狀物。 宋 洪邁 容齋四筆·雷公炮炙論:“知瘡所在,口點陰膠……陰膠即是甑中氣垢。點少許於口中,即知臟腑所起,直徹至住處知痛,足可醫(yī)也?!?/div>
《國語辭典》:魚丸(魚丸)  拼音:yú wán
魚肉調(diào)蛋清等制成的丸子。如:「淡水魚丸在北部地區(qū)是頗負(fù)盛名的一種小吃。」
《漢語大詞典》:爆燈花(爆燈花)
燈芯燃燒時迸發(fā)出的花狀物,舊時認(rèn)為是吉祥的預(yù)兆。 元 馬致遠(yuǎn) 《漢宮秋》第一折:“今宵畫燭銀臺下,剝地管喜信爆燈花?!?/div>
《漢語大詞典》:和揉
在粉狀物中加液調(diào)勻揉合。 宋 王鞏 王氏談錄·李廷珪墨:“公又自能造墨,在 濠梁 彭門 ,常走人取 兗州 善煤,手自和揉,妙為形體?!?/div>
《國語辭典》:耳垢  拼音:ěr gòu
為外耳道耵聹腺所分泌的淡黃色黏稠液體或蠟狀物質(zhì),和外耳道皮膚剝落上皮混合后的產(chǎn)物。也稱為「耳垢」,俗稱為「耳屎」。
《國語辭典》:骨膠(骨膠)  拼音:gǔ jiāo
動物的骨頭熬成的膠狀物質(zhì),可以做黏合劑。
《漢語大詞典》:桿子(桿子)
器物上像棍子的細(xì)長部分。 毛澤東 《戰(zhàn)爭和戰(zhàn)略問題》二:“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 何永鰲 《火焰山上四十天》:“跟在他后邊的 吳胖子 用馬鞭桿子挑了一團(tuán)雪朝他甩來?!?朋斯克 《千里姻緣》:“沒有棒子,沒有套馬桿子,連根小馬鞭子都沒有?!?/div>
《國語辭典》:釘鞋(釘鞋)  拼音:dīng xié
鞋底釘有釘子的鞋,有兩種:一當(dāng)雨鞋用,冬天路上有冰雪時,踏泥濘而不致滑跌;一在運動時用,賽跑時鞋釘插進(jìn)跑道,以增加跑步?jīng)_力。也作「丁鞋」、「釘靴」。
《漢語大詞典》:痘痂
(1).痘瘡的膿皰凝結(jié)而成的塊狀物。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文苑英華載: 潁川 陳黯 ,年十三,袖詩見 清源 牧。其首篇《詠河陽花》。時痘痂新落, 牧 戲曰:‘汝藻才而花面,何不詠之?’ 陳 應(yīng)聲曰:‘玳瑁應(yīng)難比,斑犀點更嘉,天憐未端正,滿面與粧花?!拼藶槎火枰姼柙佒?。”
(2).舊時用作痘苗。《醫(yī)宗金鑒·幼科種痘心法要旨·種痘要旨》:“嘗考種痘之法……有謂以痘痂屑乾吹入鼻中種之,謂之旱苗者;有謂以痘痂屑溼納入鼻孔種之,謂之水苗者?!?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我的種痘》:“那時候,給孩子們種痘的方法有三樣……一樣是 中國 古法的種痘,將痘痂研成細(xì)末,給孩子由鼻孔里吸進(jìn)去,發(fā)出來的地方雖然也沒有一定的處所,但粒數(shù)很少,沒有危險了?!?/div>
《國語辭典》:蛋白  拼音:dàn bái
1.一種含碳、氫、氧、氮、硫的有機(jī)化合物。參見「蛋白質(zhì)」條。
2.包在蛋黃外面的透明黏液,是未成形幼鳥的養(yǎng)料。也稱為「蛋清」。
《國語辭典》:捻子  拼音:niǎn zi
1.搓緊成條的繩狀物。如:「藥捻子」、「紙捻子」。也稱為「筒子」、「捻兒」。
2.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活動于北方的捻匪。參見「捻匪」條。
《漢語大詞典》:皮油
即桕脂、桕油。從烏桕籽殼外層取得的白色蠟狀物質(zhì),可制蠟燭、肥皂等。 明 宋應(yīng)星 天工開物·皮油:“其皮油造燭,截苦竹筒兩破,水中煮漲(不然則粘帶),小篾箍勒定,用鷹嘴鐵杓挽油灌入,即成一枝。插心於內(nèi),頃刻凍結(jié),捋箍開筒而取之。”
《國語辭典》:噴口(噴口)  拼音:pēn kǒu
北平方言:(1)開口說話。如:「這推銷員一噴口就舌燦蓮花。」(2)在說唱中用力吐字。
《國語辭典》:紐扣(紐扣)  拼音:niǔ kòu
扣系衣物分片部分的東西。有布制、膠制、金屬制等。如:「那件黑色旗袍上一排別致的紐扣,將旗袍襯托得更加出色?!挂沧鳌糕o扣」、「扣子」。
《漢語大詞典》:起泡
因摩擦或其他外界刺激,在皮膚上生出泡狀物。《歧路燈》第四四回:“ 譚紹聞 道:‘腳下已起泡了,委實難挨?!?高曉聲 《系心帶》:“當(dāng)心被太陽曬得額角頭上起泡?!?陳登科 肖馬 《破壁記》第十章:“這只滾燙的熱栗子,已咬得他舌頭發(fā)麻,嘴唇起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