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切萬物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一切萬法同。無量壽經(jīng)下曰:「于一切萬物,隨意自在?!?/div>
一物不將來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公案名。言本來無一物之消息。即向上屋里,空界無物。今一物亦不將來之意也。從容錄第五十七則曰:「嚴陽尊者問趙州: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云:放下著。嚴云:一物不將來,放下個甚么?州云:恁么則擔取去。」是問一物不將來,即為既擔一物來,故為趙州所勘破。
實相為物二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曇鸞所立。一實相身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又佛之光明也。二為物身,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又佛之名號也。往生論注下曰:「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為物身。」六要鈔三本曰:「此有二義:一義云:實相身者此是理佛,即云法性法身是也。為物身者此是事物,即云方便法身是也。一義云:實相為物二種法身共是事佛,二種法身是約自利利他之德,即名與義,實相約義。即是光明攝法身故,為物是名,即是名號攝眾生故。問且就后義,既云實相,何為事佛?答:所言實相,非無相義,是虛實義,即約生佛。謂佛為實,眾生為虛;以悟為實,以迷為虛。問:二義之中,以何為正?答:二義俱存,用舍可在學者之意。但約名義,猶親文歟。」鸞師亦立法性方便之二法身。(參見:法身)
【佛學常見辭匯】
實相身和為物身。實相身是理佛,也就是法性法身;為物身是事佛,也就是方便法身。
法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之真身也。其釋名性相二宗各異其義。相宗據(jù)唯識論謂法身有總相法身與別相法身二種,總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與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謂為法身之義同,是以所證之真如與能照之真覺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則自性身與自受用報身之二身合見。依此義釋之,則法身為理智顯現(xiàn),有為(智)無為(理)一切功德法體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莊嚴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識論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中略)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為法身,二轉(zhuǎn)依果皆攝此故。」別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為清凈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無為也),為一切有為無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莊嚴功德法,故名為法身,何則?以此法唯為理之法身,不含攝有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識論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論七曰:「力無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故鲇浭┰唬骸鸽x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刮ㄗR樞要上本曰:「出纏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義林章七本曰:「成唯識說,清凈法界為自性身。莊嚴論等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贊佛論說,佛自性身無生滅故?!谷粢佬宰谥x,則真如之理性,有真實覺知之相,理智不二,與真如之無為同,真智亦無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則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隱,謂之如來藏,積始覺之功,顯其法性,謂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蜓砸苑ㄐ燥@現(xiàn)之有為無為一切功德法成就莊嚴之身,故名法身。勝鬘經(jīng)曰:「世尊!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同寶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實相真如法也。此實相正法隱,名如來藏。此實相法顯,故名身。唯是一實相法,約隱顯不同,故有藏之與身。又法者,謂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攝論云:與功德法相應,名法身?!辜蜗榉ㄈA疏四曰:「以正法為身,故曰法身?!蛊鹦耪撛唬骸笍谋疽褋恚孕詽M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凈心義故,常樂我凈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中略)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同義記下本曰:「隱時能出生如來,名如來藏。顯時為萬德依止,名為法身。」維摩經(jīng)慧遠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狗ㄈA玄義七曰:「本有四德隱名如來藏,修成四德顯名為法身?!勾蟪肆x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學常見辭匯】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變化身。義見后章,茲不復及。
【三藏法數(shù)】
法身者,謂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動,無有變易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始從初住,顯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覺極果,理聚方圓,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理聚方圓者,妙覺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圓滿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法性真常,湛然清凈,周遍法界。經(jīng)云:佛以法為身,清凈如虛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數(shù)】
法身者,謂所證無漏法界之體,而為法身也。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也。(無漏者,謂惑業(yè)凈盡,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十八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六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菩薩戒經(jīng)說菩薩修頭陀行時,及游方而往來百里千里,宜常以十八物隨身。一楊枝;二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也;三三衣,如上;四瓶,梵云軍持,凈水瓶也;五缽,如上;六坐具,即上之尼師壇也;七錫杖;八香爐;九漉灑水囊,如上;十手巾;十一刀子;十二火燧;十三鑷子;十四繩床;十五經(jīng);十六律,即梵網(wǎng)經(jīng)也;十七佛像;十八菩薩像,文殊彌勒也。是為梵網(wǎng)之三尊。見梵網(wǎng)經(jīng)下,十八物圖。
【佛學常見辭匯】
菩薩戒經(jīng)說菩薩修頭陀行時,或是游方到很遠的地方去,應時常隨身攜帶十八種東西,即楊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瓶(凈水瓶)、缽、坐具(尼師壇)、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jīng)、律(即梵網(wǎng)經(jīng))、佛像、菩薩(即文殊彌勒,是為梵網(wǎng)三尊)。
六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制,比丘使必蓄之者有六種:一、僧伽梨,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大衣也。二、郁多羅僧,七條之中衣也。三、安陀會,五條之下衣也。已上謂之三衣。四、鐵多羅,鐵缽也。五、尼師壇,坐具也。六、漉灑水囊,護水中蟲命之具也。是為三衣六物。三衣雖在六物之中,然為六物中之根本,故特標舉之,如言詩書六經(jīng)也,行事鈔二衣篇曰:「何名為制?謂三衣六物,佛制令蓄,通諸一化并制服用,有違結(jié)罪?!?br />【佛學常見辭匯】
佛制定比丘所必須蓄存的六種器物,即僧伽梨(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大衣)、郁多羅僧(七條之中衣)、安陀會(五條之下衣)、鐵多羅(鐵缽)、尼師壇(坐具)、漉水囊(保護水中蟲命之具)。
十八種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六物)
六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制,比丘使必蓄之者有六種:一、僧伽梨,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大衣也。二、郁多羅僧,七條之中衣也。三、安陀會,五條之下衣也。已上謂之三衣。四、鐵多羅,鐵缽也。五、尼師壇,坐具也。六、漉灑水囊,護水中蟲命之具也。是為三衣六物。三衣雖在六物之中,然為六物中之根本,故特標舉之,如言詩書六經(jīng)也,行事鈔二衣篇曰:「何名為制?謂三衣六物,佛制令蓄,通諸一化并制服用,有違結(jié)罪?!?br />【佛學常見辭匯】
佛制定比丘所必須蓄存的六種器物,即僧伽梨(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大衣)、郁多羅僧(七條之中衣)、安陀會(五條之下衣)、鐵多羅(鐵缽)、尼師壇(坐具)、漉水囊(保護水中蟲命之具)。
十方常住僧物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種僧物之一。(參見:僧物)
僧物
【佛學大辭典】
(術語)眾僧之共有物件也。
【佛學常見辭匯】
僧眾所共有之物。
十方現(xiàn)前僧物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種僧物之一。
三十六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人身有三十六之不凈物。涅槃經(jīng)二十四曰:「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凈充滿?!狗譃槿悾阂弧⑼庀嗍喊l(fā)、毛、爪、齒、眵、淚、涎、唾、屎、溺、垢、汗。二、身器十二: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三、內(nèi)含十二: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藏、藏、赤痰、白痰。見大疏演義鈔三十。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
〔一、外相十二〕,謂發(fā)、毛、爪、齒、眵(尺支切)、淚、涎、唾、屎、尿、垢、汗也。
〔二、身器十二〕,謂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音方)、膏、腦、膜也。
〔三、內(nèi)含十二〕,含即含藏,謂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
三寶物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像殿堂香花幡蓋等佛物也。經(jīng)卷紙筆箱函巾帕等,法物也。僧房田園等常住僧物,衣缽谷菜等現(xiàn)前僧物,僧物也。此三者各異所屬,不許盜用與互用。見行事鈔中之一,盜戒。
【佛學常見辭匯】
佛物、法物、僧物。佛像殿堂香花幡蓋等,即佛物;經(jīng)典紙張筆墨等,即法物;僧房田園衣缽等,即僧物。
大黑天供相應物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以白米為相應物。如圣天供之浴油。念誦時以白米浴之,一咒為一度。相傳是大黑天為熾盛光佛頂舍利法之本源。故以白米為舍利之當體,最相應也。二以鹽為最上之供物。常供鹽一杯。
亡五眾物
【佛學大辭典】
(術語)死亡五眾之遺物也,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為五眾,就此五眾之遺物而分輕重,三衣等之輕物以之分與現(xiàn)在之僧眾,金銀田園等之重物以之歸入于常住物。見輕重儀,行事鈔下一。
五十二種供物
【佛學大辭典】
(雜語)涅槃會因五十二眾捧五十二種之供物。
食物五果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律舉五果:一、核果,如棗杏桃李等。二、膚果,如瓜梨等。三、殼果,如胡桃石榴等。四、糩果,如松柏子等。粗糠皮曰糩。五、角果,如大豆小豆菱等。見名義集三,盂蘭盆經(jīng)疏新記下。
六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制,比丘使必蓄之者有六種:一、僧伽梨,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大衣也。二、郁多羅僧,七條之中衣也。三、安陀會,五條之下衣也。已上謂之三衣。四、鐵多羅,鐵缽也。五、尼師壇,坐具也。六、漉灑水囊,護水中蟲命之具也。是為三衣六物。三衣雖在六物之中,然為六物中之根本,故特標舉之,如言詩書六經(jīng)也,行事鈔二衣篇曰:「何名為制?謂三衣六物,佛制令蓄,通諸一化并制服用,有違結(jié)罪?!?br />【佛學常見辭匯】
佛制定比丘所必須蓄存的六種器物,即僧伽梨(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大衣)、郁多羅僧(七條之中衣)、安陀會(五條之下衣)、鐵多羅(鐵缽)、尼師壇(坐具)、漉水囊(保護水中蟲命之具)。
六物圖
【佛學大辭典】
(書名)佛制比丘六物圖之略名。一卷,宋元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