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三五二潘祖仁(一○四六——一一三六),字亨父,自號竹隱老人,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好學能文,退隱不仕。善于教子,其子良佐、良貴等皆有名于時。紹興六年卒,年九十一,特贈朝奉大夫。見《敬鄉(xiāng)錄》卷二、《金華先民傳》卷一○、《紫微集》卷二○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湖州長興人,字宜父,一字宜翁,號三茅翁。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為江西提舉。神宗熙寧中上疏,極論新法不便,坐廢黜,隱于茅山以終。有《劉宜翁文集》。
全宋詩劉誼,字宜翁,長興(今屬浙江)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神宗元豐間提舉廣東常平,移江西(《宋詩拾遺》卷七)。后隱三茅山以終?!?a target='_blank'>嘉泰吳興志》卷一七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二○一三劉誼,字宜父,長興(今江蘇長興)人。治平四年進士。元豐元年九月管勾廣西常平等事。三年,權提舉廣西路常平等事。七年正月,特授宣議郎。元祐元年六月,權發(fā)遣韶州。元祐二年妄上章,提舉宮觀。元祐三年三月,以奉議郎發(fā)遣韶州、勾當靈仙觀。事跡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二、三○六、三二四、四○七、四○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連希元,字才父(《宋詩紀事補遺》卷一二),建安(今福建建甌)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哲宗元祐間累官朝奉郎、知循州(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義甫,一作毅父??孜渲俚?。英宗治平二年進士,又應制科。以呂公著薦為秘書丞、集賢校理。哲宗紹圣中,言者謂其元祐時附會當路,譏毀先烈,貶知衡州。元符二年,提舉劾其違常平法,責惠州別駕,安置英州。徽宗立,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延、環(huán)慶。黨論再起,罷,主管兗州景靈宮卒。長于史學,工文詞,與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孔氏談苑》、《續(xù)世說》、《良世事證》、《釋稗》、《詩戲》、《朝散集》(編入《清江三孔集》)。
全宋詩孔平仲,字義甫,一作毅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神宗熙寧中為密州教授(本集《常山四詩》序)。元豐二年(一○七九)為都水監(jiān)勾當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試學士院。二年擢秘書丞、集賢校理。三年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后遷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南路刑獄(同上書卷三八○、四○七、四○九、四八三)。紹圣中坐元祐時附會當路,削校理,知衡州。又以不推行常平法,失陷官米錢,責惠州別駕,英州安置。徽宗立,復朝散大夫,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崇寧元年(一一○二),以元祐黨籍落職,管勾兗州景靈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四○作太極觀),卒。平仲與兄文仲、武仲并稱“三孔”,黃庭堅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著有《續(xù)世說》、《孔氏談苑》、《珩璜新論》、《釋稗》等。詩文集已散佚,南宋王??收輯為二十一卷,其中詩九卷,刊入《清江三孔集》;民國初年胡思敬校編為《朝散集》,刊入《豫章叢書》?!?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有傳。孔平仲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為底本,校以《豫章叢書·朝散集》(簡稱豫章本)、明鈔殘本《三孔先生清江文集》(簡稱明抄本,藏北京圖書館)及《宋詩鈔》(簡稱詩鈔)。另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二七二孔平仲,字義甫(一作毅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武仲弟。治平二年舉進士,又應制科,為秘書丞、集賢校理。文仲卒,歸葬南康,詔以為江東轉(zhuǎn)運判官護葬事。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刑獄。紹圣中,言者詆其元祐時附會當路,削校理,知衡州。提舉劾其不推行常平法,徙韶州,又責為惠州別駕、安置英州。徽宗立,復朝散大夫,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延、環(huán)慶。黨論再起,罷,主管兗州景靈宮,卒。長史學,工文詞,著《續(xù)世說》十二卷、《孔子雜說》一卷、《釋裨》一卷及《珩璜新論》、《良史事證》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劉珵,字純父(《乾道四明圖經(jīng)》卷一○舒亶《西湖記》)。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以殿中丞知滑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五)。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移蘇州(明正德《姑蘇志》卷三)。六年,除成都府路轉(zhuǎn)運使,旋改知邠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六四)。八年,知明州,疏浚西湖,積土為十洲(《乾道四明圖經(jīng)》卷一○),一說紹圣中知明州(同上書卷一二)。有《宣城集》三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今錄詩十一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處州遂昌人,字深之,一作深父。仁宗嘉祐八年進士。少師王安石。神宗元豐中,為國子直講,曾助安石改學校法。哲宗紹圣初,拜國子司業(yè),請以安石父子所撰《字說》、《孟子義》等刊板傳學者?;兆诔?,進給事中,歷兵、工部侍郎,知廬州。崇寧元年奪職,和州居住。卒年六十七。有《易傳》、《春秋解》、《論語孟子解》。
全宋詩龔原,字深之,一作深父,時稱括蒼先生(《道鄉(xiāng)集》卷二八《括蒼先生易傳序》),處州遂昌(今屬浙江)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宋元學案》卷九八)。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為國子直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八)。哲宗即位,為國子丞,太常博士,加秘閣校理,充徐王府記室。元祐八年(一○九三),出為兩浙轉(zhuǎn)運判官(同上書卷四八四)。元符元年(一○九八),權工部侍郎兼侍講,出知潤州(同上書卷五○一)。徽宗即位,入為秘書監(jiān),進給事中。黜知南康軍,改知壽州。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知杭州(《乾道臨安志》卷三)。崇寧元年(一一○二),知揚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三六)。召為工部侍郎,移兵部,除寶文閣待制、知廬州。奪職居和州,起知亳州,命下而卒,年六十七。有文集七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一四、《宋史》卷三五三有傳。
全宋文·卷一八二八龔原,字深之,一字深父,時稱括蒼先生,處州遂昌(今浙江遂昌)人,師事王安石,第進士。熙寧中為國子直講。元祐中勒停。后為徐王府記室,加秘閣校理,除兩浙轉(zhuǎn)運判官。紹圣中遷起居舍人。元符中權工部侍郎、兼侍講,出知潤州。入為秘書監(jiān),復兼侍講?;兆诔?,進給事中,以論哲宗喪服事,黜知南康軍。三年后復修撰,知揚州。歷兵、工部侍郎,除寶文閣待制、知廬州,奪職居和州,起知亳州,卒,年六十七。著有《周易新講義》十卷。見《宋史》三五三本傳及《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八、二九九、四七四、四八四、四八八、五○一、五○二、五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汝州龍興人,字方平。孔旼子。哲宗元祐間隱士,與李廌為詩酒侶。自號滍皋漁父,又隱名為魯逸仲。
全宋詩孔夷,字方平,自號滍皋漁父,又隱名為魯逸仲。汝州龍興(今河南寶豐)人。旼子(旼見《臨川集》卷九八《宋處士墓志銘》)。哲宗元祐間隱士,與李廌、劉攽、韓維為友。事見《咸淳臨安志》卷六六。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范習父,元祐間為集賢校理、四川轉(zhuǎn)運副使(《宋詩紀事補遺》卷二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唐父。李大臨子。學于司馬光,最賢而通經(jīng)。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一四孫鰲抃,字才父,揚州(治今江蘇揚州)人。熙寧間為宋城縣尉。熙寧八年差秀州司法參軍,改熙河路市易司干當公事。崇寧大觀間,累遷朝散大夫、直龍圖閣、提舉成都府等路茶事、兼陜西等路買馬監(jiān)牧公事。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九之一六、職官四三之四九、四三之八六、四三之九○,李復《潏水集》卷六,慕容彥逢《摛文堂集》卷七,《蘭亭考》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洪州南昌人,字玉父。洪芻弟。哲宗元祐間進士。為谷城令。復知潁州上譙縣,有循政。累官著作郎、秘書少監(jiān)。高宗初召為中書舍人。與兄洪朋、洪芻及弟洪羽俱有才名,號四洪。詩酷似黃庭堅。有《西渡集》。
全宋詩洪炎(一○六七?~一一三三),字玉父,南昌(今屬江西)人。黃庭堅甥。哲宗元祐末進士,累官秘書少監(jiān)。晚年以徽猷閣待制提舉臺州崇道觀,卒于高宗紹興三年(生卒年據(jù)王兆鵬《宋南渡六詩人生卒年考辨》,載《古籍整理與研究》第六期)。炎與兄朋、芻,弟羽,俱以詩文知名,號四洪。著有《西渡集》,傳本以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涇縣朱氏惜分陰齋??咀顬橥晟??!『檠自姡韵Х株廄S本(藏江西省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叢書集成初編》本(簡稱叢書本)。新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八七九洪炎(一○六七?——一一三三),字玉父,南昌(今江西南昌)人。黃庭堅之甥,與兄朋,弟芻、羽俱以文詞名世,號四洪。元祐末舉進士,為谷城令,以兄弟罹元祐黨同貶。起知上譙縣,宣和中,累官至秘書少監(jiān),復坐元祐曲學罷。建炎初以少監(jiān)召,久不至,紹興二年又申命之,且兼權右諫議大夫。紹興三年,除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以疾請祠,遂以徽猷閣待制提舉臺州崇道觀。同年十一月,卒于信州,贈左通奉大夫。著有《西渡集》(存)、《塵外紀》、《侍兒小名錄》等。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三、五九、六○、六二、六三、六四、七○,《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九,《宋史》卷二○六《藝文志》五,《宋史翼》卷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洪州南昌人,字鴻父。洪炎弟。哲宗紹圣四年進士。歷知臺州軍。坐元符中上書邪,入黨籍,編管江州。與兄朋、芻、炎俱以文詞名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成都郫縣人,字佑父,號回光。幼嘗作歌行數(shù)十篇,為時人驚嘆。神宗元豐間進士。攝邛州學官。徽宗時上書言事,后入元祐黨籍。有文集。
全宋詩楊天惠,字佑父,自號回光居士,郫縣(今屬四川)人。神宗元豐進士。曾知彰明縣。哲宗元符年間應詔上書,后入崇寧黨籍(《輿地紀勝》卷一五四)?;兆谡投辏ㄒ灰灰欢闄嗯砩截?。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二五三一楊天惠,字祐父,自號回光居士,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徙于郫。幼警敏,登元豐進士第,以儒學稱。攝邛州學官,元符二年補彰明縣令。元符末應詔上書,入崇寧黨籍。著有《三國人物論》三卷、文集六十卷。見所作《彰明遺事》,以及《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三,《宋史·藝文志》二、七,費著《楊氏族譜》(《全蜀藝文志》卷五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趙伾,字義夫,一作義父,洛陽(今屬河南)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知無錫縣(《咸淳毗陵志》卷一○),英毅不畏強御,人稱趙鐵頭。明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一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湖州人,字嘉父。神宗元豐八年登進士。官至直秘閣。有《春秋五禮例宗》、《春秋通訓》。
全宋詩張大亨,字嘉甫,湖州(今屬浙江)人。神宗元豐八年(一○八五)進士?;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樘珜W博士(《宋會要輯稿》選舉四之一)。政和七年(一一一七)為司勛員外郎(《玉照新志》卷一)。官至直秘閣(《直齋書錄解題》卷三)。有《春秋通訓》十六卷,今存六卷;《春秋五禮例宗》十卷,今存七卷。事見《春渚紀聞》卷一。
全宋文·卷二七○七張大亨,字嘉甫,湖州(今浙江湖州)人。登元豐八年進士乙科。建中靖國初為太學博士,后為左司郎中,政和八年六月罷,與宮觀。官至直秘閣。著《春秋五禮例宗》十卷(今存七卷)、《春秋通訓》十六卷(今唯大典本六卷)。見《宋會要輯稿》選舉四之一、職官六八之四一,《直齋書錄解題》卷三,《宋元學案補遺》卷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