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宋單父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洛陽人,字仲儒。能詩,亦善園藝。嘗植牡丹千種,紅白斗艷。又至驪山,植花萬本,色態(tài)各不同。人呼為花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博陵人。崔日用從弟。擢明經(jīng)甲科,補湖城主簿,以母喪,遂不仕。治《》、《》、《》、《春秋》,撰《演范》、《忘象》、《渾元》等論數(shù)十篇。隱共北白鹿山南。卒,門人共謚曰貞文孝父。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8—937或941 【介紹】: 五代時僧。永嘉人,俗姓陳。六歲削發(fā)于本州開元寺。既而抵閩謁雪峰禪師,妙契宗旨,時謂小怤布衲。歸住東府鏡清寺,倡雪峰之法,學者奔湊。副使皮光業(yè)辭學宏贍,屢擊難之,退謂人曰:“怤師之高論,人莫窺其極也?!卞X俶私署順德大師。錢元瓘命主天龍寺,后創(chuàng)龍冊寺,延請居焉。吳越禪學自此始興。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68—937 俗姓陳,溫州(今屬浙江)人,禪宗僧侶。早歲出家,嘗謁靈云志勤、曹山本寂,終為雪峰義存法嗣。參學諸方,凡對機緣,悉皆冥契。后自閩返越,居鏡清寺,世謂之鏡清和尚。吳越王錢镠父子深賞識之,命住天龍寺,又為造尤冊寺。私署順德大師。后晉高祖天福二年(937)卒?!?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〇、《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后二書存詩偈9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陳氏。永嘉人。幼惡鯹血。親戚強啖之。輒嘔噦不已。因求出家于郡之開元寺。既受具。即遍參請。入楚抵臨川。尤于曹山寂公。微詰不小挫。入閩遂服膺雪峰。一日峰。問什么處人。怤答溫州。峰云恁么是一宿覺鄉(xiāng)人也。怤云只如一宿覺是什么處人。峰云好吃捧。且放過。 怤問峰云。古德以心傳心。心如何傳。峰良久。怤禮謝。峰云更問我一轉語好。怤云就和尚請取問頭。峰休去。其機鋒峻捷。時叢林稱小怤布納。蓋太原有與同名者。年臘稍高云。 出世居越之鏡清院。上堂如今事不得已。向汝道個著實親切處。到汝分上。因何特地生疏。只為汝拋家日久。流浪年深。一向緣塵。致見如此。所以喚作背覺合塵。亦名舍父逃逝。今勸兄弟。未歇歇去好。未徹徹去好。大丈夫兒。得恁么無氣槩。還惆快么。終日茫茫地。何不且覓取個管帶路好。時有僧問。如何是管帶路。怤噓噓云。要棒吃么。僧云。恁么即學人罪過也。怤云幾被汝打破蔡州。尤與皮公光業(yè)相往來。公日休子也。辭章宏贍。議論該博。篤志禪學。嘗謂人曰。鏡清深造遠詣。莫臻其極。吳越錢氏欽慕之。命居天龍寺。及建龍??寺。請為第一世。天福元年丁酉八月示滅。壽七十四。茶毗于大慈山。塢塔舍利于龍姥山前。僧主匯征著塔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道怤。俗姓陳。永嘉人也。丱總之年性殊常準。而惡鯹血之氣。親黨強啖以枯魚。且虞嘔噦。求出家于開元寺。具戒已游閩入楚。言參問善知識要決了生死根源。見臨川曹山寂公。大有徵詰若曇詢之間僧稠也。終頓息疑于雪峰。閩中謂之小怤布納。時太原同名年臘之高故。暨回浙住越州鑒清院。時皮光業(yè)者日休之子。辭學宏贍探賾禪門。嘗深擊難焉。退而謂人曰。怤公之道崇論閎議莫臻其極。武肅王錢氏欽慕命居天龍寺。私署順德大師。次文穆王錢氏創(chuàng)龍冊寺。請怤居之。吳越禪學自此而興以天福丁酉歲八月示滅。春秋七十。茶毗于大慈山塢。收拾舍利起塔于龍姥山前。故僧主匯征撰塔銘。今舍利院弟子主之香火相綴焉。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一千
甄萱。新羅尚州加恩縣人。本姓李。初為裨將。嘯聚亡命。襲武珍州。自稱后百濟王。后唐同光八年。入都城弒新羅主。立主族弟金傅為王。后為子神劍幽于金山佛宇。乘間奔高麗。高麗王待以殊禮。號為尚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濱州渤海人,字周父。博學,善文辭。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第一。累官左拾遺、直史館,數(shù)上書論時政利弊。因獻《河平頌》,忤太宗意,貶殿中丞、商州團練副使。又上《平燕議》,主張齊心平敵,恢拓舊境。后官知制誥、史館修撰。真宗時,以善內侍王繼恩,貶散官。后失明,以秘書少監(jiān)致仕,再遷秘書監(jiān)。卒年八十。有《漢春秋》、《五代史略》等。
全宋詩
胡旦,字周父,濱州渤海(今山東濱縣)人。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進士(《河間府志》卷二六)。為將作監(jiān)丞、通判升州。遷左拾遺、直史館。出為淮南東路轉運副使、知海州,后累擢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又遷知制誥、史館修撰。仁宗朝以秘書少監(jiān)致仕,卒,年八十。著有《漢春秋》、《五代史略》等,皆佚。《宋史》卷四三二有傳。
全宋文·卷六二
胡旦,字周父,濱州渤海(今山東濱州)人。太平興國三年舉進士第一,為將作丞,通判升州。遷左拾遺、直史館。出為淮南東路轉運副使、知海州。因上《河平頌》,貶殿中丞。起為左補闕,復直史館。遷修撰,以尚書戶部員外郎知制誥,因所善者詆時政,貶。復為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遷本曹郎中、知制誥、史館修撰。真宗時以曾黨中官王繼恩削籍流潯州。稍起,通判襄州,改祠部郎中。失明,以秘書少監(jiān)致仕,再遷秘書監(jiān),卒。旦有雋才,喜讀書,著《漢春秋》、《五代史略》、《將帥要略》、《唐乘》等三百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渭父,一作渭卿,自號谷子。太宗淳化三年進士。以學行為鄉(xiāng)里所稱。甚得張詠器重。累官知滎州。神宗熙寧中致仕。卒年八十七,一作九十。有《孔子弟子傳贊》、《道德經(jīng)疏》、《張乖崖語錄》、《谷子》及歌詩雜文。
全宋詩
李畋,字渭卿,號谷子,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宋代蜀文輯存作者考》),授恒寧主簿。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以大理寺丞知泉州惠安縣(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六),遷知榮州。年九十卒。事見《澠水燕談錄》卷七。有歌詩雜文七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李畋集》十卷,均佚。
全宋文·卷一八九
李畋,字渭卿,自號谷子,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以學行為鄉(xiāng)里所稱。知州張詠敦勉蜀士就舉,畋遂登淳化三年進士第。歷授恒寧主簿,國子監(jiān)說書。天圣初以大理丞知泉州惠安縣。終知榮州。熙寧中致仕歸,卒年九十。有《孔子弟子傳贊》六十卷、《張乖崖語錄》二卷、《道德經(jīng)疏》二十卷、《谷子》三十卷、《該聞錄》十卷(存一卷)、歌詩雜文七十卷等。見《澠水燕談錄》卷六,《郡齋讀書志·后志》卷二,《宋史·藝文志》,雍正《福建通志》卷三○。又《宋史翼》卷二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呂言,字造父(《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九二),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官侍御史(《文莊集》卷一《前侍御史呂言并可舊官制》),利州路轉運使(同上書卷二《利州路轉運使工部郎中呂言可刑部郎中馀如故制》),廣東轉運使(《宋詩紀事》卷五)。
全宋文·卷一九五
呂言,字造父,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呂夏卿祖。淳化三年進士。大中祥符中為尚書都官員外郎,累遷侍御史、工部、刑部郎中,歷福建、廣東、京東、利州等路轉運使。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九二,夏竦《文莊集》卷一、二,《宋詩紀事》卷五,雍正《福建通志》卷二一、三三及本人《北岳題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5—1050 【介紹】: 宋絳州絳縣人,字思正。少謹愿好學。真宗大中祥符七年進士第一。仁宗即位,累官給事中、權御史中丞。上言知人、嚴禁、尚質、節(jié)用四事及“導積水以廣播種”等七條。寶元元年除同知樞密院事??刀ㄖ幸晕鞅ЮT知相州。徙許州?;实v元年為尚書左丞、觀文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戶部尚書。遇事從容詳審,勤謹和緩。趣尚恬曠,持廉少欲。平生書必為楷字,無一行草。然于吏事非所長。卒謚父孝。
全宋詩
張觀,字思正,絳州絳縣(今屬山西)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通判解州。仁宗初,召直史館為知制誥,出知杭州。后以給事中權御史中丞。寶元元年(一○三八)同知樞密院事??刀ㄔ辏ㄒ弧鹚摹穑┝T知相州,歷知澶、鄆等州府。又以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后以觀文殿學士知許州,遷尚書左丞,卒,年六十六。贈吏部尚書,謚文孝。事見《隆平集》卷一○,《宋史》卷二九二有傳。
全宋文·卷三三二
張觀(九八五——一○五○),字思正,絳州絳縣(今山西絳縣)人。擢服勤辭學科第一,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解州。坐事降監(jiān)河中府稅,復通判果州。仁宗即位,擢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改右司諫、知制誥、判登聞鼓院,出知杭州。還判國子監(jiān)、知審官院,累遷左司郎中,以給事中權御史中丞。復知審官院,拜同知樞密院事。罷知相州,徙澶州、鄆州,歷知應天府、孟州、河南府,以觀文殿學士知許州?;实v二年卒,年六十六,謚文孝?!?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二有傳。參《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九,《東都事略》卷五五。
董行父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二七
董行父,天禧中為大理寺丞。見《宋會要輯稿》運歷一之二,《宋史》卷七○《律歷志》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仁府濟陰人,字儀父。李濤孫。真宗咸平五年進士。歷官監(jiān)察御史、右諫議大夫、翰林侍讀學士,終戶部侍郎。卒年七十。性醇易,好飲酒。言談不及勢力,時稱長者,然吏事非所長。有《冠鳳集》。
全宋文·卷二七八
李仲容,字儀父,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咸平五年進士,除大理評事、知三原縣。累擢監(jiān)察御史,詔試中書,擢左司諫、直史館。天圣中,以起居郎為知制誥,累遷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兼龍圖閣學士。官至戶部侍郎,卒年七十。自集制草為《冠鳳集》十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二《李濤傳》有附傳。
林概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福州福清人,字端父。仁宗景祐元年進士。知長興縣,出俸粟勸富人賑饑民。遷知連州,上封事請行唐府兵之法。徙淮安軍,奏罷程琳嘗禁蜀人不得自為渠堰之制。又請罷川峽漕,發(fā)常平粟貸民租,除商旅之禁。官至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有《史論》、《辨國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8—1049 【介紹】: 宋綿州鹽泉人,字子美,號滄浪翁。蘇舜元弟。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少有大志,當天圣中,學者為文多病偶對,獨其與穆修好為古文歌詩,一時豪杰多從之游。初以父蔭補官,累遷大理評事。慶歷中,范仲淹薦其才,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岳父杜衍與仲淹主新政,多遭讒陷,舜欽坐售故紙錢召妓樂會賓客除名。流寓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以自適。工詩文,其體豪放,時發(fā)憤于歌詩中。又善草書,每酣酒落筆,為時人所傳。后為湖州長史卒。有《蘇學士集
全宋詩
蘇舜欽(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東南),自曾祖起移家開封(今屬河南)。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進士(《隆平集》卷六),歷任蒙城、長垣縣令,入為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時杜衍、富弼、范仲淹執(zhí)政,主持“慶歷新政”。蘇舜欽為杜衍婿,因進奏院祠神,以出售廢紙公錢宴會,為人所劾,以監(jiān)守自盜罪削職為民,閑居蘇州。后復為湖州長史,慶歷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年四十一。有《蘇學士文集》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二有傳?!√K舜欽詩,以沈文倬點?!短K舜欽集》為底本。沈氏點校本以清康熙中宋犖校定徐惇復刊印本為底本,曾參校清黃丕烈過錄何焯校本(簡稱黃本)、陳乃乾過錄何焯校本(簡稱陳本)、清光緒中李星根等重編??肀荆ê喎Q李本)、黃丕烈過錄顧廣圻校記(簡稱顧校)、陳乃乾過錄錢泰吉校記(簡稱錢校)等。此次據(jù)《全宋詩》體例,對底本校語作若干刪節(jié)、調整,并據(jù)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蘇學士集》(簡稱四庫本)予以補正。輯錄所得集外詩,另編一卷
詞學圖錄
蘇舜欽(1008-1048) 字子美。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遷居開封。蘇易簡孫。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慶歷革新,見嫉于守舊黨,罷職閑居蘇州。后復起為湖州長史,不久病故。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有詞見《花庵詞選》。
全宋文·卷八七四
蘇舜欽(一○○八——一○四八),字子美,綿州鹽泉(今四川綿陽東南)人。舜元弟。少慷慨有大志,以父蔭補太廟齋郎,調滎陽縣尉。景祐元年舉進士中第,改光祿寺主簿,知蒙城縣。丁父憂,居喪于長安。服除,知長垣縣,遷大理評事,監(jiān)在京店宅務。慶歷四年,以范仲淹薦,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以岳父杜衍與仲淹、富弼主新政,為人傾陷,坐用鬻故紙公錢召 妓樂會賓客被劾除名。寓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益讀書,時發(fā)憤懣于詩文。八年,復官為湖州長史,同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一。詩文豪健,善草書。有集十六卷。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蘇君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傳》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6—1090 【介紹】: 宋鄭州管城人,字和父。第進士。調磁州司戶參軍。神宗立,擢知通進銀臺司。歷知澶州、審刑院、判少府監(jiān)等,反對經(jīng)略西夏,又言王安石不可為相,與安石議事多不合,極論青苗法不便。元豐初,同知樞密院事。哲宗時知河南府。元祐間拜門下侍郎,知樞密院事。官至右光祿大夫。卒謚溫靖。
全宋詩
孫固(一○一六~一○九○),字和父,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第進士。神宗時為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知通進銀臺司。出知澶州。復領銀臺司。加龍圖閣直學士、知真定府。熙寧末,以樞密直學士知開封府。元豐初,同知樞密院事,改樞密副使,進知院事。出知河陽、鄭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門下侍郎。五年,卒,年七十五。謚溫靖?!?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八一、《宋史》卷三四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
孫固(一○一六——一○九○),字和父,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擢進士第,調磁州司戶參軍,轉霍邑令,遷秘書丞,為審刑詳議官、編修中書諸房文字,皇太子侍讀。神宗即位,知通進銀臺司,出知澶州。還知審刑院,復領銀臺、封駁兼侍讀,判少府監(jiān);歷知真定府、開封府,元豐初同知樞密院事,改太中大夫、樞密副使,進知院事,以疾避位,出知河陽。哲宗即位,知河南府,徙鄭州。元祐二年,召除侍讀、提舉中太一宮,遂拜門下侍郎,復知樞密院事,累官右光祿大夫。五年卒,年七十五,謚溫靖。后列元祐黨籍,政和中以嘗為神宗宮僚特出籍?!?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68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原父,號公是。仁宗慶歷六年進士。歷吏部南曹、知制誥。奉使契丹,熟知其山川地理,契丹人稱服。出知揚州,徙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為糾察在京刑獄及修玉牒,諫阻仁宗受群臣所上尊號。以言事與臺諫相忤,出知永興軍,歲余因病召還。復求外,官終判南京御史臺。學問博洽,長于《春秋》學,不拘傳注,開宋人評議漢儒先聲。有《春權權衡》、《七經(jīng)小傳》、《公是集》等,又與弟劉放、子劉奉世合著《漢書標注》。
全宋詩
劉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以大理評事通判蔡州?;实v三年(一○五一),遷太子中允、直集賢院。至和元年(一○五四),遷右正言、知制誥。二年,奉使契丹。三年,出知揚州。歲馀,遷起居舍人徙知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還糾察在京刑獄。嘉祐四年(一○五九),知貢舉。五年,以翰林侍讀學士充永興軍路安撫使、兼知永興軍府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賢院學士、恒南京留守司御史臺。神宗熙寧元年卒于官,年五十(《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賢院學士劉公墓志銘》)。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成五十四卷,其中詩二十七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⒊ㄔ?,以青武英殿聚珍版《公是集》(福建本)為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兩宋名賢小集》所收六卷本(簡稱名賢本)、《宋百家詩存》所收一卷本(簡稱詩存本)、不分卷明抄本(簡稱明抄本)、清乾隆十五年劉氏刊四卷本(簡稱劉本)。并酌采清鮑廷博校記(簡稱鮑校)、近人傅增湘校記(簡稱傅校)。清光緒二十五年廣雅書局刻本(簡稱廣雅本),與底本同一系統(tǒng),偶有異文,亦予出校。新輯得的集外詩編為第二八卷。
全宋文·卷一二七六
劉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號公是,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慶歷六年進士,授大理評事,通判蔡州?;实v三年召試學士院,擢太子中允,直集賢院,明年改判吏部南曹。至和元年遷右正言,知制誥。二年八月奉使契丹,使還,出知揚州,徙知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還糾察在京刑獄。嘉祐五年因言事與臺諫異,自請出知永興軍。八年還朝判三班院。后知汝州。治平三年改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臺。熙寧元年卒,年五十。敞學問淵博,為文敏贍。著有《公是集》及《春秋權衡》、《春秋傳》、《春秋意林》、《春秋傳說例》、《七經(jīng)小傳》、《公是先生弟子記》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