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父系制度  拼音:fù xì zhì dù
由父親或長子為家長或族長的制度。如:「中國古代社會是以父系制度為主?!?/div>
《國語辭典》:父嚴(yán)子孝(父嚴(yán)子孝)  拼音:fù yán zǐ xiào
父親嚴(yán)厲管教子女,子女順從孝敬父親。如:「他家雖五代同堂,但父嚴(yán)子孝,長惠幼敬,所以闔家和睦,其樂融融。」
《國語辭典》:父子天性  拼音:fù zǐ tiān xìng
父子之間的感情出于天然?!锻ㄋ壮Q允枳C。家族。父子天性》引《合縱記劇》:「同胞是嫡親,父子出天性?!?/div>
《國語辭典》:父子同牝  拼音:fù zǐ tóng pìn
淫亂不守倫理常規(guī)。《幼學(xué)瓊林。卷三。人事類》:「非類相從,不如鶉鵲;父子同牝,謂之聚麀?!?/div>
《國語辭典》:教父哲學(xué)(教父哲學(xué))  拼音:jiào fù zhé xué
西元2~5世紀(jì)早期基督教為其教義辯護(hù)的一種思想體系。它是由既宣講又著作的護(hù)教者,即所謂的教父,根據(jù)《圣經(jīng)》,并與古希臘、古羅馬哲學(xué)融合建立起來的。
《國語辭典》:江東父老(江東父老)  拼音:jiāng dōng fù lǎo
楚漢相爭時,項羽先盛后衰,后被漢軍逼至烏江邊。烏江亭長備船待羽,勸其渡江。項羽卻言,初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歸還,有何面目見其父老。典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jì)》。后借指故鄉(xiāng)的父執(zhí)兄長輩?!度阂纛愡x。諸腔類。卷二。躍鯉記。蘆林相會》:「待回歸,有何顏見得江東父老兄妹?!?/div>
《國語辭典》:天下父母心  拼音:tiān xià fù mǔ xīn
世上父母對子女關(guān)愛、呵護(hù)的心情。如:「天下父母心,爸媽也是為了你好才會管你?!?/div>
《國語辭典》:子為父隱(子為父隱)  拼音:zǐ wèi fù yǐn
兒子為父親隱瞞惡跡是人之常情?!墩撜Z。子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div>
《國語辭典》:子承父業(yè)(子承父業(yè))  拼音:zǐ chéng fù yè
兒子繼承父親事業(yè)。如:「我國許多傳統(tǒng)技藝,都是子承父業(yè),世代相傳下來的?!?/div>
《國語辭典》:虎父無犬子(虎父無犬子)  拼音:hǔ fù wú quǎn zǐ
比喻上一代強(qiáng),下一代也不弱。《三國演義》第八三回:「二小將便取韓當(dāng)、周泰。韓、周二人,慌退入陣。先主見之,嘆曰:『虎父無犬子也!』」
分類:一代
《國語辭典》:父不償子債(父不償子債)  拼音:fù bù cháng zǐ zhài
(諺語)父親不償還兒子所欠的債。如:「他在外的行為已使父母蒙羞,況且父不償子債,他父親更不可能替他還錢?!?/div>
《國語辭典》:父母兩系血統(tǒng)主義(父母兩系血統(tǒng)主義)  拼音:fù mǔ liǎng xì xiě tǒng zhǔ yì
以父母的國籍決定子女的國籍。父母中任何一方為本國人者,其子女便具有本國國籍。
《國語辭典》:拆骨還父,割肉還母(拆骨還父,割肉還母)  拼音:chāi gǔ huán fù,gē ròu huán mǔ
相傳哪吒剖腹剜腸,剔骨肉還給父母,一說是因哪吒闖禍,析骨割肉以免連累父母。見《封神演義》第一三回。另一說是哪吒為了現(xiàn)本身向父親說法而割骨肉。見《五燈會元。卷二。那叱太子》。后用以比喻全盡孝道。明??岛!吨猩嚼恰返谒恼郏骸甘芰说飺狃B(yǎng),不能報答。只道爹娘沒些掙挫,便待拆骨還父,割肉還母,才得亨通?!?/div>
《國語辭典》: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拼音:tiān xià wú bù shì de fù mǔ
(諺語)指所有父母對子女的用心,都是出于善意,教導(dǎo)不會有錯。如:「雖然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是親子間還是以多溝通為上策。」也作「天下無不是底父母」。
《國語辭典》:無顏見江東父老(無顏見江東父老)  拼音:wú yán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
楚漢相爭,項羽被漢軍困在垓下,四面楚歌。后項王帶領(lǐng)騎士沖殺,退到烏江西岸。烏江亭長勸項羽渡江回到江東,據(jù)地為王。項羽笑曰:「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而死。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jì)》。后以無顏見江東父老指心懷羞愧,沒臉見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