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23,分35頁顯示  上一頁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兩親
水菽
還省
滅族
省覲
奉諱
親尊
朱萼
枕塊
弟弟
贅婿
姑舅
親慈
寄名
屺岵
《漢語大詞典》:兩親(兩親)
雙親,父母。 宋 楊萬里 《龔令國英小集詩》:“兩親問消息,敢道不平安?!?沙汀 《困獸記》十九:“最后,她決心暫時回娘家去,然而,她在半途上又動搖了,想起了她同兩親間的種種齟齬,于是她就臨時變了計劃,滿懷期望的到 田 家去。”
分類:雙親父母
《漢語大詞典》:水菽
禮記·檀弓下:“ 孔子 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陛模褐付诡?。后以“水菽”借指粗淡的飲食,常用作孝養(yǎng)父母之典。后漢書·劉平趙孝等傳序:“夫患水菽之薄,干祿以求養(yǎng)者,是以恥祿親也。” 宋 王安石 《夜夢與和甫別》詩:“水菽中歲樂,鼎茵暮年悲。”
《漢語大詞典》:還?。ㄟ€?。?/div>
(1).返歸臺省。南齊書·始安貞王遙光傳:“ 遙光 懼,還省便陽狂號哭,自此稱疾不復(fù)入臺。”魏書·蕭賾傳:“中書郎 王融 戎服於中書省閤口斷東宮仗不得進(jìn),欲立 子良 , 賾 既蘇, 昭業(yè) 入殿。 融 知 子良 不得立,乃釋服還省?!?br />(2).重新參加省試。 宋 趙昇 朝野類要·舉業(yè):“還?。呵芭e已中解試人,因丁憂事故之后,於今舉還試。”
(3).返歸省城。明史·蔡懋德傳:“時 太原 洶洶, 晉王 手教趣 懋德 還省……二十八日, 懋德 還 太原 。”
《國語辭典》:滅族(滅族)  拼音:miè zú
殺人時,并及于父、母、妻、子等親屬,稱為「滅族」。如:「抄家滅族」?!度龂萘x》第四回:「董賊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惡,必當(dāng)滅族!」六十種曲本。明。徐元《八義記》第七出:「順吾者高官顯爵,逆吾者滅族亡身?!?/div>
《漢語大詞典》:省覲(省覲)
探望父母或其他尊長。 唐 裴铏 《傳奇·鄭德璘》:“﹝ 韋氏 ﹞叩頭曰:‘吾之父母,當(dāng)在水府,可省覲否?’” 宋 蘇軾 《與范純夫書》:“ 子由 長子名 遲 者,官滿來 筠 省覲,亦不久到?!?清 孫枝蔚 《送王子側(cè)歸新城》詩:“東歸聞有期,綵衣急省覲。”
《國語辭典》:奉諱(奉諱)  拼音:fèng huì
居父母喪。如:「他居家奉諱?!?/div>
《漢語大詞典》:親尊(親尊)
(1).親近敬重。后漢書·桓帝紀(jì):“ 永樂太后 親尊莫二, 冀 又遏絶,禁還京師,使朕離母子之愛,隔顧復(fù)之恩。”
(2).指父母尊長。 宋 梅堯臣 《睡意》詩:“少時好睡常不足,上事親尊日拘束。”
《漢語大詞典》:朱萼(朱蕚)
見“ 朱萼 ”。
《國語辭典》:枕塊(枕塊)  拼音:zhèn kuài
1.古代居父母之喪,因哀親之在土,故以土塊為枕,表示極為哀痛?!秲x禮。既夕禮》:「居倚廬,寢苫枕塊。」《歧路燈》第一○六回:「以視世之貪位慕祿者,明知親老嬰疾,卻甘戀棧而惡枕塊?!?br />2.倒在地上?!痘茨献印L┳濉罚骸赴傩辗疟鄱ブ?,餓于乾溪,食莽飲水,枕塊而死?!姑?。何景明直路行〉:「虢君怒御,枕塊道中。」
《國語辭典》:弟弟  拼音:dì di
稱謂。稱同胞手足中,后出生的男性親屬。如:「媽媽一向主張哥哥和弟弟應(yīng)該平均分擔(dān)家務(wù)?!?/div>
《國語辭典》:贅婿(贅婿)  拼音:zhuì xù
男子就婚于女家,從女家的姓,所生子女亦從母姓,稱為「贅婿」。《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也稱為「補代」、「布袋」。
《國語辭典》:姑舅  拼音:gū jiù
1.一家的父親與另一家的母親是兄妹或姊弟的親屬關(guān)系?!都t樓夢》第二○回:「咱們是姑舅姊妹,寶姐姐是兩姨姊妹,論親戚他比你疏。」
2.稱謂。稱夫婿的父母。唐。于濆宮怨〉詩:「父兄未許人,畏妾事姑舅?!?/div>
《漢語大詞典》:親慈(親慈)
(1).親愛。漢書·武帝紀(jì):“春正月,詔曰:‘ 梁王 、 城陽王 親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許之?!?顏師古 注引 文穎 曰:“慈,愛也?!?br />(2).指父母雙親。 宋 梅堯臣 《寄滁州歐陽永叔》詩:“此外有甘脆,可以奉親慈?!?宋 王令 《送曹杜赴試禮部》詩:“罷酒行矣無自遲,去取天寵酬親慈?!?/div>
《國語辭典》:寄名  拼音:jì míng
1.一種舊時的習(xí)慣。父母為求小孩順利成長,而將其托名在菩薩或尼姑、道士處做乾兒子或乾女兒,稱為「寄名」?!都t樓夢》第二五回:「過了一日,就有寶玉寄名的乾娘馬道婆進(jìn)榮國府來請安?!挂卜Q為「寄籍」。
2.掛名,列其名而不負(fù)實責(zé)。《明史。卷二○六。程啟充傳》:「身不出門閭,而名隸行伍,是謂寄名。」
《漢語大詞典》:屺岵
《詩·魏風(fēng)·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span id="kuug6wo" class="book">《詩·序》謂為行役者思念父母之作。后因以“屺岵”代指父母。 唐 顏惟貞 《蕭思亮墓志》:“未及庭闈之養(yǎng),遂纏屺岵之悲?!?元 揭傒斯 《陟亭記》:“朝暉夕景,長云廣霧,明滅變化不可殫紀(jì),宜乎孝子慈孫于此興屺岵之悲而無窮也?!?span id="qouasao" class="book">《花月痕》第五回:“天寒歲暮,游子鄉(xiāng)關(guān)之感,風(fēng)人屺岵之思,麕至沓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