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詞典 1分類詞匯 5
《國語辭典》:烽燧  拼音:fēng suì
敵人來犯,燃火示警,夜間舉火為烽,白天燔煙為燧。漢?;笇挕尔}鐵論。本議》:「故修障塞,飭烽燧,屯戍以備之邊?!顾?。張孝祥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詞:「干羽方懷遠(yuǎn),靜烽燧,且休兵?!?/div>
《漢語大詞典》:兵燧
猶烽燧。古代邊防報(bào)警燃舉的煙火。借指戰(zhàn)亂。 清 龔自珍 《平均篇》:“至極不祥之氣,鬱於天地之間,鬱之久乃必發(fā)為兵燧,為疫癘,生民噍類,靡有孑遺,人畜悲痛,鬼神思變置。” 王闿運(yùn) 《李仁元傳》:“ 江西 院司知兵燧日遠(yuǎn),因議轉(zhuǎn)餉。”
《漢語大詞典》:連烽(連烽)
(1).連延的烽燧。 北周 庾信 《同盧記室從軍》詩:“連烽對嶺度,嘶馬隔河聞。”
(2).喻戰(zhàn)事。 清 徐旭丹 《兵船行》:“一朝連烽迷海道,帆檣如山倏然倒。”
《漢語大詞典》:烽戍
設(shè)置烽燧,駐兵防守之處。 漢 蔡琰 《胡笳十八拍》詩:“原野蕭條兮,烽戍萬里?!?span id="ngd0zcz" class="book">《北史·齊趙郡王叡傳》:“ 叡 撫慰新遷,量置烽戍,備有條法。” 唐 郎士元 《送李將軍赴定州》詩:“鼓鼙悲絶漠,烽戍隔長河?!?/div>
《國語辭典》:邊燧(邊燧)  拼音:biān suì
邊境遭敵人入侵時(shí),用以報(bào)警的烽火?!段簳>砭?。肅宗紀(jì)》:「自神鼎南底,累紀(jì)于茲,虔貢雖違,邊燧靜息,憑心象魏,潛款彌純?!?/div>
《漢語大詞典》:烽火樓望(烽火樓望)
古代邊防作為瞭望及烽燧報(bào)警用的建筑。晉書·蔡謨傳:“ 謨 所統(tǒng)七千餘人,所戍東至 土山 ,西至 江乘 ……烽火樓望三十餘處,隨宜防備,甚有算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