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16詞典 1分類詞匯 115
《漢語大詞典》:煎炙
烹調(diào)方法。煮和炙。墨子·非樂上:“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為不甘也。” 漢 桓寬 鹽鐵論·通有:“庖宰烹殺胎卵,煎炙齊和,窮極五味,則魚肉不足食也。”
分類:烹調(diào)
《漢語大詞典》:吳庖
吳 人善烹調(diào),故以指精美的肴饌。 清 趙翼 《楊桐山招飲肴饌極精賦贈(zèng)》詩:“笑比 江陵 張?zhí)珟?,今日 吳 庖纔一飽?!眳⒁姟?吳酸 ”、“ 吳羹 ”。
《國語辭典》:廚夫(廚夫)  拼音:chú fū
烹調(diào)食物的仆役。也稱為「廚子」、「宰夫」。
《國語辭典》:狄牙  拼音:dí yá
春秋時(shí)齊國人,擅于調(diào)味,精究飲食之道。參見「易牙」條。
《國語辭典》:易牙  拼音:yì yá
人名。春秋時(shí)齊國人。生卒年不詳。為齊桓公的內(nèi)侍,擅烹調(diào),善逢迎,甚得桓公的寵愛?;腹篮螅籽琅c豎刁等謀亂,立公子無虧即位,導(dǎo)致齊國大亂。也稱為「狄牙」。
《漢語大詞典》:鼎娥
管烹調(diào)的女子。 唐 沈亞之 《夢游仙賦》:“鼎娥司味和苦酸,羸吹既調(diào)戞湘弦?!?明 王志堅(jiān) 《表異錄·飲食》:“ 文昌 有老婢名 膳祖 ,四十年閲百婢,僅九婢可嗣法, 沈亞之 謂之鼎娥, 王續(xù) 謂之灶妾?!?/div>
《國語辭典》:廚具(廚具)  拼音:chú jù
烹調(diào)食物的用具。如:「百貨公司的廚具部門,最令喜愛烹飪的人們流連忘返?!?/div>
《漢語大詞典》:干鼎
指 商 代 伊尹 以烹調(diào)事 湯 的故事。相傳 伊尹 本系 湯 妃的陪嫁之臣,無由見 湯 ,乃制作佳肴以獻(xiàn),乘機(jī)說 湯 ,終佐 湯 取天下。事見史記·殷本紀(jì)。后因以“干鼎”指開國元?jiǎng)住?清 顧炎武 《京闕篇》:“側(cè)席推干鼎,回車載釣璜?!贬炶?周文王 相 呂尚 的故事。
《漢語大詞典》:饋膳(饋膳)
亦作“ 饋饍 ”。 謂烹調(diào)膳食。新唐書·南蠻傳下·室利佛逝:“又有獸,類野豕,角如山羊,名曰雩,肉味美,以饋膳?!?宋 蘇轍 《亡姊王夫人墓志銘》:“惟夫人幼而敏,四歲而知絲纊,十歲而知饋饍,父母以為能?!?/div>
《國語辭典》:燥子  拼音:sào zi
細(xì)切的肉,或指用來調(diào)味的肉末。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肉鋪》:「且如豬肉名件,或細(xì)抹落索兒精、鈍刀丁頭肉、條攛精、竄燥子肉?!挂卜Q為「紹子」、「臊子」。
《國語辭典》:清蒸  拼音:qīng zhēng
利用水的熱氣蒸熟食物的烹調(diào)法。如:「清蒸鯉魚」、「清蒸雞」。
《國語辭典》:烤爐(烤爐)  拼音:kǎo lú
用來烘烤食物的爐子。如:「這只剛從烤爐端出來的火雞,香氣四溢,令人垂涎三尺?!?/div>
《國語辭典》:料酒  拼音:liào jiǔ
烹調(diào)時(shí)作佐料用的酒。如:「料酒有除腥、去膻、解膩、增香、添味等作用?!?/div>
《漢語大詞典》:五遁
(1).五種逸樂。指沉湎于金(如器物之用)、木(如宮室之盛)、水(如泛舟之樂)、火(如烹調(diào)之美)、土(如樓臺(tái)之高)五種物質(zhì)享受。《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故閉四關(guān),止五遁,則與道淪?!倍荩菀?。
(2).道教所稱仙人五種借物遁形的方術(shù)。即金遁、木遁、水遁、火遁、土遁。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二》:“ 漢 時(shí), 解奴辜 、 張貂 皆能隱淪,出入不由門戶,此后世遁形之祖也。 介象 、 左慈 、 于吉 、 孟欽 、 羅公遠(yuǎn) 、 張果 之流,及晉書女巫 章丹 、 陳琳 等術(shù),皆本此。謂為神仙,其實(shí)非也。其法有五:曰金遁,曰木遁,曰水遁,曰火遁,曰土遁。見其物則可隱。惟土遁最捷,蓋無處無土也?!?傅勤家 《中國道教史》第八章第三節(jié):“后世有五遁之法,言能依金木水火土五行而遁形。其不能變化隱遁及白日飛昇而死者,道書謂之尸解,言將登仙,假託為尸以解化也?!?/div>
《漢語大詞典》:五熟釜
一種古炊具,釜內(nèi)分格,可以同時(shí)烹調(diào)各味食物。三國志·魏志·鐘繇傳:“ 魏國 初建,為大理,遷相國, 文帝 在東宮,賜 繇 五熟釜,為之銘曰:‘於赫 有魏 ,作 漢 藩輔,厥相惟鐘,實(shí)干心膂?!?裴松之 注:“《魏略》: 繇 為相國,以五熟釜鼎范因太子鑄之。釜成,太子與 繇 書曰:‘昔 有黃 三鼎, 周 之九寳,咸以一體使調(diào)一味,豈若斯釜五味時(shí)芳?’”亦省稱“ 五釜 ”。 明 梅鼎祚 《玉合記·卜居》:“ 韓兄 高掇巍科,遠(yuǎn)參名鎮(zhèn),功鐫五釜,價(jià)重千金?!?/div>
《漢語大詞典》:熏燒(熏燒)
亦作“燻燒”。
(1).煙熏火燒,以驅(qū)狐鼠。比喻懲處壞人。后漢書·虞延傳:“爾,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燒,今考實(shí)未竟,宜當(dāng)盡法?!?br />(2).一種烹調(diào)方法。指用木柴、木屑等的煙火灼炙食物。 清 李斗 《揚(yáng)州畫舫錄·城南錄》:“宰夫 楊氏 工宰肉,得炙肉之法,謂之燻燒?!?/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