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工礦炸藥(工礦炸藥)  拼音:gōng kuàng zhà yào
諾貝爾在西元一八六七年所發(fā)明的炸藥。由硝化甘油混合一些惰性物質,必須裝上爆炸帽的雷管才能爆炸。安全性頗高,今日廣泛的用于造水壩、開運河或造地基等工程上。
《國語辭典》:硝化甘油  拼音:xiāo huà gān yóu
一種有機化合物,為炸藥的原料。無色透明的油狀液體,于攝氏五十至六十度開始分解,遇熱或撞擊容易爆炸。少量時可制成醫(yī)藥品使用于血管擴張劑。也稱為「三硝酸甘油酯」。
《國語辭典》:詭雷(詭雷)  拼音:guǐ léi
將引信用詭變陰險的手法裝置成的炸藥。如將使用壓發(fā)引信的詭雷置于座位下,利用坐下去的壓力使它爆炸。
《國語辭典》:油氣彈(油氣彈)  拼音:yóu qì dàn
一種應用低燃點、高揮發(fā)性火藥產(chǎn)生氣爆的廉價炸藥。引爆后的火勢能夠將空氣中的氧氣燒盡,故即使藏身于戰(zhàn)壕、碉堡等掩蔽物中,亦難倖免。其特點為爆炸范圍廣,爆炸時的殺傷力不下于核子彈,為傳統(tǒng)炸彈的十倍,且制造材質低廉,有「窮人的原子彈」之稱。也稱為「氣爆彈」。
《國語辭典》:實心彈(實心彈)  拼音:shí xīn dàn
不含炸藥的槍炮子彈,大多用生鐵鑄造,供練習射擊或貫穿目標之用。
《國語辭典》:黃色炸藥(黃色炸藥)  拼音:huáng sè zhà yào
一種烈性炸藥。直接由硝酸和硫酸的混和物與甲苯起硝化制成,為黃色菱形晶體。比重一點六五四,熔點為攝氏八十點五度。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醚、酒精、甲苯和丙酮?;瘜W穩(wěn)定性高,不與金屬作用,若劇烈震動或加熱至攝氏二百四十度會引起爆炸,是最常見的軍用炸藥之一。也稱為「梯恩梯」。
《漢語大詞典》:黑索今
一種烈性炸藥,成分是環(huán)三次甲基三硝胺,白色結晶。對震動的敏感性較高。供軍事上用。
《漢語大詞典》:爆裂藥(爆裂藥)
炸藥,炸彈。《孽?;ā?/span>第二九回:“ 堅如 愿以一粒爆裂藥和著一腔熱血,拋擲於 廣東 總督之頭上?!?/div>
分類:炸藥炸彈
《漢語大詞典》:爆破手
使用爆炸藥包的士兵
執(zhí)行爆炸任務者。如從事以炸藥進行爆炸工作的人
《國語辭典》:爆破筒  拼音:bào pò tǒng
一種爆破用的火器,在鋼管內裝上炸藥和雷管,多用來摧毀敵方建筑或鐵絲網(wǎng)等障礙物。如:「舊時,士兵利用爆破筒,在城墻上炸出了個口,以利攻城。」
《漢語大詞典》:彈藥庫
存放彈藥的地方
在軍事設施內存放彈藥和炸藥的建筑物
船內用以放置彈藥和炸藥的船艙
《國語辭典》:諾貝爾(諾貝爾)  拼音:nuò bèi ěr
Alfred Bernhard Nobel
人名。(西元1833~1896)生于斯德哥爾摩。瑞典化學家,西元一八六七年成功混合硝化甘油與矽藻土而制成炸藥。此后更發(fā)明無煙火藥,又投資從事其他專利產(chǎn)品的制造而致富。晚年捐贈巨款,設置舉世聞名的諾貝爾獎。
《漢語大詞典》:炮捻
引起炸藥爆炸的導火線。
《國語辭典》:霰彈(霰彈)  拼音:xiàn dàn
一種殼彈。在鋅殼或鋼皮殼內,裝滿直徑約半?yún)嫉蔫F鑄彈丸,再用木屑充滿間隙。發(fā)火時,彈殼首先破裂,到了炮口,彈丸便分散出來,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武器。
《國語辭典》:雷管  拼音:léi guǎn
一種裝有引爆物的金屬小管。能安全有效的引爆炸藥。西元一八六五年,由諾貝爾發(fā)明。傳統(tǒng)的雷管是將汞和氯酸鉀混合填入銅管中,作為起爆之用。如今已改用鋁管,內填物亦加以改良。分為電雷管、點火雷管、工業(yè)雷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