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66詞典 2分類詞匯 164
《漢語大詞典》:作伎
亦作“ 作妓 ”。 謂表演歌舞或演奏音樂。晉書·樂志下:“但歌,四曲,出自 漢 世,無弦節(jié)。作伎,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晉 陸機(jī) 《吊魏武帝文》:“﹝ 魏武帝 遺令﹞又曰:‘吾婕妤妓人,皆著 銅雀臺 ,於臺堂上施八尺牀……月朝十五日,輒向帳作妓。’”梁書·陳伯之傳:“ 伯之 每旦常作伎,日晡輒臥,左右仗身皆休息?!?/div>
《漢語大詞典》:和奏
和諧地演奏。《詩·小雅·賓之初筵》:“籥舞笙鼓,樂既和奏。”《宋史·樂志九》:“祝辭亦陳,和奏斯徧?!?/div>
分類:和諧演奏
《國語辭典》:花舌  拼音:huā shé
一種吹奏管樂器的演奏技巧。舌尖上伸,以腹部的氣吹出,舌尖上下彈動(dòng),樂器也發(fā)出連續(xù)振動(dòng)的聲音。
《漢語大詞典》:錚摐(錚摐)
象聲詞。常形容金屬撞擊聲、樂器演奏聲、流水聲等。 唐 劉禹錫 《傷秦姝行》:“ 蜀 弦錚摐指如玉,皇帝弟子 韋 家曲?!?唐 皮日休 《太湖詩·桃花塢》:“敲竹鬭錚摐,弄泉爭咽嗢?!?/div>
《國語辭典》:吹打  拼音:chuī dǎ
1.吹奏、敲擊各種樂器?!段饔斡洝返谒乃幕兀骸钢宦牭媚抢锎荡?,悄悄的爬起來?!埂度辶滞馐贰返谒牧兀骸笐蜃哟荡蛞旬叄钕屪?。」也作「吹彈」。
2.曲牌名。是戲曲中常用的伴奏樂曲。凡迎賓、送客、朝拜、升帳、升堂、慶功等場面吹奏此曲。
《國語辭典》:泛聲(泛聲)  拼音:fàn shēng
有聲無詞的曲調(diào)。《朱子語類。卷一四○。論文下》:「古樂府只是詩,中間卻添許多泛聲。后來人怕失了那泛聲,逐一聲添個(gè)實(shí)字,遂成長短句,今曲子便是?!挂卜Q為「散聲」。
《漢語大詞典》:斷奏
不連貫的,不連接的演奏方式(如樂器的演奏)
《國語辭典》:但曲  拼音:dàn qǔ
漢魏相和大曲中,沒有歌唱,僅為純演奏的樂曲。
《國語辭典》:圣樂(圣樂)  拼音:shèng yuè
宗教儀式進(jìn)行中所使用或演奏的音樂或歌曲。尤指教會中所使用的樂曲而言。
《漢語大詞典》:喉囀(喉囀)
亦作“ 喉轉(zhuǎn) ”。
(1).古代一種特殊的發(fā)聲技藝。能模仿笳、簫等樂器的演奏聲。 三國 魏 繁欽 《與魏文帝箋》:“時(shí)都尉 薛訪 車子,年始十四,能喉囀引聲,與笳同音?!?三國 魏 曹丕 《答繁欽書》:“﹝今之妙舞清歌﹞固非車子喉囀長吟所能逮也。”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繁欽”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典略》:“ 欽 ( 繁欽 )既長於書記,又善為詩賦。其所與太子書,記喉轉(zhuǎn)意,率皆巧麗?!?br />(2).指歌唱。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樂府一:“ 澶淵 營妓,有一二擅喉轉(zhuǎn)之技者,唯以‘此花開后更無花’為酒鄉(xiāng)之資耳。”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二》:“ 晉 會稽 夏仲御 能作水戲……以足扣船,引聲喉囀,清激慷慨。”
《國語辭典》:小鼓  拼音:xiǎo gǔ
樂器名,打擊樂器。又稱小軍鼓。鼓身由木材或金屬制成,鼓面直徑大于筒深,上下鼓面蒙上皮革。在非敲擊面緊貼一排響弦,以煞住鼓皮的震動(dòng),使音色清脆,響弦另有調(diào)節(jié)松緊的螺絲,以備適度調(diào)節(jié)音響。演奏時(shí)以兩根木槌敲擊鼓面發(fā)音,為樂隊(duì)中常用的打擊樂器。
《國語辭典》:比才  拼音:bǐ cái
George Bizet
人名。(西元1838~1875)法國鋼琴演奏家、作曲家,學(xué)于巴黎音樂學(xué)院。作有管弦樂〈西班牙小夜曲〉,歌劇《卡門》、《采珠者》、《貝城一麗姝》等。
《國語辭典》:國歌(國歌)  拼音:guó gē
由國家制定,頒行全國,代表國家的樂歌。通常于隆重集會、國際會議或比賽中演奏或演唱。
《國語辭典》:節(jié)節(jié)高(節(jié)節(jié)高)  拼音:jié jié gāo
1.民間風(fēng)俗在正月初一插冬青、柏枝、芝麻梗于屋檐上,以祈求日日上進(jìn),稱為「節(jié)節(jié)高」。見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卷二○。熙朝樂事》。
2.曲牌名。南曲入南呂宮,北曲入黃鐘宮,管色配六字調(diào)或凡字調(diào)。
《國語辭典》:吹奏  拼音:chuī zòu
吹奏笙、簫等管樂器。泛指演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