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53—1016 【介紹】: 宋南劍州沙縣人,字光遠。太宗雍熙二年進士。歷衡州軍事推官、靜安軍節(jié)度推官。素善射,平李順軍,當(dāng)城一面,親射中數(shù)百人。以知州張雍薦,改掌書記。真宗大中祥符間歷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復(fù)失地四百余里,復(fù)置澧州武口等砦以控制之。仕終秘書少監(jiān)知廣州。
全宋詩
陳世卿(九五三~一○一六),南劍沙縣(今屬福建)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進士。調(diào)東川節(jié)度推官,歸為秘書郎,遷太常丞。歷兩浙、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累官秘書少監(jiān)。代知廣州。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卒,年六十四。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一七有傳。今錄詩四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1—1059 【介紹】: 宋深州饒陽人,字仲祖。李宗諤子。以蔭入仕。賜進士出身。歷河北轉(zhuǎn)運使,措置撫定江陵屯兵嘩動。徙知潭州,戍卒憤監(jiān)軍酷暴而欲為亂,因昭述而寢其謀。累遷真定府路安撫使、知成德軍,水災(zāi)民多流亡,籍僧舍積粟為粥糜,活饑民數(shù)萬計。官終尚書右丞。卒謚恪。
全宋詩
李昭述(?~一○五九),字仲祖,深州饒陽(今屬河北)人。賜進士出身,累遷開封府推官。仁宗天圣七年(一○二九),知常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遷三司度支判官,改河北轉(zhuǎn)運使??刀ㄔ辏ㄒ弧鹚摹穑┽汴兾鬓D(zhuǎn)運使(同上書卷一二八)。入為三司戶部副使,樞密直學(xué)士。歷知成德軍、秦州、真定府、鄭州。入判太常寺,復(fù)領(lǐng)三班,累遷兵部侍郎、尚書右丞。仁宗嘉祐四年卒,年九十九(《文恭集》卷三八《李公墓志銘》)。謚恪。《宋史》卷二六五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
李昭述(九六一——一○五九),字仲祖,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宗諤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學(xué)士院,賜進士出身,為刑部詳覆官,累遷秘書丞。以太常博士知開封縣,特遷尚書屯田外郎、開封推官,出知常州,遷三司度支判官。歷知潭州、淮南轉(zhuǎn)運使兼發(fā)運使、陜西轉(zhuǎn)運使、三司戶部副使、河北都轉(zhuǎn)運使、陜西都轉(zhuǎn)運使等。官至尚書右丞。嘉祐四年卒,年九十九。謚恪。見胡宿《文恭集》卷三八《李公墓志銘》,《宋史》卷二六五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張保雍(九七五~一○三三),字粹之,蔡州(今河南汝南)人。真宗景德二年(一○○五)進士,授山陰主簿,知三泉縣,通判齊州、永興軍,知漢州。曾出使契丹,使回任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兩浙轉(zhuǎn)運使。仁宗明道二年卒,年五十九。事見《元豐類稿》卷四七《刑部郎中張府君神道碑》。
全宋文·卷三○五
張保雍(九七五——一○三三),字粹之,禹城(今山東禹城)人。景德二年中進士甲科,授山陰主簿,監(jiān)尉氏酒,知三泉,通判齊州、鄜州、晉州。仁宗即位,以屯田員外郎知漢州,擢拜都官。還朝,聯(lián)拜職方度支判官、契丹國信使、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遷祠部郎中。滿歲,更兩浙轉(zhuǎn)運使,加刑部郎中。明道二年九月卒,年五十九。見曾鞏《刑部郎中張府君神道碑》(《元豐類稿》卷四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曹州濟陰人,字慶之。登進士第。歷池州推官,通判大名府。太宗召為秘書丞、江南轉(zhuǎn)運副使,累擢樞密直學(xué)士。代張詠知益州,在郡五年,遵詠條教,蜀人便之。進兵部侍郎、參知政事。仁宗時拜兵部尚書。素與丁謂善,謂貶,中正營救,坐貶。后遷禮部尚書。卒年六十余。謚康懿。
全宋文·卷二七○
任中正(?——一○二六),字慶之,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人。進士及第,為池州推官,歷通判邵州、濮州、大名府,召為秘書丞、江南轉(zhuǎn)運副使,擢監(jiān)察御史、兩浙轉(zhuǎn)運使,判三司憑由司,出為荊湖轉(zhuǎn)運使,歷知梓州、益州、并州,權(quán)知開封府。大中祥符九年拜樞密副使,再進兵部侍郎、參知政事。仁宗即位,以營救丁謂,降知鄆州,徙曹州。天圣四年八月卒,謚康懿。見《宋史》卷二八八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0—1070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季長。仁宗天圣進士。歷知州縣,有治狀。入為侍御史,極論內(nèi)降授官賞之弊,又反對外戚秉政、宦侍建節(jié),解臺職,出任湖北轉(zhuǎn)運使,歷州府。英宗治平中,召除御史中丞,復(fù)諫勿稱濮王為親。坐事知黃州、太平州。神宗熙寧三年,以戶部侍郎致仕。
全宋詩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長,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授南康軍判官,移知廣州南??h。又知潮、常州,尋召為侍御史。儂智高叛,除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改益州路轉(zhuǎn)運使,召為戶部副使。歲馀,以天章閣待制充陜西都轉(zhuǎn)運使。英宗治平初,召為御史中丞。神宗即位,出知黃州,改太平州。熙寧三年,以戶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一。事見《明道文集》卷三《故戶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狀》,《宋史》三二○有傳。
全宋文·卷五七八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長,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五年進士及第,授南康軍判官。歷知南海、分寧二縣,通判睦州,移知潮州、常州,召為侍御史。出知宣州,歷湖北、益州轉(zhuǎn)運使,以天章閣待制充陜西都轉(zhuǎn)運使。英宗朝恩升給事中,復(fù)召權(quán)御史中丞。神宗時拜御史中丞,后以戶部侍郎致仕。熙寧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一。見《明道文集》卷三《故戶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狀》,《宋史》卷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6—1089 【介紹】: 宋濮州鄄城人,字公儀。李迪從子。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累擢知德州,提點開封府界內(nèi)縣鎮(zhèn)及夔路、湖南刑獄。徙湖北轉(zhuǎn)運使,討平彭仕羲之叛。神宗立,以右諫議大夫知慶州,徙瀛州,會大雨地震,啟廩賑給,嚴(yán)儆盜竊。遷天章閣待制、知開封府,仕至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鄆州。
全宋文·卷六三九
李肅之(一○○六——一○八九),字公儀,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迪弟子,以迪推恩補官。通判澶州,知德州,提點夔路、湖南刑獄。歷湖北、江東、兩浙、河北諸路轉(zhuǎn)運使,進度支副使、江淮發(fā)運使。神宗時官右諫議大夫、知慶州,徙瀛州、拜天章閣待制、知開封府,出知定州,還,權(quán)三司使,又出知永興軍。元豐元年,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鄆州。四年致仕。元祐四年卒,年八十四。見蘇頌《龍圖閣直學(xué)士致仕李公墓志銘》(《蘇魏公文集》卷六一),《宋史》卷三○一《李迪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84 【介紹】: 宋蔡州上蔡人,初名煥斗,字擇之。少學(xué)古文于穆修,又從孫明復(fù)受經(jīng)學(xué)。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出知袁州,首建學(xué)官,置生徒,學(xué)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進、銀臺司。王安石執(zhí)政,諷求其罪,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元豐中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工詩文。有《龍學(xué)文集》。
全宋詩
祖無擇(一○一○~一○八五,生年參《龍學(xué)文集》所附《龍學(xué)始末》及《咸淳臨安志》卷八九),字擇之,上蔡(今屬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歷知南康軍、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廣南東路轉(zhuǎn)運使,入直集賢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陜府,遷湖北轉(zhuǎn)運使,入為中書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進龍圖閣學(xué)士,知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熙寧三年(一○七○)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元豐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陽九老祖龍學(xué)文集》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祖無擇詩,以宜秋館??焓戏e學(xué)齋景宋鈔本《祖龍學(xué)文集》(其中詩四卷)為底本,參校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淵閣本)、南昌彭氏知圣道齋鈔本(簡稱彭本)。底本第五、六兩卷收入之祖氏與他人和詩及從《至元嘉禾志》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九三四
祖無擇(?——一○八五),字擇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寶元元年登進士第,授承奉郎、通判齊州。歷知南康軍、海州?;实v中,提點廣南東路、荊湖北路刑獄,改廣東轉(zhuǎn)運使。入直集賢院,又出知袁州。英宗朝,糾察在京刑獄,遷左諫議大夫,進龍圖閣學(xué)士。歷知開封府及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為王安石所斥,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尋復(fù)光祿卿、秘書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元豐八年卒。著有《龍學(xué)文集》。《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4—1074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長源??鬃雍笠?。仁宗慶歷二年進士。知新建、新昌,擢知封州,為廣南西路相度寬恤民力,所更置五十五事,弛役二千人。為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有善政。神宗熙寧中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入權(quán)管勾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出知潤州,未行卒。平生與周敦頤、曾鞏友善。編有《會稽掇英總集》,以精博稱。
全宋詩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長源,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鬃铀氖叽鷮O。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清同治《臨江府志》卷一二)。授欽州軍事推官,歷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縣,擢知封州,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以司封郎中知越州,移知泉州、宣州。七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又有《會稽掇英總集》二十卷。事見《元豐類稿》卷四二《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三三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長源,臨江軍新淦縣(今江西新淦)人,孔子四十六世孫,文仲、武仲父。慶歷二年進士,授欽州軍事推官,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二縣。擢知封州,遷為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改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即本路為轉(zhuǎn)運使。知越州,以權(quán)管勾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出知潤州,未行,熙寧七年,暴疾卒于京師。年六十一。纂《會稽掇英總集》二十卷,有文集二十卷。見曾鞏《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銘》(《元豐類稿》卷四二),《宋史翼》卷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0—1084 【介紹】: 宋杭州富陽人,字師厚,號今是翁。謝絳子。仁宗慶歷六年進士。知余姚縣,禁民私煮鹽,以增課稅;又筑海塘以御潮。歷通判秀、汾、唐、海諸州,遷湖北轉(zhuǎn)運判官,成都府提刑。神宗熙寧初,上疏反對青苗、免役等法,遭劾免。博學(xué)能文,尤長于詩。有《宛陵集》。
全宋詩
謝景初(一○二○~一○八四),字師厚,富陽(今屬浙江)人,絳子。以蔭補太廟齋郎,試將作監(jiān)主簿。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知越州馀姚縣。九遷至司封郎中,歷通判秀州、汾州、唐州、海州,湖北轉(zhuǎn)運判官,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坐事降通判襄州。以屯田郎中致仕。神宗元豐七年卒,年六十五。有《宛陵集》,已佚。事見《范忠完集》卷一三《謝公墓志銘》,《咸淳臨安志》卷六六有傳。今錄詩十四首。
全宋文·卷一三○六
謝景初(一○二○——一○八四),字師厚,號今是翁,富陽(今浙江富陽)人,絳子。中進士甲科,遷大理評事,知馀姚縣,九遷至司封郎中。歷通判秀、汾、唐、海四州,遷湖北轉(zhuǎn)運判官,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坐事貶,后復(fù)屯田郎中,遷朝散大夫。元豐七年卒,年六十五。博學(xué)能文,尤長于詩,有《宛陵集》。見范純?nèi)省冻⒋蠓蛑x公墓志銘》(《范忠宣集》卷一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徐州豐縣人,字審言。李淑子。仁宗慶歷初賜進士出身。歷知滑、相、涇州,歷湖北、兩浙、淮南、河?xùn)|、陜西、成都轉(zhuǎn)運使。神宗熙寧初,進直龍圖閣、知慶州。以貪邊功擊西夏致敗,謫保靜軍節(jié)度副使。后復(fù)以集賢殿修撰知荊南。臨事敏決,稱健吏,然輕率躁急,無威重,獨為王安石所知。
全宋詩
李復(fù)圭,字審言,徐州豐縣(今屬江蘇)人,淑子。仁宗康定二年(一○四一)賜同進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九之一○)。初通判澶州?;实v中知滑州(《青箱雜記》卷一○)。歷知相州、涇州,湖北、兩浙、淮南、河?xùn)|、陜西、成都轉(zhuǎn)運使。神宗熙寧初知慶州,謫保靜軍節(jié)度副使,知光化軍。五年(一○七二),權(quán)判吏部流內(nèi)銓(《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八)。出知曹、蔡、滄州。十年,還為鹽鐵副使(同上書卷二八○)。元豐二年(一○七九)知滄州,四年,改鄧州(同上書卷二九七)。卒于知荊南任上?!?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四首。
范世京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延祖。范師道子。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神宗熙寧間,為海鹽令,勸民孝友力田,有治聲。后召至京,將用之,以與新法論不合還治,民歡呼相迎。尋以疾乞休,詔進秘書丞,致仕。卒年四十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棣州人,字仲禮。仁宗慶歷間進士。通判恩州,減釋死囚罪。判乾寧軍,筑滄州河堤數(shù)十里,自是州無水害。歷任知常州、兩浙提刑、河水轉(zhuǎn)運副使、倉部郎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敦夫。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累遷提舉湖北常平、通判河南府,仕至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判官。時役法方行,師厚言四方風(fēng)俗不同,復(fù)有勞逸輕重,不宜概賦。章惇以溪洞蠻擾辰、沅二州,議輸常平粟以備邊,師厚謂當(dāng)使邊卒廣屯田為便,朝議稱是。
全宋詩
周師厚,字敦夫,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為衢州西安令。后由制置條例司即提舉湖北常平、遷轉(zhuǎn)運判官,改湖南,又通判保州(《道鄉(xiāng)集》卷三七《高平縣太君范氏墓志銘》)。官至朝散郎。哲宗元祐初卒(《范忠宣集》卷二《祭周朝散文》)。事見《延祐四明志》卷四。
全宋文·卷一五一四
周師厚,字敦夫,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实v五年進士,為西安令。歷提舉湖北常平、通判河南府及保州,仕至朝散郎、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判官。時役法方行,師厚言四方風(fēng)俗不同,不宜概賦,朝議是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七,延祐《四明志》卷四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4—1119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當(dāng)時。神宗熙寧六年進士。以薦為監(jiān)察御史。哲宗立,察訪江湖,舉劾蹇周輔父子所經(jīng)畫江右鹽法為民害,建言除額外上供及定役法。紹圣中為殿中侍御史,累章劾章惇、蔡卞,得罪,謫監(jiān)南安軍酒稅?;兆诹ⅲ贋槭逃?,復(fù)極論惇、卞、曾布、蔡京之惡。遷右諫議大夫。崇寧間入黨籍,累降職,除名編管循州。政和中復(fù)舊職卒。
全宋詩
陳次升(一○四四~一一一九),字當(dāng)時,仙游(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寶祐仙溪志》卷四)。歷知安丘縣,累遷監(jiān)察御史。哲宗立,提點淮南、河?xùn)|刑獄。紹圣中,復(fù)為監(jiān)察御史,進左司諫,謫南安軍。徽宗立,召為侍御史,遷右諫議大夫。崇寧初,以寶文閣待制知潁昌府,繼除名編管循州。政和中,復(fù)舊職。宣和元年卒,年七十六(同上書)。《宋史》卷三四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二四○
陳次升(一○四四——一一一九),字當(dāng)時,興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寧六年進士,知安丘縣,為監(jiān)察御史、提點淮南、河?xùn)|刑獄。紹圣中為殿中侍御史,進左司諫,得罪謫監(jiān)南安軍酒稅?;兆诹?,召為侍御史,遷右諫議大夫。崇寧初以寶文閣待制知潁昌府,降集賢殿修撰,繼又除名徙建昌,編管循州。政和中復(fù)舊職。重和二年卒,年七十六,有《讜論集》。見《宋史》卷三四六《陳次升傳》,元陳則中《待制陳公行實》(載《讜論集》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5—1105 【介紹】: 宋洪州分寧人,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英宗治平四年進士。調(diào)葉縣尉。神宗熙寧初,教授北京國子監(jiān),才能為文彥博所重。知太和縣,以平易為治。哲宗立,累進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出知宣州、鄂州。章惇、蔡卞劾其所修《神宗實錄》多誣,貶涪州別駕,黔州等安置?;兆诩次唬鹬街?,復(fù)謫宜州。工詩詞文章,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xué)士。論詩推崇杜甫,講究修辭造句,強調(diào)“無一字無來處”,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擅長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有《豫章黃先生文集》等。
全宋詩
黃庭堅詩,以《武英殿聚珍版書》所收《山谷詩注》為底本。校以宋紹定刊《山谷詩注》(簡稱宋本;殘存三卷,藏北京圖書館),元刻《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簡稱元本;殘存內(nèi)集十六卷,藏北京圖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宋乾道本《豫章黃先生文集》(簡稱文集)及元刊《山谷外集詩注》(簡稱影元本),明嘉靖間蔣芝刊《黃詩內(nèi)篇》十四卷(簡稱蔣刻本)、明版《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簡稱明大全本;此書與蔣刻本并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山谷集》(簡稱山谷集)、清光緒間陳三立覆宋刻本(簡稱陳刻本)。并參校乾隆間翁方綱校樹經(jīng)堂本(簡稱翁校本,其中翁氏校語稱翁校)。《內(nèi)集》《外集》的編年說明,集中移置每卷卷首;《別集》等的系年,底本多疏漏,據(jù)《四庫全書·山谷集》所附黃??《山谷年譜》拾補,分別系于詩題下。底本中涉及山谷跋語、手跡、石刻及版本文字異同的注釋文字,酌予保留?!?a target='_blank'>山谷集》中多出底本的騷體詩及偈、贊、頌(其中多為六言或七言詩)等,參校明弘治葉天爵刻、嘉靖喬遷重修本(簡稱明本),編為第四十五至四十八卷。另從他書中輯得的集外詩和斷句,編為第四十九卷。
詞學(xué)圖錄
黃庭堅(1045-1105)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江西詩派宗主。宋宋四大書家之一。有《豫章集》、《山谷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黃庭堅(1045—1105) 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哲宗時為校書郎,官至著作佐郎,被貶后出知宣州、鄂州,任涪州別駕,處世泊然不以迂謫為意。其詩立意曲深喜用典,以其格調(diào)獨特與蘇軾齊名,并稱“蘇黃”,為江西詩派開山祖師。其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書家。有《山谷集》《豫章黃先生詞》等。元祐年間(1086—1094),多次游覽黃鶴樓及南樓,曾作《鄂州南樓書事》四首等。其中“江東湖北行畫圖,鄂州南樓天下無”為黃鵠山南樓自宋以來見稱于世的名句。黃鶴樓古碑廊現(xiàn)存諸可權(quán)集黃庭堅墨跡字句摹刊而成的“‘燕蝶’聯(lián)語碑”。
全宋文·卷二二七八
黃庭堅(一○四五——一一○五),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黃庶次子。英宗治平四年舉進士第,調(diào)葉縣尉。神宗熙寧五年除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元豐三年改知吉州太和縣,六年調(diào)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擢起居舍人、秘書丞等。紹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二年,新黨謂其修《實錄》「多誣」,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召還,旋又以文字罪除名,羈管宜州。崇寧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一。庭堅工詩,主學(xué)杜甫,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善草書、行書,列宋四大家。著有《豫章黃先生文集》、《外集》、《別集》、《遺文》、《山谷老人刀筆》、《山谷琴趣外篇》等。事跡見黃?《山谷年譜》、《宋史》卷四四四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