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辛棄疾(辛棄疾)  拼音:xīn qì jí
人名。(西元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詞人。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生時北方已陷于金。后歸宋,治軍有聲,官至龍圖閣待制。作品以豪放著稱,具有愛國情操,且融會了經(jīng)、史、子、集,創(chuàng)造出多種的風格。著有《稼軒詞》。
《漢語大詞典》:大洪山
又稱山。在湖北省中部偏北。西北東南走向,長達150千米。同名主峰,海拔1055米。風景優(yōu)美,林木蒼翠。有九十六峰、九十一巖、四十二湖、五十二溪及百洞十瀑、七寺九廟五道觀。附近還有烈山、擂鼓墩等名勝古跡。
《漢語大詞典》:試劍石(試劍石)
(1).石名。在 江蘇省 蘇州市 虎丘 。傳說 秦王 或 吳王 試劍于此。見 宋 范成大 吳郡志·虎邱。
(2).石名。在 江蘇省 鎮(zhèn)江市 北固山 。相傳 三國 時 孫權(quán) 、 劉備 試劍于此。
(3).石名。在 江蘇省 銅山縣 東南 漢高祖廟 , 宋 蘇軾 有銘。
(4).石名。在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桂林市 伏波山 還珠洞 (也稱 伏波巖 )內(nèi),相傳 漢 馬援 試劍于此。
(5).石名。在 湖北省 鄂州市 鄂城 西山 (即 樊山 )上,相傳 三國 孫權(quán) 試劍于此。
(6).石名。在 湖南省 平江縣 東 道巖山 上,相傳 許旌陽 試劍于此。
《漢語大詞典》:青楊巷(青楊巷)
(1).地名。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南齊書·始興簡王鑒傳:“上為 南康王 子琳 起 青楊巷 第新成,車駕與后宮幸第樂飲?!?唐 韓翃 《送丹陽劉太真》詩:“春衣晚入 青楊巷 ,細馬初過 皂莢橋 。” 清 厲鶚 《秋曉過敬身幽居》詩:“好在 青楊巷 ,題詩語最遒。”
(2).地名。在今 湖北省 江陵縣 。隋書·儒林傳·何妥:“時 蘭陵 蕭眘 亦有儁才,住 青楊巷 , 妥 住 白楊頭 ,時人為之語曰:‘世有兩儁, 白楊 何妥 , 青楊 蕭眘 ?!?/div>
《國語辭典》:鄢水  拼音:yān shuǐ
河川名。位于湖北省境內(nèi),源出南漳縣西的康狼山,東流至宜城縣南,后分為二支,各入漢水。
《漢語大詞典》:張江陵(張江陵)
明 張居正 , 湖北 江陵 人,故稱“張江陵”。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今上初重 張江陵 ,于御札不名,以后傳旨批奏亦多不名,而羣臣諛附之,至于章疏,亦不敢示名?!?/div>
分類:湖北江陵
《漢語大詞典》:鄂垣
舊指 湖北省 省城 武昌 。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余時任北洋,電保制軍(指 岑春煊 )移督 湖廣 ,責以規(guī)復 鄂 垣。”
《國語辭典》:武勝關(guān)(武勝關(guān))  拼音:wǔ shèng guān
位于河南省信陽縣南,湖北省應山縣東北山上的關(guān)隘。形勢雄峻,平漢鐵路鑿隧道經(jīng)此。
《國語辭典》:虎頭關(guān)(虎頭關(guān))  拼音:hǔ tóu guān
地名。位于湖北省和河南省交界的大別山間,是湖北與河南間的重要隘道。
《國語辭典》:洛?! ?span id="xgylmjm" class='label'>拼音:luò sāng
Lausanne
城市名。位于瑞士西南部,瀕日內(nèi)瓦湖北岸。制革業(yè)興盛,農(nóng)產(chǎn)品豐富。氣候良好,風景美麗,為歐洲人游憩之所。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所在地。
《漢語大詞典》:荊州市
在湖北省中部偏南、長江北岸。1949年設(shè)沙市市,1994年與江陵縣合設(shè)荊沙市。1996年改稱荊州市。人口145.3萬(1995年)。為湖北省重要城市、長江河港和江漢平原物資集散地。工業(yè)以輕紡、電子、機械為主。名勝古跡有古章華寺(楚靈王行宮遺址)、萬壽寶塔、春秋閣、孫叔敖墓等。
《漢語大詞典》:堂戲(堂戲)
戲曲劇種。流行于 湖北 巴東 、 五峰 等地,多為群眾業(yè)余演出。演皮黃戲劇目,也演部分民間小戲。
《漢語大詞典》:五花館(五花館)
唐 末 荊南 的賓館名。 宋 錢易 南部新書癸:“ 荊南 舊有 五花館 ,待賓之上地也。故 蔣肱 上 成汭 詩云:‘不是上臺名姓字, 五花賓館 敢從容。’” 荊南 ,今 湖北 江陵 。
《漢語大詞典》:皋滸(皋滸)
(1).高岸和水邊。 清 吳敏樹 《湖北按察使貴陽唐子方先生哀辭》:“騁皋滸兮余馬,主恩厚兮氓命我投。”
(2).古地名。 春秋 時 楚 地。故地在今 湖北省 襄樊市 西。左傳·宣公四年:“ 楚子 與 若敖氏 戰(zhàn)於 皋滸 ?!币槐咀鳌案逎G”。
《漢語大詞典》:風雨橋
侗族獨有的橋。流行于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筑成,橋面鋪板,兩旁設(shè)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