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梵心
謂清凈之心。 唐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此發(fā)梵心,行色、無色道?!?/div>
分類:清凈
《國語辭典》:妙土  拼音:miào tǔ
佛、菩薩的清凈世界?!端囄念惥?。卷七六。內(nèi)典。寺碑》:「故發(fā)塔喜園,流名天上,耆山鵠苑,布跡卜中,自非莊嚴妙土,吉祥福地,何以標(biāo)茲凈域,置此伽藍?!?/div>
《漢語大詞典》:徹朗(徹朗)
猶清明。指心地清凈光明。徹,同“ 澈 ”。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王子猷 説:‘世目 士少 為朗,我家亦以為徹朗?!?劉孝標(biāo) 注引《晉諸公贊》:“ 祖約 少有清稱?!卑?, 祖約 ,字 士少 。
《漢語大詞典》:利索
(1).謂言語、動作靈活敏捷。 浩然 《艷陽天》第三六章:“ 焦淑紅 手腳利索地淘了米,又把米下到鍋里?!?王群生 《彩色的夜》:“我回答得很不利索?!?br />(2).整齊有條理。 孔厥 《新兒女英雄續(xù)傳》第六章:“在淡青的褲褂外面,罩著雪白的帶胸襟的圍裙,上下顯得干凈、利索?!?br />(3).完畢。 周立波 《暴風(fēng)驟雨》第二部二:“他們的地都分完了沒有?回答不一樣,有說分利索了的,也有說沒有分完的。”
(4).謂清凈無拖累。 辛顯令 《喜盈門》三五:“叫他走,走了更利索?!?/div>
《漢語大詞典》:瀏濫(瀏濫)
謂清凈而泛濫。文選·揚雄〈甘泉賦〉:“正瀏濫以弘惝兮,指東西之漫漫?!?李善 注:“瀏濫,猶言清浄而汎濫也?!?/div>
分類:清凈泛濫
《漢語大詞典》:潔居(潔居)
清凈獨居。 金 元好問 續(xù)夷堅志·張童入冥:“ 呂 遂潔居一室,日以誦經(jīng)為課。凡三年,瘡乃平?!?/div>
分類:清凈獨居
《漢語大詞典》:一塵不到(一塵不到)
形容清凈純潔。 唐 唐彥謙 《游清涼寺》詩:“一塵不到心源浄,萬有俱空眼界清?!?明 方孝孺 《友筠軒賦》:“其夏色也,南薰解籜,丹鳳來儀……若一塵不到之際,萬事脫覊之辰?!?/div>
分類:清凈純潔
《國語辭典》:佛教音樂(佛教音樂)  拼音:fó jiào yīn yuè
歌頌佛德的清凈音聲或曲調(diào)。釋迦牟尼時代,出家人對于歌舞的態(tài)度頗為謹慎,在他們圓寂后,為了宗教的傳教與教團的維持,遂有經(jīng)典朗誦的產(chǎn)生,而逐漸發(fā)展成為音樂。佛教音樂自印度傳入中國后,大盛于唐室宮廷,并促成唐代樂舞的高度發(fā)展。主要用于講經(jīng)儀式、朝暮課誦以及道場懺法,藉以啟請十方諸佛菩薩、贊詠圣賢或誦持經(jīng)典。由于所授淵源不同,故分為南北兩體,閩南以較熱鬧的鼓山調(diào)為主,后來并發(fā)展為子弟戲;北方則以正統(tǒng)的海潮音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涌,層層相交之感。
《國語辭典》:空氣濾清器(空氣濾清器)  拼音:kōng qì lǜ qīng qì
一種用于濾除空氣中的雜質(zhì),以使空氣清凈的器具。廣泛地使用在汽車、家庭、百貨公司、醫(yī)院等。
《國語辭典》:源清流清  拼音:yuán qīng liú qīng
水的源頭清澈,下游的水也就清凈。語本《荀子。君道》:「故械數(shù)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數(shù),君子養(yǎng)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比喻事物的良好開端,連帶的使發(fā)展與結(jié)局也有好的結(jié)果;或比喻身居高位的人清正,其屬下也自清正?!俄n詩外傳》卷五:「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也作「源清流潔」、「源清流凈」。
《國語辭典》:防臭劑(防臭劑)  拼音:fáng chòu jì
能消除或降低異味的物質(zhì)。如用于空氣清凈機中的高錳酸鉀。
《國語辭典》:垢離(垢離)  拼音:gòu lí
立愿于佛前,以清水沐浴,表示身心清凈。
《漢語大詞典》:梵神
謂清凈的圣者。 唐 法琳 《九箴篇》:“則佛自是 天竺 之梵神,非 中華 之大圣?!?/div>
分類:清凈圣者
《漢語大詞典》:庵摩羅(菴摩羅)
(1).果名。即菴摩勒。
(2).佛教語。梵語amala的音譯。意譯為清凈識、無垢識。謂經(jīng)修行,阿賴耶識脫離迷妄,達到清凈無漏時,則稱此名。金剛?cè)两?jīng)·本覺利品:“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zhuǎn)諸識,入菴摩羅?!?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菴摩羅者,譯言無垢,即此阿賴耶識永離垢染而得此名。”
《漢語大詞典》:大圓鏡智(大圓鏡智)
佛的“四智”之一。謂洞照一切的清凈真智。 唐 慧能 《壇經(jīng)·機緣品》:“大圓鏡智性清浄,平等性智性無病?!?明 李贄 《與馬歷山書》:“蓋人人各具有是大圓鏡智,所謂我之明德是也?!?清 譚嗣同 《仁學(xué)》二六:“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藏識轉(zhuǎn)為大圓鏡智矣?!币嗍∽鳌?大圓智 ”。 唐 劉禹錫 《〈毗盧遮那佛華藏世界圖贊〉序》:“《佛説華嚴經(jīng)》直入妙覺,不由諸乘,非大圓智不能信解。”參閱成唯識論卷十。
分類:清凈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