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23,分42頁顯示  上一頁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淮康
淮田
淮寇
淮道
淮湄
淮外
淮汝
淮南子
淮滸
淮中
淮陰侯
黃淮
淮浪
吞淮
淮畔
《駢字類編》:淮康
明一統(tǒng)志:淮康、汝寧府郡名。
《駢字類編》:淮田
宋史河渠志:淮田多沮洳,因損之,筑堤捍之,得良田數(shù)百萬頃。
《駢字類編》:淮寇
白居易東南行見江關(guān)下。
《駢字類編》:淮道
吳志孫奐傳:黃武五年,權(quán)攻石陽,奐以地主,使所部將軍鮮于丹帥五千人先斷淮道,自帥吳碩、張梁五千人為軍前鋒,降高城,得三將,大軍引還酒。宋書臧質(zhì)傳:燾自廣陵北返,便悉力取盱眙,就質(zhì)求。質(zhì)封溲便與之。燾怒甚,筑長圍,一夜便合。又恐城內(nèi)水路遁走,乃引大船,欲于軍山作浮橋,以絕淮道。城內(nèi)乘艦?zāi)鎽?zhàn),大破之。韓愈河南尹杜君墓志銘:徐泗州軍亂,以兵甲三千人防淮道不絕有功,加御史中丞,賜紫衣金魚。
《駢字類編》:淮湄
齊書褚淵傳:乞蠲中候,請停增邑。庶保止足,輸效淮湄。
《駢字類編》:淮外
魏書邢巒傳:詔巒乘勝攻鐘離。巒表曰:廣陵懸遠(yuǎn),去江四十里。鐘離淮陰,介在淮外。假其歸順而來,猶恐無糧艱守,況加攻討勞兵士乎。
《駢字類編》:淮汝
后漢書桓鸞傳:時太守向苗有名跡。乃舉鸞孝廉,遷為膠東令。始到官而苗卒,鸞即去職奔喪,終三年然后歸。淮汝之間高其義。魏志李通傳:擊群賊瞿恭、江宮、沈成等。皆破殲其眾送其首,遂定淮汝之地。梁武帝移京邑檄:淮汝勁勇,望波遄鶩。
《國語辭典》:淮南子  拼音:huái nán zǐ
書名。西漢淮南王劉安所撰,二十一卷,漢代高誘、許慎等都曾為之作注,現(xiàn)今所傳的只有高誘的注本。其書原分內(nèi)外篇,今僅存內(nèi)篇,內(nèi)容多歸道家思想,亦雜糅先秦各家的學(xué)說。
《駢字類編》:淮滸(淮滸)
齊書高帝紀(jì):安都背叛,竊據(jù)徐方,敢率犬羊,陵虐淮滸。 魏書河南王鑒傳:蕭衍角城戍主柴慶宗以城內(nèi)附,鑒遣淮陽太守吳秦,生率兵千馀赴之。衍淮陰援軍已來斷路,秦生屢戰(zhàn)破之,乘勝而進(jìn),遂尅角城。世宗詔鑒曰:知摧角城威謀展稱,良以欣然。此城襟帶淮滸,川路沖要,自昔經(jīng)算,未能尅之,蟻固積紀(jì),每成邊害。將軍淵規(guī)潛運(yùn),妙略克宣,辟境剋城,功著不日,據(jù)要,扼喉,津徑勢阻,可謂勛高三捷,朕甚嘉焉。 柳宗元伯祖妣趙郡李夫人墓志銘:伯祖終于臨邛而窆焉,夫人從子而反于淮滸。
《駢字類編》:淮中
魏志王凌傳注:魏略曰:凌既蒙赦,加怙舊好,不復(fù)自疑,徑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迎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馀丈,凌知見外,乃遙謂太傅曰: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dāng)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簡者故也。南齊書竟陵王子良傳:疾?,謂左右曰:門外應(yīng)有異。遣人視,見淮中魚萬數(shù),皆浮出水上,向城門,尋薨。
《國語辭典》:淮陰侯(淮陰侯)  拼音:huái yīn hóu
漢代韓信的封號。參見「韓信」條。
《駢字類編》:黃淮
淮安府志:黃淮交會于茶城,其后漸徙?;此銮蹇?,與黃水會。 楊一魁疏:黃河自古為患。近自分黃道,淮工成,鳳、泗、淮陽免昏墊之災(zāi)。
《駢字類編》:淮浪
唐 朱慶馀 送淮陰丁明府 島聲淮浪靜,雨色稻苗深。
《韻府拾遺 佳韻》:吞淮
孫綽望海賦:絕河含濟(jì),吞淮納泗。
《駢字類編》:淮畔
齊書州郡志:永明元年,刺史柳世隆奏:尚書符下土斷條格,并省僑郡縣。凡諸流寓,本無定憩,十家五落,各自星處。一縣之民,散在州境,西至淮畔,東屆海隅。今專罷僑邦,不省荒邑,雜居舛止,與先不異,離為區(qū)斷,無革游濫。謂應(yīng)同省,隨界并帖。若鄉(xiāng)屯里聚二三百家,井甸可修,區(qū)域易分者,別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