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五九四馮忠嘉(一一一一——?),字獻(xiàn)道,小名閏漢,小字蔡師,汝州梁縣(今河南臨汝)人。紹興十八年進士及第。乾道七年由權(quán)知荊門軍除直秘閣,九年為淮南運判。見《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二五、食貨一四之四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王伯淮,東牟(今山東蓬萊)人(《洞霄詩集》卷二)。高宗紹興三年(一一三三)知安溪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七)。十九年,知德安府(同上書卷一六○)。二十一年,知臨江軍(同上書卷一六二)。
全宋文·卷三五○四王伯淮,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資深子。紹興三年以左承議郎知安溪縣。十九年守德安,為軍卒刺傷。知臨江軍,二十一年代還。見《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之五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七、一六○、一六二,《文獻(xiàn)通考》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5—1169
【介紹】:
宋越州上虞人,字文通。李光子。以學(xué)行見稱鄉(xiāng)里。隨父謫瓊州,坐誣告私撰國史,貶峽州夷陵。孝宗更化后召用,除知秀州,累遷淮東提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潤州金壇人,字致遠(yuǎn)。徽宗政和八年進士。授分寧主簿。歷晉陵丞,知當(dāng)涂、廣德軍、饒州、江州、常州,升本路轉(zhuǎn)運副使。秦檜死,朝廷懲言路壅塞之弊,召為殿中侍御史。請黜檜姻黨,釋趙鼎子趙汾及李孟堅、王之奇等。累擢御史中丞,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劾其植黨鋤異己,罷。紹興三十年知貢舉,一洗徇私之弊,時號得人。次年復(fù)資政殿學(xué)士,知太平州。卒年七十八。謚敏肅。
全宋文·卷三九一六湯鵬舉(一○八八——一一六五),字致遠(yuǎn),金壇(今江蘇金壇)人。登政和八年進士第,調(diào)分寧簿,改晉陵丞,擢知當(dāng)涂。紹興中,歷知廣德、饒、江、常、臨安、婺、潭、紹興、平江等州軍府。又為淮東、兩浙運判。二十五年,入為殿中侍御史,侍御史,遷御史中丞。二十七年除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未幾為臺官所劾,罷。后復(fù)知太平府,致仕。乾道元年卒,年七十八。謚敏肅。見《京口耆舊傳》卷八,《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九八。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七五六黃永存(一一一七——一二○四),字堅叟,邵武(今福建邵武)人,中美子。以蔭補官,為虔州信豐尉。歷知鉛山縣、通判潭州。乾道四年知蘄州,歷通、嚴(yán)、溫、和等州。又曾任大理正,兼左曹、刑部、度支。淳熙十一年為淮南轉(zhuǎn)運判官兼淮西提刑。后降官,得奉祠歸。紹熙初再任,明年致仕。嘉泰四年卒,年八十八。有詩文十卷、奏議三卷。見何?!饵S公墓志銘》(《永樂大典》卷七六五○),《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四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9—1196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初名慎言,字伯仁,號酌古居士。王勛子。以蔭授將仕郎,歷知州縣,與父皆以廉直聞。為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反對行客販鈔鹽。累官秘閣修撰、浙西提刑。以疾求歸,主管武夷山?jīng)_祐觀。工詩文,為范成大所稱賞。
全宋詩王正己(一一一九~一一九六),字正之,號酌古居士,鄞(今浙江寧波)人。歷豐城縣主簿,婺州司法參軍。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知江陰軍、饒州,以事罷。起知湖州。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為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兼提舉鹽事(《宋會要輯稿》食貨二八之一四)。十四年,由淮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除直寶文閣(同上書職官六二之二六),秘閣修撰。出為兩浙西路提點刑獄。以疾,主管武夷山?jīng)_祐觀。寧宗慶元二年卒,年七十八。有《酌古堂集》,已佚。事見《攻愧集》卷九九《朝議大夫秘閣修撰致仕王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四七五九王正己(一一一九——一一九六),原名慎言,字正之,避孝宗諱改今名,字伯仁,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以蔭授將仕郎、婺州司法參軍,知泰州海陵縣。隆興初入對稱旨,除宣教郎,權(quán)司農(nóng)寺主簿,知江陰軍。上備禦江防事宜七條,事皆深切明著,歷知饒、嚴(yán)州,主管臺州崇道觀,權(quán)右司郎官。移湖北、廣西、江東轉(zhuǎn)運判官。遷太府卿,除秘閣修撰、江東提刑。以末疾奉祠,轉(zhuǎn)朝議大夫致仕,慶元二年三月卒,年七十八。有《酌古堂文集》。見樓鑰《朝議大夫秘閣修撰致仕王公墓志銘》(《攻愧集》卷九九),《寶慶四明志》卷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饒州樂平人,字彥成。登進士第。知弋陽縣,以張浚薦知滁州,并有能聲。改京西漕,言事忤時相,被貶官。復(fù)起知吉州,治行稱最。累官直敷文閣、淮南轉(zhuǎn)運副使、提領(lǐng)營田事。
全宋文·卷四二五四魏安行,字彥成,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人。宣和六年第進士,紹興初以左從事郎知弋陽縣。二十年,知滁州。代還,擢京西運判,兼提刑、提舉常平茶鹽等事。在任時梓行程瑀《論語解》,秦檜疑其議己,因編管于欽州。二十八年,起知吉州,遷戶部員外郎,直敷文閣,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兼淮南東路提刑。三十年,知揚州,改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三十二年,任江淮荊浙福建廣南路提點坑冶鑄錢事。隆興間任江西轉(zhuǎn)運副使。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一六三、一七九、一八三、一八四、一八五,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四九,雍正《廣東通志》卷四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0—1197
【介紹】:
宋徽州黟縣人,字元誠。程邁從孫。高宗紹興十二年進士。典湖學(xué),教授興國軍。以論時弊擢監(jiān)察御史,官至華文閣直學(xué)士。平生嗜學(xué),至老手不釋卷。卒謚壯節(jié)。有《玉堂制草》、《玉堂備草》、《承華故實詩箋》等。
全宋詩程叔達(dá)(一一二○~一一九七),字元誠,徽州黟縣(今屬安徽)人。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進士。歷興國軍、光化軍、湖州教授,通判臨安府,知通州。入為御史臺主簿,遷監(jiān)察御史。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除右正言。丁母憂,八年,起為江南西路轉(zhuǎn)運副使,改江南東路(《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熙元年(一一七四),除宗正少卿,累遷中書舍人、權(quán)給事中。四年,丁父憂。服除,授湖南轉(zhuǎn)運副使。九年,再除浙西提點刑獄,知隆興府。十四年,奉祠。寧宗慶元三年卒,年七十八。謚壯節(jié)(《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九)。有《玉堂集》,已佚。事見《誠齋集》卷一二五《程公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一程叔達(dá)(一一二○——一一九七),字元誠,徽州黟縣(今安徽黟縣)人,邁從孫。紹興十二年進士,典湖學(xué),教授興國軍。乾道初擢監(jiān)察御史,出知池州,除江東運副。淳熙中為宗正少卿、兼直學(xué)士院、兼中書舍人。累官華文閣直學(xué)士、宣奉大夫致仕。慶元三年卒,年七十八,謚莊節(jié)。有《玉堂集》。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二○、職官二○之四二,楊萬里《贈特進程公墓志銘》(《誠齋集》卷一二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徙居華亭,字元受。任象先子。高宗紹興二年進士。居下僚,論事慷慨。秦檜死,朝廷召湯鵬舉為臺官,盡言投啟賀之,以為當(dāng)黜檜黨。帝聞,從之,又釋趙鼎子汾罪。歷平江通判、京西轉(zhuǎn)運判官、淮東提舉常平。有《小丑集》。
全宋詩任盡言,字元受,眉山(今屬四川)人。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士。二十七年,為婺州教授。三十年,由平江通判遷京西南路轉(zhuǎn)運判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六、一八四)。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權(quán)發(fā)遣贛州,移知鎮(zhèn)江府(《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四之二一)。有《小丑集》(《誠齋集》卷八三《眉山任公小丑集序》),已佚。事見《宋元學(xué)案》卷九九。
全宋文·卷四二九六任盡言,字元受,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居華亭(今上海松江),遂為華亭人。伯雨孫。登紹興五年進士第。紹興二十七年自婺州州學(xué)教授入為太常寺主簿。復(fù)出通判平江府,遷京西南路運判、淮東提舉。隆興二年,除直秘閣,差充江淮都督府參議官。尋除福建提刑。乾道元年致仕。著有《小丑集》十二卷、《續(xù)集》三卷。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六、一八二、一八四、一八五,《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九之一五,《淳熙三山志》卷二五,《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萬姓統(tǒng)譜》卷六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4—1186
【介紹】:
宋歙州歙縣人,一作淳安人,字躬明,號溪堂。孝宗隆興元年進士。歷國子錄,遷司農(nóng)丞,獻(xiàn)屯田大計。知和州,除轉(zhuǎn)運判官,兼廬州帥,鼓勵將士措置營屯。官至戶部侍郎。嘗從朱熹游。有《溪堂集》。
全宋詩方有開(一一二八~一一九○),字躬明,號溪堂,新安歙縣(今屬安徽)人,或謂淳安(明嘉靖《淳安縣志》卷一一)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時年已近四十。授建昌軍南豐尉。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為淮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以事放罷。光宗立,復(fù)宣教郎,尋卒,年六十三。有《溪堂集》,已佚。事見《燭湖集》卷一一《承議郎淮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方公行狀》)。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四九七三方有開(一一二五——一一八七),字躬明,號溪堂,徽州歙縣(今安徽歙縣)人。工文詞,隆興元年進士,授南豐尉,調(diào)建寧府政和簿,改特監(jiān)潭州南獄廟、襄陽府學(xué)教授、監(jiān)行在惠民北局。廷對陳恢復(fù)大計,遷司農(nóng)寺丞,差知和州,除淮南西路常平茶鹽兼權(quán)轉(zhuǎn)運提點刑獄公事等,官至戶部侍郎。卒于淳熙十四年,年六十三,有《溪堂集》。見《燭湖集》卷一一《承議郎淮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方公行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6—1189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季海。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以薦除監(jiān)察御史,遷右正言。曾劾罷宰相湯思退,薦舉學(xué)者鄭伯熊、李燾等。孝宗淳熙二年,除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八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旋遷左丞相。因好友唐仲友為朱熹所劾,乃擢陳賈、鄭丙官,使攻道學(xué),始開慶元偽學(xué)之禁。卒謚文定。
全宋詩王淮(一一二六~一一八九),字季海,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士,調(diào)臺州臨海尉。召為監(jiān)察御史,除右正言。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為福建轉(zhuǎn)運副使,除秘書少監(jiān)兼恭王府直講。出知建寧府,改浙西提刑,尋召為太常少卿、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知制誥。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簽書樞密院事,累遷右丞相兼樞密使,九年,左丞相。十五年,奉祠,十六年卒,年六十四,謚文定。事見《誠齋集》卷一二二《王公神道碑》、《攻愧集》卷八七《王公行狀》,《宋史》卷三九六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四九九六王淮(一一二六——一一八九),字季海,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幼敏悟力學(xué),紹興十五年登第,為臺州臨海尉。除監(jiān)察御史,尋遷右正言,劾罷宰相湯思退,擢秘書少監(jiān)兼恭王室直講,出知建寧府,改浙西提刑。入朝,除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知制誥。淳熙二年,以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進同知,兼參政。八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事,旋遷左丞相?;此夭幌仓祆?,遂攻道學(xué),慶元「偽學(xué)」之禁實肇于此。奉祠,提舉洞霄宮。十六年卒,年六十四,贈少師,謚文定。有詩文、制草、奏議四十卷,多已亡佚。見樓鑰《少師觀文殿大學(xué)士魯國公致仕贈太師王公行狀》(《攻愧集》卷八七),《宋史》卷三九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6—1199
【介紹】:
宋開封人,字光錫,初名興宗?;兆卩嵑笸饧胰缹O。以外戚恩授成忠郎。孝宗乾道初,徙福建路兵馬鈐轄。知廬、揚二州,皆有政績。光宗紹熙中,遷保靜軍承宣使。寧宗即位,知明州。告老,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卒謚忠肅。有《奏議》。
全宋文·卷四九九○鄭興裔(一一二六——一一九九),初名興宗,字光錫,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兆卩嵒屎笾秾O。初以后恩授成忠郎,充干辦祗候庫,累至江東路鈐轄。乾道間徙福建路。淳熙間,歷差浙東、浙西、江東提刑,入知閤門事兼干辦皇城司,又兼樞密副都承旨,出知廬州、揚州。紹熙元年,遷保靜軍承宣使,召領(lǐng)內(nèi)祠。寧宗即位,除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告老,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慶元五年卒,年七十四,謚忠肅。見《武泰軍節(jié)度使贈太尉鄭公興裔神道碑》(周必大《文忠集》卷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0—1195
【介紹】:
宋慶元人,祖籍登州黃縣,字協(xié)恭。徐立之子。高宗紹興中以父任補將仕郎。中法科,授建州司法參軍。遷福建路提刑司檢法,審覆囚牘,駁正冤抑。累任大理官。孝宗乾道四年知無為軍,擢大理正。歷知揚州、臺州,所至有治績。官終廣東提刑。
全宋文·卷五三九五徐子寅(一一三○——一一九五),字協(xié)恭,先世登州黃縣(今山東黃縣)人,南渡后徙居慶元(今浙江寧波),立之子。紹興十年以恩補官,中法科,授建州司法參軍,改福建路檢法。隆興初除大理評事。乾道中擢大理丞,知無為軍,遷大理正,改知泰州,提舉淮東茶鹽常平措置官田。淳熙初除工部郎中,遷大理少卿,歷知揚、隨、臺三州,終廣東提刑。慶元元年卒,年六十六。見樓鑰《攻愧集》卷九一《直秘閣廣東提刑徐公行狀》。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若川,字子至,徐州豐(今屬江蘇)人。若谷弟。高宗紹興十六年(一一四六),權(quán)金部員外郎,以事放罷。三十一年,由江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移東路(《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五、一八八)。三十二年,總領(lǐng)淮西江東財賦軍馬錢糧。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除司農(nóng)少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乾道元年(一一六五),以吏部尚書使金(《宋史》卷三三《孝宗本紀(jì)》)。二年,放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一五)?!?a target='_blank'>兩宋名賢小集》存有《延月樓詩稿》一卷。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四二六二李若川,字子至,洺州曲周(今河北曲周)人,參知政事李若谷之弟。紹興中嘗干辦文思院上界,遷金部員外郎。十六年末,言者論其恃兄妄作威福罷。紹興季年,累官右朝散大夫、江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移東路,遷直秘閣,以戶部郎總領(lǐng)淮西江東財賦軍馬錢糧。隆興中遷刑部侍郎,參贊江淮都督府軍事。乾道初為戶部侍郎。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三之一三、七○之三二、兵三九之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五、一八八、一九六,《寶真齋法書贊》卷二六。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四二二張宗元(一一三一——?),字會卿,成紀(jì)(今甘肅天水)人,俊孫。紹興四年以俊任子恩換文資。年十八登紹興十八年進士第。二十三年以右承議郎知大宗正丞,二十七年遷尚書駕部員外郎,二十九年為司農(nóng)少卿,三十一年擢江南西路轉(zhuǎn)運副使。乾道初復(fù)為司農(nóng)少卿,九年任兩浙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淳熙二年知紹興府,四年除在京宮觀。見《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一、一四四、一六四、一七六、一八三、一八六,《嘉泰會稽志》卷二,《咸淳臨安志》卷五○,《玉海》卷一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