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66
【介紹】:
唐僧。曹州南華人。俗姓邢。從黃檗山運禪師出家,參學諸方,不憚艱苦,行業(yè)純一,得佛法要意。住真定臨濟院。卒謚慧照大禪師,后人稱臨濟禪宗,為禪宗五大宗之一。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867
俗姓邢,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人。唐末禪僧。嗣洪州黃檗希運而得禪法。宣宗大中八年(854)后,住鎮(zhèn)州臨濟院,世稱臨濟和尚。禪鋒峻峭,開臨濟宗一派,為唐末禪門五宗之一,在五代至兩宋間影響巨大。卒謚慧照禪師。其論禪之語,后人輯《鎮(zhèn)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九、《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二有傳,并存其詩偈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姓邢氏。曹州南華人。幼負出塵之志。及落發(fā)進具。即慕禪宗。初依希運禪師。止黃檗山。堂中第一座。勉令問話。玄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的意。檗便打。如是三問。三遭打。遂辭黃檗。參大愚。愚問什么處來。玄云。黃檗來。愚云。黃檗有何言教。玄舉前話。且問愚以遭黃檗打。過所在處。愚云。黃檗恁么老婆心。為汝得徹困。汝猶不知。反從我覓過耶。玄于是大悟云。元來佛法無多子。愚因揕其衣領。詰之云。適來汝尚不知其過。而今又道佛法無多子。汝見個什么如此。玄無語。但筑愚肋下三舉而已。愚拓開云。汝師黃檗。非干我事。玄即走見黃檗。檗云。尿床鬼子。來來去去作么。玄云。只為老婆心切。檗云。大愚饒舌。待見與他一頓。玄云。說什么待見。即今便是。遂鼓檗一掌。檗笑云。者風顛漢。敢來這里捋虎須。參堂去。
玄一日辭黃檗。檗云。什么處去。玄云。不是河南。即是河北。檗枮柱杖便打。玄捉住柱杖云。者老漢莫盲枷瞎棒。已后錯打人去在。檗喚侍者。把將柱杖拂子來。玄喚侍者。把將火來。檗云不然。但將去。汝后坐斷天下人舌頭在。玄還鄉(xiāng)黨。俯徇請人之請。住子城南臨濟禪苑。上堂云。汝等諸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向面門出入。汝若不識。但問老僧。時有僧問。如何是無位真人。玄便打云。無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
上堂。夫為法者。不避喪身命。我在先師處。三度吃棒。如蒿枝拂相似。如今更思一頓。誰為我下得手。時有僧云。某甲下得手。玄與柱杖。其僧擬接。玄便打。咸通七年丙戌四月十日將示滅。乃集嗣法諸徒。說偈曰。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如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偈畢坐逝。謚慧照。塔號澄靈。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釋義玄。俗姓邢。曹州南華人也。參學諸方不憚艱苦。因見黃檗山運禪師。鳴啄同時了然通徹。乃北歸鄉(xiāng)土。俯徇趙人之請。住子城南臨濟焉。罷唱經(jīng)論之徒皆親堂室示人心要。頗與德山相類。以咸通七年丙戌歲四月十日示滅。敕謚慧照大師。塔號澄虛。言教頗行于世。今恒陽號臨濟禪宗焉。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七禪師名通玄。生程氏。其先郢州長壽人也。幼依郢之仁王寺沙門惠超。超陰察之。外純深。中穎悟。超奇之。為落發(fā)受具。即游洛中。聽毗尼部。棄去至武陵。謁德山鑒禪師。鑒時已臘高。門風益峻。門下未有遘之者。而鑒獨以玄為奇。然玄不大徹透。辭去至高安。謁價禪師。價與語喜。撫之曰。掌有神珠。白晝示人。人且按劍。況玄夜乎。子可貴也。玄曰。但不識珠者耳。倘識之亦無晝夜。價稱之以為俊士。價歿廬于塔旁三年。而學者來。依從日盛。玄曰。大平時世。饑餐困臥復有何事。吾本無事。汝與么來相尋。是無事生事。無事生事。道人所忌。何不各自歇去。中和初。拜辭其塔。北游久之。南還寓止豫章。南平鐘王執(zhí)弟子禮。北面而師事之。玄厭城居。思超放山林。王為買末山。建精舍。號隆濟。以延之。學者風靡而至?;騿枴W孕乃?。得相見否。玄曰。自己尚不見。他人何可觀。又問。罪福之性。如何了達。得無同異。玄曰。絺绤不禦寒。又嘗問僧。近自何處來。曰閩嶺。玄曰遠涉不易。曰不難。動步便到。玄曰。有不動步者么。僧云有。玄曰爭得到此間。其僧不能對。玄以杖逐之。玄謂門弟子曰。佛意祖意。如手展握。先師安立五位。發(fā)明云巖宗旨。譬如神醫(yī)冶病。其藥只是尋常用者。語忌十成。不欲斷絕。機忌觸犯。不欲染污。但學者機思不妙。唯尋九轉靈丹。云能起死。是大不然。法華經(jīng)有化城一品。佛祖密說。熟讀分明。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xiàn)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言垂成者。言一小劫。言十小劫者。是染污是斷絕。又曰。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于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花。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花。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yǎng)于佛。常擊天鼓。其馀諸天。作天伎樂。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yǎng)佛。常擊天鼓。其馀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復如是。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xiàn)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過十小劫者。偏正回互之旨也。祖師曰。藉教悟宗者。夫豈不然哉。偽唐乾寧三年二月十七日。晨興誡其徒曰。無虛度光陰。無虛消信施。既已出家。唯道是履。名大丈夫。于是寂然在定。至三月二十日乃化。閱世六十有三。坐四十有二夏。
贊曰。巖頭曰。但識綱宗。本無寔法。玄言語。忌十成。不欲斷絕。機忌觸犯。不欲染污者綱宗。也至引法華以證成。明佛祖之密說。泮然無疑。藉教以悟宗。夫豈虛語哉。余至九峰。拜其塔。碑已斷壞。不可識。有木碑書。其略如此耳。今其宗枝。皆不及玄所示綱宗。何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末五代時錢塘人,字弘濟。性篤厚,為鄉(xiāng)里所重。唐僖宗乾符中,代聞人宇隸八都之一,為靖江都將。都將劉漢宏作亂,從錢镠討平有功,镠拜團練使,及為副使。累官保大彰義等軍節(jié)度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95
【介紹】:
唐揚州江都人,字東濟。李溪子。有俊才,尤以文學稱,一時公卿子弟無能及者。應舉時以《明易先生書》、《答明易先生書》行卷,為時所激賞。昭宗乾寧二年,與父同為王行瑜所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895
字東濟,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宰相李溪子。有俊才。昭宗乾寧二年(895),父子同為王行瑜所殺。后行瑜被誅,詔贈沇禮部員外郎。事跡散見《北夢瑣言》卷七、《舊唐書》卷一五七、《新唐書》卷一四六及《宰相世系表二》。沇文學淵奧,當時公相子弟無能及之者。其應舉時之行卷《明易先生書》、《答明易先生書》頗為時人所稱賞?!?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6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901
俗姓吳,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末禪僧。19歲出家,22歲時至嵩山受戒。后嗣溈山慧寂。武宗會昌間被迫還俗。宣宗大中初仍為僧,住吳興西峰院。自懿宗咸通六年(865)起,改住杭州徑山院,世稱徑山和尚。僖宗中和三年(883),賜紫袈裟。昭宗景福二年(893),賜號法濟大師。卒謚歸寂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一一、《宋高僧傳》卷一二均有傳。前二書錄存洪諲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族吳氏。吳興人。年才十九。禮無上大師于開元寺出家。至二十二。往嵩山會善寺登具。僅七日。能盡習誦大比丘戒。遂究毗尼。研經(jīng)論。已而歸省無上。無上曰。汝于二六時中。將何報答四恩三有。諲憮然。三日不能食。無上因其憤悱。而發(fā)明之。遽有證入。于是遍參云巖溈山。而器質(zhì)蓋已成矣。會昌之變。人皆悲泣嘆惋。諲獨否。乃曰。大丈夫當此厄運。豈非命耶。命因有不可免者。復何作此兒女子態(tài)乎。會長沙信士羅晏。愿奉安于家供養(yǎng)。閱二年之久。執(zhí)賓禮。如一日。大中既復昌法祚。還居鄉(xiāng)里之西峰院。咸通六年。登徑山省覲。明年無上大師入滅。眾請諲嗣主寺門。學者之來。視無上時。蓋十倍不翅。黃巢之亂。其偏帥領卒千馀人。入山見諲。宴坐不起。帥怒以劍揮之。劍不著諲。而著床者再。諲顏色不動。帥異之。因再拜有所施而去。
僧問。掩息如灰時如何。答猶是他家公干。問公干后如何。答耕人田不種。問畢竟如何。答禾熟不臨場。僖宗皇帝。詔賜院乾符鎮(zhèn)國額。景福二年。吳越王尚父錢氏。奏賜號法濟大師。光化四年九月十八日。辭眾以逝。喪事所費。皆出吳越府。禪林榮之。初王家天目之石鑒山。貧甚。諲偶見于軍戍中。遽屏左右。握手耳語曰。宜自愛。他日貴極。當無忌佛法。是以王敬事之。終其身。
上首弟子。廬山棲賢寂公。臨川義直功臣院令達。達尤杰偉。兩浙被其化。卒謚歸寂。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次馀杭徑山院釋洪諲。俗姓吳。吳興人也。年才十九于開元寺禮無上大師出家落飾。精加佛事罔怠巾瓶。二十二遣往嵩岳會善寺受滿足律儀。俾誦大比丘戒。匝七日念終。遂習毗尼尋傳經(jīng)講。自謂為僧有逸群事業(yè)。而歸禮本師。曰汝于十二時中將何報答四恩三有。諲聞斯詰憮然失措。三日忘食。本師卻招誘提耳方明本事。如是往還云岳次溈山。各為切磋。蔚成匠手。俄而會昌中例遭黜退。眾人悲泣者。惋嘆者。諲晏如也。曰大丈夫鐘此厄會。豈非命也。夫何作兒女之情乎。時于長沙。遇信士羅晏。召居家供施。蓋諲執(zhí)白衣比丘法初無差失。涉于二載若門賓焉。大中初除滅法之律。乃復厥議。還故鄉(xiāng)西峰院。至咸通六年上徑山覲本師。明年無上大師遷神。眾請諲嗣其法位。始唯百許僧。后盈千數(shù)。于時四眾共居肅然無過。僖宗皇帝賜院額曰乾符鎮(zhèn)國。中和三年仍賜紫袈裟。景福二年吳越國王尚父錢氏奏舉登賜法濟大師。光化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辭眾而卒。霅溪戚長史寫貌。武肅王為真贊傳法弟子廬山棲賢寺寂公。臨川義直。功臣院令達。達于兩浙大行道化。卒謚歸寂大師焉。初諲有先見之明。武肅王家居石鑒山。及就戍應募為軍。諲一見握手。屏左右而謂之曰。好自愛他日貴極當與佛法為主。后累立戰(zhàn)功為杭牧。故奏署諲師號。見必拜跪。檀施豐厚異于常數(shù)。終時執(zhí)喪禮念微時之言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人,字濟翁。李勉從子。昭宗時為宗正少卿。有《天潢源流譜》、《兩漢至唐年紀》、《資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五代時隴西人。牛嶠子。以詩詞擅名。前蜀時累官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國亡,降于后唐。后唐明宗召諸臣賦蜀主降唐詩,希濟作詩曰:“唐主再懸新日月,蜀王還卻舊山川?!泵髯谝云洫毑恢r舊主,即拜雍州節(jié)度副使。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872?—?
其先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人,后為狄道(今甘肅臨洮)人。遇喪亂,流寓于蜀,仕前蜀為起居郎。后主王衍時,累官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同光三年(925),后唐滅蜀,唐明宗令作蜀主降唐詩,希濟但述數(shù)盡,不謗蜀王,為明宗所賞,拜雍州節(jié)度副使。生平見《鑒誡錄》卷七、《太平廣記》卷一五八、《十國春秋》本傳。希濟文學繁贍,以詩詞擅名。尤工詞,乃花間派重要詞人之一。亦善文,其文學見解頗能切中時弊。曾著有《理源》2卷,今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詞12闋。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五希濟。蜀后主時累官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國亡入洛。后唐明宗拜為雍州節(jié)度副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98—977
【介紹】:
五代時僧。杭州臨安人,俗姓黃。少出家于臨安朗瞻院,后至天臺山受戒。已而至襄州清溪修禪,嗣清溪洪進。后住洪州上藍精舍。宋齊丘見而異之,歷請住舍利、幽谷、雙嶺諸剎,所至學徒自成規(guī)矩。南唐李煜聞其名,召入禁中,敕住廬山圓通院。卒謚道濟禪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八禪師名緣德。生杭州臨安黃氏。年十七。師事東山老宿勤公。剃發(fā)受具。神觀靖深。中空外夷。以精進為佛事。年二十四遍游諸方。爛熳叢席。至襄州清溪。謁進禪師。棲遲不去久之。江南李氏有國日。德混跡南昌之上藍寺。楚國宋公齊丘。至于經(jīng)堂。僧眾趨迎。德閱經(jīng)自若。宋公傍立睨之。德不甚顧答。宋公問。上座看甚經(jīng)。德舉示之。宋公異焉。力請住舍利幽谷雙嶺諸剎。德無所事去留。所至頹然默坐而已。而學徒自成規(guī)矩。平生著一衲裙。以繩貫其褶處。夜申其裙。以當被。后主聞其名。致至金陵。問佛法大意。留禁中。又創(chuàng)寺以居之。昭惠后以其子宣城公薨。施錢建寺。于廬山之陰。石耳峰之下。開基日。得金像觀世音于地中。賜名圓通焉。本朝遣使。問罪江南后主。納土矣。而胡則者據(jù)守九江不降。大將軍曹翰部曲。渡江入寺。禪者驚走。德淡坐如平日。翰至不起不揖。翰怒呵曰。長老不聞。殺人不眨眼將軍乎。德熟視曰。汝安知有不懼生死和尚耶。翰大奇增敬。而已曰。禪者何為而散。德曰。擊鼓自集。翰遣裨校擊之。禪無至者。翰曰。不至何也。德曰。公有殺心故爾。德自起擊之。禪者乃集。翰再拜。問決勝之策。德曰。非禪者所知也。太平興國二年十月七日。升堂曰。脫離世緣。乃在今日。以衲衣并所著木屐。留付山中。使門人累青石為塔。曰他日塔作紅色。吾再至也。乃化。閱世八十。坐六十有三夏。謚曰道濟禪師。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一千甄萱。新羅尚州加恩縣人。本姓李。初為裨將。嘯聚亡命。襲武珍州。自稱后百濟王。后唐同光八年。入都城弒新羅主。立主族弟金傅為王。后為子神劍幽于金山佛宇。乘間奔高麗。高麗王待以殊禮。號為尚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11—969
【介紹】:
宋衛(wèi)州汲縣人,字道濟。后晉末為小史。后周太祖即位,以為樞密都承旨,甚倚重之。世宗朝累遷中書侍郎、平章事。性寬厚,居高位而不念私怨。時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眾。宋初,進位右仆射。后從征太原,中途病死。謚宣懿。
全宋文·卷一二魏仁浦(九一一——九六九),字道濟,衛(wèi)州汲(今河南汲縣)人。五代晉末為樞密院小史,漢祖起太原,仁浦迎謁,遷兵房主事,從樞密使郭威鎮(zhèn)鄴。郭威稱帝,以為樞密承旨。世宗朝為相,宋初進右仆射。開寶二年卒,年五十九,謚宣懿,追封齊王。《宋史》卷二四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15—976
【介紹】:
宋并州盂縣人,字德明。歷仕后晉、后漢。入后周,遷供備府副使。隨世宗攻北漢,屢破北漢軍,以功領衢州刺史。恭帝時為澶州巡檢使、丹州刺史。宋太祖時為晉、隰緣邊都巡檢,徙隰州刺史。御北漢,敵騎不敢犯境。后以病求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15—986
【介紹】:
五代宋初泉州仙游人,字濟川。初隸留從效麾下,以材勇聞,任統(tǒng)軍使,累立戰(zhàn)功。從效卒,執(zhí)其子紹镃,請命南唐,得授節(jié)度使及泉、南等州觀察使。太祖建隆四年,遣使朝宋。乾德二年,宋授以平海軍節(jié)度、泉漳等州觀察使、檢校太傅,賜號推誠順化功臣。太宗即位,加檢校太師。太平興國三年,入朝獻漳、泉二州,詔授武寧軍節(jié)度、同平章事。留京師奉朝請。雍熙元年封岐國公。卒謚忠順。
全宋文·卷一三陳洪進(九一四——九八五),字濟川,泉州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少習兵法,以材勇聞。隸兵籍,從留從效奉閩主王延政,延政送款于南唐主李璟,璟以洪進為統(tǒng)軍使,遷清源軍節(jié)度、泉南等州觀察使。建隆中,奉表聽命于宋,歲修朝貢。太宗時來朝,因獻漳、泉二州,詔授武寧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師奉朝請。后封杞國公,進岐國公。雍熙二年卒,年七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八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五代時歙人,字叔濟。南唐李璟保大間為令,撫綏有方,民為立《去思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31—999
【介紹】:
宋真定靈壽人,字國華。五代后漢乾德中為成德軍牙將。仕后周歷河中都監(jiān),遷引進使。入宋遷客省使,以軍功改左神武將軍,俄兼樞密承旨。太祖乾德二年伐蜀,為都監(jiān),下峽中郡縣,清介廉謹,所至悅服。后又從征太原。開寶七年,任升州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zhàn)榷都部署,征南唐,克金陵,不妄殺一人。師還,拜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jié)度使。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雍熙三年,與潘美等北伐契丹,連下州縣,后為耶律休哥所敗,退至岐溝關兵潰。責授右驍衛(wèi)上將軍。真宗即位,復檢校太師、同平章事,召拜樞密使。卒謚武惠。
全宋文·卷五三曹彬(九三一——九九九),字國華,真定府靈壽(今河北靈壽)人。五代漢乾祐中為成德軍牙將,仕周至晉州兵馬都監(jiān)。宋初統(tǒng)軍平蜀、征太原、下江南,拜樞密使。太宗時,加同平章事,進檢校太師兼侍中,封魯國公。卒,贈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謚武惠。《宋史》卷二五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姓或作槩,名或作濟物。五代時杭州人,字子虛。師玉清觀朱君緒,受法箓神符。后入大滌山中,依巖洞為室,錢俶欲為賜度弟子,齊物拒之。后不知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