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49,分37頁顯示  上一頁  1  2  4  5  6  7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濟河
濟民
接濟
濟師
匡濟
克濟
利濟
普濟
通濟
弘濟
濟陽
濟陰
救濟
存濟
濟上
《駢字類編》:濟河(濟河)
書禹貢:濟河惟兗州。鄭詩:定之方中,作于楚宮。傳:楚宮,楚丘之宮也。疏志:張逸問:楚宮今何地??荅曰:楚丘在濟、河間,疑在今東郡界中。衛(wèi)本河北,至懿公滅,乃東徙渡河,野處曹邑,則在河南明矣,故疑在東郡界中。杜公楚丘,濟陰成武縣西南,屬濟陰郡,猶在濟北,故云濟河間也。但漢之郡境己不同,鄭疑在東郡。杜云:濟,陰也。又允猶翕河疏:鄭志趙商謂河在兗州之北,已分為九河分而復(fù)合于大陸之北,又分為九,故問之曰:禹貢導(dǎo)河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然則大陸以南,固未播也,在于兗州,安得有九?至于何時,復(fù)得合而為一,然后從大陸以北復(fù)播為九也?荅曰:兗州以濟河為界,河流分兗州界,文自明矣。復(fù)合為一,乃在下頭。子走南北,何所求乎?觀子所云,似徙見今兗州之界,不及九河,而青、冀州,公之故疑之耳。既知今,亦當知古。 爾雅:濟河間曰兗州。注:河?xùn)|至濟。宋書符瑞志:孝武帝孝建三年九月,濟河清冀州刺史垣,護之以聞。 明一統(tǒng)志:濟河在兗州府汶上縣北,一名大清河。禹貢:濟水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東北入于海岱。庾信鄭常神道碑見海岱下渚。又鄭偉墓志銘,見海 下。 元好問濟南行記:凡北 亭所見西北孤峰五,曰匡山,濟河路出其下,世傳李白嘗讀書于此。
《漢語大詞典》:濟民(濟民)
語出書·武成:“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毛 傳:“神庶幾助我渡民危害,無為神羞辱?!焙笠蛞浴皾瘛敝^救助百姓。 晉 葛洪 抱樸子·備闕:“責其體而論細禮,則匠世濟民之勛不著矣?!?元 許衡 《訓(xùn)子》詩:“身居畎畝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濟民?!?/div>
分類:救助百姓
《國語辭典》:接濟(接濟)  拼音:jiē jì
救助、支援。如:「接濟貧民」。《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吾所以堅守不出者,為彼糧草不能接濟,欲待其自斃耳!」
《漢語大詞典》:濟師(濟師)
(1).增援軍隊。左傳·桓公十一年:“盍請濟師於王?”新唐書·李愬傳:“居半歲,知士可用,乃請濟師;詔益 河中 鄜坊 二千騎?!?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緬甸東北兩路地形考:“ 曩占 既怨 永昌 ,又恨 緬 ,欲 緬 得罪天朝,遣使乞濟師。”
(2).軍隊渡水。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濟師洪 河 ,拓定四州, 袁譚 高干 ,咸梟其首?!?晉 郭璞 《江賦》:“想 周穆 之濟師,驅(qū)八駿於黿鼉?!?/div>
《國語辭典》:匡濟(匡濟)  拼音:kuāng jì
匡助救濟?!度龂?。卷二三。魏書。趙儼傳》:「太祖始迎獻帝都許,儼謂欽曰:『曹鎮(zhèn)東應(yīng)期命世,必能匡濟華夏,吾知歸矣?!弧埂度辶滞馐贰返谝欢兀骸感諚畹臈罾项^子來討帳,住在廟里,呆頭呆腦,口里說甚么天文地理、經(jīng)綸匡濟的混話。」
《漢語大詞典》:克濟(克濟)
謂能成就。后漢書·杜詩傳:“陛下亮成天工,克濟大業(yè)。”《周書·蘇綽傳》:“昔民殷事廣,尚能克濟;況今戶口減耗,依員而置,猶以為少?!?span id="6reshyq" class="book">《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事若不濟, 偃 不知死在何處,焉得與爾食之?如其克濟,子當列鼎而食, 偃 肉腥臊,何足食?”
分類:成就
《漢語大詞典》:利濟(利濟)
救濟;施恩澤。 五代 齊己 《送譚三藏入京》詩:“阿闍梨與佛身同,灌頂難施利濟功?!?span id="cgzqh4k" class="book">《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特求法師廣施妙法,利濟冥途?!?/div>
《漢語大詞典》:普濟(普濟)
普遍濟助。 晉 陸機 《演連珠》之二十:“威以齊物為肅,德以普濟為弘?!?/div>
分類:普遍濟助
《漢語大詞典》:通濟(通濟)
(1).開朗豁達。世說新語·任誕“ 祖車騎 過 江 時” 劉孝標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逖 ( 祖逖 )性通濟,不拘小節(jié),又賓從多是桀黠勇士, 逖 待之皆如子弟?!?span id="lth4tgx" class="book">《晉書·賀循傳》:“前 蒸陽 令 郭訥 風(fēng)度簡曠,器識朗拔,通濟敏悟,才足干事?!?br />(2).融通調(diào)濟。晉書·文苑傳·王沈:“痷婪者以博納為通濟,眂眂者以難入為凝清?!?span id="tytlbzq" class="book">《新唐書·李吉甫傳》:“ 大歷 時,權(quán)臣月奉至九千緡者,州刺史無大小皆千緡,宰相 常袞 始為裁限,至 李泌 量閑劇稍增之,使相通濟。” 宋 蘇軾 《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yīng)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商賈販賣……須今年索去年所賣,明年索今年所賒,然后計算得行,彼此通濟?!?br />(3).往來通達。 宋 范仲淹 《論西京事宜札子》:“太平則居 東京 通濟之地,以便天下;急難則居 西洛 險固之地,以守中原。”續(xù)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又於 清苑 界開 徐河 、 雞距河 五十里入 白河 ,由是 關(guān)南 之漕悉通濟焉?!?明 沈德符 野獲編·河漕·宣大二鎮(zhèn)漕河:“又自 懷來 運米三十石,溯流而上,竟達 古淀橋 ,則河之通濟甚便?!?/div>
《漢語大詞典》:弘濟(弘濟)
(1).廣為救助。書·顧命:“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爾尚明時朕言,用敬保元子 釗 弘濟于艱難?!?前蜀 杜光庭 《王宗壽常侍丈人山醮詞》:“公私清泰,家眷安寧,即永荷眾圣弘濟之恩?!?span id="zf1v6um" class="book">《文獻通考·經(jīng)籍一》:“本非有祖述 湯 武 ,弘濟蒼生之夙志?!?br />(2).寬宏,大度。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裴僕射 善談明理,混混有雅致” 劉孝標 注引《冀州記》:“ 頠 弘濟有清識?!?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臨刑東市,顏色不異” 劉孝標 注引魏志:“ 玄 ( 夏侯玄 )格量弘濟,顏色不異,舉止自若。”
《駢字類編》:濟陽(濟陽)
戰(zhàn)國策見河內(nèi)下。又王休甲息眾二年,然后復(fù)之。又取蒲衍首垣以臨仁、平丘、小黃、濟陽、嬰城,而魏氏服矣。漢書地理志:陳留郡縣濟陽東。竹書紀年:周顯王二十八年城濟陽。 水經(jīng):濟水又徑濟陽縣故城南。注光武生濟陽宮,光明照室,即其處也。顏氏家訓(xùn):濟陽江祿,讀書未竟,雖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齊,然后得起,故無損敗。人不厭其求,假焉。地理通釋:蘇代曰:外黃,濟陽。正義:濟陽故城在曹州冤句縣西南三十五里。明一統(tǒng)志:濟陽城在兗州府曹縣西南五十里,漢置縣。光武誕生于此。
又濟陽縣,在濟南府城北九十里,本北齊長樂縣地,隋改曰高苑縣,屬齊州。唐析置濟陽縣,以在濟水北,故名。 庾信哀江南賦:濟陽忠壯,身參末將。兄弟三人,義聲俱唱。
《駢字類編》:濟陰(濟陰)
詩曹譜疏見汶南下。史記梁孝王世家:濟陰哀王不識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為濟陰王。一歲卒,無子,國除,地入于漢,為濟陰郡。又彭越傳:漢元年秋,齊王田榮畔項王,漢乃使人賜彭越將軍印,使下濟陰以擊楚。漢書地理志:濟陰郡,故梁,景帝六年別為濟陰國。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 后漢書祭祀志:章帝元和二年三月,上東巡狩,將至泰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堯于濟陰成湯靈臺上。 晉書文立傳:前在濟陰,政事修明,后于東宮盡輔導(dǎo)之節(jié)。元史地理志:曹州,唐初為曹州,后改濟陰郡。 越絕書:梁古治,今濟陰、山陽、濟北、東郡畢也。 水經(jīng)見濮水下。
《國語辭典》:救濟(救濟)  拼音:jiù jì
用財物幫助貧苦的人。《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quán)傳》:「思平世難,救濟黎庶,上答神祇,下慰民望。」
《國語辭典》:存濟(存濟)  拼音:cún jì
1.存活渡過?!队魇烂餮?。卷八。吳保安棄家贖友》:「家中又無積蓄,挨到十年之外,衣單食缺,萬難存濟?!挂沧鳌复婊睢?、「存坐」。
2.安寧、安穩(wěn)。宋。秦觀 促拍滿路花。露顆添花色詞:「不似尋常憶。憶后教人,片時存濟不得。」
3.安頓、辦法。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二折:「哎呀!這是明明的欺負俺高堂老母無存濟?!乖?。無名氏《馬陵道》第三折:「誰知有這日,生把俺七尺長軀打滅的無存濟?!?/div>
《駢字類編》:濟上(濟上)
公羊:公觀魚于棠。傳:棠者何?濟上之邑。戰(zhàn)國策: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而舉之濟上。濟上之軍受命擊齊,大敗齊人,輕卒銳兵,長驅(qū)至國。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 呂覽:昌國君將五國之兵以攻齊,齊王使觸子將,以迎天下之兵于濟上。齊王欲戰(zhàn),使人赴,觸子恥而訾之曰:不戰(zhàn)必刬若類,掘若壟。觸子苦之,欲齊君之敗,于是以天下兵戰(zhàn),戰(zhàn)合,擊金而卻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觸子因以一乘去之,莫知其所,不聞其聲。
分類: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