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張濟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宋登科記考
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人。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章安人,字公濟。仁宗慶歷六年進士。為密、和二州推官。詩為歐陽修所稱。蘇軾知杭州,蟠通判州事,與軾唱酬甚多。歷知壽州卒。平生為詩數千篇,號《章安集》。
全宋詩
楊蟠,字公濟,章安(今浙江臨海東南)人,一作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輿地紀勝》卷四三《淮南東路·高郵軍》),又作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八)。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嘉定赤城志》卷三三),為密、和二州推官。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蘇軾知杭州時,蟠為通判。以知壽州卒。平生為詩數千篇,有《章安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二有傳?!铙丛?,《臺州叢書》輯有《章安集》一卷,疏漏較多。今據《鐔津文集》、《會稽掇英總集》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一○四五
楊蟠,字公濟,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自號浩然居士。慶歷六年舉進士,曾為密、和二州推官。歐陽修稱其詩。熙寧中官光祿寺丞,提舉陜西常平。五年,改太子中允、永興等路轉運判官。元豐中為太常博士。元祐中蘇軾知杭州,蟠為通判,頗多唱和。遷知高郵軍。紹圣中知溫州。后知壽州,卒。平生為詩數千篇,有《章安集》傳世。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六、二四○、二四九、三二七,《宋史》卷四四二本傳、卷一八五《食貨》下七、卷四五六《仰忻傳》,《止齋集》卷四二,《赤城志》卷三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3—1110 【介紹】: 宋濟州巨野人,字無咎,號濟北,自號歸來子。晁端友子。神宗元豐二年進士。十七歲隨父至杭州,著《七述》以謁蘇軾,軾自嘆不如,由是知名。哲宗元祐初為太學正,累遷著作佐郎。紹圣初坐元祐黨籍,謫監(jiān)處州、信州酒稅?;兆诔?,歷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黨論起,出知河中府,徙知湖、密、果州,主管鴻慶宮。大觀末出黨籍,知達州、泗州。工書畫、詩詞,文章凌麗奇卓,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有《雞肋集》、《琴趣外篇》。
全宋詩
晁補之(一○五三~一一一○),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進士,調澶州司戶參軍。召試學官,除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遷太學正。哲宗元祐初,召試學士院,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遷知齊州。與黃庭堅等并稱蘇門四學士。紹圣元年(一○九四),坐黨籍累貶監(jiān)信州酒稅?;兆诩次?,召為著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寧間黨論復起,奉祠祿居家,葺歸來園,慕晉陶潛為人。大觀四年起知達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雞肋集》七十卷。事見《柯山集拾遺》卷一二《晁無咎墓志銘》,《宋史》卷四四四有傳?!£搜a之詩,以明崇禎詩瘦閣仿宋刊本(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明光澤堂抄本(簡稱光本,藏北京圖書館)、涵芬樓藏明藍格抄本(簡稱涵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
晁補之(1053-1110) 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蘇門四學士之一。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編》。
全宋文·卷二七一一
晁補之(一○五三——一一一○),字無咎,濟州鉅野(今山東鉅野)人。元豐二年第進士。初授澶州司戶參軍,轉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元祐初,為太學正,召試,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五年,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召還為著作佐郎,出知齊州。紹圣中,坐黨籍貶監(jiān)信州酒稅?;兆诹?,召復著作佐郎,遷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國史編修官。后出知河中府,徙知湖州、密州。崇寧間,蔡京為相,補之辭官還家,慕陶淵明而修「歸來園」,自號歸來子。大觀四年,「黨論」平,受召出知達州,旋改知泗州。尋卒,年五十八。補之工詩文,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有《雞肋集》七十卷、《琴趣外篇》六卷傳世。見張耒《柯山集》卷一二《晁無咎墓志銘》,《宋史》卷四四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太原人,字圣美。未冠中進士。神宗熙寧二年,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三年,以疏奏與面奏事反復不一,貶知上元縣,累遷提舉兩浙常平。元豐二年,入為集賢校理,參與修定《說文》。哲宗元祐七年,歷秘書少監(jiān),迎伴遼使。以御下苛刻,為軍吏刃傷,出知濟州。紹圣二年,復入進秘書監(jiān)。三年,知明州。時人以其善交結要人子弟,稱為“衙內鉆”。
全宋詩
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今屬山西)人。未冠舉進士。后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出知上元縣,遷湖南轉運判官。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貶知高郵縣(《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九)。于提舉兩浙常平時入對論字學,留為資善堂修定《說文》官。元豐元年(一○七八),為集賢校理(《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一六)。哲宗元祐間歷吏部郎中、衛(wèi)尉少卿,衛(wèi)尉卿。四年(一○八九),知滄州。五年,入為秘書少監(jiān)(《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二七、四五三)。出知濟州,再入進秘書監(jiān),拜集賢殿修撰。紹圣三年(一○九六),知明州(《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一八),卒于任。《宋史》卷三二九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六三二
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中進士第,王安石引入條例司。熙寧中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出知上元縣,遷湖南轉運判官,由司農丞提舉兩浙常平。元豐初神宗與論字學,留為修定《說文》官,為禮部員外郎。元祐間歷吏部郎中、衛(wèi)尉少卿,遷太常少卿,出知滄州、壽州、濟州。以太常少卿召,進秘書監(jiān),拜集賢殿修撰、知明州卒。喜結交要人子弟,有「衙內鉆」之稱?!?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容直,一字公濟。仁宗嘉祐六年進士。少以詞賦得名。歷知邵武軍,條鹽法利害,奏減其課。后移知處州,官終朝奉大夫。博貫群書。有《韻類》。
全宋詩
袁轂,字容直,一字公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歷知邵武軍,通判杭州,知處州。終朝奉大夫。有文集七十卷,已佚。事見《寶慶四明志》卷八
全宋文·卷一七○四
袁轂,字容直,一字公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嘉祐六年進士。尉建安,歷青州錄事參軍,后以薦知邵武軍。通判杭州,與蘇軾唱酬篇什甚富。移知處州。終朝散大夫,贈光祿大夫。有文集七十卷,《韻類題選》一百卷。見《寶慶四明志》卷八,《攻愧集》卷七七《跋袁光祿與東坡同官事略》,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六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延禧,字仲祥,鉅野(今山東巨野)人。禹偁孫。曾知常德府沅江縣(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一二、一三),神宗元豐中知夔州(清道光《夔州府志》卷二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錢世雄,字濟明,號冰華先生,常州晉陵(今江蘇武進)人。嘗為吳興尉(《參寥子詩集》卷四《同吳興尉錢濟明南溪泛舟》)。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瀛州防禦推官。五年,權進奏院戶部檢法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九四)。通判蘇州(《龜山集》卷二五《冰華先生文集序》)。從蘇軾游,與釋道潛、范祖禹、鄒浩有交往。有《冰華先生文集》,已佚。《吳興備志》卷七有傳。
全宋文·卷二七七六
錢世雄,字濟明,號冰華先生,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年十六七時,其詩已為名流所稱。比壯,游蘇軾之門,軾稱其探道著書,云升川增。曾倅平江。元祐二年為瀛州防禦推官,五年權攝進奏院戶部檢法官。晚以詩書自娛。見《冰華先生文集序》(《龜山集》卷二五),《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九四,《宋元學案補遺》卷九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9—1109 【介紹】: 宋華州人,一說陽翟人,字方叔,號濟南。少孤貧,謁蘇軾于黃州求教,軾稱其文,與范祖禹薦于朝,不果。中年絕意仕進,定居潁昌。喜論古今治亂,哲宗元祐中上《忠諫書》、《忠厚論》、《兵鑒》于朝。有《濟南集》、《德隅齋畫品》等。
全宋詩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號太華逸民(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卷六六《書月巖集后》)、濟南先生(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三),祖先由鄆州遷華州,遂為華州(今陜西華縣)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蘇軾。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蘇軾知貢舉,得試卷以為廌作,置之首選,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軾有“平生漫說古戰(zhàn)場,過眼還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嘆。后再舉亦失利,遂絕意仕進,定居長社?;兆诖笥^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濟南集》(一名《月巖集》)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八卷,其中詩四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四有傳。李廌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館《宋人集》丙編本(簡稱宜秋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八四九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號濟南,又號太華逸民,華州(治今陜西華縣)人。少以學問稱鄉(xiāng)里,謁蘇軾于黃州,贄文求知,軾激賞之,謂其為「萬人敵」。又閉門讀書數年,再見軾,軾閱其所著,嘆為「張耒、秦觀之流」。鄉(xiāng)舉試禮部,軾典貢舉,遺之,賦詩以自責。中年絕進取意。大觀三年卒,年五十一。著文數千篇,由其子裒輯為《濟南集》,又稱《月巖集》,又編正、續(xù)二集。另有《師友談記》、《德隅堂畫品》等。見陳恬《李方叔遺稿序》(《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卷一五九),李之儀《月巖集序》(《永樂大典》卷二二五三七),《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茹東濟,合肥(今屬安徽)人(《詩淵》冊四頁三○三八)。哲宗元祐中監(jiān)京東排運司(《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六七)。曾編《屯田圖》(同上書卷一五六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簡州陽安人,字巨濟,一字濟震,號前溪。神宗熙寧六年進士。以王安石薦,為經義所檢討。擢太學博士,罷知咸陽縣。除國子監(jiān)丞,知處、虢、真、坊四州。哲宗元符末除職方郎中。善屬文,好畫林石槎竹。卒軍五十八。有《前溪集》。
全宋詩
劉涇,字巨濟,號前溪(《宋元學案補遺》卷七九),簡州陽安(今四川簡陽西北)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畫繼》)。七年,以王安石薦,除提舉修撰經義所檢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三)。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太學博士(同上書卷三六四),罷知咸陽縣。歷常州教授,通判莫州、成都府,除國子監(jiān)丞。出知處、虢、真、坊四州。元符末上書,召對,除職方郎中。卒,年五十八。有《前溪集》五卷(《全宋詞》),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三有傳。今錄詩十九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邵武人,字敦禮。神宗熙寧三年進士第一。哲宗紹圣中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性狠愎,喜諛附,嘗密言王圭于冊立時有異論,圭遂追貶。坐舉王回出知濟州,徙洪州,以牟利黷貨聞。曾布引為吏部,布罷而出知定州。徽宗政和末卒。
全宋詩
葉祖洽,字敦禮,邵武(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集賢殿校理。三年,提點淮南西路刑獄(同上書卷三九一、四一四)。七年,知海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六)。紹圣中,入為左司郎中、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濟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八)?;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栽妓],為吏部侍郎(《宋會要輯稿》儀制三之四三)。布罷,黜提舉建州武夷山沖佑觀(同上書職官六七之三八)。久之,起知洪州,改亳州。政和末,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二七一
葉祖洽,字敦禮,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熙寧三年策進士第一,簽書奉國軍判官,判登聞鼓院,知湖州。元祐中歷職方、兵部員外郎,加集賢校理,進禮部郎中。因對策訕及宗廟,出提點淮西刑獄。七年知海州。紹圣中入為左司郎中,起居郎,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侍郎、權吏部尚書。元符二年出知濟州,徙洪州,改瀛州。崇寧元年入為尚書吏部侍郎,旋罷,為集賢殿修撰,提舉建州武夷山沖佑觀,出知定州。大觀元年十二月再知洪州,改亳,加徽猷閣直學士。政和末,卒。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八,《宋會要輯稿》儀制三之三四、職官六七之三八,《宋史》卷三五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5—1127 【介紹】: 宋開封人,字嵇仲。少喜言兵,以蔭補蘭州錄事參軍。歷知襄城、陳留縣及舒、海、泰州。徽宗大觀中,為開封少尹,賜進士出身。再知海州,鎮(zhèn)壓宋江起義軍。后知濟南府、青州。欽宗靖康元年,金兵南下,領南道都總管,與子張伯奮、張仲熊領三萬人勤王,轉戰(zhàn)至京師,進資政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與金兵力戰(zhàn)受傷。京師陷,從二帝北上,絕食,至白溝扼吭而死。謚忠文。
全宋詩
張叔夜(一○六五~一一二七),字嵇仲,永豐(今江西廣豐)人。以蔭為蘭州錄事參軍。歷知襄城、陳留縣,安肅軍,舒、海、泰三州。徽宗大觀中,為開封少尹。四年(一一一○),賜進士出身(明嘉靖《永豐縣志》卷一)。歷秘書少監(jiān)、中書舍人、給事中。以徽猷閣待制再知海州,移宣州、濟南府,以功進龍圖閣直學士、知青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金人南下,知鄧州兼鄧州南道都總管,帥兵入援京師,擢簽書樞密院事。翌年,隨徽、欽二帝入金,道中絕食而死,年六十三。贈開府儀同三司,謚忠文。事見《宋名臣言行錄續(xù)集》卷六,《宋史》卷三五三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九一三
張叔夜(一○六五——一一二七),字稽仲,開封(今河南開封)人,耆孫。少喜言兵,以蔭為蘭州錄事參軍,歷知襄城、陳留縣,舒、海、泰州。大觀中為庫部員外郎、開封少尹,以獻文召試,賜進士出身,遷右司員外郎。從弟克公彈蔡京,京遷怒之,貶監(jiān)西安草場,久之召為秘書少監(jiān),擢中書舍人、給事中,進禮部侍郎。復為京所忌,再知海州,降宋江,徙知濟南府、青州。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徙鄧州,領南道都總管。金兵再至,與二子領兵轉戰(zhàn)入衛(wèi),進資政殿學士、簽書樞密院。開封陷,父子猶力戰(zhàn)。建炎元年五月,與徽宗等被俘而北,至白溝扼吭而死,年六十三。謚文忠。見《三朝北盟會編》卷八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朱熹《旌忠憫節(jié)廟碑》(《朱文公文集》卷八九),《宋史》卷三五三有傳。
彭俞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袁州宜春人,字濟川,號連山子。少隱集云峰,學邃于《》。哲宗紹圣四年進士。知溧陽縣,理冤獄甚多。監(jiān)司連薦之,稍遷至朝散郎。有《君子傳》、《循吏龜鑒》及文集等。
全宋文·卷二九一一
彭愈(愈一作俞),字濟川,自號連山子,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少隱集云峰,登紹圣進士第,釋褐為北京右理,遷知澧陽縣,理冤獄甚多,監(jiān)司連薦之。請倅積石軍,歸監(jiān)京東箔場,堂除監(jiān)元豐庫。丁憂服闋,除通判隰州,改潭州。累官朝散郎。著有《君子傳》三卷,《字說拾遺》二卷,《循吏龜鑒議》十二卷,《治縣法》十卷,《三柏年表》一卷,《雜說》三卷,《貫通編》五卷,《圜府議》十二卷,《夏臺議》十卷,《時議》三卷,《燭理集》六卷,《妙觀筆記》五卷,《妙觀論》三卷,《奪化歸真內景論》二卷,以及文集二百卷等凡十馀種。見乾隆《袁州府志》卷二五。

人物簡介

簡介
元祐八年(1093)任常州知州。崇寧元年(1102)任登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陳州人,字圣藻。第進士。教授大名府。哲宗時除秘書省正字?;兆诹ⅲ鹁由崛?、給事中。崇寧元年出知濮州。尋治黨事,坐元豐間上疏,反對新法,謫邵武軍,移處州?;兆诿鳇h籍,以為集英殿修撰、知濟州,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