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三國魏人。漢獻帝建安十六年與馬超、韓遂等據(jù)關(guān)中拒曹操,為操擊破,奔安定。后降操。魏文帝黃初中遷討寇將軍,封臨涇侯,以壽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431—501
【介紹】:
北魏隴西狄道人,字季翼。李輔弟。有文武才略。孝文帝初,以散騎常侍使高麗,稱旨。還,拜常山太守,封真定縣子。遷懷州刺史,進爵山陽侯、河內(nèi)公。與元鸞等共攻南齊,兵敗,徙瀛州為民。復(fù)起,從帝南征,以功封涇陽縣子。帝嘉其勇,加輔國將軍,鎮(zhèn)新野。孝文帝卒,遺敕行荊州事。在任能安撫邊民,有威信,來歸者眾,拜荊州刺史。宣武帝初征還,為都官尚書。卒謚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563
【介紹】:
北周代郡武川人,字尚樂。世為武將。少驍勇,善騎射。北魏末隨賀拔岳、爾朱榮鎮(zhèn)壓葛榮、萬俟丑奴起事,封臨涇縣侯。后從宇文泰,襲殺原州刺史史歸。西魏文帝大統(tǒng)元年,除涇州刺史,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改封彭城郡公。大統(tǒng)中,與東魏戰(zhàn),從擒竇泰,復(fù)弘農(nóng),破沙苑,屢立戰(zhàn)功。西魏末,為寧州刺史,遷尚書令、大司空。北周武帝初,晉公宇文護專政。保定三年,被逼自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546—611
【介紹】:
隋安定鶉觚人,字里仁。其先世本姓尞。父允仕西魏,賜姓牛。弘性寬和,好學博聞。入隋為秘書監(jiān)。嘗請開獻書之路。奉敕修五禮。正新樂,立明堂,議其得失。拜吏部尚書,封奇章郡公。奉煬帝詔修《大業(yè)律》十八篇。從幸江都,大業(yè)六年十二月卒。謚憲。
全隋文·卷二十四弘字里仁,本姓尞,安定鶉觚人。仕周,為中外府記室、內(nèi)史上士。轉(zhuǎn)納言上士,加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襲父允爵臨涇公。宣政初,轉(zhuǎn)內(nèi)史下大夫,進位使持節(jié)、大將軍、儀同三司。隋受禪,遷散騎常侍、秘書監(jiān)。拜禮部尚書,除太常卿。尋授大將軍,拜吏部尚書。煬帝即位,進位上大將軍,改右光祿大夫。大業(yè)六年卒,贈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文安侯,謚曰憲。有《集》十二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汴州開封人。劉昌子。德宗時尚云安公主,拜駙馬都尉,累遷少卿。家積財,與權(quán)貴多有結(jié)交,后遷太仆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人。德宗貞元九年,為河南密縣尉、太常禮院修撰。憲宗元和元年,為太常博士。長于禮學。撰有《大唐郊祀錄》。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涇官河南府密縣尉。元和元年入為太常博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98—951
【介紹】:
五代時代州崞縣人,字叔達。后唐明宗猶子。善騎射,多謀。從李存勖(莊宗)滅后梁,累遷捧圣都將。后為成都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從李嗣源(明宗)平王都之叛,為成都軍節(jié)度使,封涇王。歷仕后晉、后漢,官終西京留守,封秦國公。后周初,以病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43—1004
【介紹】:
宋大名人,字玄圭。太宗居晉邸,以善應(yīng)對為給事。太宗太平興國初,授供奉官。七年,告秦王趙廷美陰謀,擢樞密副使。雍熙二年,太宗惡其交通宰相宋琪,出知滄州。在任勤于政治。歷知潞州、永興軍。淳化四年,知樞密院事。至道元年,以鎮(zhèn)寧軍節(jié)度使知涇州,移貝、陜二州。真宗景德初還鎮(zhèn),未幾卒。
全宋文·卷一○三柴禹錫(九四三——一一○四),字玄圭,大名府大名(今河北大名)人。給事太宗于晉邸,太平興國初授供奉官,累遷宣徽北院使。七年,擢樞密副使。次年轉(zhuǎn)南院使。雍熙二年罷,出知滄、潞州、永興軍。淳化四年再召為宣徽北院使、知樞密院事。至道初罷,以鎮(zhèn)寧軍節(jié)度使知涇州,移貝州、陜州。景德元年卒,年六十二。《宋史》卷二六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47—1018
【介紹】:
宋潞州上黨人,字世長。李崇矩子。以蔭補西頭供奉官。太宗淳化、至道中,歷官登、萊、沂、密七州都巡檢使、峽路二十五州軍捉賊招安都巡檢使、西京左藏庫使。真宗咸平三年,以勘平王均功領(lǐng)獎州刺史。景德澶淵之盟,使契丹議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51—999
【介紹】:
宋大名宗城人,字君憲。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歷知桃源縣,通判潁州。淳化二年,以明練刑章,為審刑院評議官。李順起事時,受命充陜西至益州路轉(zhuǎn)運使。后歷知宋、潭、桂、涇諸州,所至以嚴明剛果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1—1009
【介紹】:
宋洛陽人,字希悅。王承衍弟。太祖開寶中授閑廄使,太宗太平興國中出監(jiān)徐州軍。歷知潭州、澶州、延州、代州、并州、天雄軍,官終左武衛(wèi)大將軍、知壽州。頗涉學,喜為詩,曉音律,多與士大夫游。
全宋詩王承衎(九六一~一○○九),字希悅,其先遼西人,徙家洛陽(今屬河南)。審琦子。太宗太平興國中監(jiān)徐州軍。真宗咸平中相繼知延、代、并三州。景德中知天雄軍。大中祥符元年(一○○八)知壽州。二年卒,年四十九。有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5—1028
【介紹】:
宋保州保塞人,字士彬。劉文裕弟。幼從母入禁中,得官。累遷麟府濁輪寨兵馬鈐轄,大破契丹,拔黃太尉寨。除知慶州,擊敗西夏李繼遷。清遠軍失陷,坐逗撓奪官,安置雷州。后起用歷掌邊兵,官終知代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991—1047
【介紹】:
宋河南府人,字子京。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以泰州軍事推官召試學士院,遷殿中丞。嘗請劉太后還政。仁宗親政后除左正言,遷左司諫,以言宮禁事出知信州。西夏攻宋,調(diào)知涇州,為范仲淹薦,擢天章閣待制,徙慶州。旋以在涇州時用公使錢逾制被劾,降官數(shù)遷至蘇州,卒。
全宋詩滕宗諒(九九一~一○四七),字子京,河南(今河南洛陽)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歷濰、連、泰三州從事。召試學士院,改大理寺丞,知太平州當涂縣,移知邵武軍邵武縣。遷殿中丞,拜左正言,遷左司諫。以說得罪,出知信州,又降監(jiān)鄱陽郡榷酤。既而起通判江寧府,知湖州、涇州。仁宗慶歷中,擢天章閣待制,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慶州。因知涇州日動用公庫錢慰勞抗擊西夏軍民事,謫守岳州,遷知蘇州。七年卒(《范文正公集》卷一○《祭同年滕待制文》),年五十七(同上書卷一三《滕子京墓志》)?!?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三九六滕宗諒(九九一——一○四七),字子京,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大中祥符八年登進士第,歷濰、連、泰三州從事。召試學士院,改大理寺丞、知當涂、邵武二縣。后遷左司諫。以言得罪,換祠部員外郎知信州,又監(jiān)鄱陽軍榷酤。后通判江寧府,知湖州。元昊反,進刑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知涇州。范仲淹薦以自代,擢天章閣待制,徙慶州,降知虢州,又移岳州、蘇州。慶歷七年卒,年五十七。見范仲淹《天章閣待制滕君墓志銘》(《范文正公集》卷一三),《宋史》卷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4—1039
【介紹】:
宋開封人,字希逸。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登詞學科。歷知崇陽、蒙城、名山、金華諸縣,累遷太常博士。仁宗明道二年,劉太后崩,召為殿中侍御史,屢諫郭皇后不當廢。出任兩浙轉(zhuǎn)運副使,徙淮南、陜西,皆有治績。河東地震,奉使安撫,還,擢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知廣州。西夏李元昊反,范仲淹薦其才堪將帥,遷龍圖閣直學士、知涇州,改渭州,命未至而卒。
全宋文·卷四一二段少連(九九四——一○三九),字希逸,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大中祥符七年舉服勤詞學科,歷知崇陽、蒙城、名山等縣。明道二年劉太后崩,召為殿中侍御史,與范仲淹等伏閣極言郭皇后不當廢。后除尚書刑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為三司度支判官,兩浙轉(zhuǎn)運副使,淮南、陜西轉(zhuǎn)運使,入兼侍御史知雜事,三司度支副使。擢工部郎中充天章閣待制、知廣州。時元昊反,范仲淹薦少連才堪將帥,遷龍圖閣直學士、知涇州。寶元二年卒,年四十六。見范仲淹《龍圖閣直學士工部郎中段君墓表》(《范文正公集》卷一四),《宋史》卷二九七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江寧府人,字元嗣。孫承睿子。初以三班奉職監(jiān)涔陽酒稅。晁迥薦為閤門祇候,上御戎策十數(shù)事。后知保安軍,移涇州。惡樞密使曹利用屢以疾辭,遂致仕。利用貶,復(fù)為崇儀副使,歷西上閤門使、涇原路副都總管等職。
全宋文·卷三○五孫繼鄴(九七九——一○三七),字元嗣,其先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初以三班奉職監(jiān)涔陽酒稅,以隨曹利用破陳進功,遷左侍禁、端州兵馬監(jiān)押。徙秦州永寧砦,改西頭供奉官。遷閤門祗候,為鄜延路兵馬都監(jiān),徙知環(huán)州,絀為冀州兵馬都監(jiān),起知保安軍,徙涇州。致仕,復(fù)知石州、保州、雄州,涇原路副都總管兼知渭州,為步軍都虞候。徙真定路,景祐四年五月卒,年五十九。事跡詳孫抃《孫公神道碑銘》(見《山右石刻叢編》卷一三),《宋史》卷二九○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