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釋法相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居常山。誦經(jīng)十馀萬言。泰山祠有大石函。貯寶器。夜偶宿于祠側(cè)。有玄衣武冠者。使相開函。忽不見。相意函百牛不可動。試舉之輕甚。于是出寶器貨易之。以施貧者。后渡江。止越城寺。忽游縱放蕩。于冒朝貴。鎮(zhèn)北將軍司馬恬招而鴆之。然爵連三釂。神氣愈清爽。恬大異之。
高僧傳·卷第十二 誦經(jīng)
釋法相。姓梁。不測何人。常山居精苦。誦經(jīng)十馀萬言。鳥獸集其左右皆馴若家禽。太山祠有大石函貯財寶。相時山行宿于廟側(cè)。忽見一人玄衣武冠。令相開函言絕不見。其函石蓋重過千鈞。相試提之飄然而起。于是取其財以施貧民。后度江南止越城寺。忽游縱放蕩優(yōu)俳滑稽?;驎r裸袒干冒朝貴。晉鎮(zhèn)北將軍司馬恬惡其不節(jié)。招而鴆之。頻傾三鐘。神氣清夷。淡然無擾。恬大異之。至?xí)x元興末卒。春秋八十。時有竺曇蓋竺僧法。并苦行通感。蓋能神咒請雨。為楊州刺史司馬元顯所敬。法亦善神咒。晉丞相會稽王司馬道子。為起治城寺焉。

人物簡介

比丘尼傳·卷第二
法相。本姓侯。燉煌人也。履操清貞才識英拔。篤志好學(xué)不以屢空廢業(yè)。清安貧窶。不以榮達(dá)移心。出適傅氏。家道多故。符堅敗績眷屬散亡。出家持戒信解彌深。常割衣食好者施慧宿尼。寺僧諫曰?;鬯拶|(zhì)野言不出口。佛法經(jīng)律曾未厝心。欲學(xué)禪定又無師范。專頑拙訥是下愚人耳。何不種以上田而修此下福。答曰。田之勝負(fù)唯圣乃知。我既凡人寧立取舍。遇有如施何關(guān)作意耶?;鬯藓蠼ǘU齋七日。至第三夜與眾共坐。眾起不起。眾共觀之。堅如木石牽持不動?;蛑^已死。后三日起。起后如常。眾方異之。始悟法相深相領(lǐng)照矣。其如此類前后非一。相年逮桑榆操行彌篤。年九十馀。元嘉末卒也。
釋法相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俞。吳之長水人。七歲。師使習(xí)誦法華。僅三閱旬浹。而通徹全部。視諸兒卓異。大歷中。受具足戒。于京師之安國寺。遂復(fù)該綜毗尼部文。涉十一載。而蔚有成緒。及歸。從之學(xué)者如市??ぬ刈嘀媒鋲陂_元寺。就推相。充寺綱管。既臨壇且為眾依止。恒施白衣歸戒。佩漉水囊。所至輒用。平生未嘗畜長。所坐之地。每有烏棲止。驅(qū)之不去。會昌元年二月十日。告弟子清浚清高等曰。吾其逝矣。因累足右脅而臥。眾聞天樂晝鳴。夕睹瑞光。壽八十九。臘六十九。是年四月。遷龕塔于來蘇之原。后唐景福二年。其弟子。與義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吳方將重治其塔發(fā)之。見遺骸若銅色。舌若芙蓉。齒全四十二。香湯熏沐。用其年五月二十五日以葬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法相。姓俞氏。吳長水人也。天寶中誕育為嬰兒。卓異。七歲投師受經(jīng)法。三浹旬誦通法華全部。弱冠往長安安國寺得滿足戒。即人歷中也。便于上京習(xí)毗尼道。諸部同異無不該綜。涉十一載蔚成其業(yè)。傳法東歸。請學(xué)者如林。吳郡太守奏。于開元寺置戒壇。相預(yù)臨壇之選。尋充依止。兼眾推為寺綱管。恒施二眾歸戒。行佩漉囊器不畜長每有鳥棲于座側(cè)。馳斥不去。會昌元年二月十日午時三刻。告弟子清浚清高。吾當(dāng)滅矣。儼然累足右脅而逝。時眾晝聞管弦清亮。乃天樂也夕睹異光。春秋八十九。僧臘六十九。四月遷塔于來蘇鄉(xiāng)之原。白塔是也。后弟子率義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吳方重修塔。發(fā)之見相遺骨若銅色。舌相不壞若芙蓉焉。齒全四十二。香湯沐之重葬蓋。景福二年癸丑歲五月二十二日也。高弟子公靜。靜弟子行蘊(yùn)。蘊(yùn)弟子仁表。表弟子玄杲。杲本清白之僧也。同鴻啟重修靈光一寺。為兵革殘毀之后也。杲公啟公后偕隱天臺習(xí)禪觀。相次終于山。焚之皆獲舍利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0—946 【介紹】: 五代時僧。薊州人,俗姓巨。少于薊州出家,受戒于金臺寶剎寺。后梁太祖開平中,歷游南北,至隨州觀音院遇巖俊,話道相得,遂共參投子山大同禪師,得傳禪要。乾化二年,至東都汴州。四年,住寶積坊羅漢院。寺后賜額天壽,為四方僧聚之地。歷三十五載,供僧二百萬,師會用其財寶,無少混淆。后晉高祖天福七年,敕賜紫衣。出帝開運元年,賜號法相。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巨氏。漢荊州刺史武之后。祖北徙。遂為薊門人??贾?。母趙氏會幼從鄉(xiāng)里之溫泉院道丕出家。年滿受具于金臺寶剎寺壇。梁開平中。北游河朔南走江淮。迄未有所得也。抵漢南遇觀音院巖俊。問會曰。子聞投子山大同禪師否。曰。聞。曰嘗往見否。曰未之見也。曰宜亟往。毋緩也。于是會以為然。既見。語果契。乾化二年。特過俊公謝曰。微子吾幾空度此生。時俊公居汴。因亦留會佐法席。四年秋寶積坊羅漢院住持志脩。愿舉會自代。會讓不可。且顧其院隘陋莫足容眾。俄檀越尚書左丞吳藹兵部侍郎張袞共疏請額于朝。詔賜額天壽自爾翕然興起。矣天福七年。詔賜紫衣。開運初。賜號法相。如是歷三十五載。飯僧滿二百馀萬。其所得所用無小差互。其操守廉潔槩可見。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囑累門人。泊然而化。壽六十七。臘四十八。阇維收舍利。起塔于東郊汴陽鄉(xiāng)刑部侍郎邊歸讜文其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師會。俗姓巨。漢荊州刺史武之后。祖徙家北燕。遂為薊門人也??贾M知古。母趙氏。會童孩出俗。禮薊州溫泉院道丕為師匠焉。業(yè)成年滿受具于金臺寶剎寺壇。梁開平中萍梗任飄于河朔。杯盂隨步于江淮乃抵漢南遇觀音院巖俊。班荊話道抵掌論心。且曰。子還聞投子山有大同禪師已否。曰聞而未見。曰宜亟往焉。及參大同。跬步之間。舉揚之外。洗焉明白。其安坦然。乾化二年來梁苑謝俊公曰。始者攸攸岐路茫茫生死。紫實昧朱狂斯濫哲。茍不奉師友指歸。幾一生空度。今以穢蕕請與薰同器而藏可乎??」c會胥德留入法席。四年秋有寶積坊羅漢院志修。堅請會代居所住焉。苫蓋五間而已。乃感檀越尚書左丞吳藹兵部侍郎張袞。若袁粲之謁寶亮。徐湛之禮惠通。共發(fā)奉章賜額曰天壽焉。四海之僧翕然而至。歷三十五載供僧二百馀萬。用其財寶無少混淆。耿介可知也。天福七年晉高祖以會行成于內(nèi)聲聞于外。敕賜紫衣。開運元年賜號曰法相。紫衣則藏以受持。師號則蔑其稱謂。且曰。我本不求名。名來自求我。知其白而守其黑。和其光而同其塵。世幻逡巡時不我與。三年七月二十六日。累諸門人帖然而滅。春秋六十七。夏臘四十八。阇維收舍利數(shù)百粒。起塔于東郊汴陽鄉(xiāng)也。刑部侍郎邊歸讜為碑頌德云。
法相教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具名大乘法相教。圭峰所立五教之一。(參見:五教)
五教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華嚴(yán)宗之教判也。有二種:(一)始于杜順,成于賢首,是唯就出世間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頓教,五圓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儼大師,親承于杜順和尚,顯揚宗旨,弘傳一乘。搜玄、十玄、孔目、問答、章疏非一,約就五教廣立清范。(中略)賢首親于智儼造此五教?!雇先唬骸甘ソ倘f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經(jīng)、發(fā)智、婆娑論等,說灰身滅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為大乘之初門,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種。深密經(jīng)、唯識論等,分別五性,建立依他之萬法者為相始教。般若經(jīng)、三論等,說諸法皆空,顯無所得平等者,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開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義,故貶為始教。大乘終教于楞伽經(jīng)起信論等說真如緣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頓教對于一類之頓機(jī),不依言句,不設(shè)位次,以頓徹理性為教者。是既絕言句,故為別部之經(jīng)。以楞伽經(jīng)四,有鏡像頓現(xiàn)之譬;寶積經(jīng)論一,有頓教修多羅之名而立之。如以維摩之默而顯不二,以達(dá)磨之心而印于心,為得此旨者。圓教于華嚴(yán)經(jīng)法華經(jīng)等,明圓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別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種。華嚴(yán)經(jīng)直開示圓融不思議之法門,遠(yuǎn)異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別教一乘;法華經(jīng)為開會二乘,其說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圓教之名,八十華嚴(yán)經(jīng)謂為圓滿修多羅。華嚴(yán)玄談五曰:「教類有五,即賢首所立,廣有別章,大同天臺,但加頓教?!褂衷唬骸覆煌皾u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圓融具德,故立名頓,頓詮此理,故名頓教。天臺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絕言故。今乃開者頓顯絕言為一類,離念機(jī)故,即順禪宗。」開此五教而為十宗。(參見:宗)。(二)為同宗圭峰所立,此統(tǒng)收世間出世間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謂經(jīng)等五戒而生于人間,行十善而生于天上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顯性教,前終頓圓之三教也。見原人論。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別立聲緣菩之三乘,故為大乘,今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參見:五教十宗)
法相大乘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法相宗為大乘教,故稱曰法相大乘。
法相三論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法相宗與三論宗也。華嚴(yán)天臺兩家貶此二宗曰權(quán)大乘。
諸法相即自在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十玄門之第四。
【三藏法數(shù)】
謂一切諸法,互融互即,不相妨礙。如一法舍己同他,則舉體全是于彼;若一法攝他同己,則令彼一切即是己體。經(jīng)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是也。
無法相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謂一切法都是緣生的,無真實之體,亦無真實之相。
總列法相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一切眾生之心所生之一切法,由分合之不同,而有十八界、十二處、六入、五蘊(yùn)、名色、七十五法等,詳略之諸名相。
二法相違
【三藏法數(shù)】
(出瑜伽師地論)
〔一、煩惱〕,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即無明貪愛之惑也。謂諸眾生,隨順煩惱,流轉(zhuǎn)生死,故違涅槃之道也。
〔二、涅槃〕,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諸眾生,厭生死苦,修習(xí)梵行,斷諸煩惱,證大涅槃,故違煩惱之惑也。
法相法
【三藏法數(shù)】
法相法,即四諦法也。謂四諦之法,各有相狀,是名法相法。(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不違法相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行之人,于如來所說正教,當(dāng)遵其法相,如理思修,精進(jìn)一心,不敢違背,是名不違法相。
令眾生知法相
【三藏法數(shù)】
令眾生知法相者,謂佛說法,微妙難知,必先地動,普令一切眾生,心生警悟,覺了諸法之相也。
說法相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既成道已,便欲說法,度諸眾生。即自思惟,無能信受者,若我住世,于事無益,不如入于涅槃。爾時梵天前白佛言:世尊今日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潤濟(jì)開導(dǎo),今正是時。云何欲舍一切眾生,入于涅槃而不說法。是時如來受梵王請已,即往鹿野苑中,先為憍陳如等五人,轉(zhuǎn)四諦法輪,及說大小乘種種教法,是名說法相。(五人者,憍陳如、馬勝、跋提十力、迦葉、拘利太子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