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14詞典 1分類詞匯 413
共413,分28頁顯示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助理
通治
三刺
八則
龜疇
鴻范
宰牧
經(jīng)治
臨國
寄治
人柄
敦修
遺道
長理
制理
《國語辭典》:助理  拼音:zhù lǐ
1.協(xié)助辦理。《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jī)?!顾巍j惲痢?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何茂宏墓志銘〉:「公之父必欲其二子由科舉自奮,公獨(dú)以其馀力助理家事,積累至巨萬。」
2.協(xié)助辦理事務(wù)的人。如:「你的助理告訴我,在這里可以找到你?!埂ⅰ杆墓ぷ骱芊爆?,因此他聘了三、四個(gè)助理來幫忙?!?/div>
《漢語大詞典》:通治
(1).謂平常治理國家。文子·下德:“故仁義禮樂者,所以救敗也,非通治之道也?!?br />(2).普遍研習(xí)。金史·選舉志一:“律科止知讀律,不知教化之源,可使通治論語孟子以涵養(yǎng)其氣度?!?/div>
《漢語大詞典》:三刺
(1). 周 代治理重案,必依次與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復(fù)計(jì)議,然后定罪判決,以示審慎。周禮·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贊司寇聽獄訟。壹刺曰訊羣臣,再刺曰訊羣吏,三刺曰訊萬民。” 孫詒讓 正義:“三刺者,問眾以當(dāng)殺與否,是刑與宥不可豫定?!?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刺者,達(dá)也。詩人諷刺,周禮三刺,事敘相違,若針之通結(jié)矣?!?span id="6oldrnl" class="book">《隋書·刑法志》:“ 周王 立三刺以不濫,弘三宥以開物?!?br />(2).指三次察訊。魏書·刑罰志:“以五聽求民情,八議以申之,三刺以審之。”
(3).謂擊刺三次。周禮·夏官·大司馬:“鼓戒三闋,車三發(fā),徒三刺。” 鄭玄 注:“鼓戒,戒攻敵,鼓一闋,車一轉(zhuǎn),徒一刺,三而止,象服敵?!?/div>
《漢語大詞典》:八則(八則)
周 代治理都鄙的八項(xiàng)法規(guī)。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馭其神;二曰法則,以馭其官;三曰廢置,以馭其吏;四曰祿位,以馭其士;五曰賦貢,以馭其用;六曰禮俗,以馭其民;七曰刑賞,以馭其威;八曰田役,以馭其眾?!?span id="qybobt6" class="book">《隸釋·漢范式碑》:“﹝ 范式 ﹞遷 廬江 太守。擬泰和以陶化,昭八則以隆治?!?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陳六聯(lián)於八則,弘九職於三令?!?/div>
《漢語大詞典》:龜疇(龜疇)
傳說 大禹 治水時(shí),“天錫 禹 洪范九疇”,由“神龜負(fù)文而出,列於背,有數(shù)至於九。 禹 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見書·洪范 孔 傳。后遂以“龜疇”指治理天下的大法。 明 張居正 《賀靈雨應(yīng)祈表》一:“臣等久荷生成,叨塵侍從,衍龜疇而省歲,備紀(jì)休徵;續(xù)麟史以編年,特書大有?!眳⒁姟?九疇 ”。
《國語辭典》:九疇(九疇)  拼音:jiǔ chóu
夏禹治天下的九類大法。見《書經(jīng)。洪范》?!段倪x。王巾。頭陁寺碑文》:「然語彝倫者,必求宗于九疇?!?/div>
《國語辭典》:鴻范(鴻範(fàn))  拼音:hóng fàn
1.大規(guī)模?!逗鬂h書。卷六。孝質(zhì)帝紀(jì)》:「鴻范九疇,休咎有象?!?br />2.《書經(jīng)。周書》的篇名。也作「洪范」。
《漢語大詞典》:宰牧
(1).宰相與州牧的并稱。泛指治民的官吏。 晉 孫綽 《喻道論》:“三辟五刑,犯則無赦。此王者之常制,宰牧之所司也?!?清 錢學(xué)綸 《語新》卷上:“今賢宰牧屢申婦女入廟燒香之禁,而迄不能改,大可怪矣?!?br />(2).掌管,治理。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德以居全為稱,仁以不害物為名,方今宰牧華夏,處殺戮之職,與本操將不乖乎?”
《漢語大詞典》:經(jīng)治(經(jīng)治)
籌劃治理。 晉 陸機(jī) 《演連珠》之三六:“臣聞柷敔希聲以諧金石之和,鼙鼓踈擊以節(jié)繁絃之契,是以經(jīng)治必宣其通,圖物恒審其會?!?宋 蘇轍 《上皇帝書》:“聰明睿智,博達(dá)宏辯,文足以經(jīng)治,武足以制斷?!?span id="xuhzwjb" class="book">《金史·移剌道傳》:“戶部經(jīng)治國用,卿其勉之。”
分類:籌劃治理
《漢語大詞典》:臨國(臨國)
謂治理國事。晏子春秋·問上二九:“ 景公 問 晏子 曰:‘臨國蒞民,所患何也?’”《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秦 圣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后漢書·光武帝紀(jì)下:“ 薄太后 母德慈仁, 孝文皇帝 賢明臨國,子孫賴福,延祚至今?!?/div>
《漢語大詞典》:寄治
(1).謂假托公義之名。《漢書·劉向傳》:“大將軍秉事用權(quán),五侯驕奢僭盛,并作威福,擊斷自恣,行污而寄治,身私而託公,依東宮之尊,假甥舅之親,以為威重?!?顏師古 注:“寄,託也。內(nèi)為污私之行,外託治公之道也?!?br />(2).地方官署僑居他地。宋書·州郡志一:“ 宋 末失 淮北 ,僑立 兗州 ,寄治 淮陰 。”新唐書·元載傳:“初, 四鎮(zhèn) 北庭 行營節(jié)度使寄治 涇州 , 大歷 八年, 吐蕃 寇 邠寧 ,議者謂三輔以西無襟帶之固,而 涇州 散地不足守?!?蔡東藩 《后漢演義》第八五回:“ 孫權(quán) 命 瑜 領(lǐng) 南郡 太守,屯兵 江陵 ; 程普 領(lǐng) 江夏 太守,寄治 沙羨 ?!?br />(3).暫時(shí)治理。 宋 岳飛 《奏李興吳琦轉(zhuǎn)官狀》:“ 蘇堅(jiān) 權(quán) 河南府 事,令擇一縣,寄治府事,招收軍馬措置事宜?!?/div>
《漢語大詞典》:人柄
治理民眾的權(quán)柄。 唐 元稹 《奉制試樂為御賦》:“控海內(nèi),當(dāng)并騖於 勛 華 ;執(zhí)人柄,豈爭功於 良 樂 。” 唐 司空圖 《與臺丞書》:“當(dāng)俟閣下操人柄,救時(shí)艱?!?/div>
《漢語大詞典》:敦修
砥礪德行,治理政事。續(xù)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自今士大夫各務(wù)敦修,更思教勖,姑念保家之美,勿貽敗類之羞?!?/div>
《漢語大詞典》:遺道(遺道)
(1).指前人留傳下來的思想觀點(diǎn)、政治主張、治理方法等。史記·周本紀(jì):“ 公季 脩 古公 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br />(2).猶言失去道義。晏子春秋·問下二一:“ 叔向 問 晏子 曰:‘世亂不遵道,上辟不用義;正行則民遺,曲行則道廢。正行而遺民乎?與持民而遺道乎?此二者之于行何如?’” 晉 棗腆 《答石崇》詩:“上德無欲,遺道不為?!?唐 韓愈 《上考功崔虞部書》:“夫今之人,務(wù)利而遺道,其學(xué)其問,以之取名致官而已!”
《漢語大詞典》:長理(長理)
宰治,治理。 唐 元稹 《祈雨九龍神文》:“今夫蠢蠢何罪,物物何知,使不肖者長理,而災(zāi)害隨至,無乃天之降罰不得其所耶?”
分類:治理
《漢語大詞典》:制理
猶制治,治理。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 申 商 刀鋸以制理, 鬼谷 脣吻以策勛。” 宋 曾鞏 《乞賜〈唐六典〉狀》:“其事至眾而舉之有條,其體至大而統(tǒng)之有要,可謂得建官制理之方?!?/div>
分類: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