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14詞典 1分類詞匯 413
共413,分28頁顯示  上一頁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保治
邊才
道治
大制
濟治
理功
雜治
理世
治方
調(diào)胹
河漕
荒度
討亂
化治
察理
《漢語大詞典》:保治
治理使安定。國語·齊語:“ 桓公 曰:‘各保治爾所,無或淫怠而不聽治者?!?span id="lhxkdwo" class="book">《漢書·元帝紀(jì)》:“閒者陰陽不調(diào),黎民饑寒,無以保治,惟德淺薄,不足以充入舊貫之居?!?顏師古 注:“保,安也。”
分類:治理安定
《漢語大詞典》:邊才(邊才)
(1).治理邊疆的才能。 明 沈德符 野獲編·督撫·經(jīng)略大臣設(shè)罷:“而贊畫 萬世德 、 梁云龍 亦一時之選,皆以邊才致通顯?!?清 方苞 《書〈涇陽王僉事家傳〉后》:“ 涇陽 王僉事 徵 ,當(dāng) 明 崇禎 朝,以邊才由司理擢按察司僉事?!?br />(2).治理邊疆的人才。明史·馮師孔傳:“十五年詔舉邊才,用薦起故官,監(jiān) 通州 軍?!?清 李漁 《奈何天·攢羊》:“目下請告家居,暫圖安逸。怎奈封疆多事,朝廷命臣下各舉邊才?!?黃人 《〈錢牧齋文鈔〉序》:“時重邊才,巧於覬覦節(jié)鉞,欲為 王威宣 、 韓襄毅 ,而有 張漢儒 之獄?!?/div>
《漢語大詞典》:道治
(1).修治道路。周禮·夏官·候人:“候人各掌其方之道治?!?鄭玄 注:“道治,治道也?!?br />(2).以道家之教義治理國家。 晉 葛洪 抱樸子·塞難:“道者,萬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來儒教也?!?/div>
《漢語大詞典》:大制
(1).國家大法。《商君書·靳令》:“重刑,明大制;不明者六蝨也。六蝨成羣,則民不用?!?span id="1xjcu2n" class="book">《三國志·魏志·田疇傳》:“是成一人之志,而虧王法大制也。”
(2).謂以大道治理天下。老子:“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河上公 注:“圣人用之則以大道制御天下,無所傷割?!?/div>
《漢語大詞典》:濟治(濟治)
輔助治理。 三國 魏 阮籍 《與晉文王薦盧播書》:“蓋聞興化濟治,在于得人。”《藝文類聚》卷五四引 三國 魏 曹羲 《肉刑論》:“夫言肉刑之濟治者, 荀卿 所唱, 班固 所述?!?/div>
分類:輔助治理
《漢語大詞典》:理功
治理之功績。通典·選舉四:“居是國也,累代尊重。然后士民之眾附焉。是以教化行而理功立?!?/div>
《漢語大詞典》:雜治(雜治)
(1).會審。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公卿請遣宗正、大行與 沛郡 雜治王?!?span id="sli7t4z" class="book">《漢書·楚元王劉交傳》:“ 昭帝 初,﹝ 劉德 ﹞為宗正丞,雜治 劉澤 詔獄?!?顏師古 注:“雜謂以他官共治之也?!?span id="jzws7m2" class="book">《新唐書·楊師道傳》:“太子 承乾 得罪,詔與 長孫無忌 等雜治其獄?!?span id="tjie5uj"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命都事 劉正 等往按,獄弗具,復(fù)遣參政 張澍 等雜治之,竟置三人於死。”
(2).綜合治理。明史·俞大猷傳:“宜建城設(shè)市,用 漢 法雜治之?!?/div>
《漢語大詞典》:理世
(1).治理天下。管子·霸言:“摶國不在敦古,理世不在善攻?!?span id="z5392ih" class="book">《戰(zhàn)國策·趙策二》:“故理世不必一道,便國不必法古?!?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晉書·皇甫謐傳》:“道之所貴者,理世也;人之所美者,及時也。” 唐 黃滔 《丈六金身碑》:“理世之與化人,蓋殊路而同歸?!?br />(2).治世。太平盛世。 唐 白居易 《序洛詩》:“茍非理世,安得閑居。”
《漢語大詞典》:治方
治理國家的方略。《荀子·成相》:“請成相,言治方,君論有五約以明?!?span id="jskvqij" class="book">《梁書·武帝紀(jì)中》:“朕以寡薄,昧于治方?!?/div>
《漢語大詞典》:調(diào)胹(調(diào)胹)
烹調(diào)食物。喻治理政事。 宋 王安石 《漣水軍淳化院經(jīng)藏記》:“博聞該見有志之士,補苴調(diào)胹,冀以就完而力不足,又無可為之地,故終不得?!?宋 王安石 《送劉貢父赴秦州清水》詩:“ 劉郎 高論坐噓枯,幕府調(diào)胹用緒餘?!?/div>
《漢語大詞典》:河漕
(1).猶河運。《后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軍糧饒足?!?元 危素 《元海運志》:“然視河漕之費,則其所得蓋多矣。”清史稿·河渠志二:“糧艘經(jīng)行 黃河 不過數(shù)里,即入 中河 ,於是百八十里之 河 漕遂廢?!眳⒁姟?河運 ”。
(2). 清 代河道總督與漕運總督的并稱。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南巡盛典》:“先期督撫、河漕諸大吏,迎駕於 山東 ?!?br />(3).指治理河道工程和漕運。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政事三:“日者勅下諸臣別籌河漕兩利之策,是專為河工未就而言。”
《國語辭典》:河運(河運)  拼音:hé yùn
利用河道輸運糧食、貨品或載運旅客等。如:「臺灣的河流因水量不穩(wěn),所以河運不發(fā)達(dá)?!埂对?。卷一六六。列傳。羅璧》:「至元十二年,始運江南糧,而河運弗便。」
《漢語大詞典》:荒度
大力治理;統(tǒng)盤籌劃。《書·益稷》:“ 啟 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孔 傳:“ 禹 治水過門不入,聞 啟 泣聲,不暇子名之,以大治度水土之功故?!?宋 岳珂 《淳熙內(nèi)禪頌》:“有圣惟勛,疏之瀹之,斧其不條,而荒度之?!?清 戴名世 《贊理河務(wù)僉事陳君墓表》:“司馬召一府中官吏共議之,言人人殊。君延袤荒度,報司馬曰:‘疏濬當(dāng)先浚其下,塞決則先治其上?!?br />猶言寬大為懷。書·呂刑:“惟 呂 命:王享國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詰四方。”
《漢語大詞典》:討亂(討亂)
(1).討伐叛亂。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 紹 遣將攻之,連年不能拔”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xí)鑿齒 《漢晉春秋》:“ 袁紹 與 瓚 書曰:‘孤與足下,既有前盟舊要,申之以討亂之誓,愛過 夷 叔 ,分著丹青?!?唐 李德裕 《論劉稹狀·附太原狀》:“望賜 李石 詔,且令身赴行營,於側(cè)近徵兵討亂?!?br />(2).治理亂政。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材能:“威猛之政,宜於討亂,以之治善則暴。” 劉昞 注:“亂民桀逆,非威不服?!?/div>
《漢語大詞典》:化治
(1).變化治理。《周禮·天官·太宰》:“七曰嬪婦化治絲枲。” 賈公彥 疏:“嬪婦謂國中婦人有德行者,治理變化絲枲以為布帛之等也?!?br />(2).謂以德化治理百姓。漢書·循吏傳:“時少能以化治稱者,惟 江都 相 董仲舒 ,內(nèi)史 公孫弘 、 兒寬 ,居官可紀(jì)?!?/div>
《漢語大詞典》:察理
謂苛察地治理。 唐 陳子昂 《諫用刑書》:“今天下幸安,萬物思泰,陛下乃以末節(jié)之法,察理平人,愚臣以為非適變隨時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