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943—1005 【介紹】: 宋邢州人,字至誠。太祖母杜太后之甥。起家為供奉官,開寶六年領(lǐng)錦州刺史。太宗即位,歷武德使、左衛(wèi)將軍,領(lǐng)營州刺史。太宗攻遼,任押陣都監(jiān),以功拜邕州觀察使,歷知杭州、天雄軍府。真宗景德元年拒遼,命為東京都巡檢使、知定州。次年求還,卒于鎮(zhèn)州。
人物簡介
【生卒】:944—1010 【介紹】: 宋河南人,字秉陽。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為大理評事,通判吉州。端拱中遷樞密直學(xué)士。淳化二年拜樞密副使,改同知樞密院事。四年,罷知秦州,歷按諸寨,撫定羌戎,民感恩畫其像祠之。至道三年,參知政事。真宗咸平初,罷政出知河陽。大中祥符中進戶部尚書。卒謚恭肅。全宋文·卷一○四
溫仲舒(九四四——一○一○),字秉陽,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登太平興國二年進士第。端拱初拜右正言。淳化二年擢樞密副使,改同知樞密院事。四年,罷知秦州,開渭南之地。連知鳳翔、興元、江陵等府。至道三年,拜戶部侍郎,參知政事。咸平初,出知河陽,歷知開封府、天雄軍、河南府。景德中判審官院。大中祥符中官至戶部尚書、判昭文館大學(xué)士。三年卒,年六十七,謚恭肅。仲舒敏于應(yīng)務(wù),與寇準(zhǔn)同進,人稱「溫、寇」。《宋史》卷二六六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44—1000 【介紹】: 宋翼州阜城人,號鐵山。王繼升子。形質(zhì)魁偉,有膂力,善騎射。太宗即位,補殿前指揮使,稍遷都知,從征太原,累立戰(zhàn)功。淳化三年為并代兵馬都部署。至道中李繼遷擾邊,絕靈武糧道,昭遠(yuǎn)為靈州路都部署,護二十五州芻粟,竟達靈武。至道三年,為保靜軍節(jié)度使。官終知河陽府。頗知書,性吝嗇,所至無善政。卒謚惠和。
人物簡介
【生卒】:946—1014 【介紹】: 宋衛(wèi)州汲縣人,字國寶。魏仁浦子。太祖開寶中,尚永慶公主,授右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歷知澶州。真宗天禧初,為陜州大都督府長史、保平軍節(jié)度,以疾告歸。知書,善待士,然性吝喜利,至與諸侄爭產(chǎn),時人恥之。
人物簡介
【生卒】:945或955—1009 【介紹】: 宋汾州孝義人,字仲謨,一作幼謨。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進士。歷知青州、知制誥,預(yù)修《文苑英華》。累官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坐事貶崇信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復(fù)拜右諫議大夫。出知天雄軍,以治河功拜給事中、參知政事。王小波、李順起事,獨數(shù)論攻取之策,授川峽都部署前往鎮(zhèn)壓。又為太宗猜忌,事畢改戶部侍郎,罷政事。真宗初累官工部尚書兼御史中丞,復(fù)遭貶。景德中拜刑部侍郎,歷知北邊州、軍,再遷戶部侍郎。臨事果斷、孤傲強力。李沅、王旦、王禹偁均為其所識拔。全宋詩
趙昌言(九四五~一○○九),字仲謨,汾州孝義(今屬山西)人。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進士,通判鄂州。雍熙三年(九八六)知天雄軍。四年除樞密副使(《宋宰輔編年錄》卷二)。端拱元年(九八八)貶崇陽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淳化二年(九九一)起知蔡州,四年召拜參知政事。至道元年(九九五)罷知鳳翔府。真宗即位,遷知陜州。咸平三年(一○○○),召知審官院。景德元年(一○○四)知河陽。徒鎮(zhèn)州。大中祥符二年卒,年六十五(《東都事略》卷三六作五十五),謚景肅。《宋史》卷二六七有傳。全宋文·卷一○五
趙昌言(九四五——一○○九),字仲謨,汾州孝義(今山西孝義)人。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累遷職方員外郎,知制誥,預(yù)修《文苑英華》。雍熙四年為樞密副使,遷工部侍郎。以黨胡旦貶行軍司馬。淳化二年,起知蔡州、天雄軍。四年,拜給事中、參知政事。改戶部侍郎,罷政事,知鳳翔府。徙澶、涇、延三州。真宗即位,遷兵部侍郎,知陜州,移知永興軍。召以本官兼御史中丞,知審官院,加工部尚書。復(fù)以事貶行軍司馬。后遷戶部、吏部侍郎。大中祥符二年卒,年六十五?!?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七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57—1011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字光弼。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累遷左司諫。淳化二年,契丹請和,朝廷疑非實,國華受命往河朔察之,盡得其詐以聞。真宗即位,入判大理寺。出知河陽、潞州,以善綏緝,詔獎之。累官右諫議大夫、知泉州。代還,道病卒于建陽。
人物簡介
【生卒】:961—1017 【介紹】: 宋閬州閬中人,字唐夫。陳省華長子。太宗端拱二年進士。累官廣南西路轉(zhuǎn)運使,刻《集驗方》于石,植樹鑿井。為交州國信使,卻贈遺,免擾民。建言折變收市苧布,公私交濟。充度支判官。真宗咸平四年,拜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詔同三司使議省煩冗文帳二十一萬余道,減河北冗官七十五員。景德中知樞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多立條約,著《監(jiān)牧議》。大中祥符五年充樞密使。九年,以疾優(yōu)拜右仆射、知河陽。卒謚文忠。有《請盟錄》。全宋詩
陳堯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堯佐兄。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進士(《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二)。解褐光祿寺丞、直史館,遷秘書丞。再遷廣南西路轉(zhuǎn)運使。真宗咸平四年(一○○一),自樞密直學(xué)士遷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以本官同平章事、充樞密使,兼領(lǐng)群牧。九年,罷知河陽。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七。謚文忠?!?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四有傳。今錄詩九首。全宋文·卷一八三
陳堯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閬州閬中(今四川閬中)人。端拱二年進士第一,授光祿寺丞、直史館,歷廣南西路轉(zhuǎn)運使,度支判官,廣南東、西兩路安撫使。咸平四年除同知樞密院事。景德元年簽書樞密院事;三年,以戶部尚書與王欽若并知樞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預(yù)修國史。大中祥符五年,除同平章事,充樞密使。七年,罷。明年,再為樞相。九年罷,命判河陽。天禧初卒,年五十七。有《請盟錄》三集二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四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62—1011 【介紹】: 宋并州太原人,字君華。吳廷祚第四子。尚太宗女,授左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歷知鄆州、河陽。淳化間秋霖河溢,元扆督工補塞,濟民以餅餌、舟楫。真宗時遷寧國軍留后、知定州。累拜武勝軍節(jié)度使,出知潞州,分領(lǐng)澤、潞、晉、絳、磁、隰、威勝七州軍戎事。官終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卒謚忠惠。全宋文·卷一九五
吳元扆(九六二——一○一一),字君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廷祚第四子。選尚太宗第四女蔡國公主,授左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歷愛州刺史、團練使,知鄆州、河陽,改鄯州觀察使。真宗即位,知澶州、定州。景德元年拜武勝軍節(jié)度,三年,出知潞州,后加檢校太傅、知徐州。大中祥符四年卒,年五十,謚忠惠?!?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五七《吳廷祚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閬州閬中人,字嘉謨。堯佐弟。真宗咸平三年進士第一。累遷右正言、知制誥。以事貶,尋復(fù)。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內(nèi)銓。舊格選人用舉者數(shù)遷官,寒士無以進,堯咨進其可擢者。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永興軍,疏龍首渠注長安城。性剛戾,數(shù)被挫。為陜西緣邊安撫使,以尚書工部侍郎權(quán)知開封府。入為翰林學(xué)士。拜武信軍節(jié)度使,知天雄軍。以氣節(jié)自任,工隸書,善射,自號小由基。卒謚康肅,改康端。全宋詩
陳堯咨(九七○~?)(生年據(jù)《東軒筆錄》卷一四),字嘉謨,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堯佐弟。真宗咸平三年(一○○○)進士(《咸淳臨安志》卷六一),通判濟州。召為秘書省著作郎、直史館,擢右正言、知制誥。歷知光、開封、永興、鄧、秦、同、天雄、鄆、河陽、澶等州府。卒贈太尉,謚康肅。《宋史》卷二八四有傳。今錄詩四首。
人物簡介
【生卒】:977—1034 【介紹】: 宋杭州臨安人,字希圣。錢俶子。從俶歸宋,歷右神武將軍。真宗時,改太仆少卿,獻《咸平圣政錄》,命直秘閣,預(yù)修《冊府元龜》。累遷工部尚書。仁宗時,拜樞密使。初附丁謂逐寇準(zhǔn),及謂將得罪,復(fù)擠謂以自解。官終崇信軍節(jié)度使。卒謚文僖。博學(xué)能文,辭藻清麗,常與楊億、劉筠等相唱和,家儲文籍侔秘府。有《典懿集》、《家王故事》、《金坡遺事》等。全宋詩
錢惟演(九六二~一○三四),字希圣,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吳越王俶之子。歸宋,累遷左神武將軍(《東都事略》卷二四本傳、《隆平集》卷一二)。真宗咸平中召試學(xué)士院,直秘閣,預(yù)修《冊府元龜》,擢知制誥。給事中。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為翰林學(xué)士。天禧四年(一○二○)為樞密副使(《學(xué)士年表》、《隆平集》)。仁宗即位,為樞密使,俄罷知河陽。天圣三年(一○二五)加同平章事判許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八年,判陳州,權(quán)江寧府。明道二年(一○三三)以泰寧軍節(jié)度使判河南府(以上同上書卷一○九)。景祐元年卒,年七十三(《全宋詞》卷一)。謚思,改謚文僖。有《典懿集》、《樞庭擁旄》前后集、《伊川漢上集》等(《東都事略》、《隆平集》),皆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七有傳?!″X惟演詩,見于《西昆酬唱集》者,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周楨、王圖煒注本(簡稱清注本)、中華書局王仲犖《西昆酬唱集注》(簡稱王注本),編為卷一,另從《湘山野錄》等書所錄詩,編為卷二。全宋文·卷一九四
錢惟演(九七七——一○三四),字希圣,杭州臨安(今浙江臨安)人,吳越王俶子。從父歸宋,歷右神武軍將軍。大中祥符元年,擢司封郎中、知制誥。八年,為翰林學(xué)士。擢樞密副使,累遷工部尚書。仁宗朝拜樞密使。初,惟演附丁謂逐寇準(zhǔn),謂禍既萌,復(fù)擠謂以自解,因被罷為保大軍節(jié)度使,出知河陽;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許州,改判河南府。后被劾,落平章事,為崇信軍節(jié)度使,歸本鎮(zhèn)。景祐元年卒,年七十三。謚思,慶歷間改謚文僖。惟演博學(xué)能文辭,嘗預(yù)修《冊府元龜》,與楊億分為之序。著有《擁旄集》五卷、《伊川集》五卷、《典懿集》三十卷及《金坡遺事》等數(shù)種?!?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七有傳。(唐圭璋《全宋詞》錢惟演小傳謂生于九六二年,今人多從其說,此不取。參日本池澤滋子《錢惟演年譜》,載《宋人年譜叢刊》,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二○○三年版。)
人物簡介
【生卒】:996—1073 【介紹】: 宋濮州人,字公明。李迪子。以獻文召試,賜進士出身。通曉當(dāng)朝典故。為館閣???,累進直集賢院。仁宗時,歷知荊南、河陽、澶州,判西京留司御史臺。英宗即位,富弼薦其學(xué)行,復(fù)舊職,兼侍讀。神宗時拜太子少保致仕,再遷少師。全宋詩
李柬之(九九六~一○七三),字公明,濮州(今山東鄄城北)人。以獻文召試,賜進士出身,為宣化軍使,進直集賢院。歷知邢、漢、廬、鳳翔等州府,京東、陜西轉(zhuǎn)運使、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荊南、河陽、澶州,改判西京留司御史臺。英宗即位,為翰林侍讀,未幾以太子少保致仕。神宗熙寧六年卒,年七十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全宋文·卷四七七
李柬之(九九六——一○七三),字公明,迪子,幽州(治今北京)人。少受知于寇準(zhǔn)。獻文召試,賜進士出身,仁宗時為館閣???,宣化軍使。進直集賢院、判吏部南曹、開封府推官、鹽鐵判官,歷知邢、漢、廬州、凰翔府,京東、陜西轉(zhuǎn)運使,擢侍御使知雜事。拜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遷右諫議大夫。知荊南、河陽、澶州,改集賢院學(xué)士,判西京留司御史臺。英宗即位,富弼薦其學(xué)行,復(fù)舊職兼侍讀,知通進銀臺司。治平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熙寧六年卒,年七十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并州榆次人,字君殊。以父與契丹戰(zhàn)歿,補下班殿侍。真宗朝累擢殿前都虞候。仁宗天圣初,為永定陵總管,奏雷允恭等擅徙陵穴事,允恭等論死。歷知澶、相、曹三州,為真定府定州路都總管。所至驕恣不法,以贓發(fā)除名編管連州,卒于貶所。
人物簡介
【生卒】:999—1078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明仲。曾會子。仁宗天圣二年進士。知會稽縣,立斗門,泄鏡湖水,民受其利。歷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判三班院。出知鄭州,有能聲。嘉祐初,擢參知政事,除樞密使。六年,拜同平章事。神宗即位,加尚書左仆射。曾薦王安石可大用,后又暗助其變法。熙寧三年,罷相。次年,判永興軍,旋以太傅致仕。卒謚宣靖。嘗與丁度編《武經(jīng)總要》。全宋詩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知會稽縣。累遷知制誥兼史館修撰,為翰林學(xué)士、判三班院。嘉祐元年(一○五六),除給事中、參知政事。五年,除樞密副使,兼群牧制置使。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英宗即位,依舊執(zhí)政。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進昭文館大學(xué)士,累封魯國公。三年,以老避位。六年起判永興軍,居一歲,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謚宣靖。有文集三十卷,《元日唱和詩》一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五二《曾太師公亮行狀》,《宋史》卷三一二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五四八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曾會之子。天圣二年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后擢知制誥兼史館修撰,為翰林學(xué)士、判三班院。以端明殿學(xué)士出知鄭州,復(fù)入知開封府,遷給事中、參知政事,加禮部侍郎,除樞密使。嘉祐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神宗時累封魯國公。熙寧三年以年老辭相位,拜司空兼侍中,判永興軍。元豐元年卒于京師,年八十,謚宣靖,嘗奉敕撰《武經(jīng)總要》四十卷(存)。見曾肇《曾太師公亮行狀》(《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五二),《宋史》卷三一二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00—1049 【介紹】: 宋蘇州長洲人,字道卿。仁宗天圣二年進士。簽書蘇州觀察判官事。累遷太常丞,進直史館,論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事,為仁宗采納,仲淹等得近徙。出為兩浙轉(zhuǎn)運副使,疏盤龍匯、滬瀆港入海,民賴其利。慶歷六年,知永興軍,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頃。仁宗御天章閣,詔問當(dāng)世急務(wù),清臣條對極論時政闕失,多劘切權(quán)貴。擢翰林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实v元年以侍讀學(xué)士知河陽。有《述煮茶小品》。全宋詩
葉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簽書蘇州觀察判官事。還為集賢校理。又通判太平州,知秀州。累擢右正言、知制誥,龍圖閣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公事。慶歷六年(一○四六),出知澶州,尋改青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八)。七年,為永興軍路都部署兼本路安撫使、知永興軍(同上書卷一六○)。八年,復(fù)為翰林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同上書卷一六四)?;实v元年,知河陽,未幾卒(同上書卷一六六),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二九五有傳。今錄詩十一首。全宋文·卷五七七
葉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天圣二年舉進士高第。歷光祿寺丞、集賢校理,知秀州、宣州。累遷太常丞,同修起居注,進直史館。寶元初出為兩浙轉(zhuǎn)運副使,次年以右正言知制誥,知審官院,判國子監(jiān)??刀ㄔ辏獮槠鹁由崛?、龍圖閣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公事,出知江寧府。慶歷三年,入翰林為學(xué)士。后為宰相陳執(zhí)中所排,出知澶州,進戶部郎中,徙知青州、永興軍。八年,復(fù)入為權(quán)三司使。皇祐元年出知河陽,未幾卒,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十六卷),又著《春秋類纂》十卷。《宋史》卷二九五有傳,又見《隆平集》卷一四。
人物簡介
【生卒】:1007—1073 【介紹】: 宋壽州人,字寶臣。呂公綽弟。以蔭補官,賜進士出身。積遷直史館、河北轉(zhuǎn)運使,始通漕運,移屯兵就食京東,為仁宗賞識,擢都轉(zhuǎn)運使。英宗初,拜樞密副使。神宗立,進樞密使。反對王安石變法,罷知太原府,徒知鄭州,判秦州。卒謚惠穆。全宋詩
呂公弼(一○○七~一○七三),字寶臣,壽州(今安徽鳳臺)人,夷簡次子。仁宗明道二年(一○三三)賜進士出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二),同判太府寺將作監(jiān),遷直史館。為河北轉(zhuǎn)運使,權(quán)知開封府。英宗即位,加給事中。治平二年(一○六五),除樞密副使。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擢樞密使(《宋史》卷二一一《宰輔表二》)。六年,為西太一宮使,卒,年六十七。謚惠穆。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二六范鎮(zhèn)《呂惠穆公神道碑》?!?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一有傳。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六六二
呂公弼(一○○七——一○七三),字寶臣,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夷簡次子。以父蔭補官,賜進士出身。仁宗朝歷任河北轉(zhuǎn)運使、都轉(zhuǎn)運使,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及渭、延、成都等州府。英宗即位,召為權(quán)三司使,治平二年拜樞密副使。神宗立,進樞密使。熙寧三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以觀文殿學(xué)士出知太原府。徙知鄭州,以宣徽南院使判秦州。熙寧六年卒,年六十七。贈太尉,謚惠穆。見范鎮(zhèn)《呂惠穆公神道碑》(《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二六),《宋史》卷三一一《呂夷簡傳》有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