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65,分31頁顯示  上一頁  1  3  4  5  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淮西
石城
砥柱
河橋
白社
白羽
周南
東京
大梁
睢陽
梁苑
洛水
兩河
荊山
江國
《國語辭典》:淮西  拼音:huái xī
泛指淮河上游一帶,位于今安徽省北部、河南省東部。
《漢語大詞典》:石城
(1).傳說中的山名。莊子·說劍:“以 燕谿 、 石城 為鋒?!?成玄英 疏:“ 石城 ,塞外山,此地居北,以為劍鋒。”《楚辭·劉向〈九嘆·逢紛〉》:“平明發(fā)兮 蒼梧 ,夕投宿兮 石城 ?!?王逸 注:“ 石城 ,山名也。”
(2).古城名。在今 河南 林縣 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后 秦 伐 趙 ,拔 石城 。”
(3).古城名。在今 安徽 貴池 西南。后漢書·方術(shù)傳·高獲:“ 獲 遂遠(yuǎn)遁 江 南,卒於 石城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yǎng)新錄·石城:“ 大昕 案……據(jù)《郡國志》: 丹陽郡 有 石城縣 ,當(dāng)是 高獲 所遁也?!?br />(4).古城名。在今 湖北 襄陽 。晉書·庾亮傳:“ 亮 有開復(fù)中原之謀…… 亮 當(dāng)率大眾十萬,據(jù) 石城 ,為諸軍聲援?!?br />(5).古城名。指 白帝城 。在今 四川 奉節(jié) 東。 唐 杜甫 《虎牙行》:“壁立 石城 橫塞起。” 蕭滌非 注:“ 石城 指 白帝城 ,因在山上,故名 石城 ?!?br />(6).古城名。在今 浙江 紹興 東北三十里 石城山 下。 宋 賀鑄 《憶仙姿》詞:“日日春風(fēng)樓上,不見 石城 雙槳。” 康有為 《過石城》詩:“城墻何盤盤,苔莓封之厚,沿溪繞曲曲,帆檣在前后,云此是 石城 ,小邑萬家有。”
(7).古城名。見“ 石頭城 ”。
(8).壘石成城。比喻堅(jiān)固的國防。漢書·食貨志上:“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div>
《國語辭典》:石頭城(石頭城)  拼音:shí tóu chéng
城市名。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頭山后面。本楚金陵城,漢獻(xiàn)帝十七年(西元212),孫權(quán)重筑,改稱為「石頭城」,為三國吳孫權(quán)的都城。六朝時(shí),為建康的軍事重鎮(zhèn)。唐高祖武德八年(西元625)廢。
《國語辭典》:砥柱  拼音:dǐ zhù
1.山名。位于河南省三門峽東,屹立于黃河急流之中。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毀。
2.比喻能堅(jiān)守原則、支撐危局的人或力量。如:「知識分子是國家的砥柱,社會的中堅(jiān)。」明。陳汝元《金蓮記》第五出:「有是父,有是子,咸知家學(xué)之淵源;難為弟,難為兄,足壯朝端之砥柱?!?/div>
《漢語大詞典》:河橋(河橋)
(1).古代橋名。故址在今 陜西省 大荔縣 東 大慶關(guān) 與 山西省 永濟(jì)縣 西 蒲州鎮(zhèn) 之間 黃河 上。 戰(zhàn)國 秦昭襄王 建。 黃河 上建橋始于此。 唐 通稱 蒲津橋 。史記·秦本紀(jì):“﹝ 昭襄王 五十年﹞初作 河橋 ?!?張守節(jié) 正義:“此橋在 同州 臨晉縣 東,渡 河 至 蒲州 ,今 蒲津橋 也?!?唐 楊炯 《李懷州墓志銘》:“ 昭襄王 始作 河橋 , 穆天子 至於 雷首 ?!?br />(2).古代橋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貴德縣 南 黃河 上。后漢書·西羌傳·滇良:“﹝ 貫友 ﹞遂夾 逢留大河 筑城塢,作大航,造 河橋 ,欲度兵擊 迷唐 ?!焙?吐谷渾 、 吐蕃 皆建橋于此。
(3).古代橋名。故址在今 河南省 孟縣 西南、 孟津縣 東北 黃河 上。 晉 泰始 中 杜預(yù) 以 孟津 渡險(xiǎn),始建浮橋于 富平津 ,世稱 河橋 。 唐 通稱 河陽橋 。晉書·杜預(yù)傳:“ 預(yù) 又以 孟津 渡險(xiǎn),有覆沒之患,請建 河橋 于 富平津 ?!?span id="eagcyeo" class="book">《周書·晉蕩公護(hù)傳》:“從 太祖 、擒 竇泰 、復(fù) 弘農(nóng) ,破 沙苑 、戰(zhàn) 河橋 ,并有功?!?br />(4).橋梁。 北周 庾信 《李陵蘇武別贊》:“河橋兩岸,臨路悽然?!?唐 杜牧 《代人寄遠(yuǎn)》詩之一:“河橋酒斾風(fēng)軟,候舘梅花雪嬌?!?span id="owaa0i2" class="book">《豆棚閑話·虎丘山賈清客聯(lián)盟》:“路出山塘景漸佳,河橋楊柳暗藏鴉?!?/div>
《漢語大詞典》:白社
(1).地名。在 河南省 洛陽市 東。 晉 葛洪 抱樸子·雜應(yīng):“ 洛陽 有道士 董威輦 常止 白社 中,了不食, 陳子敍 共守事之,從學(xué)道。”亦見《晉書·隱逸傳》。 唐 吳筠 《高士詠·董威輦》:“ 董京 依 白社 ,散髮詠玄風(fēng)?!?br />(2).地名。在 湖北省 荊門市 南。《清一統(tǒng)志·湖北·荊門州》:“ 白社 ,在 荊門州 南一百二十里。《名勝志》:古隱士之居,以白茅為屋,因名。 唐 都官 鄭谷 常居此?!?br />(3).借指隱士或隱士所居之處。 南朝 梁 蕭統(tǒng) 《錦帶書十二月啟·林鐘六月》:“但某白社狂人,青緗末學(xué)?!?唐 白居易 《長安送柳大東歸》詩:“白社羈游伴, 青門 遠(yuǎn)別離?!?宋 范仲淹 《唐異詩序》:“華車有寒苦之述,白社為驕奢之語。”
(4).特指某些社團(tuán)。 清 吳偉業(yè) 《茂苑相公謝政遄歸招邀燕賞》詩之二:“蟲鶴變餘存白社,刼灰飛盡表青山?!贝酥笍?fù)社。 沈礪 《感懷》詩之八:“忘機(jī)白社閒揮麈,息影 青門 學(xué)種瓜?!?汪文溥 《題亞子〈分湖舊隱圖〉》詩:“仍世筑壇盟白社,一朝避地驅(qū)黃犢?!币陨现改仙纭?郁達(dá)夫 《胡邁來詩會有所感步韻以答》:“歡聯(lián)白社居千日,淚灑 新亭 酒一杯?!贝酥赴籽嗌?。
(5).白蓮社的省稱。 唐 賈島 《巴興作》詩:“寒暑氣均思白社,星辰正別憶皇都?!?明 何景明 《游賢隱寺》詩:“自能來白社,不用 遠(yuǎn)公 ( 慧遠(yuǎn) )求。” 清 吳偉業(yè) 《靈巖觀設(shè)戒》詩:“不信 黃池 會,今看白社開?!眳⒁姟?白蓮社 ”。
(6).特指 隋 末農(nóng)民起義的一個(gè)團(tuán)體。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四節(jié):“ 李密 大破自 洛陽 出擊的 隋 軍,聲威大振…… 譙郡 黑社、白社、 濟(jì)北 張青特 、 上 洛 周比洮 、 胡驢賊 等都來歸附?!?/div>
《國語辭典》:白蓮社(白蓮社)  拼音:bái lián shè
一種佛教團(tuán)體。晉高僧慧遠(yuǎn)在廬山虎溪東林寺與慧永、慧持及名儒劉遺民等共結(jié)白蓮社,立彌陀像,同修西方凈土業(yè)。因寺院有池栽植白蓮,故稱為「白蓮社」。簡稱為「蓮社」。
《國語辭典》:白羽  拼音:bái yǔ
1.白色的羽毛?!睹献印8孀由稀罚骸溉话子鹬滓?,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歟?」
2.用白色羽毛裝飾的旗子。《呂氏春秋。不茍論。不茍》:「武王左釋白羽,右釋黃鉞,勉而自為系?!?br />3.箭。南朝宋。鮑照擬古〉詩三首之一:「留我一白羽,將以分虎竹?!?br />4.白色的羽毛扇。唐。張巡守睢陽作〉詩:「屢厭黃塵起,時(shí)將白羽揮?!?/div>
《國語辭典》:周南  拼音:zhōu nán
《詩經(jīng)》十五國風(fēng)之一,周朝時(shí)采自舊周地的民間歌謠,多中正和平之音,歷來皆被視為正風(fēng)的典型。
《國語辭典》:東京(東京)  拼音:dōng jīng
1.漢時(shí)稱洛陽為「東京」。如張衡有東京賦?!逗鬂h書。卷五四。楊震傳》:「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yè)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云?!?br />2.宋時(shí)稱開封為「東京」。
3.城市名。(Tokyo)日本的首都,舊稱為「江戶」。位于關(guān)東平原上,臨東京灣,為日本政治、經(jīng)濟(jì)與交通中心,是日本的第一大都市,也是世界航空線的中心之一。
《國語辭典》:大梁  拼音:dà liáng
1.地名。在今河南省開封縣,為戰(zhàn)國時(shí)魏都。
2.屋的主梁?!段倪x。陸機(jī)。擬古詩十二首。擬明月皎夜光》:「織女無機(jī)杼,大梁不架楹。」
《國語辭典》:睢陽(睢陽)  拼音:suī yáng
地名。故城在今河南省商邱縣境。唐張巡、許遠(yuǎn)曾死守此,以抗安祿山,屏蔽江淮。
《漢語大詞典》:梁苑
(1). 西漢 梁孝王 所建的 東苑 。故址在今 河南省 開封市 東南。園林規(guī)模宏大,方三百余里,宮室相連屬,供游賞馳獵。 梁孝王 在其中廣納賓客,當(dāng)時(shí)名士 司馬相如 、 枚乘 、 鄒陽 等均為座上客。也稱 兔園 。事見史記·梁孝王世家。 南朝 齊 王融 《奉辭鎮(zhèn)西應(yīng)教》詩:“霤庭參辯 奭 , 梁苑 豫才 鄒 ?!?唐 李白 《贈王判官時(shí)余歸隱廬山屏風(fēng)迭》詩:“ 荊門 倒 屈 宋 , 梁苑 傾 鄒枚 。若笑我夸誕,知音安在哉!” 宋 張?jiān)?/a> 《天仙子》詞:“少年油壁記尋芳, 梁苑 路。今何處。千樹紅云空夢去。” 清 鈕琇 《〈觚賸〉自序》:“入 燕 都而懷故國,記覽《夢華》;登 梁苑 而晤名賢,書攜行秘?!?br />(2).代指 大梁 。今 河南省 開封市 。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jì)一:“七月丁卯,入於 梁苑 。是時(shí)帝年三十有二?!?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 中州 歸德 人也。 夷門 譜諜, 梁苑 冠裳?!?/div>
《國語辭典》:洛水  拼音:luò shuǐ
河川名:(1)源出于陜西省雒南縣冢嶺山,東南流入河南省境內(nèi),至鞏縣洛口入黃河。也稱為「雒水」。(2)源出陜西省定邊縣東南白于山,至朝邑縣入渭河。南北直貫陜西省中部,與渭河并為陜西省二大重要河流。也稱為「北洛水」。
《漢語大詞典》:兩河(兩河)
(1). 戰(zhàn)國 秦 漢 時(shí), 黃河 自今 河南 武陟縣 以下東北流,經(jīng) 山東省 西北隅北折至 河北 滄縣 東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與上游今 晉 陜 間的北南流向一段東西相對,當(dāng)時(shí)合稱“兩河”。呂氏春秋·有始:“ 兩河 之間為 冀州 , 晉 也?!?唐 孔穎達(dá) 《毛詩正義序》:“ 晉 宋 二 蕭 之世,其道大行; 齊 魏 兩河 之間,茲風(fēng)不墜?!?br />(2). 唐 安 史 之亂后,稱 河南 河北 二道為 兩河 。 唐 韓愈 《論捕賊行賞表》:“況今 元濟(jì) 承宗 尚未擒滅, 兩河 之地太半未收?!?清 吳偉業(yè) 《武林謁同門張石平》:“二室才名官萬石, 兩河 財(cái)賦導(dǎo) 三江 ?!?br />(3). 宋 稱 河北 河?xùn)| 地區(qū)為 兩河 。宋史·李綱傳:“莫若於 河北 置招撫司, 河?xùn)| 置經(jīng)制司,擇有材略者為之使,宣諭天子恩德、所以不忍棄 兩河 於敵國之意?!?清 錢謙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絕句》之一:“ 兩河 三鎮(zhèn) 全輸卻,殘局休論 十六州 ?!?鄧方 《論詩》:“哀哀望 兩河 ,獨(dú)使人肺酸。”
《國語辭典》:荊山(荊山)  拼音:jīng shān
山名:(1)位于山東省諸城縣東北,也稱為「荊臺山」。(2)位于河南省禹縣西北。(3)位于河南省閿鄉(xiāng)縣南。也稱為「覆釜山」。(4)位于安徽省蕪湖縣東南。(5)位于安徽省懷遠(yuǎn)縣西南。(6)位于湖北省南漳縣西。
《漢語大詞典》:江國(江國)
(1).河流多的地區(qū)。多指 江 南。 唐 李白 《獻(xiàn)從叔當(dāng)涂宰陽冰》詩:“秀句滿江國,高才掞天庭。” 宋 梅堯臣 《送賢良田太丞通判江寧》詩:“對策 漢 庭后,拜官江國來?!?清 周亮工 《雪苑不寐》詩:“江國書難寄,中原寇未平。”
(2).古國名。在今 河南省 息縣 西。 漢 劉向 新序·善謀上:“ 齊桓公 時(shí), 江國 、 黃國 小國也;在 江 淮 之間,近 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