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李東華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東華,字景曉,號旸池,江西南昌府豐城縣人,民籍。江西鄉(xiāng)試第六十四名舉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式癸丑科三甲第一名進士。刑部觀政,授太常寺博士,三十五年六月考選工科給事中,三十六年十月升吏科右,再升兵科左,三十九年五月升禮科都。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西萬泉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授歷城知縣,歷官山東右布政。萬歷十七年,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十九年,套部入延綏互市,仁元與總兵杜桐恐其入犯,先出兵襲之,自是烽火不息。二十年,遷兵部左侍郎,回部任職。
維基
賈仁元(1528年—1595年),字子善,號西池,山西平陽府蒲州萬泉縣(今屬萬榮縣)人,軍籍。山西鄉(xiāng)試第十五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登壬戌科三甲第三十一名進士。初任山東歷城縣知縣,入為兵部主事,改戶部,補刑部,遷戶部員外郎,歷郎中。萬歷初出任直隸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知府。萬歷八年(1580年)二月升山東臨清兵備副使,十年二月升陜西右參政,歷官山東按察使、右布政使,十七年五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二十年八月以延鎮(zhèn)官軍出塞斬級功,加兵部右侍郎,蔭一子錦衣衛(wèi)百戶世襲,十二月命回兵部管事。二十一年十月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協(xié)理京營戎政,二十二年三月被論乞休,加兵部尚書致仕。二十三年卒,賜祭葬。

人物簡介

維基
周鐸(1520年—?年),字子振,號鳳池,直隸太倉州籍常熟縣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科鄉(xiāng)試第六名,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會試一百十六名,廷試二甲九名進士。刑部觀政,本年六月授南兵部主事,隆慶元年(1567年)七月升郎中,五年正月升任浙江嚴州府知府。六年九月降汾州知州,萬歷二年(1574年)二月升福州府同知,五年十二月升南刑部郎中,萬歷九年(1581年)升任福建漳州府知府。十四年正月患病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西陽曲人,字明南,號龍池。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歷蘇州知府,官至四川布政使。與石星、黎民表、朱多煃、趙用賢號稱續(xù)五子。有《奕世增光錄》、《桂子園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明甫,陽曲人。嘉靖庚戌進士,官至布政司使有桂子園槁
維基
王道行(1531年—?),字明輔(明甫),號龍池,山西陽曲縣人,嘉靖庚戌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山西鄉(xiāng)試第九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進士第二甲第四十二名。時歐陽文莊公典試,得人最盛,以文名者吳之宗子相、楚之吳明卿、蜀之張肖甫、晉之王明甫,年最少。初授鄧州知州,遷大名府同知,轉(zhuǎn)蘇州府知府,累官陜西鳳翔府知府。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轉(zhuǎn)任南直隸蘇州府知府。正直廉介,所至吏畏民懷,人不敢干以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升常鎮(zhèn)兵備副使。歷陜西右參政,隆慶元年(1567年)三月升湖廣按察使,不久因前任蘇州知府被彈劾,令回籍聽勘。降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三年(1569年)七月升河南按察使,四年三月官至四川右布政使,五年正月以耿介忤當路,以拾遺罷免歸。日惟杜門著書,或與里中耆德結(jié)祉觴詠。陳民間利病,如議開三門,復(fù)書院,革說帖之誣,雪青衿之冤,罷一切諸行庫役斗級里長之苦,當?shù)乐刂?/blockquote>
張夢鯉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3—1597 【介紹】: 明山東萊陽人,字汝化,號龍池。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歷戶、兵二部郎中,擢開封知府。累官至大理寺卿。謝病去。萬歷初,張居正秉政,夢鯉獨無加禮。為官清廉,仕宦三十年,家園仍荊扉槿落。
維基
張夢鯉(1533年—1597年),字汝化,別號龍池,山東登州府萊陽縣人,軍籍。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山東鄉(xiāng)試第十八名,嘉靖三十五年聯(lián)捷會試一百二十七名,二甲第五十七名進士。刑部觀政,初授戶部主事,四十四年復(fù)除兵部,四十五年升員外郎、車駕司郎中。隆慶改元(1567年),升河南開封府知府,五年正月升陜西按察司副使。萬歷元年(1573年)八月,升任山西布政司右參政。四年十月升江西按察使,五年四月升山西右布政使,六年七月升左布政,十二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整飭薊州等處邊備兼巡撫順天等府地方,九年二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撫甘肅地方,四月升大理寺卿,十年正月以病乞休。萬歷二十五年病卒,得年六十五,四月賜祭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5—1615 【介紹】: 明僧人。原姓沈,法名祩宏,字佛慧。仁和人。十七歲補邑庠,后信仰凈土。三十二歲出家受具足戒,學(xué)華嚴,參禪要,歷游諸寺。隆慶五年回杭州,居云棲寺,人稱云棲大師或云棲祩宏。與紫柏、憨山、蒲益并稱明四大高僧。倡佛教各宗并進,戒為基礎(chǔ),彌陀凈土為歸宿。主張儒、釋、道三教一致。有《戒疏發(fā)隱》、《彌陀疏鈔》、《楞嚴經(jīng)摸象記》、《竹窗隨筆》、《四十八問答》等二十余部。其遺書編成《云棲法匯》。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5—1615 【介紹】: 明僧。杭州府仁和人。俗姓沈,字佛慧,號蓮池。先習(xí)儒,后為僧。居云棲寺三十余年,禪凈雙修。世稱蓮池大師、云棲大師。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仁和縣人。姓沈。年十七。補邑庠。雖業(yè)儒。每書生死事大四字。于案頭自警。一日啜茗。失手碎茶甌。有省。遂投西山性天理和尚薙發(fā)。于無塵律師處受具。北游五臺。參遍融后。又謁笑巖于柳庵求開示。巖曰。你三千里外求我開示。我有甚么開示。師恍然。即禮辭。過東昌道中。聞譙樓鼓聲忽悟。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遂南歸住云棲。開凈土門。以攝三根。由是四眾翕然尊之。侍郎王公宗沐。問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經(jīng)。師曰。貓兒突出時如何。王無語。師自代云。走卻法師留下講案。仍頌曰。老鼠唧唧。華嚴歷歷。奇哉王侍郎。卻被畜生惑。貓兒突出畫堂前。床頭說法無消息。無消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世主妙嚴品第一。問世尊默然良久。外道謂開我迷云??丈套谎浴5坩屧?。善說般若作么生。師曰。良久處。欲望開迷。陰霾萬里。晏坐邊。擬開般若。說竟多時。雖然如是。鞭頭得旨??绽镲w花。且畢竟見個甚么。十二月廿八。臨終時。預(yù)于半月前別眾曰。吾將他往矣。人皆莫測。至期果示微疾。面西而逝。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蓮池袾宏。字佛慧。仁和沈氏子。父號明齋。母周氏。師生而穎異。試屢冠諸生。于科第猶掇之也。顧志在出世。幾案間。輟書生死事大以自警。一日閱慧燈集。失手碎茶甌。有省。乃視妻子為鶻臭布衫。于世相一筆盡勾。作歌寄意。棄而專事佛。雖學(xué)使者力挽之。不回也。從蜀師性天剃度。乞昭慶無塵玉律師受具。即單瓢只杖游諸方。北游五臺。感文殊放光。至伏牛。坐煉囈語。忽現(xiàn)舊習(xí)。入京師。參遍融笑巖二大老。皆有開發(fā)。經(jīng)東昌府。忽有省。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時以母服未闋。懷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居必奉。至金陵瓦官寺。病劇。幾為主者舁就茶毗。病間。歸得古云棲寺舊址。結(jié)茅默坐。懸鐺煮糜。曾絕糧七日。倚壁危坐而已。胸掛鐵牌。題曰。鐵若開花。方與人說。久之檀越爭為構(gòu)室。漸成叢林。清規(guī)肅然。為諸方道場冠。而師始啟口說法。弟子日進。六時觀念。中夜警策。慈顏溫諭。無異花開見佛矣。師以精嚴律制。為第一行。著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wǎng)經(jīng)疏。以發(fā)明之。又從參究念佛得力。遂開凈土一門。著彌陀疏鈔。融會事理。指歸唯心。又以高峰語錄。最極精銳。乃并匡山永明。及古德機緣中吃緊語匯一編。名曰禪關(guān)策進。以示參究之訣。自是道風(fēng)大播。朝野歸心。若大司馬宋公應(yīng)昌。太宰陸公光祖。宮諭張公元忭。大司成馮公夢禎。陶公望齡。并一時諸縉紳先生。次第及門。問道者。以百計。靡不心折。盡入陶鑄。觀興浦庵偈所謂。一朝踏破香巖缽。雙報君恩與佛恩。始知東昌之悟真。戴角虎。不但稱理而談已也。師持論嚴正。詁解精微。監(jiān)司守相。下車就語。侃侃略無少屈。諸賢豪候參者。無加禮。皆忘形屈勢。至則空其所有。非精誠感物。何能至是哉。侍御左公宗郢。問念佛得悟否。師曰。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仁和令樊公問。心雜亂如何得靜。師曰。置之一處。無事不辦。坐中一士曰。專格一物。是置之一處。辦得何事。師曰。論格物。只當依朱子。豁然貫通去。何事不辦得?;騿?。師何不貴前知。師云。譬如兩人觀琵琶記。一人不曾經(jīng)見。一人曾見。而預(yù)道之。畢竟同觀終場。能增減一出否。侍郎王公宗沐問。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經(jīng)。師云。貓兒突出時如何。王無語。師代云。走卻法師。留下講案。又書頌云。老鼠唧唧。華嚴歷歷。奇哉王侍郎。卻被畜生惑。貓兒突出??堂前。床頭說法無消息。無消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世主妙嚴品第一。師直擯曲說。語無回互。而世所宗。天主寔義。又期立論破之。凈慈僧性蓮。請師講圓覺經(jīng)。聽者日數(shù)萬指。大釜日炊兩度。眾猶不給。募贖寺前萬工池。植蓮放生。因盟朝士。修天圣故事者二紀。后師八十誕辰。又增拓之。合城中上方長壽兩池。皆為放生設(shè)。著放生文。行于世。海內(nèi)多尊奉之孝定慈圣皇太后。崇重三寶。偶見師放生文。甚嘉嘆。遣內(nèi)侍赍紫袈裟齋資。往供。問法要。師拜受以偈答之。師極意悲幽冥苦趣。自習(xí)??口。時親設(shè)放。嘗有見師座上現(xiàn)如來相者。觀力之使然也。師天性樸實。簡淡無緣飾。虛懷應(yīng)物。貌溫粹。胸?zé)o崖岸。而守若嚴城。畫叢林。日用量。施利厚薄。因果覈。罪福明。雖粒米莖菜。未嘗虛費。五十年中。不設(shè)化主。養(yǎng)老病供眾僧。海內(nèi)衲子。擔(dān)簦負笈而至者。肩摩轂擊。食指日以千計。稍有盈馀。輒散施諸山。庫無儲蓄。別有供師者。咸納之。以為衣藥貧病施。略無虛日。簡私記近七載中。實用五千馀金。師生平惜福。嘗著三十二條自箴。垂老躬自浣濯出溺器。終身衣布素。一麻布幃。乃丁母艱時物。今尚存。他可知已。師以平等大悲。攝化一時。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佛囑末世護持正法者。依四安樂行。師實以之。憨公云。歷觀從上諸祖。單提正令。未必盡修萬行。若夫即萬行以彰一心。即塵勞而見佛性者。古今除永明。唯師一人而已。先儒稱。寂音為僧中班馬。予則謂。師為法門之周孔也。萬歷乙卯六月。入城。別諸弟子首及宋守一等遍。及故舊。但曰。吾將他往矣。人皆莫測。還山。具茶湯設(shè)供。與眾話別云。此處吾不住。將他往。眾罔知。七月朔。晚入堂坐。囑大眾曰。我言眾不聽。我如風(fēng)中燭。燈盡油乾矣。次夜入丈室。示微疾。瞑目無語。弟子圍繞。師復(fù)開目云。大眾。老實念佛毋捏怪。毋壞我規(guī)矩。眾問誰可主叢林。師曰。解行雙全者。又問目前。師曰。姑依戒次。言訖面西念佛。端然而逝。師。生于嘉靖乙未。世壽八十一。僧臘五十。師自卜寺左嶺下。遂全身塔于此。其先耦湯氏。亦后師祝發(fā)。建孝義庵。為女叢林主。先一載而化。亦塔于寺外之右山。師得度弟子廣孝等。為最初上首。其及門受戒得度者。不下數(shù)千計。而在家無與焉??N紳士君子及門者。亦以千計。而私淑者無與焉。其所著述。除經(jīng)疏外。有戒疏事義問辯。疏鈔事義。楞嚴摸象記。遺教節(jié)要。水陸儀文。竹窗隨筆。二筆三筆。四十八問答。凈土疑辨。往生集。崇行錄。名僧輯略。正訛集。自知錄。云棲紀事。山房雜錄等。二十馀種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四
禪師。名佛慧。字幻也。會稽人。其先史氏?;鄢跎?。出家行腳。俱有奇徵。乃與幻有禪師。同出笑巖寶公之門。洎住嘉禾之優(yōu)曇苑。自號懶石叟。著懶石語。累萬千言。格盡物情。時共珍之。又疾當世學(xué)者走聲便軟煖。一澄之以枯淡。數(shù)十年門無宿賓。惟一能明侍者。終身料理巾瓶而已。及其法鼓乍鳴。有道緇素。爭集如云?;墼?。四大之軀孰不有。五味之食孰能無。白玉體個個分明紫金身。人人可得爭柰食之不常而食。衣之不常而衣。八萬種魔。寧教易曉。四百四病。以何遣除。諸仁者不是祝發(fā)了。叫做出家。披金襕叫作出家識文達理。叫作出家。能行苦行。叫作出家。避喧求靜。叫做出家。有人緣。叫作出家。感天供。叫作出家。緊要在著草鞋。入釋迦腹里。屙屎放尿跨大步。穿達磨心中。戴角披毛??莶菽閬?。直得百花相斗。鼓動含靈。喚起維摩寂默。十方如來。密付汝印。一切天魔。自然傾膽。咦。鳥啼春晝閒彌勒?;òl(fā)東風(fēng)見故人。又曰。一番相見一番新。好看缽盂添柄。幾處行來。幾處險密。奇艇內(nèi)藏輪海。不顧山頭月白。一任浮沉空。無柰雨腳風(fēng)。清大家和會。參方衲子講席。高流居士宰官。天仙魔梵。有情無情。生一乾坤。死一乾坤。圣一法界。凡一法界。何曾謾得諸人。若也謾得。便討說個是非好惡。賢善才能。尊卑異類。灼然些子。謾不得欠不得。你道是甚么境界。會么。滿目塵埃千圣眼。半身落魄五宗心。晚移燕京多寶庵。重修笑巖之令。足不越閫者。復(fù)十馀載。緇素餐風(fēng)而過。從者多不堪其嘯唾而去。朝廷知而敬之。老且耄矣。忽思南歸。復(fù)止優(yōu)曇。俄示疾。簡歷。謂小師曰。后二日可。小師涕泣固留?;坌χZ。為遲三日。懇再留不許。遠近從游者聞之趨。置龕室。適工報竣。而跏趺示寂。閱世九十一。坐七十有八夏。 贊曰。明之中葉。象教崇隆之際。公則闃然一室。嗒然一我。雖德重大內(nèi)。弗居也。以故。追隨于公者。皆一時賢君子。受公面折。欣如獲寶。于其鬻聲都市。駕譽權(quán)門之流。得非天壤與。公語音如鐘。足有輪紋。皤皤黃發(fā)。齒落更生。共疑為果地人再世。豈茍然哉。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三
釋袾宏,字佛慧,號蓮池。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為名族。父德鑒,匑匑宿儒,人稱“明齋先生”。母周氏,淑性善容,慈惠愛物。宏生而穎異,幼習(xí)帖括。年十七,入縣學(xué)屨,試冠諸生,學(xué)行文藝,鳴于一時。顧澹于世味,視科第蔑如也。與從游講論,必折歸佛理。棲心凈土,家戒殺生,瓜蔬必祭。居常太息,曰:“光陰過隙,人壽幾何?吾年三十,而后當超然長往,與世無求?!睙o何,婦張氏生一子殤,婦亦亡已。勘破世緣,不欲續(xù)娶。母強之為議,婚湯氏。年二十七,居父喪,三年服闋。又丁母憂,因涕泣曰:“親恩罔極,正吾答報時也。”明嘉靖乙丑除夕,命湯點茶,捧至案,盞裂,乃笑曰:“因緣無不散之理?!泵髂暝E湯曰:“恩愛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為計?!睖酁⑷辉唬骸熬埾?,吾自至耳?!焙昴俗饕还P句詞,竟投西山無門洞性天理祝發(fā),乞昭慶寺無塵玉律師就壇受具。居頃之,一瓢一杖,遍游諸方。嘗北詣五臺,夜禮文殊,感見異光,至伏牛隨眾煉磨。入京師參遍融、笑巖,皆有開發(fā)。過東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币阅阜撮?,乃懷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哀慕無已。至金陵瓦官寺,病幾絕,時即欲就荼毗,因念曰:“吾一息尚存耳?!蹦酥共¢g歸。越中多禪期,宏與會者五,終不知鄰座名字。隆慶辛未,乞食梵村,見云棲山水幽寂,有終焉之志,山故伏虎禪師剎也。楊國柱、陳如玉為結(jié)茅三楹以居之。宏吊影寒巖,絕粒七日,倚壁危坐。村多虎,環(huán)山四十里,歲傷數(shù)十人。居民苦之,因發(fā)悲愿,為諷經(jīng)施食,虎患遂止。歲亢旱,村民乞禱雨,宏笑謝曰:“吾但知念佛,無他術(shù)也?!北妶哉埐灰?,乃擊木魚,循田念佛,時雨隨注,如足所及。民感異之,相與庀材木荷鋤钁,競發(fā)其地,得柱礎(chǔ)而指之。曰:“此云棲寺故物也。師福吾土,吾儕愿鼎新之,以永其福?!辈蝗粘商m若,外無崇門,中無大殿,惟禪堂安僧,法堂奉經(jīng)像,馀取蔽風(fēng)雨耳。自此法道大振海內(nèi),衲子歸心,遂成叢林。時教綱滅裂,禪道不明,往往掠影,宗門撥無凈土,有若狂象,宏大懼之。又因思念佛一門,橫截生死,普攝三根,于是單提凈土,著《阿彌陀經(jīng)疏鈔》十馀萬言,總持圓頓諸經(jīng),融會事理,指歸一心。一時緇素,歸心凈土,若水赴壑,謂佛設(shè)三學(xué),以化群生。戒為基本,基本不立,定慧何依?思行利導(dǎo),必固根本,乃令眾誦《梵網(wǎng)戒經(jīng)》及比丘諸戒品,因著《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wǎng)經(jīng)疏發(fā)隱》以發(fā)明之。初,宏發(fā)跡參方,又憶昔見《高峰語錄》,謂“自來參究此事,最極精銳,無逾此者。向懷之行腳,欲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錄古德機緣中語編之,曰《禪關(guān)策進》,合刊之以示參究之訣,蓋禪凈雙修,不出一心?!比f歷戊子,歲大疫,日斃千人,太守余良樞請宏詣靈芝寺禳之,疫遂止。梵村舊有朱橋,潮汐沖塌,行者病涉,宏議倡造,無論貧富貴賤,人施銀八分而止?;驊]工大施微,不易集事,乃不日累千金,鳩工筑基,每下一椿,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數(shù)日,橋竟成。嘗著《放生文》,傳誦海內(nèi),慈圣皇太后見之,嗟嘆不已,遣內(nèi)侍賚紫伽黎,咨問法要。宏書偈進曰:“尊榮豪貴者,由宿植善因。因勝果必隆,今成大福聚。深達罪福相,果中更植因。喻如錦上華,重重美無盡。如是修福已,復(fù)應(yīng)慎觀察,修幅不修慧,終非解脫因。?;鄱阈蓿莱龅谝涣x。眾生真慧性,皆以雜念昏。修慧之要門,但一心念佛。念極心清凈,心凈土亦凈。蓮臺最上品,于中而受生。見佛悟無生,究竟成佛道。三界無倫匹,是名大尊貴?!贝仁ド浦L講《圓覺經(jīng)》于凈慈,聽者日數(shù)萬指。因贖寺前萬工池為放生池,復(fù)增拓之,歲費百馀金。山中設(shè)放生,所救贖飛島、禽、蟲、充牣其中,歲費粟二百石以養(yǎng)之。亦有警語,使守者依期對禽畜宣白,即羽族善嗚噪者,聞贊唄聲,寂然而聽,宣罷,乃鼓翅飛嗚,其感應(yīng)如此。道風(fēng)日播,一時賢士卿,若大司馬宋公應(yīng)昌,太宰陸公光祖,宮諭張公元汴,司成馮公夢禎,陶公望齡,及門問道者,以百計,皆扣關(guān)擊節(jié),靡不心折。監(jiān)司守相下車伏謁,胥 忘形屈勢,空其所有,非精誠感物,何能至是?以萬歷四十三年七月四日示寂,世壽八十有一,僧臈五十,塔于寺左嶺下。宏天性樸實,無緣飾,虛懷應(yīng)物。貌溫粹,弱不勝衣,而聲若洪鐘。胸?zé)o崖岸,而守若嚴城。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經(jīng)濟洪纖,不遺針芥。即畫叢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覈因果,明福罪,養(yǎng)老病,條理井然。其自律甚嚴,嘗以三十二條自警,垂老躬浣濯服,瑣細不勞侍者。終身衣布縷,一麻幃乃五十年前物,猶不忍棄,他可知已。平等大悲,攝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佛屬末世護持正法者,依四安樂行,宏實以之。憨山為作墓銘,且尊為法門周孔,推崇至矣。將終時前數(shù)日,入城別諸弟子及故舊,但曰:“吾將他往?!边€山具茶湯,與眾話別。中元設(shè)盂蘭盆,為薦先宗,乃告人曰:“今歲我不與會?!庇胁居浢茴}云:“云棲寺直院僧代為堂上蓮池追薦沈氏宗親?!笔贾鋺矣浺玻淞嗣魅砣缡?。繼妻湯氏,后宏祝發(fā),建孝義庵,為女叢林主,先一載而化,亦塔于寺右。所著經(jīng)疏外,有雜錄《竹窗三筆》等二十馀種,行于世。

人物簡介

維基
王宗載(1536年—?),字時厚,號又池,湖廣承天府京山縣人,軍籍。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湖廣鄉(xiāng)試第二十九名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式壬戌科會試第一百三十三名,三甲第五十八名進士。授浙江海鹽縣知縣,四十四年十一月選授廣西道試監(jiān)察御史,巡視北城,隆慶元年(1567年)巡按福建,三年平定閩廣巨寇曾一本,任紀功御史,八月還京,六年六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九月改北太仆寺少卿,不久自陳罷免。萬歷六年(1578年)十一月起為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七年二月升大理寺右少卿,不久進左少卿,八年升右僉都御史、巡撫江西,十年四月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協(xié)理院事,十一年正月以張居正邪黨被問罪,九月以劉臺案被遣戍充軍。

人物簡介

維基
趙池(1536年—1579年),字道涵,號繼山,山東青州府昌樂縣人,軍籍。歷任行人司行人、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汝寧府知府。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山東鄉(xiāng)試第六十八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三甲第三百一十五名進士。四年授行人司行人,萬歷元年(1573年)十二月擢浙江道御史,五年升河南汝寧府知府,七年卒。

人物簡介

維基
錢順德(1539年—?年),字道充,別號春池,南直隸常熟縣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聯(lián)捷乙丑科會試,未殿試,隆慶二年(1568年)補殿試,登戊辰科進士,都察院觀政,隆慶四年(1670年)八月授刑部主事,萬歷元年(1573年)五月奉命南直隸審決重囚。十一月升員外郎,丁憂歸。萬歷五年十一月復(fù)除本部,六年二月官刑部郎中,七年三月出知常德府。九年九月回避。十一年正月改九江府知府,以母喪歸,服闋,萬歷十二年(1584年)九月接替李伯芳任福建興化府知府,萬歷十五年由范梅接任。十五年七月遷浙江按察司副使,分巡嘉湖道兼管兵備道,后遷金衢道。十七年正月考察,以年老去職。十九年五月調(diào)補山東武德道副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同安人,字仕爵,號明洲。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授遂昌知縣。決獄明斷,遷南京吏部郎中。萬歷八年為鄉(xiāng)試同考官,所取皆飽學(xué)之士,有知人之譽。后累遷太常寺少卿,致仕歸。
維基
池浴德(1539年—1617年),字仕爵,號明洲,福建同安(今廈門)中左所人,祖籍福建長溪(今福安),同進士出身。福建鄉(xiāng)試第二十一名。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登進士第三甲第二百八十三名。兵部觀政,四十五年八月授浙江遂昌縣知縣,隆慶三年(1569年)十月升任南京吏部主事,四年四月奏留,仍管縣事,七月調(diào)吏部考功司主事、吏部稽勛司主事,萬歷元年(1573年)五月復(fù)除本部,三年二月升考功司員外郎,六年三月升郎中,八年三月調(diào)文選司,九年三月官至太常寺少卿,十年三月養(yǎng)病。十五年二月調(diào)南京別衙門用。家居三十七載,布衣蔬食,自課諸子。年七十九卒。著有《空臆錄》、《懷綽集》、《居室篇》等。

人物簡介

維基
閔一范(1541年—1583年),字仲甫,號龍池,浙江湖州府烏程縣織里鎮(zhèn)晟舍人,軍籍,祖籍山東兗州府濟寧州。萬歷元年(1573年)癸酉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六十一名舉人,八年(1580年)庚辰科三甲第一百六十三名進士。授巴陵縣知縣,九年(1581年)調(diào)潁上縣知縣,十一年(1583年)卒于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42—? 【介紹】: 明廣東瓊州定安人,字少傳,號忠銘。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初釋褐,值海瑞廷杖下詔獄,力調(diào)護之。張居正當國,作《火樹篇》、《春雪歌》以諷。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全粵詩·卷三七九
王弘誨(一五四二—一六一七),字忠銘,一字紹傳,又作少傳,自號天池居士。瓊州安定縣(今屬海南?。┤?。天性聰穎,過目成誦,博極群書,以宏博淹貫名重于時。九齡就童子試,年十三游庠。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以解額登進士,選庶吉士。穆宗隆慶四年(一五七○)授翰林檢討,充實錄纂修。旋丁母憂。神宗萬歷五年(一五七七)晉翰林編修。時張居正當國用事,弘誨作《火樹篇》、《春雪歌》譏之。十一年升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旋晉南京吏部侍郎,改南京禮部右侍郎、會典副總裁兼經(jīng)筵講官,又改本部左侍郎。會典成,加太子賓客,充日講三品。掌詹事府,教習(xí)庶吉士。十七年會試任副考,七月升南京禮部尚書。十九年以勞瘁屢乞休,得旨還籍。二十六年,復(fù)職北上,從南昌把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入南、北二京。二十八年致仕。卒于神宗萬歷四十五年。追贈太子少保。著有《尚有堂集》、《吳越游記》、《來鶴軒集》、《南溟草》、《奇甸草》、《天池草》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有傳。王弘誨詩,以清康熙刻編修吳典家藏本《太子少保王忠銘先生文集天池草重編》為底本,參校民國二十四年瓊州海南書局鉛印本《天池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維基
王弘誨(1542年—1615年),字紹傳,號忠銘。廣東瓊州府定安縣(今屬海南省)人。明朝官員、教育家。嘉靖辛酉解元,乙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祖父王禧,被譽為范蠡之師計然。王弘誨幼時聰穎過人,5歲入私塾讀書,嘉靖四十年(1561年)高中廣東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乙丑科進士,禮部觀政,改選翰林院庶吉士。隆慶四年(1570年)四月授本院檢討,丁憂歸。萬歷四年(1576年)八月復(fù)除原官,五年八月升編修。七年五月升國子監(jiān)司業(yè),萬歷十年(1582年)七月升右諭德,掌南翰林院事。張居正死后,十一年二月升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十二年二月升南京吏部右侍郎,十月改任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xué)士。十四年六月升左侍郎,兼官照舊。十五年二月加太子賓客,十二月掌詹事府事,十六年四月教習(xí)庶吉士,十一月改吏部左侍郎,照舊掌詹事府事,十七年二月為會試主考官,又充讀卷官,六月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再疏告休,得旨回籍調(diào)理候召”。萬歷二十三年十一月起復(fù)南京禮部尚書,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致仕回鄉(xiāng),創(chuàng)立尚友書院,“重實踐力行,生平不作空談無益之言”。四十三年五月卒,贈太子少保。

人物簡介

維基
李盛春(1544年—1601年),字淑元,號夢池,湖廣黃州府蘄州衛(wèi)人,官籍。湖廣鄉(xiāng)試第四十六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四十一名,二甲第十九名進士。初選取庶吉士,萬歷元年授吏科給事中,巡視太倉銀庫。出為廣東嶺東道參議,七年以病乞休。十四年起為江西右參議,升福建按察司副使,尋督學(xué)政。以母憂去職,十九年起補原職,二十年升浙江參政,尋改江西左參政,升太仆寺少卿。二十一年升右通政,二十二年三月升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提督紫荊等關(guān)。二十六年十二月升南京兵部右侍郎,次年二月自陳致仕。二十九年七月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東德平人,字仲明,號鳳池。萬歷十一年進士。官翰林檢討。有《葛太史集》。
維基
葛曦(1545年—1592年),字仲明,號鳳池,山東德平縣人。萬歷丙子解元、癸未進士。官至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萬歷四年(1576年)丙子科山東鄉(xiāng)試第一名,萬歷十一年,登進士第三甲第六十五名。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歷官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萬歷二十年(1592年)卒,年僅四十八。

人物簡介

維基
李際春(1552年—?),字和元,號鑒池,黃州府蘄州衛(wèi)人,官籍,進士出身。萬歷元年(1573年)湖廣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五年(1577年)丁丑科會試第五十名,三甲九十八名進士。初授浙江歸安知縣,分試浙闈。十一年擢戶部主事,十五年督餉蘭州,十六年丁內(nèi)艱歸。服闋,以戶部郎中復(fù)督餉于蘭。二十年遷涼州右參議,二十一年十月升云南提學(xué)副使,尋調(diào)任廣西督學(xué),二十二年赴任,后辭官歸里。萬歷四十一年以兩臺疏薦,起復(fù)四川右參議,四十三年升河南汝南道副使,卒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