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簡介
寶慶三年(1227)任校書郎。紹定二年(1229)任秘書郎。紹定四年(1231)任著作佐郎。端平二年(1235)任著作郎。端平三年(1236)任建昌軍知軍。淳祐二年(1242)任淮西江東總領(lǐng)軍馬錢糧。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3 【介紹】: 宋福州人,字幼學(xué),號留耕。寧宗嘉定七年進(jìn)士。知臨江軍,賑荒有法。理宗朝歷樞密副都承旨兼右司郎中,進(jìn)對言天下大勢,請帝反省,改善朝政,又極論邊事。淳祐八年累官參知政事。尋罷知建寧府。
全宋詩
王伯大(?~一二五三),字幼學(xué),號留耕,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寧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進(jìn)士。歷主管戶部架閣文字(《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一九),知臨江軍,知池州兼權(quán)江東提舉常平。理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為樞密副都承旨兼左司郎中。淳祐四年(一二四四),遷吏部侍郎兼權(quán)中書舍人兼侍讀。七年,擢簽書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八年,出知建寧府。寶祐元年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七四二○
王伯大(?——一二五三),字幼學(xué),號留耕,福州(治今福建福州)人,嘉定七年進(jìn)士。歷知臨江軍、信陽軍、池州。端平中累遷樞密副都承旨兼左司郎中。以直寶謨閣出知婺州,遷秘書少監(jiān),進(jìn)太常少卿,升起居郎兼權(quán)刑部侍郎,提舉宮觀。淳祐四年召還,授權(quán)吏部侍郎兼權(quán)中書舍人,擢吏部尚書。七年,拜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次年拜參知政事。后出知建寧府。寶祐元年七月卒。嘗修《秋浦新志》十六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八,《淳熙三山志》卷三一,《宋史》卷四二○有傳。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
妙高。字云峰。福之長溪人。家世業(yè)儒。母。夢嬰兒坐蓮華心。手捧得之。覺而生師。因名夢池。神采秀澈。嗜書力學(xué)。尤醉心內(nèi)典。汲汲以入道為請。父母以夢故。不奪其志。俾從云夢澤公。受具戒。銳意求道。首參癡絕沖。沖曰。此兒。語纚纚有緒。吾宗瑚璉也。次見無準(zhǔn)范。范猶器愛。擬以侍職處。師嘆曰。懷安敗名。遂去。之育王見偃溪。掌藏鑰。一日溪。舉譬如牛過窗欞。頭角四蹄俱過。因甚尾巴過不得。師劃然有省。答鯨吞海水盡。露出珊瑚枝。溪可之。尋住南興大蘆。遂為偃溪嫡嗣。遷保安江陰勸忠霅川何山。云衲四來。三堂皆溢。朝命升蔣山。德祐乙亥。寺被兵。軍士有迫師求金者。師曰。此但有寺有僧。無金與汝。偶以刀儗師頸。蕩磨之。師曰。欲殺即殺。吾頭非汝礪刀石。軍士感動擲刃去。寺得無恙。至元庚辰。遷徑山。山經(jīng)回祿。草創(chuàng)才什一。師悉力興建。才還舊觀。明年己丑正月復(fù)火。剎那而燼。寺眾大駭。師喟然曰。吾宿生負(fù)此山。吾償之勿憂。憂諸人不解狗子無佛性耳。眾為悚然。遂竭力再營。至壬辰十月落成。為屋千楹。計(jì)工百萬。師雖治土木。而晨夕唱道。云衲奔湊。瓶錫幾幾。宴若無事。甫十年間。兩建鉅剎。如探諸懷。功亦偉矣。時教徒肆毀禪宗。上將信之。諸禪老縮項(xiàng)無聲。師聞之嘆曰。此宗門大事。吾當(dāng)忍死以爭之。遂拉一二同列趨京。有旨。大集禪教兩門廷辯。上問。禪以何為宗。師奏。凈智妙圓。體本空寂。非見聞覺知。思慮分別所能到。宣問再三。師循源溯流。緣詞會理。約二千馀言。如瀉泉鳴籟。以答宸衷。上大悅。自是使講徒。不復(fù)有言于禪。而當(dāng)世之主。遂深信于禪。皆師回天之力也。陛辭南還。以癸巳六月十七日。書偈而逝。閱世七十有五。臘五十有九。塔于寺西之居頂庵。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八
妙高禪師者。號云峰。閩之長溪人也。其母夢池上出大蓮花。有嬰兒。合爪坐華心。以手捧得之而娩。故小名夢池。幼明敏好學(xué)。諸老宿皆以奇童稱之。愛其吐詞。有關(guān)圣化。年未及冠。忽記宿因。乃棄業(yè)為大僧。一錫吳楚。首參癡絕沖。沖以道德文章。傾動一時。高微露風(fēng)采。沖大喜曰。此子有沖霄之質(zhì)。若堅(jiān)其羽翮。飽足秋風(fēng)。實(shí)吾宗之望也。因指見無準(zhǔn)范。范公不近人情。及升堂入室。高對語雍容。范甚器愛。已而復(fù)見偃溪聞禪師。聞住育王。使高司藏鑰。一日聞公顧高曰。不道子無見處。老僧只道未在。高對曰。未在底正是妙。高受用處。聞曰。牛過窗欞頭角。四蹄都過了因。甚尾巴過不得。高連下語。聞但搖首曰。未在。高詞窮。愧汗橫流。仰面視聞。聞?wù)鹇曉弧_^也過也。高忽徹。乃踴躍作禮曰。鯨吞海水盡。露出珊瑚枝。聞公笑曰。子此回可以說禪也。于是從聞遷南屏。適宜興。 大蘆虛席。勤舊請命于聞。聞以高主之。及行。聞乃謂高曰。先師淅翁琰和尚嘗云。我自離佛照老人之門。一味因時度。日不敢過為。蓋恐辱吾老人也。嗟乎先師德業(yè)冠世。猶其競業(yè)若此。汝今此行當(dāng)體先人苦口。使大慧門風(fēng)不濫。則足矣。馀何圖哉。高既居大蘆。四眾知名。遷居江陰之勸忠寺。又遷霅川之何山。景定間。有詔移高居蔣山。上堂曰。世界未形。乾坤泰定。生佛未具。覿體全真。無端鏡容大士。鷹巢躍出。??破面門。早是遭人描摹。那更缺齒老。胡不依本分。遙望東震旦。有大乘根器。迢迢十萬里。來意在攙行。奪市直得鳳。堂鼓響阿閣。鐘鳴轉(zhuǎn)喉觸。諱插腳無門。合國難追重。遭訐露蔣山。迫不得已??缢?。入它界分。新官不理舊事。畢竟如何戌摟。夜貯千峰。月塞草閒。鋪萬里秋。元兵渡江?;蛘埍芷滗h。高曰。盡大地是戈矛。汝擬向何處。去避山門否。泰在我一人。汝勿復(fù)言。兵至。有迫高索金者。以刃擬高。高延頸曰。要?dú)⒈銡?。吾頭非汝礪刃處。即有金乃十方物也。終不敢奉君以求生。執(zhí)刃者悚然。目之舍而去。丞相伯顏勾戟長鈹環(huán)錯而進(jìn)。高趺坐繩床。不涉言色。顏公甚致敬焉。乃舍牛百頭糧五百石。后伯顏問道于靈云定禪師。乃言蔣山高公。有德圓通之雅量。惜當(dāng)時軍務(wù)在握。未及盤桓。元世祖庚辰歲。高遷徑山。席未溫。寺罹于火。眾有咨嗟。下涕惜其舊。而難其新。高曰。興廢繇人。法無定相。于是整理火場。而安眾曰。五峰峭峙。到者須是其人。一鏡當(dāng)空無物。不蒙其照祖師基業(yè)。依然猶在衲僧活計(jì)何。曾遷變著。手不得處。正要提撕。措足無門。時方可履踐。直待山云淡濘澗水。潺湲一曲。無私萬邦樂業(yè)正。恁么時功歸何所。車書自古同文軌。四海如今共一家。閱九年。徑山復(fù)舊。戊子有毀我宗于朝廷者。以為禪說不合圣經(jīng)。高聞而奮起曰。此宗門大事也。吾雖老尚強(qiáng)。一行至京。得旨集諸宗徒廷辯。元世祖問。禪以何為宗。高對曰。凈智妙圓。體本空寂。非見聞覺知思量分別所能到。惟悟得證。宣問再三。高歷舉西東諸祖。至德山臨濟(jì)棒喝因緣大抵。禪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趨最上乘。孰有過于禪。詞旨明徹。朝廷震動。乃宣高進(jìn)便殿賜坐。又宣百法論師仙林者。與高持論。仙林曰。昔佛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于是二中間不曾說一字。五千馀卷。且道自何而來。高答曰。一代時教。如標(biāo)月指。了知所標(biāo)。畢竟非月。仙林曰。如何是禪。高以手打圓相。仙林曰。何得動手動腳。高曰。上座講得千經(jīng)萬論。且道者一圈。落在甚么法門。仙林不能對。乃避座稱謝。高曰。似則也似。是則未是。世祖大悅。左右皆呼萬歲。于是天下禪風(fēng)大振。徑山復(fù)火。高曰。老僧宿負(fù)此山耳。又力營建。不三載。以次落成。南北禪流大集?;蛘埜哒f生平行實(shí)。高笑曰。衲被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竟入滅。時世祖十四年癸巳也。閱世七十五。坐五十九夏。塔于寺西。 贊曰。妙高禪師出居雙徑。席未煖而寺遭燬。能以堅(jiān)忍力。而復(fù)新五峰樓閣。其事跡灼類無準(zhǔn)。年垂七十。尚抵京廷辯。又類凈因成之。逢善華嚴(yán)忠國師之驗(yàn)大耳三藏。嗟乎豈非蛟龍斗則水勢洪。金石擊而火光烈。所謂小出大遇。千秋一合者耶。
新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第五之一
釋妙高,字云峰,長溪人。母夢池上嬰兒合掌,坐蓮花中。兩手承之,舉抱入懷。覺而生子,因名夢池。出家見無準(zhǔn)于徑山,準(zhǔn)器之,擬以侍職。辭曰:“一事未明,不遍參諸方不止。”遂之育王見偃溪聞,即請入侍掌藏。一日溪舉“如水牛過窗欞,頭角四蹄過去,如何尾不得過?”高有省,答曰:“鯨吞海水盡,露出珊瑚枝?!毕芍?。會蔣山虛席,直指僉議,無以易高,朝旨從之。歷十有三年,眾逾五百。德祐乙亥,亂兵入境,焚毀廬舍,寺幾不保。有軍卒數(shù)人,迫高求金。高曰:“此荒寺貧僧,布施久絕,何從得金?”卒怒以刃臨之,試摩其頂。乃延頸曰:“欲殺即殺,非汝礪石?!鞭o氣雍容,了無布畏。軍卒歛鋒而退。伯顏丞相見之加敬,舍牛頭赍糧五百石,寺賴以濟(jì)。伯顏且誡諸將曰:“此老僧非常人,宜異待之?!币怨仕碌脽o恙。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衢州人,字德夫,號方山。理宗紹定二年進(jìn)士。為著作佐郎、假司馬光五規(guī)之名,條上時弊,詞旨切直。寶祐四年,遷禮部侍郎、同簽書樞密院事。與丁大全俱用事,為言者論罷。后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提舉洞霄宮,褫職罷祠。度宗咸淳三年,追奪執(zhí)政恩數(shù),送信州居住,卒于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2—1289 【介紹】: 宋饒州樂平人,字翔仲,號碧梧。理宗淳祐七年進(jìn)士。遷太學(xué)錄。召試館職,試策言強(qiáng)君德、重相權(quán)、收直臣、防近習(xí)等,忤董宋臣、丁大全,名重一時。景定中遷起居舍人,極言董宋臣不可再用。度宗咸淳元年,簽書樞密院事兼同提舉編修《武經(jīng)要略》。進(jìn)同知樞密院事。五年,進(jìn)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被賈似道視為異己而罷政。晚年自號玩芳病叟。有《碧梧玩芳集》等。
全宋詩
馬廷鸞(一二二二~一二八九)(生年據(jù)本集卷一八《老學(xué)道院記》“著雍困敦(戊子,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之歲,余年六十有七”推算),字翔仲,晚年號玩芳病叟,饒州樂平(今屬江西)人。端臨父。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進(jìn)士,調(diào)池州教授。開慶元年(一二五九)召為校書郎。景定四年(一二六三)進(jìn)中書舍人。五年,遷禮部侍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進(jìn)簽書樞密院事。五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八年,因與賈似道不合,九疏乞罷。九年,為浙東安撫使、知紹興府。十年,辭免,奉祠(《宋史》卷四七《瀛國公本紀(jì)》)。至元二十六年卒。著有《玩芳集》、《木心集》(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一○),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成《碧梧玩芳集》二十四卷,今人續(xù)輯《碧梧玩芳詩馀》一卷。《宋史》卷四一四有傳?!●R廷鸞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对フ聟矔繁荆ê喎Q豫章本)以及《永樂大典》、《詩淵》所收詩。另輯得集外詩編為第四卷。
全宋文·卷八一七七
馬廷鸞(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翔仲,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人。淳祐七年進(jìn)士,禮部試第一。官池州教授。歷太學(xué)錄、史館???、翰林權(quán)直、秘書少監(jiān)、中書舍人、禮部侍郎,進(jìn)端明殿學(xué)士、樞密使。咸淳八年與左相賈似道不合,九疏乞罷政。晚年家居,建碧梧精舍,自號玩芳病叟,著述自娛。入元,屢召不起,至元二十六年卒,年六十八。廷鸞工文辭,理宗末年,久居兩制,朝廷詔誥多出其手。著有《碧梧玩芳集》(殘存)、《六經(jīng)集傳》、《語孟會編》、《楚辭補(bǔ)記》、《洙泗裔編》、《讀莊筆記》、《張氏祝氏皇極觀物外篇》、《讀史旬編》等。《宋史》卷四一四有傳。
阮思聰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光州固始人,后居建康,字仲謀。有膂力,善騎射,喜讀《左氏春秋》及兵家書。以戰(zhàn)功累遷吉州團(tuán)練使、知黃州事,所至有聲。后至建康,曾遣人詣賈似道,欲以重兵守鹿門山,又言當(dāng)由海道以搗青、齊州,則襄陽之圍自解,皆不見聽。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昴發(fā)。宋昌州昌元人,字漢卿。理宗淳祐十年上舍登第。歷遂寧司戶、宣城令。度宗咸淳間權(quán)通判池州。元兵渡江,卯發(fā)攝州事,繕壁聚糧以圖拒敵。因都統(tǒng)張林暗降敵,知不可守,遂與妻雍氏同縊死。謚文節(jié),雍氏贈順義夫人。
全宋詩
趙卯發(fā)(?~一二七五),字漢卿,昌化(今浙江臨安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進(jìn)士。歷遂寧司戶參軍,潼川簽判,知宣城縣,以論罷。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起知彭澤縣。十年,通判池州,攝州事。恭帝德祐元年元軍破城,夫妻同縊死。事見清道光《昌化縣志》卷一三,《宋史》卷四五○有傳。今錄詩二首。
池元堅(jiān)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二
池元堅(jiān),寶祐間太學(xué)生。元大德間尚在世。見《齊東野語》卷七、南宋王遂《嘉定縣重修廟學(xué)碑》(《吳都文粹》續(xù)集卷六)。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一六二
李希賢,字思齊,號東池。東莞人。明憲宗成化間贈武略騎尉。清鄧淳《寶安詩正》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75—1526 【介紹】: 明湖廣攸縣人,字欽之。弘治十八年進(jìn)士,授檢討。以不附劉瑾改南京戶部主事。瑾敗,復(fù)入翰林,以親老乞歸。
明詩紀(jì)事·丁簽·卷十
舒誥字欽之,攸人。弘治乙丑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檢討。以忤劉瑾改南戶部主事。瑾誅,復(fù)故官。有《浯池集》三十卷。 田按:浯池絕句,風(fēng)致翩翩。
維基
易舒誥(1475年—1528年),字欽之,號西泉,又號浯池,湖廣長沙府攸縣人,站籍,治《易經(jīng)》。湖廣鄉(xiāng)試第四十七名。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會試第八十二名,登進(jìn)士第三甲第一百五十一名進(jìn)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正德三年(1509年),任翰林院檢討,修纂《明實(shí)錄》。因忤逆劉瑾和權(quán)臣焦芳,調(diào)戶部主事。次年,劉瑾敗,官復(fù)原職。請終養(yǎng)獲準(zhǔn),鄉(xiāng)居14年。嘉靖朝屢召不起。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二三六
王汝廉,字宏介,號兌池。東莞人。王縝之侄。約為武宗正德間諸生。事見東莞《鰲臺王氏族譜》。

人物簡介

維基
陳表(1490年—?),字獻(xiàn)忠,號草池,云南前衛(wèi)軍籍,湖廣安鄉(xiāng)縣人。行二,治《書經(jīng)》,正德二年(1507年)云貴鄉(xiāng)試第二十三名舉人,年三十四歲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會試第三百二十五名,第三甲第一百四十五名進(jìn)士。嘉靖八年(1529年)官直隸丹陽縣知縣,十二年六月擢授浙江道試監(jiān)察御史,巡按南直隸廬州、鳳陽等府,清理漕運(yùn),疏通河渠,十五年以病致仕。

人物簡介

維基
余承業(yè)(1490年—?年),字懋賢,號草池,四川眉州青神縣人,軍籍。治《詩經(jīng)》,行六,由縣學(xué)生中式四川鄉(xiāng)試第七名舉人,年三十四歲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會試第三百四十八名,第二甲第六十四名進(jìn)士。初授刑部主事,官至云南按察司僉事。

人物簡介

維基
唐锜(1493年—1559年),字子薦,號池南,云南晉寧州(今云南省晉寧縣)人,明代官員。嘉靖五年(1526年)進(jìn)士。官至河南僉事。唐锜出身于晉寧唐氏家族,祖籍浙江淳安,為唐佑之子,一說為唐佐之子。唐锜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中舉,嘉靖五年(1526年)中進(jìn)士,成為晉寧唐家唯一金榜題名之人。戶部觀政,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母喪丁憂。嘉靖十年(1531年)任直隸定遠(yuǎn)知縣,當(dāng)?shù)厝嗣窀衅溆械滦?,為之立生祠。升監(jiān)察御史,巡按陜西,參劾陜西按察使劉雍、右參議喬英貪縱,結(jié)果經(jīng)巡撫趙廷瑞復(fù)核,認(rèn)為所奏不實(shí),唐锜遭降級外任。累官河南按察司僉事。唐锜處事嚴(yán)明果決、淡泊金錢、多為百姓謀利,因此得到百姓的愛戴。因忤權(quán)要,致仕歸?;剜l(xiāng)后,與當(dāng)時謫居云南的楊慎結(jié)為文字友,為“楊門六學(xué)士”之一。

人物簡介

維基
余承勛(1494年—1573年),字懋昭,別號方池,四川眉州青神縣(今屬四川眉山市)人,軍籍,治《詩經(jīng)》,正德丁丑進(jìn)士。正德十一年(1516年),余承勛中式丙子科四川鄉(xiāng)試第三十九名。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進(jìn)士第二甲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丁憂服闕,授編修,升修撰。大禮議期間,隨楊慎等在左順門哭爭,廷杖后免職,居青神城南之中巖寺讀書著文。隆慶時,追贈太常寺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