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7詞典 4分類詞匯 13
《國語辭典》:氣性(氣性)  拼音:qì xìng
1.性情、脾氣。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只是我那媳婦兒氣性最不好惹的,既是他不肯招你兒子,教我怎好招你老人家?!埂都t樓夢》第三二回:「我一時生氣,打了他幾下,攆了他下去,……誰知他這么氣性大,就投井死了?!?br />2.稟性、氣質(zhì)?!侗阕印M馄?。清鑒》:「或外候同而用意異,或氣性殊而所務(wù)合?!?jié)h。王充《論衡。無形》:「人以氣為壽,形隨氣而動,氣性不均,則于體不同?!?/div>
《漢語大詞典》:使氣性(使氣性)
謂發(fā)脾氣。 元 無名氏 《鴛鴦被》第三折:“他使弊倖,使氣性,見無錢,踏著陌兒行,推我在這陷人坑。”
《漢語大詞典》:火氣性(火氣性)
易發(fā)怒的脾性。 元 無名氏 《硃砂擔》第一折:“若不是灌的來十分酩酊,怎按住他一場火氣性。”
《國語辭典》:沒氣性(沒氣性)  拼音:méi qì xìng
沒定性、沒主見?!?a target='_blank'>紅樓夢》第二○回:「鳳姐向賈環(huán)道:『你也是個沒氣性的?!弧?/div>
分類:定性主見
《國語辭典》:氣血(氣血)  拼音:qì xuè
中醫(yī)指人體內(nèi)的氣和血?!侗阕?。內(nèi)篇。勤求》:「夫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稟氣血于父母?!埂都t樓夢》第六七回:「況且姑娘這病,原是憂慮過度,傷了氣血。」
《國語辭典》:氣血方剛(氣血方剛)  拼音:qì xuè fāng gāng
形容年輕人精力旺盛,情緒易于沖動。參見「血氣方剛」條?!豆卤驹麟s劇。伊尹耕莘。頭折》:「莫張皇,等的他那氣血方剛,那其間著志求賢將師道訪,習練的才高智廣,文強武壯?!?/div>
《漢語大詞典》:氣重(氣重)
氣性大。 元 尚仲賢《氣英布》第三折:“賢弟,你也忒氣重了些?!?/div>
分類:氣性性大
《國語辭典》:稟氣(稟氣)  拼音:bǐng qì
1.承受天地自然之氣?!端螘?。卷六七。列傳。謝靈運》:「雖虞夏以前,遺文不睹,稟氣懷靈,理無或異。」
2.人先天的體質(zhì)。晉。王獻之雜帖〉:「薄冷,足下沉痼已經(jīng)歲日,豈宜觸此寒耶處?人生稟氣,各有攸處,想示消息?!?/div>
分類:天賦氣性
《漢語大詞典》:烈氣(烈氣)
(1).指太陽的熾熱之氣。 漢 王充 論衡·言毒:“夫毒,太陽之熱氣也……南郡極熱之地,其人祝樹樹枯,唾鳥鳥墜。巫咸能以祝延人之疾、愈人之禍者,生於 江 南,含烈氣也。” 三國 魏 曹植 《橘賦》:“稟太陽之烈氣,嘉杲月之休光?!?趙幼文 校注:“烈氣,即炎熱之氣?!?br />(2).謂氣性剛直。后漢書·郭太傳:“ 果 感悔,叩頭謝負,遂改節(jié)自勑,后以烈氣聞。”晉書·李雄載記:“﹝ 李雄 ﹞少以烈氣聞,每周旋鄉(xiāng)里,識達之士皆器重之。”
《國語辭典》:發(fā)火(發(fā)火)  拼音:fā huǒ
1.起火。《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傳》:「(黃)蓋放諸船,同時發(fā)火?!?br />2.槍炮擊發(fā)。如:「扳機雖然扣了,卻沒發(fā)火,看來這把手槍發(fā)生故障了?!?br />3.動怒、發(fā)脾氣。如:「別惹他發(fā)火?!?/div>
《漢語大詞典》:躁氣(躁氣)
(1).指浮躁的氣質(zhì)。 唐 孟郊 《石淙》詩:“輸去雖有恨,躁氣一何顛?!?br />(2).指氣性浮躁。 清 龔煒 巢林筆談·吳中時醫(yī):“服其藥者輒見殺,而名不少損,蓋小效歸其功,大害委于命,一任其輕心躁氣,不惜以身命嘗者,踵相接也?!?br />(3).方言。猶怒氣。 周立波 《山鄉(xiāng)巨變》上一:“我是惹發(fā)不得的,我一發(fā)起躁氣來,哼,皇帝老子都會不認得?!?周立波 《山鄉(xiāng)巨變》五:“ 張桂貞 看他全然不問家里的冷暖,時常整天不落屋,柴不砍,水也不挑了,只想發(fā)躁氣,跟他吵鬧。”
《漢語大詞典》:強氣(強氣)
桀驁不馴的氣性。《孔子家語·好生》:“君子而強氣,則不得其死;小人而強氣,則刑戮薦蓁。”《水滸傳》第八三回:“雖是你強氣未滅,使不的舊時性格?!?/div>
《漢語大詞典》:氣褊(氣褊)
謂氣性偏狹。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體性:“ 公干 氣褊,故言壯而情駭?!?/div>
分類:氣性偏狹
《國語辭典》:嚴氣正性(嚴氣正性)  拼音:yán qì zhèng xìng
剛正不撓?!逗鬂h書。卷七○??兹趥鳌罚骸阜驀罋庹?,覆折而已。」
《國語辭典》:固氮菌  拼音:gù dàn jùn
真細菌目,多屬固氮菌科或根瘤菌科的好氣性圓形短桿菌。生存于土壤中,或與植物共生,能吸收空氣中游離的氮氣,使變成對植物有益的氮化合物,在農(nóng)業(yè)上頗為重要。
《國語辭典》:巴氏桿菌(巴氏桿菌)  拼音:bā shì gǎn jùn
真細菌目小桿菌科的一屬,菌體小,好氣性,卵圓形或桿狀革蘭氏陰性、發(fā)酵性的微小桿菌。寄生在哺乳類及鳥類中,肺與血液等均會發(fā)現(xiàn),可引起敗血癥或呼吸道感染等病癥。由法國細菌學家巴斯德(Pasteur)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