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83,分19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5  6  7  8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夷貊
丁零
非種
山戎
貫耳
蝦夷
同種
通語
遐服
馬流
磨笄
兇族
端午節(jié)
胡旋舞
胡夷
《漢語大詞典》:夷貊
古代對東方和北方民族之稱。亦泛指各少數(shù)民族。史記·日者列傳:“盜賊發(fā)不能禁,夷貊不服不能攝。”舊唐書·鄭畋傳:“茫茫赤縣,僅同夷貊之鄉(xiāng);惴惴黔黎,若在狴牢之內(nèi)?!?明 卓珂月 《花舫緣》第一出:“止有 吳趨 、 唐子畏 ,年少多才,翰墨流傳夷貊,詞章妙絶古今?!?/div>
《國語辭典》:丁零  拼音:dīng líng
1.零丁、孤單。元。李思衍〈鬻孫謠〉:「丁零老病維一身,獨臥茅檐夜深雨?!?br />2.擬聲詞。形容鈴聲、或小金屬的撞擊聲。唐。黃滔戴安道碎琴賦〉:「朱弦并斷,類冰泉裂石以丁零?!?br />3.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之一。參見「丁靈」條。
《漢語大詞典》:非種(非種)
語出《史記·齊悼惠王世家》:“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鉏而去之?!痹钢参锏漠愔?、劣種。后用以指異民族,含有鄙意。 劉師培 《〈新方言〉后序一》:“昔 歐洲 希 ( 希臘 ) 意 ( 意大利 )諸國,受制非種,故老遺民,保持舊語,而思古之念沛然以生?!?/div>
分類:植物民族
《漢語大詞典》:山戎
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稱 北戎 , 匈奴 的一支?;顒拥貐^(qū)在今 河北省 北部。見《春秋·莊公三十年》、《漢書·匈奴傳上》。后亦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 唐 張說 《廣州都督甄公碑》:“復除 夏州 都督,屬 山戎 矯虔,俶擾王略?!?清 顧炎武 《贈于副將元凱》詩:“攀崖更北走,滿地皆 山戎 ?!?/div>
《國語辭典》:貫耳(貫耳)  拼音:guàn ěr
聲音傳入耳朵。如:「久聞大名,如雷貫耳。」
《漢語大詞典》:蝦夷(蝦夷)
亦作“ 蝦蛦 ”。 日本 古時北方未開化的民族。其人多毛及須髯、顙高、眼凹、鼻尖、膚色淺棕,居住在 本州 東北 奧羽 、 北陸 地方。一般認為 北海道 阿伊努 人即其后裔。新唐書·東夷傳·日本:“明年,使者與 蝦蛦 人偕朝, 蝦蛦 亦居海島中,其使者鬚長四尺許,珥箭於首,令人戴瓠立數(shù)十步,射無不中。” 清 薛福成 《檀香山土人日耗說》:“又如 日本 之 蝦夷 , 美利駕 之 紅夷 ,始未嘗不致死力爭,以決一旦之勝負?!?span id="oqsuqil" class="book">《文明小史》第五一回:“原來他倆賭東道,一個説是 蝦夷 ,一個説不是 蝦夷 。列公可曉得這 蝦夷 么?是在 日本 海中羣島的土人,披著頭髮,樣子污糟極了?!?/div>
《國語辭典》:同種(同種)  拼音:tóng zhǒng
1.同一種族。如:「同文同種」。
2.同一品種。如:「這些植物都是同種,所以生長的條件是相同的?!?/div>
《國語辭典》:通語(通語)  拼音:tōng yǔ
不受地域局限,可通行于幾個地區(qū)或全國各地的共同語或標準語。相當于「雅言」的意義。漢。揚雄《方言》卷一:「娥、嬴,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茫渫ㄕZ也?!?/div>
《漢語大詞典》:遐服
荒遠之地。亦指邊地的民族。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威懷荒表,肅清遐服?!?唐 劉禹錫 《登司馬錯故城》詩:“將軍將 秦 師,西南奠遐服。”
《國語辭典》:馬流(馬流)  拼音:mǎ liú
1.馬來人。《云麓漫鈔》卷五:「馬文淵立兩桐柱于林邑,岸北有遺兵家十馀家。不反,居壽冷岸南而對桐柱。悉姓馬,自相婚姻,交州以其流寓,號曰:『馬流』。」也作「馬留」。
2.猴子?!对坡绰n》卷五:「北人諺語曰:『胡孫為馬流』?!埂段饔斡洝返谝晃寤兀骸肝野涯氵@個大膽的馬流,村愚的赤尻!」也作「馬留」。
《國語辭典》:磨笄  拼音:mó jī
笄,簪子。戰(zhàn)國時趙國代王的妻子,遙聞其夫被殺,磨尖發(fā)簪自盡。見《吳氏春秋。孝行覽。長攻》。后比喻自殺。
《漢語大詞典》:兇族
原指與 堯 舜 部族敵對的四個部落。后亦泛稱敵對的民族或惡人。左傳·文公十八年:“ 舜 臣 堯 ,賓于四門,流四兇族, 渾敦 、 窮奇 、 檮杌 、 饕餮 ,投諸四裔,以御螭魅。” 漢 徐干 中論·智行:“若非 堯 ,則裔土多兇族,兆民長愁苦矣。” 晉 陸機 《五等諸侯論》:“在 周 之衰,難興王室,放命者七臣,干位者三子,嗣王委其九鼎,兇族據(jù)其天邑?!?span id="ogj6v7m" class="book">《北齊書·幼主紀論》:“ 武平 在御,彌見淪胥,罕接朝士,不親政事,一日萬機,委諸兇族?!?/div>
《國語辭典》: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  拼音:duān wǔ jié
民間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相傳戰(zhàn)國時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后世為紀念他而有吃粽子及龍舟競渡等風俗,再加上民間的鬼神信仰,家家戶戶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鐘馗像來除瘟辟邪。也稱為「蒲節(jié)」、「端陽節(jié)」、「天中節(jié)」、「重午節(jié)」、「五月節(jié)」。
《國語辭典》:胡旋舞  拼音:hú xuán wǔ
一種古代西北民族的舞蹈。源自康居國,唐時傳入中國。以各種旋轉(zhuǎn)動作為主。也稱為「旋胡」。
《漢語大詞典》:胡夷
古代泛稱西、北方的各族為胡,東方的民族為夷。胡夷并稱亦泛指外族或外族人。后漢書·祭肜傳:“ 肜 之威聲,暢於北方,西自 武威 ,東盡 玄菟 及 樂浪 ,胡夷皆來內(nèi)附,野無風塵?!?span id="7xpwkmd" class="book">《晉書·劉琨傳》:“其中弟 叔軍 好學有智謀,為 匹磾 所信,謂 匹磾 曰:‘吾胡夷耳,所以能服 晉 人者,畏吾眾也。’” 唐 李白 《天長節(jié)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序》:“雖 軒后 至道,由聞 蚩尤 之師;今網(wǎng)漏吞舟,而胡夷起於轂下?!?span id="z01s6yb" class="book">《宣和遺事》后集:“次歷諸縣,皆如中州,但風俗皆胡夷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