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漢民族(漢民族)  拼音:hàn mín zú
專指由漢族的人所組成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國大陸華北以南,占全中華民族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
分類:漢族
《國語辭典》:漢族(漢族)  拼音:hàn zú
以華夏為主干的族稱,為中國五大民族之一。漢時包括華夏系、東夷系、荊吳系、百越系及其他種族;漢代以后,又以居住中原的漢族為主,漸與鄰近的種族融合。因兩漢國勢強盛,遂稱為「漢族」。也稱為「華族」、「中華民族」。
《漢語大詞典》:白衣民族
朝鮮 民族的代稱。 朝鮮 人常穿白衣,故稱。 楊朔 《三千里江山》頭:“二十世紀初, 日本 吞并了 朝鮮 ,這個白衣民族從此便失去了自由?!?/div>
《漢語大詞典》:地方民族主義
曾稱“狹隘民族主義”。多民族國家內,少數(shù)民族中的剝削階級思想在民族關系上的表現(xiàn)。是一種孤立、保守、排外的民族主義。
《國語辭典》:大民族主義(大民族主義)  拼音:dà mín zú zhǔ yì
「大民族主義」即民族沙文主義,引申自列寧的「大俄羅斯主義」,原指強大的俄羅斯民族對國內弱小民族的壓迫。列寧認為,欲聯(lián)合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就必須反對民族沙文主義,實行民族自決。大民族主義亦被沿用于指稱前南斯拉夫的大塞爾維亞主義以及中國的大漢族主義等。
《國語辭典》: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  拼音:shǎo shù mín zú
在多種族組成的國家中,若該種族人口僅占全國人口極少數(shù),稱為「少數(shù)民族」。
《漢語大詞典》: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工農為主體的、以第二次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包括一切抗日階級和階層的廣泛聯(lián)盟。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奠定了基礎;1937年七七事變后不久,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它是一個包括進步力量、中間力量和頑固力量在內的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國共產黨采取了“發(fā)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對反共頑固派進行“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發(fā)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保證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國語辭典》:民族共同語(民族共同語)  拼音:mín zú gòng tóng yǔ
一個或多個民族共同使用之語言,因文化、政治過程或日常生活互動積累而發(fā)展成的語言形式。
《漢語大詞典》:民族形式
適合于反映本民族的社會生活,符合本民族人民的欣賞習慣,具有本民族文化心理、品格、氣質特點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
《國語辭典》:民族英雄  拼音:mín zú yīng xióng
保衛(wèi)自己民族的利益和自由,而英勇抵抗外族侵略的人。如岳飛、鄭成功等人。
《國語辭典》:民族主義(民族主義)  拼音:mín zú zhǔ yì
一種政治思維與主張,認為特定群體在民族文化認同的前提之下,應建立一個政治實體,通常以國家為基本單位。也稱為「國族主義」。參見「民族」條。
《國語辭典》:三民主義(三民主義)  拼音:sān mín zhǔ yì
1.國父孫中山先生建國的政治主張,包括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總稱為「三民主義」。
2.書名。國父最重要的一部遺教,為中華民國建國的寶典。全書為國父于民國十三年在廣州的講演詞,分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各六講,民生主義四講。
《漢語大詞典》: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産階級)
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某些民族獨立國家里同帝國主義聯(lián)系較少的中等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有參加革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有對革命的敵人的妥協(xi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