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79詞典 6分類詞匯 73
《國語辭典》:爬孤棚  拼音:pá gū péng
中元節(jié)民俗游戲。源于福建一帶。本因鬧饑荒,富裕人家為平息紛爭,共同籌款設(shè)置孤棚,讓饑民公平爬上棚頂爭食。今日則演變?yōu)橛伤母L桿架設(shè)一高約三十馀尺的高架,桿上涂抹油脂,參與者分成四隊分由四桿爬上,以先爬上棚臺者得勝。是一種斗智斗力的游戲。臺灣恒春地區(qū)仍保留此風(fēng)俗。
《國語辭典》:摸春牛  拼音:mō chūn niú
一項極具鄉(xiāng)土色彩的新春民俗活動。相傳摸春牛可以帶來大吉大利。如摸牛頭,兒孫會出頭;摸牛嘴,大富貴等。
《國語辭典》:跨鼓舞  拼音:kuà gǔ wǔ
一種民俗舞蹈。舞者在腰間系上小鼓,兩手各持鼓槌,邊擊鼓,邊歌舞。
《國語辭典》:蜈蚣陣(蜈蚣陣)  拼音:wú gōng zhèn
一種民俗技藝表演。演出時以數(shù)十塊木板搭成長條形的臺座,以人力或裝上車輪行走,上面坐著由適齡兒童扮演的傳說或神話人物。由于木板搭成的長條臺座連結(jié)成行,形狀很像蜈蚣,故稱為「蜈蚣陣」。常于廟會節(jié)慶中演出,具有濃厚的宗教性質(zhì)。也稱為「蜈蚣棚」、「蜈蚣坪」、「蜈蚣閣」。
《國語辭典》:麒麟陣(麒麟陣)  拼音:qí lín zhèn
一種流行于新竹縣新埔鎮(zhèn)的民俗游藝。表演時以一對大型麒麟,搭配一老丑與老旦,及一對大頭娃娃,全由男人裝扮而成,再配合鑼鼓的節(jié)奏在廣場上互相戲弄、追逐,類似舞龍舞獅。
《國語辭典》:天穿節(jié)(天穿節(jié))  拼音:tiān chuān jié
民俗以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相傳女媧氏于此日補天,故民間于當天用紅絲線系餅,放在屋頂上,稱為「補天穿」。另一說以為正月二十三日或三十日為天穿節(jié),說法各異。
《國語辭典》:跳鼓陣(跳鼓陣)  拼音:tiào gǔ zhèn
臺灣常見的民俗活動。常見于迎神賽會中。演出時通常以九人一組,中央一人擊鼓,兩人執(zhí)旗前導(dǎo),兩人執(zhí)娘傘,外圍有四人敲鑼。藉著鑼鼓明快的節(jié)奏,不斷的變化陣式。氣氛雄壯、熱鬧。參見「大鼓陣」條。
《國語辭典》:宋江陣(宋江陣)  拼音:sòng jiāng zhèn
一種民俗武術(shù)表演的陣式。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組成,共一○八人。陣中備有盔甲、盾牌、短刀、雙斧等兵器,以表演傳統(tǒng)武術(shù)為主?;蛞詾樵闯觥端疂G傳》中宋江操練部眾的陣式而得名。
《國語辭典》:痘疹娘娘  拼音:dòu zhěn niáng niáng
民俗中對痘神的俗稱。傳說專管小兒出疹子、天花,其誕辰為農(nóng)歷十一月初一?!?a target='_blank'>紅樓夢》第二○回:「一面打掃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zhèn)髋c眾人忌煎炒等物?!?/div>
《漢語大詞典》:過破五(過破五)
舊時民俗。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正月·禁忌》:“元旦……服制之家不登賀,不立門簿。雖有親賓來拜謁者,亦不答拜。初五日后始往叩謝,名曰過破五?!?/div>
分類:民俗
《漢語大詞典》:觀風(fēng)察俗(觀風(fēng)察俗)
觀察國風(fēng)民俗。 唐 劉知幾 史通·載文:“其理讜而切,其文簡而要,足以懲惡勸善,觀風(fēng)察俗者矣?!?/div>
《漢語大詞典》:跌千金
舊時一種民俗。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紙礮,將門環(huán)或木槓,于院地上拋擲三度,名曰跌千金?!?/div>
分類:種民民俗
《漢語大詞典》:祠山神
民間俗祭。其所供神之姓名、事跡因史志中各以民俗相傳而稱說不一。或謂 烏程 橫山 張渤 ,或謂 武當 張秉 ,號 祠山神 或 祠山大帝 、 張大帝 。其祭所稱 張王廟 ,又稱 祠山廟 。 漢 唐 以來,廟祀不絕。 清 趙翼 陔馀叢考·祠山神:“合而觀之,則 祠山神 之祀,本起于 廣德 ,其所謂化豬通津,蓋本《淮南子》 禹 化為熊,通轘轅之路, 涂山氏 見之,慚而化為石之事,移以附會于 祠山 。然俗所傳 祠山 張大帝 寔本此。而非如 弇州 所云也。且 祠山 張大帝 之稱乃近代流俗所傳,而 宋 以來尚稱 張王 ,并未加以帝號。”參閱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通俗編·神鬼引 明 田藝蘅 留青日札
《漢語大詞典》:健粽
南宋 吳 中的民俗。夏至日包粽子,用捆束粽子的草系于手足,以祈祝健康,故名。參閱 宋 范成大 吳郡志·風(fēng)俗。
《國語辭典》:矯世變俗(矯世變俗)  拼音:jiǎo shì biàn sú
糾正改變頹廢的世風(fēng)習(xí)俗?!端问贰>砣?。王安石傳》:「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