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79
詞典
6
分類詞匯
73
共73,分5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1
2
3
4
5
5
下一頁
分類詞匯
(續(xù)上)
放水燈
斗牛陣
牽亡
弄甏
畫糖
祭王爺
斬雞頭
中幡會
床公床婆
爬孤棚
摸春牛
跨鼓舞
蜈蚣陣
麒麟陣
天穿節(jié)
《國語辭典》:
放水燈(放水燈)
拼音:
fàng shuǐ dēng
一種在佛教、道教普度前夕,招引水中孤魂的民俗儀式。相關(guān)習(xí)俗在佛教傳入前,從未見于中國古代文獻,到了唐代才開始出現(xiàn),一般認為應(yīng)與佛教的引入有關(guān)。到了明代以后,則逐漸普及于民間。尤其是佛教的僧侶會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時放水燈,以照亮冥路,讓水中的鬼魂和餓鬼,來接受施舍。「放水燈」的節(jié)俗在臺灣多和普度儀式結(jié)合,除了在中元節(jié)會放水燈外,有些地方在建醮時,也會在普度前放水燈。
分類:
佛教
道教
普度
前夕
招引
引水
水中
孤魂
民俗
儀式
《國語辭典》:
斗牛陣(斗牛陣)
拼音:
dòu niú zhèn
一種民俗表演陣式。演出者扮假牛,模仿水?;ザ返膱雒?,配上鑼鼓,喧嘩熱鬧。如:「今年廟會活動,斗牛陣的演出最為精彩?!挂卜Q為「牽牛陣」。
分類:
種民
民俗
表演
演出
模仿
水牛
場面
《國語辭典》:
牽亡(牽亡)
拼音:
qiān wáng
1.民俗喪葬禮儀中,牽引亡魂的儀式。
2.在閩南習(xí)俗中有人死后數(shù)年,因其親人想念,透過靈媒召請亡魂的事。
分類:
民俗
閩南
喪葬
習(xí)俗
葬禮
禮儀
牽引
后數(shù)
亡魂
儀式
親人
想念
《國語辭典》:
弄甏
拼音:
nòng pèng
一種民俗雜技。即耍壇子。耍弄時,用手抓起磁壇,在空中轉(zhuǎn)動,使盤旋于腰腹或兩腋兩股之間。清。顧祿《清嘉錄。卷一。新年》:「置磁甏于拳,以手空中抓之,令盤旋腰腹及兩腋兩股,倏起倏落,謂之『弄甏』。」
分類:
種民
民俗
雜技
耍弄
用手
《國語辭典》:
畫糖(畫糖)
拼音:
huà táng
一種民俗技藝。將砂糖熬成糖漿,倒在抹有沙拉油的銅制板片上,再于其上畫出圖形線條,剝離銅板后貼上竹簽,即完成。如:「畫糖可看又可吃,極受小孩子喜歡?!?/div>
分類:
種民
民俗
技藝
砂糖
糖漿
沙拉油
《國語辭典》:
祭王爺(祭王爺)
拼音:
jì wáng yé
一種民俗活動。王爺,原為對瘟神的尊稱。舊時因醫(yī)藥不發(fā)達而瘟疫時起,眾人會以作醮的方式來祭拜俗稱「王爺」的瘟疫神。祭典中會將上載神像、插旌旗、艦首高掛長幡、艙內(nèi)載滿各種祭品的王船,或放流海上,或焚燒焦化,象徵已將瘟神送走。后來隨著時代環(huán)境的改變,「祭王爺」已不限定在送瘟神,更著重在防邪治祟、保境佑民的功能。并逐漸擴大為祭拜各種代玉皇大帝巡察人間善惡的代天巡狩王爺、千歲。俗稱為「建王醮」。
分類:
種民
民俗
王爺
瘟神
尊稱
《國語辭典》:
斬雞頭(斬雞頭)
拼音:
zhǎn jī tóu
民俗發(fā)誓以示誠信、清白的一種行為。如:「每到選舉期間就有許多候選人用斬雞頭來表示自己的清白,實在很殘忍?!埂毒琶嬖返诙兀骸溉绾蝸硎〕菍ひ?,薦林大有、周贊先、黎阿二、簡勒先、蔡順;當夜如何殺牛羊,拜神,斬雞頭,發(fā)誓?!?/div>
分類:
民俗
發(fā)誓
誠信
清白
《國語辭典》:
中幡會(中幡會)
拼音:
zhōng fān huì
一種民俗技藝表演活動。流行于北京等地區(qū)?!羔Α故瞧鞄玫囊环N,「中幡」則為一種裝飾華麗,既具有儀仗特色;又用于比賽的旗幟。經(jīng)常會在竿頂上飾有一層至數(shù)層由彩釉、錦緞、響鈴、小旗、流蘇組成的圓形裝飾物。表演時,藝人們將竿子豎起托在手中,舞出許多花樣。原為皇室儀仗隊的表演活動,后演變成民間廟會中的表演節(jié)目。
分類:
種民
民俗
技藝
表演
流行
北京
等地
地區(qū)
《國語辭典》:
床公床婆
拼音:
chuáng gōng chuáng pó
臺灣民俗中的床神,為保佑幼兒平安長大的神祇。也稱為「床公床母」。
分類:
民俗
保佑
幼兒
平安
長大
神祇
《國語辭典》:
爬孤棚
拼音:
pá gū péng
中元節(jié)民俗游戲。源于福建一帶。本因鬧饑荒,富裕人家為平息紛爭,共同籌款設(shè)置孤棚,讓饑民公平爬上棚頂爭食。今日則演變?yōu)橛伤母L桿架設(shè)一高約三十馀尺的高架,桿上涂抹油脂,參與者分成四隊分由四桿爬上,以先爬上棚臺者得勝。是一種斗智斗力的游戲。臺灣恒春地區(qū)仍保留此風(fēng)俗。
分類:
中元節(jié)
民俗
游戲
源于
福建
《國語辭典》:
摸春?! ?span id="8d0j0rx" class='label'>拼音:mō chūn niú
一項極具鄉(xiāng)土色彩的新春民俗活動。相傳摸春??梢詭泶蠹罄H缑n^,兒孫會出頭;摸牛嘴,大富貴等。
分類:
一項
鄉(xiāng)土
土色
色彩
民俗
一月
《國語辭典》:
跨鼓舞
拼音:
kuà gǔ wǔ
一種民俗舞蹈。舞者在腰間系上小鼓,兩手各持鼓槌,邊擊鼓,邊歌舞。
分類:
種民
民俗
舞蹈
舞者
小鼓
《國語辭典》:
蜈蚣陣(蜈蚣陣)
拼音:
wú gōng zhèn
一種民俗技藝表演。演出時以數(shù)十塊木板搭成長條形的臺座,以人力或裝上車輪行走,上面坐著由適齡兒童扮演的傳說或神話人物。由于木板搭成的長條臺座連結(jié)成行,形狀很像蜈蚣,故稱為「蜈蚣陣」。常于廟會節(jié)慶中演出,具有濃厚的宗教性質(zhì)。也稱為「蜈蚣棚」、「蜈蚣坪」、「蜈蚣閣」。
分類:
種民
民俗
技藝
表演
演出
數(shù)十
木板
板搭
成長
長條
條形
臺座
《國語辭典》:
麒麟陣(麒麟陣)
拼音:
qí lín zhèn
一種流行于新竹縣新埔鎮(zhèn)的民俗游藝。表演時以一對大型麒麟,搭配一老丑與老旦,及一對大頭娃娃,全由男人裝扮而成,再配合鑼鼓的節(jié)奏在廣場上互相戲弄、追逐,類似舞龍舞獅。
分類:
流行
新竹
民俗
游藝
《國語辭典》:
天穿節(jié)(天穿節(jié))
拼音:
tiān chuān jié
民俗以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相傳女媧氏于此日補天,故民間于當天用紅絲線系餅,放在屋頂上,稱為「補天穿」。另一說以為正月二十三日或三十日為天穿節(jié),說法各異。
分類:
民俗
正月
二十
天穿
女媧氏
于此
補天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