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畢竟
【佛學大辭典】
(雜語)物之至極最終也。
【俗語佛源】
表示終歸、到底、究竟等意義,表示追根究底,最終所得的結(jié)果或最后所達到的狀態(tài)?!府叀故墙K止、結(jié)束的意思,「竟」是完畢、終于的意思。佛典中常見「畢竟」一詞,如:「畢竟空」,謂諸法究竟不可得,一切有為法、無為法終歸于空?!府吘挂馈?,謂佛為眾生究竟依處?!府吘篃o」,謂龜毛兔角之類畢竟是無?!府吘怪恰?,謂如實證如一切法總相、別相之智。如此等等。后亦常見于詩文。唐代白居易《題王侍御池亭碑詩》:「畢竟林塘誰是主?主人來少客來多?!估钌屉[《早起詩》:「鶯啼花又笑,畢竟是誰春?」(禹振聲)
畢竟空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切之有為法與無為法,畢竟為空,名為畢竟空。智度論三十一曰:「畢竟空者,以有為空無為空破諸法無有遺馀,是名畢竟空?!褂衷唬骸竼栐唬寒吘箍諢o所有,則是性空。今何以重說?答曰:畢竟空者名為無有遺馀。性空者名為本來常爾。」仁王經(jīng)良賁疏中一曰:「畢竟空者,謂諸法究竟不可得?!狗ㄈA嘉祥疏九曰:「畢竟空是諸空中之王,故智度論云:性空菩薩所行,畢竟空是佛所行?!谷A嚴經(jīng)離世間品曰:「菩薩清涼月,游于畢竟空,放光照三界,心法無不現(xiàn)。」
【佛學常見辭匯】
一切有為諸法的體性畢竟空寂。
【三藏法數(shù)】
謂以前八空,破一切法,令無遺馀;既無諸法,亦無空之可著,是名畢竟空。
【三藏法數(shù)】
謂有為、無為諸法,一切之相,悉皆空寂,而不可得,故名畢竟空。
畢竟依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之德號也。佛為眾生究竟之依處,故稱畢竟依。贊阿彌陀佛偈曰:「清凈光明無有對,故佛又號無對光。遇斯光者業(yè)垢除,是故稽首畢竟依?!?br />【佛學常見辭匯】
佛的德號,因佛是一切眾生究竟的依處。
畢竟無
【佛學大辭典】
(術語)如龜毛兔角畢竟無者,不同于畢竟空,畢竟空者理性之談,故不遮畢竟有也。唯識述記二本曰:「畢竟無者,即龜毛等?!?br />【佛學常見辭匯】
指理性與事相都畢竟空無的事物,如龜毛兔角,就是畢竟空無的事物。畢竟無與畢竟空不同,畢竟空的空是指性空,其外相宛然存在。
畢竟智
【佛學大辭典】
(術語)究法界理性之智也。涅槃經(jīng)四十曰:「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是名實相,是名法界,名畢竟智?!?/div>
畢竟覺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之所證,他人無有類似之證也。同于無上覺。
【佛學常見辭匯】
佛的覺悟。與無上覺同義。
畢竟斷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對于損伏斷而言。無漏道之力,斷滅煩惱之種子使不再生也。經(jīng)量部所說。
畢竟空行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四安樂行)
【三藏法數(shù)】
畢竟空行者,心境兩忘,空有雙會也。法華經(jīng)云:行處近處。謂以觀照理,如理而行,名為行處;復觀一切法空,即近于理,名為近處。以行處近處,終歸于空也。
畢竟無常住
【佛學大辭典】
(術語)宇宙之萬有,其體空無,而畢竟無常住之法也。吾人認萬象之體形而以為常也住也,不過為假想妄想耳。
畢竟成佛道路
【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絕對不二之一乘法。成佛之道雖多而結(jié)局唯歸入于一道路者也。謂其終局成佛之一道。
諸法畢竟空
【佛學常見辭匯】
有為無為諸法畢竟空無的意思。有為法乃因緣所生,只有假相幻用,空無自性,故畢竟空,無為法連假相幻用都無,是智觀上假說名義,所以也是畢竟空。
二種畢竟
【三藏法數(shù)】
(出大涅槃經(jīng))
〔一、莊嚴畢竟〕,畢竟猶決定之義。謂一切眾生皆有一乘正性,應須修于六度莊嚴,設若不修,不得正性;是則六度決定能為莊嚴之具。故疏云:以六度為莊嚴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二、究竟畢竟〕,究竟猶至極之義,即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之性也。茍得此一乘之性,則能決定至于至極之地;故疏云:一乘為究竟也。
莊嚴畢竟
【三藏法數(shù)】
畢竟猶決定之義。謂一切眾生皆有一乘正性,應須修于六度莊嚴,設若不修,不得正性;是則六度決定能為莊嚴之具。故疏云:以六度為莊嚴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究竟畢竟
【三藏法數(shù)】
究竟猶至極之義,即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之性也。茍得此一乘之性,則能決定至于至極之地;故疏云:一乘為究竟也。
畢竟無常
【三藏法數(shù)】
畢竟,猶決定也。謂決定了知一切諸法皆假因緣和合而生,虛幻不實,終歸壞滅,是名畢竟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