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5詞典 3分類詞匯 22
《國語辭典》:毒性  拼音:dú xìng
含毒物品所具危害生命健康的性質(zhì)。如:「這種農(nóng)藥的毒性很強,要謹慎使用?!?/div>
《漢語大詞典》:藥物毒性反應(yīng)
指藥物引起的嚴重功能紊亂和器質(zhì)損害的嚴重不良反應(yīng)。除個別過敏體質(zhì)外,藥物劑量過大、用藥時間過久是重要因素。如過量過久用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對第八對顱神經(jīng)有明顯毒性,可致耳鳴、眩暈、耳聾。氯霉素、合霉素和多數(shù)抗癌藥物對造血系統(tǒng)有毒性,可抑制骨髓造血,出現(xiàn)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等。
《國語辭典》:病毒性肝炎  拼音:bìng dú xìng gān yán
一種會造成肝臟發(fā)炎的傳染病。傳染的病原是病毒,患病者常有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惡心、嘔吐的癥狀,嚴重者,甚至?xí)霈F(xiàn)黃疸或肝臟腫大的現(xiàn)象。
《漢語大詞典》:火毒
(1).指藥物酷烈的毒性。宋書·劉亮傳:“ 亮 在 梁州 ,忽服食修道,欲致長生。迎 武當山 道士 孫道胤 ,令合仙藥;至 益州 , 泰豫 元年藥始成,而未出火毒……﹝ 亮 ﹞取井華水服,至食鼓后,中間便絶?!?span id="sflfwkv" class="book">《舊唐書·憲宗紀下》:“上服方士 柳泌 金丹藥,起居舍人 裴潾 上表切諫,以‘金石含酷烈之性,加燒鍊則火毒難制。若金丹已成,且令方士自服一年,觀其效用,則進御可也?!?br />(2).即熱毒,中醫(yī)指導(dǎo)致人體外科癰瘍等病癥的一種因素。宋史·劉遇傳:“﹝ 遇 ﹞晨興方對客,足有炙瘡?fù)?,其醫(yī)謂:‘火毒未去,故痛不止。’ 遇 即解衣,取刀割瘡至骨,曰:‘火毒去矣?!?br />(3).指烈火燃燒中因氧氣稀少而產(chǎn)生的一氧化碳的毒性。《東周列國志》第三九回:“ 僖負覊 率家人救火,觸煙而倒,比及救起,已中火毒,不省人事?!?br />(4).形容酷熱。 洪深 《五奎橋》第一幕:“今年的夏天不知是怎么的!一連四十多天了,火毒的太陽,總不見轉(zhuǎn)頭?!?杜鵬程 《戰(zhàn)斗生活怎樣檢驗我的心靈》:“腳下是燙熱的沙漠,頭頂是火毒的太陽。”
《國語辭典》:中毒  拼音:zhòng dú
1.人或動物由于某些有害的化學(xué)物質(zhì)進入體內(nèi),導(dǎo)致生理機能障礙或死亡的現(xiàn)象?;颊咭话銜袗盒摹I吐、腹瀉、頭痛、眩暈等癥狀。
2.思想受到蠱惑,信服邪說謬論。如:「不要隨便接受秘密宗教,以免中毒而誤了自己的前途。」
《國語辭典》:解毒  拼音:jiě dú
1.解除毒素。
2.中醫(yī)指解除上火、發(fā)熱等癥狀。
《國語辭典》:毒烈  拼音:dú liè
形容極為猛烈。如:「毒烈的太陽曬得人頭昏眼花。」
《漢語大詞典》:殺毒(殺毒)
(1).毒殺。
(2).去除毒性。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薺苨集解引 陶弘景 曰:“薺苨根莖都似人參,而葉小異,根味甜絶,能殺毒。以其與毒藥共處,毒皆自然歇?!?/div>
《國語辭典》:牽機藥(牽機藥)  拼音:qiān jī yào
一種毒性極強的中藥。服后腹中劇痛,致身體蜷縮,頭腳相就,如牽機狀。相傳南唐后主李煜即死于此藥。
《國語辭典》:劇藥(劇藥)  拼音:jù yào
性質(zhì)猛烈的藥。如:「這是劇藥,不可濫服。」
《漢語大詞典》:班茅
藥物名。有毒性。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四引 魏 吳普 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藥種有五物:一曰狼毒,占斯解之……五曰班茅,戎鹽解之?!币槐咀鳌八幏N有五毒”。
分類:藥物毒性
《國語辭典》:劇毒(劇毒)  拼音:jù dú
擴散迅速猛烈的毒性。如:「夾竹桃是含有劇毒的常見植物?!?/div>
《漢語大詞典》:烏狼鲞
“烏狼鲞”是浙江奉化方言,即經(jīng)特殊加工后已無毒性的河豚魚的干制品。
《國語辭典》:以毒攻毒  拼音:yǐ dú gōng dú
用有毒的藥物來治療毒瘡等疾病。比喻用狠毒的手段來對付狠毒的手段或人。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九。骨咄犀》:「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三俠五義》第一回:「我何不以毒攻毒,叫陳林掌刑追問?他二人做的事,如今叫一人受苦,焉有不說的道理?」
《漢語大詞典》:細菌性食物中毒
食入被細菌及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夏、秋季多見,一般以集體同時發(fā)病,亦可散發(fā),引起的細菌大多是沙門菌屬、變形桿菌、大腸桿菌、嗜鹽菌、肉毒桿菌等。因引起感染的細菌不同,其表現(xiàn)各異。一般癥狀為腹痛、嘔吐、腹瀉、發(fā)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