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76,分32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
詞典
宮殿
殿中
殿前
殿下
金殿
玉殿
殿直
秘殿
殿閣
殿上
上殿
便殿
內(nèi)殿
臺殿
三殿
《國語辭典》:宮殿(宮殿)  拼音:gōng diàn
帝王所居住的房屋?!度龂萘x》第一三回:「郭汜領(lǐng)兵入宮,盡搶擄宮嬪采女入營,放火燒宮殿?!?/div>
《駢字類編》:殿中
后漢書靈帝紀(jì):建寧元年春正月壬午,城門校尉竇武為大將軍。己亥,帝到夏門亭,使竇武持節(jié),以王青蓋車迎入殿中。庚子,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寧。
又鄭眾傳:建武中,皇太子及山陽王荊因虎賁中郎將梁松以縑帛聘請眾,欲為通義,引籍出入殿中。眾謂松曰:太子儲君,無外交之義。漢有舊防,藩王不宜私通賓客,遂辭不受桓。又丁鴻傳:肅宗詔鴻與廣平王羨及諸儒樓望、成封、桓郁、賈逵等論定五經(jīng)同異于北宮白虎觀,使五官中郎將魏應(yīng)主承制問難,侍中淳于恭奏上,帝親稱制臨決。鴻以才高,論難最明,諸儒稱之,帝數(shù)嗟美焉。時(shí)人嘆曰殿中無雙丁孝公。齊書高帝紀(jì):我請頓新亭以當(dāng)其鋒,征北可以見甲 守白下。中堂舊是置兵地,領(lǐng)軍宜屯宣陽門,為諸軍節(jié)度。諸貴安坐殿中,右軍諸人,不須競出,我自前驅(qū),破賊必矣。 魏書楊津傳:顥敗,津乃入宿殿中,掃灑宮掖,遣第二子逸封閉府庫,各令防守。 徐陵雙林寺傅大士碑:帝于華林園重云殿,自開講三慧般若經(jīng),乃令大士獨(dú)榻,對揚(yáng)天扆,并遣傳詔及宣傳,左右四人,接受言論。爾時(shí)納揆之于臺內(nèi),司隸之在殿中。杜預(yù)還朝,馬防親貴。舊儀懸席,皆等庶僚,以大士絕世通人,故加其殊禮。
又唐書百官志:殿中侍御史九人,從七品,掌殿庭供奉之儀,京畿諸州兵皆隸焉 。山堂肆考:唐崔沔除殿中侍御史,以嫉邪忿佞為己任。
分類:殿中
《駢字類編》:殿前
唐 杜審言 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應(yīng)制 北斗掛城邊,南山倚殿前。
唐 王昌齡 殿前曲二首 其一 貴人妝梳殿前催,香風(fēng)吹入殿后來。
唐 皮日休 惠山聽松庵 殿前日暮高風(fēng)起,松子聲聲打石床。
分類:殿前
《國語辭典》:殿下  拼音:diàn xià
1.對太子及諸王的尊稱。晉。王羲之 與會(huì)稽王箋:「殿下德冠宇內(nèi),以公室輔朝,最可直道行之?!鼓铣R。丘遲 與陳伯之書:「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br />2.殿階之下?!端螘>砭潘?。恩倖傳。序》:「東方朔為黃門侍郎,執(zhí)戟殿下?!埂堆θ寿F征遼事略》:「以手指殿下石獅子,約千斤已上?!?/div>
《國語辭典》:金殿  拼音:jīn diàn
宮殿的美稱。唐。王維 酬郭給事詩:「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之三:「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tuán)扇暫裴回?!?/div>
分類:宮殿
《漢語大詞典》:玉殿
(1).宮殿的美稱。 三國 魏 曹植 《當(dāng)車以駕行》詩:“歡坐玉殿,會(huì)諸貴客?!?南朝 梁簡文帝 《有所思》詩:“寂寞錦筵靜,玲瓏玉殿虛。” 宋 楊萬里 《擬歸院柳邊迷》詩:“玉殿朝初退,金門馬不嘶。” 明 貝瓊 《經(jīng)故內(nèi)》詩:“山中玉殿盡蒼苔,天子蒙塵豈復(fù)回?!?br />(2).借指朝廷,天子。 宋 辛棄疾 《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詞:“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br />(3).指傳說中天界神仙的宮殿。 南朝 宋 謝莊 《送神歌》:“神之車,歸清都?,I庭寂,玉殿虛?!?元 王實(shí)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如玉殿 嫦娥 ,微現(xiàn)蟾宮素影?!?清 洪升 《長生殿·覓魂》:“且慢自叫閶闔,輕干玉殿。”
《漢語大詞典》:殿直
皇帝的侍從官。 五代 時(shí)名殿前承旨, 后晉 改稱殿直。 宋 熙寧 以前指左右兩班小使臣寄祿官。 宋 岳珂 《宮詞》之四:“里頭殿直催排立,等候君王出木圍?!?/div>
《漢語大詞典》:秘殿(祕殿)
奧深的宮殿。 唐 李華 《含元殿賦》:“其后則深闈祕殿,曼宇疏楹?!?唐 皇甫冉 《華清宮》詩:“鑿山開祕殿,隱霧閉仙宮。” 宋 秦觀 《代程給事乞致仕表》:“遂叨蘭省之秩,仍忝祕殿之名?!?/div>
分類:宮殿
《國語辭典》:殿閣(殿閣)  拼音:diàn gé
1.宋代以后大學(xué)士系殿閣銜,故稱為「殿閣」。
2.宮殿與樓閣。唐。元稹春分投簡陽明洞天作〉詩:「榮光飄殿閣,虛籟合笙竽。」
《駢字類編》:殿上
史記平原君傳:毛遂奉銅盤而跪,進(jìn)之楚王曰:王當(dāng)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于堂下,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又申屠嘉傳:是時(shí)太中大夫鄧通方隆愛幸,賞賜累巨萬。文帝嘗燕飲通家,其寵如是。是時(shí)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禮。丞相罷朝坐府中,嘉為檄召鄧通詣丞相府,不來,且斬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頓首謝。嘉坐自如,故不為禮,責(zé)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dāng)斬吏,今行斬之。通頓首,首盡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節(jié)召通而謝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釋之。又季布傳:單于嘗為書嫚呂后,不遜,呂后大怒,召諸 將議之。上將軍樊噲:曰: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諸將皆阿呂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馀萬,困于平城,今噲奈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陳勝等起,于今創(chuàng)痍未瘳,噲又面?,欲搖動(dòng)天下。是時(shí)殿上皆恐,太后罷朝,遂不復(fù)。議擊匈奴事。后漢書獻(xiàn)帝紀(jì):初令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員各六人, 公卿以下至黃門侍郎家一人為郎,以補(bǔ)宦官所領(lǐng)諸署事于殿上兵。又劉盆子傳:崇等設(shè)樂大會(huì),盆子坐正殿,中黃門持 賜在后,公卿皆列坐殿上。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筆書謁欲賀,其馀不知書者,起往請之,各各屯聚,更相背向。大司農(nóng)楊音按劍罵曰:諸卿皆老傭也,今日設(shè)君臣之禮,反更殽亂!兒戲尚不如此,皆可格殺。 宋史禮志:自今宴會(huì),宜令御史臺預(yù)定位次,各令端肅,不得喧嘩。違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雜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觀彈奏。 元史虞集傳:再為助教,除博士,監(jiān)察殿上。有劉生者,被酒失禮俎豆間。集言諸監(jiān),請削其籍。大臣有為劉生謝者,集持不可,曰:國學(xué),禮義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為教醞?又禮樂志:元正受朝儀,丞相俛伏興,退詣進(jìn)酒位,尚官以觴授丞相,丞相搢笏捧觴,北面立。宣徽使復(fù)位,前行色降,舞旋至露階上,教坊奏樂,樂舞至第四拍,丞相進(jìn)酒,皇帝舉觴,宣贊唱曰殿上下侍立臣僚皆再拜,通贊贊曰鞠躬,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身。丞相三進(jìn)酒畢,以觴授尚醞官,出笏侍儀使,雙引自南東門出,復(fù)位。 韓詩外傳:楚成王讀書于殿上,而輪扁在下,作而問曰:未審主君所讀何書也?成王曰:先圣之書。輪扁曰:此真先圣王之糟粕耳,非美者也。成王曰:子何以言之?輪扁曰:以臣輪言之。夫以規(guī)為圓,矩為方,此其可付乎子孫者也。若夫合三木而為一,應(yīng)乎心,動(dòng)乎體,其不可得而傳者也,以為所傳真糟粕耳。過庭錄:宣和間,景靈宮落成,御制有詩,用萊字韻。應(yīng) 制者,牽強(qiáng)不葉,獨(dú)鄭達(dá)甫所作云:殿上神光瞻舜禹,壁間俊氣識伊萊,為絕冠諸臣矣。
分類:殿上
《駢字類編》:上殿
明一統(tǒng)志:上殿在汾州府孝義縣西一百六十里。
分類:上殿
《國語辭典》:便殿  拼音:biàn diàn
正殿以外的其他宮殿,常為皇帝宴息之處。宋。蘇軾〈諫賈浙燈狀〉:「右臣向蒙,召對便殿。」也作「別殿」、「別宮」。
《漢語大詞典》:內(nèi)殿
皇帝召見大臣和處理國事之處。因在皇宮內(nèi)進(jìn),故稱。后漢書·靈帝紀(jì):“﹝ 中平 四年二月﹞己亥, 南宮 內(nèi)殿罘罳自壞。” 唐 韋渠牟 《覽外生盧綸詩因以示此》詩:“終期內(nèi)殿聯(lián)詩句,共汝朝天會(huì) 柏梁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興御府書畫式:“引首前后用內(nèi)府圖書內(nèi)殿書記印,或有題跋?!?/div>
《駢字類編》:臺殿(臺殿)
唐 張祜 題馀杭縣龍泉觀 四回山一面,臺殿已嵯峨。
唐 李正封 夏游招隱寺暴雨晚晴 竹柏風(fēng)雨過,蕭疏臺殿涼。
唐 張仲素 雜曲歌辭 其三 宮中樂 甘泉將避暑,臺殿曉光凝。
唐 費(fèi)冠卿 答蕭建 幡花撲凈地,臺殿印晴空。
唐 李商隱 圣女祠 松篁臺殿蕙香幃,龍護(hù)瑤窗鳳掩扉。
唐 趙嘏 尋僧二首 其一 臺殿參差日墮塵,塢西歸去一庵云。
唐 章碣 對月 別有洞天三十六,水晶臺殿冷層層。
《漢語大詞典》:三殿
(1).即 唐 大明宮 之 麟德殿 。玉海·宮室·唐三殿:“ 三殿 者, 麟德殿 也。一殿而有三面,故名。亦曰 三院 。結(jié)鄰 鬱儀樓 即 三殿 之東西廊也。” 唐 杜甫 《送翰林張司馬南海勒碑》詩:“詔從 三殿 去,碑到百蠻開?!?唐 韓愈 《李公墓志銘》:“十三年,公與 忠武軍 節(jié)度使司空 光顏 、 邠寧 節(jié)度使尚書 釗 ,俱來朝,上為之燕 三殿 ?!?br />(2).指皇宮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宮。 宋 王安石 《送鄆州知府宋諫議》詩:“通班三殿邃,徙部十城兼。” 清 昭梿 嘯亭雜錄·國初定三院:“至 順治 戊戌,始復(fù) 明 制,改設(shè) 中和殿 、 保和殿 、 武英殿 、 文華殿 、 文淵閣 、 東閣 諸大學(xué)士名。 乾隆 戊辰,特旨罷 中和殿 大學(xué)士,改為 體仁閣 ,以配三殿三閣之名焉?!?br />(3). 宋 時(shí)太皇太后在世,與皇太后、皇后并稱三殿;若無太皇太后,則天子與太后、皇后亦稱三殿。 宋 錢愐 錢氏私志:“上同三殿徐登步輦還內(nèi)?!?宋 程大昌 演繁露·三宮三殿:“國朝有太皇太后時(shí),并皇太后、皇后稱三殿,其后,乘輿行幸,奉太后,偕皇后以出,亦曰三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