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1—1208 【介紹】: 宋婺州永康人,字和叔。高宗紹興三十年進士。光宗時為殿中侍御史,抗直敢言。歷知寧國府、贛州。寧宗即位,為給事中。因不交韓侂胄,與之結(jié)怨。以煥章閣待制知慶元府,捐公帑筑堤防潮,民賴其利。后削職罷歸,屏居十二年。及侂胄死,召試吏部尚書,累官簽書樞密院事。卒謚正惠。有文集。
全宋詩
林大中(一一三一~一二○八),字和叔,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調(diào)烏程縣主簿。孝宗淳熙間歷知撫州金溪縣、湖州長興縣,干辦行在諸司糧料院。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遷殿中侍御史。三年,出知贛州。五年,遷給事中兼侍講。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知慶元府。五年,提舉武夷山?jīng)_祐觀。六年,致仕。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為吏部尚書,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嘉定元年卒,年七十八。謚正惠。事見《攻愧集》卷九八《簽書樞密院事致仕贈資政殿學士正惠林公神道碑》。有奏議十卷,外制三卷,文集二十卷,皆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九三有傳。
全宋文·卷五四二一
林大中(一一三一——一二○八),字和叔,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入太學,中紹興三十年進士第,調(diào)烏程主簿。淳熙十二年除太常寺主簿。光宗即位,擢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除侍御史,兼侍講。知寧國府、贛州,除中書舍人、給事中。慶元元年知慶元府。后罷歸十二年。起復,試吏部尚書。開禧三年十二月,擢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嘉定元年,兼太子賓客,尋卒,年七十八,謚正惠。有奏議十卷、外制三卷、文集二十卷。見樓鑰《攻愧集》卷九八《正惠林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九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4—1189 【介紹】: 宋徐州豐縣人,徙溧陽,字粹伯。李淑曾孫。高宗紹興三十年進士。歷太常丞、提舉湖北茶鹽。孝宗乾道間除秘書丞,遷殿中侍御史,出知袁州。淳熙間,權(quán)發(fā)遣處州軍事。能文章,善書。官至朝議大夫。有《晦庵詞》。
全宋詩
李處全(一一三一~一一八九),字粹伯,號晦庵(《云莊集》卷一),祖籍徐州豐縣,南渡后僑居溧陽(今屬江蘇)。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歷宗正寺簿,太常寺丞,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以事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一一)。起知沅州,提舉湖北茶鹽。六年,除秘書丞,累遷侍御史(《南宋館閣錄》卷七),丁母憂。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知袁州,以賄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一五)。七年,權(quán)發(fā)遣處州(同上書食貨四一之一○)。移贛州,改舒州。十六年卒于任,年五十九。有《晦庵詞》。《景定建康志》卷四九有傳。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2—1222 【介紹】: 宋簡州陽安人,寓居德清,字德修,號后溪,一號山堂。孝宗乾道五年進士。淳熙中召對論恢復事,謂驟進與偷安均為誤國。由校書郎除右正言、知果州。光宗時任殿中侍御史,旋出為江西提刑,改夔州。寧宗即位,除侍御史,遷起居郎。以諫罷朱熹事,被劾去。慶元黨禁間,撰《涪州學記》,被再劾奪職,謫居房州。黨禁解,起知眉州,累遷知潼州府,升顯謨閣直學士。卒謚文節(jié)。有《后溪集》。后人輯有《鶴林詞》。
全宋詩
劉光祖(一一四二~一二二二),字德修,號后溪,一號山堂,簡州陽安(今四川簡陽西北)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士。任劍南東川節(jié)度推官,辟為潼川提刑司檢法。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召為太學正,累遷右正言,出知果州。光宗即位,除軍器少監(jiān),為殿中侍御史,出知夔州。寧宗即位,除侍御史,遷起居郎。韓侂胄擅朝禁偽學,劉撰《涪州學記》,被指為謗訕,奪職,謫居房州。侂胄誅,歷知襄陽、遂寧、潼川府。嘉定十五年卒,年八十一。有《后溪集》十卷,已佚。后人輯有《鶴林詞》一卷。事見《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三《劉閣學墓志銘》,《宋史》卷三九七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六三一三
劉光祖(一一四二——一二二二),字德修,號后溪,簡州陽安(今四川簡陽北)人。乾道五年進士及第,除劍南東川節(jié)度推官。淳熙中累遷校書郎,知果州。光宗立,除軍器少監(jiān)兼權(quán)侍左郎官,為殿中侍御史。出為潼川運判,江西、夔州提刑。寧宗即位,除侍御史,改司農(nóng)少卿,進起居舍人、起居郎。為韓侂胄黨所排,奉祠,后又謫居房州。久之,起知眉州,除潼川提刑、權(quán)知瀘州。侂胄誅,歷知襄陽、遂寧、潼川府。升顯謨閣直學士,提舉宮觀。嘉定十五年卒,年八十一,謚文節(jié)。光祖為當世名臣,趙汝愚稱其論諫激烈似蘇軾,懇惻似范祖禹,世以為名言。為文渾厚正大似其人,詩尤清婉。著有《后溪集》百馀卷,《峴山》、《鶴林》、《金泉》、《眉山》等集合若干卷,《諸經(jīng)講義》若干卷,惜皆佚。見真德秀《劉閣學墓志銘》(《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三),《宋史》卷三九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陳舉善,字能之,臨海(今浙江臨海)人。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歷御史臺主簿、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知常、衢二州。淳熙中提舉浙東常平,提點浙西刑獄,為左司郎中、太常少卿,官終秘閣修撰。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一之五三、食貨二八之六、食貨七○之七,《淳熙三山志》卷三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婺州蘭溪人,字子由,號逸齋。范浚族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累官殿中侍御史。精于經(jīng)學。有《詩補傳》、《解頤新語》等。
全宋文·卷四九六三
范處義,字子由,號逸齋,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人,紹興二十四年第進士,三十一年為劉锜軍錢糧官。淳熙中為太府寺丞、殿中侍御史。慶元三年除秘書監(jiān),進秘閣修撰,出為江東提刑。精《》學,著有《詩學》一卷、《解頤新語》十四卷、《詩補傳》三十卷(存)。見《宋會要輯稿》食貨四一之二一、選舉二一之四,《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九四,《宋史》卷二○二、三九二,《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4—1222 【介紹】: 宋隆興豐城人,字伯庸,號竹坡。孝宗淳熙五年進士。授祁陽主簿。改知廬陵縣,取任內(nèi)縣用錢為民代輸畸零稅兩年。寧宗開禧初,應詔上言急務,拜監(jiān)察御史。累進華文閣待制、知成都府,蠲積欠,罷冗員,糴米足儲,減去重賦;又曾平定羌族起事。官終權(quán)兵部尚書。以煥章閣學士致仕。有《竹坡集》。
全宋詩
黃疇若(一一五四~一二二二),字伯庸,豐城(今屬江西)人。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進士。授祁陽主簿,調(diào)柳州教授、知廬陵縣。寧宗開禧二年(一二○六)除秘書丞(《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累遷殿中侍御史兼侍講(《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七二)。嘉定元年(一二○八)出知成都府。七年,權(quán)兵部尚書兼太子左庶子(同上書職官七之四五)。十年,提舉南京鴻慶宮。十三年致仕。十五年卒,年六十九。事見《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二《煥章閣尚書黃公神道碑》。
全宋文·卷六五九九
黃疇若(一一五四——一二二二),字伯庸,號竹坡,隆興豐城(今江西豐城)人。淳熙五年舉進士,授祁陽縣主簿。歷靈川令、知廬陵縣、監(jiān)行在都進奏院。開禧中,累遷秘書丞、著作郎,拜監(jiān)察御史。嘉定初遷殿中侍御史兼侍講。二年,進華文閣待制、知成都府,多所興舉,進龍圖閣待制。留蜀四年,召赴行在,遷權(quán)兵部尚書兼太子右庶子。落權(quán),擢太子詹事。十年,試禮部尚書。乞歸,以煥章閣學士奉祠。為言者所論,落職罷祠,后復煥章閣學士致仕。嘉定十五年卒,年六十九。著有《竹坡集》四十卷、奏議三十卷,及《講議》、《經(jīng)筵故事》等。見《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二《煥學尚書黃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一五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8—1239 【介紹】: 宋廣州增城人,字正子。光宗紹熙四年進士。歷潯州司法參軍、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知新城、通判邕州,俱有治績。擢廣西提點刑獄,獎廉劾貪,罷行利病,風采凜然。寧宗嘉定中,權(quán)發(fā)遣揚州事、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浚濠創(chuàng)砦,選將練兵,金人深入無功。知成都府,為本路安撫使,拊循將士,人心悅服。理宗端平初,授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二年召除參知政事,三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累上疏言政事之當罷行與人才之當用舍。嘉熙三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奉祠。卒謚清獻。有《崔清獻公集》。
全宋詩
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號菊坡,增城(今屬廣東)人。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授潯州司法參軍。歷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知建昌縣,通判邕州,知賓州,提點廣西刑獄。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為金部員外郎。七年,知揚州兼淮東安撫使。十二年,召除秘書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為禮部尚書,不拜,便道還廣。理宗即位,提舉宮觀。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尋拜參知政事、右丞相,皆辭。嘉熙二年(一二三八),提舉洞霄宮。三年,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卒,年八十二,謚清獻。有集傳世,系后人所編,存詩一卷。事見本集詩文、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獻公行狀》、陳子經(jīng)《續(xù)通鑒綱目》、陳璉《崔清獻公祠堂記》(《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卷一○),《宋史》卷四○六有傳?!〈夼c之詩,以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據(jù)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之抄本《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為底本,校以《嶺南遺書·崔清獻公集》(簡稱嶺南本)、《兩宋名賢小集·菊坡集》(簡稱菊坡集)。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粵詩·卷二九
崔與之(一一五八 — 一二三九),字正子,號菊坡,增城人。宋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補太學生。四年登進士。初授潯州司法參軍,調(diào)淮西提刑司檢法官,歷知建昌縣,通判邕州,知賓州,提點廣西刑獄。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為金部員外郎。七年,知揚州兼淮東安撫使。十二年,召除秘書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為禮部尚書,不拜,便道還廣。理宗即位,屢次授官皆辭。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尋拜參知政事、右丞相,皆力辭。嘉熙三年(一二三九),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致仕。卒年八十二。贈太師,謚清獻。有《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乃后人所編,存詩一卷。事見集中所附李肖龍《崔清獻公言行錄》、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獻公行狀》,《宋史》卷四○六有傳。
全宋文·卷六六七八
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一字正之,號菊坡,廣州增城(今廣東增城)人。紹熙四年自太學登進士第。歷知新城,通判邕州,提點廣西刑獄。嘉定七年,知揚州、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修浚城壕,創(chuàng)立五寨,組織忠義民兵抗金。擢秘書少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進四川安撫制置使。整飭邊防,安撫將士,金人不敢來犯。蜀人以比張詠、趙抃,稱為「三賢」,立祠祀之。移知潭州、隆興府,辭不就,得奉祠。端平初,起為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除參知政事,又拜右丞相,皆以老病辭。嘉熙三年卒,年八十二。累封至南海郡公,謚清獻?!?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6—1236 【介紹】: 宋臨安于潛人,字舜俞,號平齋。寧宗嘉泰二年進士。薦歷成都通判。累官監(jiān)察御史,上書理宗,請權(quán)歸人主,政出中書。劾罷樞密使薛極及其他得罪清議者,朝綱大振。擢殿中侍御史,遷吏部侍郎、給事中。史嵩之入相,進刑部尚書,拜翰林學士、知制誥。卒謚忠文。有《平齋集》、《春秋說》等。
全宋詩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號平齋,于潛(今屬浙江)人。寧宗嘉泰二年(一二○二)進士,授如皋簿。繼中教官,調(diào)饒州教授。崔與之帥淮東,辟置幕府。后隨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龍州。理宗朝,召為秘書郎,以言事忤史彌遠,罷。彌遠死,以禮部員外郎召,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給事中。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知制誥。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齋文集》三十二卷?!?a target='_blank'>咸淳臨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傳?!『樽少缭?,以《四部叢刊》影印宋刻《平齋文集》為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語口號、帖子詞等及從《詩淵》等書輯得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六九八四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號平齋,臨安府于潛(今浙江臨安西)人。嘉定二年中進士第,授如皋主簿,歷饒州教授、南外宗學教授。嘗應博學宏詞科,直院莊夏舉自代。出為淮東幕僚,歷成都通判、知龍州。入朝,為秘書郎,遷金部員外郎。直言政事,忤權(quán)臣史彌遠意,罷職而歸。彌遠死,召拜監(jiān)察御史。力請權(quán)歸人主,政出中書,復劾罷樞密使薛極等,一時朝綱大振。端平初,擢殿中侍御史,遷中書舍人,俄兼直學士院,復遷吏部侍郎、給事中,進刑部尚書,拜翰林學士、知制誥。三年卒,年六十一,謚忠文。著有《春秋說》三十卷(存)、《平齋文集》三十二卷(存)、《兩漢詔令》(存)。見《宋史》卷四○六本傳,《咸淳臨安志》卷六七。
石宗萬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六七二
石宗萬,字升之,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或作新昌(今浙江新昌)人。淳熙十四年進士。開禧初為淳安縣令。嘉定中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升中書舍人,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八年十月,任兵部侍郎。見《宋會要輯稿》食貨一八之二五、選舉六之一二、崇儒七之三三,《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萬歷《新昌縣志》卷一○,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六。
宋登科記考
字升之。紹興府嵊縣(一作新昌縣)(今浙江紹興嵊州)人。淳熙十四年(1187年)進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7—1269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居士。劉夙孫。寧宗嘉定二年以蔭補將仕郎,為真州錄事參軍、潮州通判。以作《落梅》詩獲罪,不仕二十余年。理宗端平初起歷宗正簿、樞密院編修官、江東提刑等。淳祐六年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兼中書舍人。以劾權(quán)相史嵩之,貶知漳州。景定初遷工部尚書兼侍講,以煥章閣學士致仕。嘗受學于真德秀。反對南宋朝廷茍安妥協(xié)。詩學晚唐,為江湖派詩重要代表。詞風雄放沉厚,多感慨時事。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全宋詩
劉克莊(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莆田(今屬福建)人。寧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蔭補將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錄事。后游幕于江浙閩廣等地。十二年監(jiān)南岳廟。十七年知建陽縣。以詠《落梅》詩得禍,閑廢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為帥司參議官,二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兼權(quán)侍右郎官,尋罷。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著,史學尤精”,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遷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權(quán)工部尚書、兼侍讀,旋出知建寧府。五年因目疾以煥章閣學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龍圖閣學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編文集,林希逸作序,繼有后、續(xù)、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編為《大全集》二百卷。事見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劉公行狀》、洪天錫《后村先生墓志銘》?!⒖饲f詩,一至十六卷以鐵琴銅劍樓舊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為底本,校以《四部叢刊》影印清賜硯齋《后村先生大全集》(簡稱硯本)、楊氏海源閣舊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簡稱后印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賜硯齋本為底本,校以清馮氏蘆經(jīng)閣舊藏抄本(簡稱馮本)、清盧氏抱經(jīng)樓舊藏抄本(簡稱盧本)、翁同書校清秦氏石研齋抄本(簡稱秦本,凡采用翁氏朱筆校字,簡稱翁校)、清張氏愛日精廬抄本(簡稱張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詞學圖錄
劉克莊(1187-1269) 字潛夫,號后村居士。莆田人。詞風散文化、議論化。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別調(diào)》。
全宋文·卷七四八七
劉克莊(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字潛夫,號后村居士,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父彌正,寧宗朝吏部侍郎??饲f本名灼,嘉定二年以蔭補將仕郎,改名。初授靖安縣主簿,俄丁父憂。服除,注福州右理曹,改差真州錄事參軍。嘉定十七年,改宣教郎知建陽縣,歷潮、吉州通判。端平中,除樞密院編修官、兼權(quán)侍右郎官。立朝正直敢言,為人所忌,出主玉局觀。尋知漳州,改袁州,復為言者劾罷。李宗勉當國,擢江西提舉,改廣東,升轉(zhuǎn)運使。淳祐元年,為言者所劾,罷主崇禧觀。四年,起為江東提舉。六年,召除太府少卿。面對言事,頗切時政,理宗嘉之,即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尋兼崇政殿說書。是年末,兼中書舍人,力沮史嵩之除職致仕之命。事雖施行,仍為御史論劾,以秘閣修撰出為福建提刑。淳祐十年,除秘書監(jiān)。次年入京,兼太常少卿、直學士院,兼崇政殿說書、史館同修撰。同年十月,除起居舍人。復為言者論劾,罷提舉明道宮。景定元年,除秘書監(jiān)、起居郎、兼權(quán)中書舍人,復除兵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三年,除權(quán)工部尚書,兼侍讀。同年八月,以寶章閣學士知建寧府。五年秋,以煥章閣學士致仕。咸淳五年正月卒,年八十三,謚文定??饲f于詩、文、詞皆工,葉水心至評其詩「當建大將旗鼓」。又嘗受學于真西山,頗得為政之要。唯其文名太盛,故政績多為所掩。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見林希逸所撰《行述》、洪天錫所撰《墓志銘》(分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四、一九五)及《宋史翼》卷二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朱端常,字正父,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進士。寧宗嘉定間知南劍州(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九)。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以兵部尚書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事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
全宋文·卷六五二二
朱端常,字正父,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淳熙八年進士及第,累官至提轄榷貨務都茶場。嘉定十三年任福建提刑,尋召入,為殿中侍御史兼侍講。寶慶初遷左諫議大夫,劾罷魏了翁、真德秀。二年,以兵部尚書兼同修國史,后兼實錄院同修撰。卒,謚榮愿。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一二、職官六之七三、七五之二七、禮三○之五三、五八之九二,《宋史》卷四一《理宗紀》一,《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二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9—1256 【介紹】: 宋宗室,字用父,號虛齋。寓居長樂。寧宗嘉定十年進士。歷知邵武軍、漳州,皆有治績。理宗嘉熙初為樞密都承旨,次年拜同知樞密院事,淳祐初罷。尋加資政殿學士,進吏部尚書兼侍讀,詔與劉克莊同纂修國史。有《易通》、《虛齋樂府》。
全宋詩
趙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號虛齋。居長樂(今屬福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進士。知監(jiān)利縣。理宗端平初知漳州。嘉熙初以樞密都丞旨兼國史院編修官(《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二年,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復除樞密都承旨(《寶慶四明志》卷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建康府,七年,知平江府(《南宋制撫年表》卷上)。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寶祐四年卒,年六十八。事見《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二《虛齋資政趙公神道碑》。
全宋文·卷七六七六
趙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號虛齋,又號芝山老人、云泉野客,彥括子,居長樂(今福建長樂)。嘉定十年登進士第,歷知邵武軍、漳州。嘉熙初為樞密都承旨,二年拜同知樞密院事,淳祐初罷。尋加資政殿學士,進吏部尚書兼侍讀。寶祐四年卒,年六十八。著有《易通》、《虛齋樂府》(均存)。見劉克莊《虛齋趙公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3 【介紹】: 宋鎮(zhèn)江人,字子萬。理宗嘉熙二年進士。諂事內(nèi)侍盧允升、董宋臣,貪縱淫惡。累官大理司直,添差通判饒州。歷太府寺簿、右司諫、殿中侍御史。寶祐四年彈劾、迫逐丞相董槐,遷左諫議大夫。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封丹陽郡侯。六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開慶元年以隱匿軍情罷相,出判鎮(zhèn)江府。景定二年移送南安軍,后移置新州。四年復徙海島,舟過滕州,被將官遷擠落水而卒。
全宋詩
丁大全(一一九一~一二六三),字子萬,鎮(zhèn)江(今屬江蘇)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進士,調(diào)蕭山尉。添差通判饒州。入為太府寺簿,累遷同知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寶祐六年(一二五八),拜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開慶元年(一二五九)罷,景定元年(一二六○)致仕。二年,貶貴州團練使。三年,移置新州。四年,溺死藤州?!?a target='_blank'>宋史》四七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越州上虞人,字孝章。李光孫。寧宗嘉定四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右正言。茍于仕進,排斥朝中賢臣殆盡。累升侍御史,遷右司諫,進右諫議大夫、兵部尚書。理宗親政,提舉嵩山崇福宮。端平初,為御史劾,鐫秩罷祠,徙瑞州居住。與梁成大、莫澤被世人指為“三兇”。
全宋詩
李知孝,字孝章,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光孫。寧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進士。累官監(jiān)察御史。理宗紹定五年(一二三二),遷兵部尚書,六年,出知寧國。后鐫秩徙瑞州。茍于仕進,排斥諸賢殆盡,世指其與梁成大、莫澤為三兇,卒以貶死?!?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二有傳。
全宋文·卷七三二四
李知孝,字孝章,紹興府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李光之孫。嘉定四年進士。為丞相府主管文字,差充干辦諸司審計司。歷官監(jiān)察御史、右正言、侍御史、右司諫、諫議大夫。在言職多秉承史彌遠旨意,詆毀魏了翁、真德秀諸儒,排斥異己,世人指為「三兇」之一。紹定五年遷工部尚書,進兵部。理宗親政,令提舉宮觀。繼罷祠,送婺州居住,再徙瑞州。后死于貶所。見《宋史》卷四二二《李知孝傳》,《宋史新編》卷一五八。
宋登科記考
李光孫。字孝章。紹興府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人。嘉定四年(1211年)進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98—1275 【介紹】: 宋南康軍都昌人,字子遠,號古心。以鄉(xiāng)舉入太學,有文名。知吉州,創(chuàng)白鷺洲書院。權(quán)知隆興府,又創(chuàng)宗濂書院。歷右正言、侍御史。坐事閑廢十二年。度宗即位,召同知樞密院事,擢參知政事,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咸淳九年,予祠。元兵至,為游騎所執(zhí),既而脫歸。元兵破饒州,萬里率子赴水死。謚文忠。
全宋詩
江萬里(一一九八~一二七五),字子遠,號古心,都昌(今屬江西)人。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端平二年(一二三五)召試館職,累遷著作佐郎。景定二年(一二六一),權(quán)吏部尚書,同簽書樞密院事。五年,知福州兼本路安撫使(《福建通志》卷二九)。度宗即位,召同知樞密院事,遷參知政事。以忤賈似道丐祠。恭宗德祐元年,元兵破饒州,赴水池死(《宋史》卷四七),年七十八。謚文忠?!?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八、清道光《都昌縣志》卷二二有傳。今錄詩十四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江萬里(1198~1275) 南宋官員。字子遠,號古心。南康軍都昌(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人。寶慶二年(1226)進士,為官40馀年,歷官91任,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秉性峭直,力主抗元。元兵攻破饒州時,江萬里率子江鎬等投水殉國。卒贈太傅、益國公、太師,謚文忠。江萬里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壇領袖,曾創(chuàng)辦白鷺洲書院,著有《宣政雜錄》等。有七律《題黃鶴樓》。
全宋文·卷七八七三
江萬里(一一九八——一二七四),字子遠,號古心,南康軍都昌(今江西都昌)人。入太學,以舍選出身,歷池州教授,試館職,知吉州,創(chuàng)白鷺洲書院。入直秘閣,權(quán)知隆興府,創(chuàng)宗濂書院。擢尚右郎官兼侍講,拜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刑部侍郎,兼國子祭酒、侍讀,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出知建寧府、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度宗朝,遷參知政事,進封南康郡公,累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咸淳十年卒,年七十七。贈太師、益國公,謚文忠。見《宋史》卷四一八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