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樂勛(樂勳)
歌頌功業(yè)。《全唐詩》卷十三載《大政舞》:“宗廟觀德,笙鏞樂勛。封 唐 之兆,成天下君?!?/div>
《漢語大詞典》:陶唐歌
《擊壤歌》。相傳 帝堯 時(shí),有老人擊壤而作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辭內(nèi)容反映了對沒有暴政、沒有王稅的理想社會(huì)的歌頌和向往。 清 徐夔 《苦熱》詩:“安得白雨灑秋令,擊壤一和 陶唐 歌?!?/div>
《漢語大詞典》:棠棣碑
謂兄弟碑。歌頌 唐 賈敦頤 賈敦實(shí) 兄弟功德的石碑。舊唐書·良吏傳上·賈敦實(shí):“初 敦頤 為 洛州 刺史,百姓共樹碑于大市通衢。及 敦實(shí) 去職,復(fù)刻石頌美,立于兄之碑側(cè)。時(shí)人號為‘棠棣碑’。”
《漢語大詞典》:燕然筆(燕然筆)
漢 班固 為 竇憲 作《封燕然山銘》,記其功勛。后以“燕然筆”指歌頌戰(zhàn)功的文筆。 唐 羊士諤 《送張郎中副使自南省赴鳳翔府幕》詩:“當(dāng)奮 燕然 筆,銘功向 隴 頭?!?/div>
《漢語大詞典》:歌悅
謂因喜悅而歌頌。后漢書·劉虞傳:“ 虞 初舉孝廉,稍遷 幽州 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 鮮卑 、 烏桓 、 夫餘 、 穢貊 之輩,皆隨時(shí)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div>
分類:喜悅歌頌
《漢語大詞典》:膜唄(膜唄)
邊膜拜邊歌頌佛的功德。新唐書·韓愈傳:“ 憲宗 遣使者往 鳳翔 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div>
《漢語大詞典》:論歌(論歌)
論贊歌頌。史記·太史公自序:“夫天下稱誦 周公 ,言其能論歌 文 武 之德,宣 周 邵 之風(fēng),達(dá) 太王 王季 之思慮,爰及 公劉 ,以尊 后稷 也?!?/div>
分類:論贊歌頌
《漢語大詞典》:夾振(夾振)
謂夾舞者振鐸。 周 代帝王大祀,表演歌頌 武王 伐 紂 的舞蹈時(shí),令二人振鐸夾舞者,象王與大將,夾舞者振鐸為節(jié)。禮記·樂記:“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 鄭玄 注:“夾振之者,王與大將夾舞者振鐸以為節(jié)也?!?孔穎達(dá) 疏:“是兩邊相夾,天子與大將相對…… 皇侃 云:‘ 武王 伐 紂 之時(shí),王與大將親自執(zhí)鐸以夾軍眾。今作武樂之時(shí),令二人振鐸夾舞者,象 武王 與大將伐 紂 之時(shí)矣。’”《孔子家語·辯樂》:“眾夾振焉而四伐,所以盛威於中國?!?/div>
《漢語大詞典》:裕后光前(裕後光前)
為后人造福,給前輩增光。常用以歌頌人們的不世功勛。 宋 陳摶 《心相編》:“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明 朱鼎《玉鏡臺(tái)記·完聚》:“荷明主褒功尚賢,更裕后光前?!?span id="b6ipxer" class="book">《天雨花》第八回:“文武兩途都已足,裕后光前亦可稱?!?/div>
《國語辭典》:天高聽卑(天高聽卑)  拼音:tiān gāo tīng bēi
天帝雖然高高在上,卻能聽察人間善惡,據(jù)以降禍福。語出《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dòng)。』于是候之,果徙三度?!购蠖嘤脕矸Q頌帝王圣明。《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心之云慕,愴矣其悲,天高聽卑,皇肯照微。」也作「天高聽下」。
《漢語大詞典》:一人有慶(一人有慶)
《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孔 傳:“天子有善,則兆民賴之,其乃安寧長久之道?!焙蟪S脼楦桧灥弁醯抡~。《晉書·樂志上》:“上教如風(fēng),下應(yīng)如卉,一人有慶,羣萌以遂?!?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木蘭行圍制度:“諸藩部落、 蒙古 仰瞻圣武,莫不歡欣踴躍,以頌‘一人有慶’也?!?/div>
分類:歌頌帝王
《國語辭典》:頌聲遍野(頌聲遍野)  拼音:sòng shēng biàn yě
形容到處都是歌頌的聲音。
《國語辭典》:佛教音樂(佛教音樂)  拼音:fó jiào yīn yuè
歌頌佛德的清凈音聲或曲調(diào)。釋迦牟尼時(shí)代,出家人對于歌舞的態(tài)度頗為謹(jǐn)慎,在他們圓寂后,為了宗教的傳教與教團(tuán)的維持,遂有經(jīng)典朗誦的產(chǎn)生,而逐漸發(fā)展成為音樂。佛教音樂自印度傳入中國后,大盛于唐室宮廷,并促成唐代樂舞的高度發(fā)展。主要用于講經(jīng)儀式、朝暮課誦以及道場懺法,藉以啟請十方諸佛菩薩、贊詠圣賢或誦持經(jīng)典。由于所授淵源不同,故分為南北兩體,閩南以較熱鬧的鼓山調(diào)為主,后來并發(fā)展為子弟戲;北方則以正統(tǒng)的海潮音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涌,層層相交之感。
《國語辭典》:阿里山之歌  拼音:ā lǐ shān zhī gē
一首臺(tái)灣民歌。內(nèi)容歌頌阿里山少年的壯碩與少女的多情、美麗,曲調(diào)活潑,旋律優(yōu)美。
《漢語大詞典》:東平獻(xiàn)頌(東平獻(xiàn)頌)
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 漢 明帝 永平 ﹞十五年春行幸 東平 ……帝以所作《光武本紀(jì)》示 蒼 , 蒼 因上《光武受命中興頌》,帝甚善之?!焙笠蛞浴皷|平獻(xiàn)頌”為宗室歌頌帝德的典實(shí)。《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袞傳》:“昔 唐叔 歸禾, 東平 獻(xiàn)頌,斯皆骨肉贊美,以彰懿親?!?/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