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11詞典 7分類詞匯 104
《國語辭典》:平抬  拼音:píng tái
傳統(tǒng)書寫表示禮貌的格式。遇尊敬的對象,有關(guān)其稱謂、身體、行為等詞換行頂格再寫,稱為「平抬」。
《國語辭典》:挪抬  拼音:nuó tái
傳統(tǒng)書寫表示禮貌的格式。遇值得尊敬的對象,有關(guān)其稱謂、身體、行為等詞原行空一格再寫,稱為「挪抬」。
《國語辭典》:影鈔本(影鈔本)  拼音:yǐng chāo běn
摹寫宋元舊版、舊鈔而成的書本。其點(diǎn)畫、行款皆依原來格式傳鈔。也稱為「影本」、「影寫本」。
《國語辭典》:祈禱文(祈禱文)  拼音:qí dǎo wén
凡宗教徒禱告時所念述的文字。通常祈禱文沒有固定的內(nèi)容與格式,基督教與天主教均以「阿門」一詞作結(jié)束。
《漢語大詞典》:番窠倒臼
形容打破現(xiàn)成的格式。 明 唐順之 《書王龍溪致知議略》:“世間茅葛議論已自充塞,更無一片寸草不生地步, 王 老於其間又番窠倒臼,又撰出一種馭氣攝靈一息一息等語,又是一塲孽怪?!?/div>
《漢語大詞典》:黃傘格(黃傘格)
一種書信格式。在八行豎寫的信紙上,每行都有頌揚(yáng)或表示敬意的語句,這些語句都跳行抬頭寫,但每行都不寫到底,只有中間一行寫受信人的名號,比別行更加抬高一格,下面的字也多一些,一直寫到底,矗立于兩旁的短行當(dāng)中,像舊時官吏儀仗中的一柄黃傘,故稱。 魯迅 《吶喊·阿Q正傳》:“ 趙秀才 本也想靠著寄存箱子的淵源,親身去拜訪舉人老爺?shù)?,但因?yàn)橛屑艮p的危險,所以也就中止了。他寫了一封‘黃傘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帶上城?!?/div>
《漢語大詞典》:葫蘆格(葫蘆格)
亦稱“ 葫蘆韻 ”。 作詩用韻的一種格式。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五:“昔 鄭都官 與僧 齊己 、 鄭損 輩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shù)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jìn)退。葫蘆韻者,先二后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jìn)退韻者,一進(jìn)一退。失此則謬矣?!逼洹跋榷笏摹闭撸^用韻時音近之字可合并而用,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如葫蘆形,故名。
《國語辭典》:黑口  拼音:hēi kǒu
版本學(xué)上指一種線裝書書口的格式。書的版心上下端所刻的線條,線條粗闊的稱為「大黑口」,細(xì)狹的稱為「小黑口」。
《國語辭典》:不落俗套  拼音:bù luò sú tào
創(chuàng)新風(fēng)格,不流于陳腐老舊?!都t樓夢》第一七、一八回:「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墻,下面虎皮石隨勢砌去,果然不落富麗俗套?!?/div>
《漢語大詞典》:便箋(便箋)
沒有正規(guī)格式的信箋或記事用紙。 葉圣陶 《皮包》:“ 張書記 回頭看了看 黃科長 ,站起來,拿張便箋送到 黃科長 桌子上?!?/div>
《漢語大詞典》:裱法
裝裱書畫的格式。 明 文震亨 長物志·書畫:“書畫小者須穵嵌,用淡月白畫絹,上嵌金黃綾條,闊半寸許,蓋 宣和 裱法,用以題識?!?/div>
《國語辭典》:被動式(被動式)  拼音:bèi dòng shì
語法上指動詞的一個形態(tài)。當(dāng)動詞謂語所表示的行為非由語法主語發(fā)出,而為語法主語承受,動詞即用被動式。國語多以「被」詞標(biāo)志。如:「小偷被抓到了。」、「他被騙了?!?/div>
《國語辭典》:板式  拼音:bǎn shì
中國戲曲音樂的節(jié)拍名稱,即各種不同的板眼形式。如散板、一板三眼、贈板等。
《漢語大詞典》:出入格
作詩用韻的一種格式。取音近可通押者遞換用韻,亦稱轆轤格。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八:“鄰韻而協(xié)者,詩家間用之,謂之轆轤格,又謂之出入格?!?/div>
《漢語大詞典》:程式動作(程式動作)
戲劇術(shù)語。指經(jīng)過藝術(shù)夸張、提煉加工而定型的規(guī)范化、格式化的表演動作。如 中國 傳統(tǒng)戲曲中人物出場時整冠理髯,哀痛時揚(yáng)袖,以及大將出征前“起霸”,策馬奔馳時“趟馬”等。《人民日報》1981.4.25:“優(yōu)秀的演員……用特有的程式動作來表現(xiàn)人物復(fù)雜的思想感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