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閻浮檀(閻浮檀)
梵語。河名。檀,義譯為河。閻浮樹下有河,故稱 閻浮檀 。大智度論卷三五:“此洲上有此樹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為 閻浮檀 金。” 宋 王安石 《詠菊》之一:“ 補(bǔ)落迦山 傳得種, 閻浮檀 水染成花。光明一室真金色,復(fù)似 毗耶 長者家?!?明 徐復(fù)祚《一文錢》第六出:“俺只見澗壑潺湲, 閻浮檀 水浄洄漩。”
《漢語大詞典》:封禪樹(封禪樹)
秦始皇 封 泰山 后,下山遇暴風(fēng)雨,躲避于一松樹下,因封此樹為五大夫。后人亦稱之為“封禪樹”。 清 吳偉業(yè) 《八風(fēng)詩·東北風(fēng)》:“萬乘雨休封禪樹,八神波斷 羨門山 ?!眳⒁姟?五大夫 ”。
《國語辭典》:五大夫  拼音:wǔ dà fū
1.授賞有功者的爵位。戰(zhàn)國時楚魏始設(shè),秦漢因之,為二十等爵的第九級?!稇?zhàn)國策。楚策一》:「楚杜赫說楚王以取趙。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jié)h。晁錯論貴粟疏〉:「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fù)一人耳?!?br />2.秦始皇封泰山后,返京途中遇大風(fēng)雨,在松樹下休息,因而封此松為五大夫。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jì)》。后借指松樹。也稱為「大夫松」。
3.越王句踐的五大夫。為舌庸、苦成、大夫種、范蠡、皋如。
4.戰(zhàn)國時魏的五大夫。為吳起、西門豹、北門可、樂羊、李克。
《漢語大詞典》:楸線(楸線)
秋天楸樹下垂的細(xì)枝。埤雅·釋木:“楸有行列,莖榦喬聳凌云,華高可愛,至秋垂條如線,俗謂之楸線。” 宋 陸游 《中庭納涼》詩:“搖搖楸線風(fēng)初緊,颭颭荷盤露欲傾。”按, 明 楊慎 《藝林伐山·柳絲楸線》:“柳謂之絲,楸謂之線?!?/div>
《漢語大詞典》:指樹為姓(指樹爲(wèi)姓)
道教傳說, 老子 生于李樹下,因以李為姓。見 晉 葛洪 《神仙傳·老子》。 隋 薛道衡 《老氏碑》:“ 老君 感星載誕、莫測受氣之由;指樹為姓,未詳吹律之本?!?/div>
《國語辭典》:正冠李下  拼音:zhèng guān lǐ xià
在李樹下不要整理帽子,可避免偷李的嫌疑。語本《樂府詩集。卷三二。相和歌辭七。無名氏。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购蟊扔饕鹚艘刹??!读簳?。卷三三。王僧孺?zhèn)鳌罚骸赶鹿俨荒鼙苣缟接?,而正冠李下,既貽疵辱,方致徽繩?!?/div>
《國語辭典》:正冠納履(正冠納履)  拼音:zhèng guān nà lǚ
在李樹下不要整帽子,處瓜田里不要穿鞋子,可以避免偷李偷瓜的嫌疑。語本《樂府詩集。卷三二。相和歌辭七。無名氏。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购蟊扔饕鹚艘刹?。晉。李闡〈右光祿大夫西平靖侯顏府君碑〉:「久要心許之信,夷險(xiǎn)不爽;正冠納履之嫌,終始不蹈?!?/div>
《國語辭典》:三義廟(三義廟)  拼音:sān yì miào
漢末,劉備、關(guān)羽、張飛三人于桃樹下結(jié)為兄弟,誓同生死,并合力建立了蜀漢。后人為三人立廟,稱為「三義廟」。
《國語辭典》: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拼音:guā tián bù nà lǚ,lǐ xià bù zhěng guān
經(jīng)過瓜田時,不彎身穿鞋;走過李樹下面,不舉手整理帽子。語出漢。無名氏〈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后比喻避免招惹嫌疑。明。陸釆《明珠記》第一七出:「深感將軍好意,爭奈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相公男子,妾身女人,雖則結(jié)為義父,難免外人議論?!?/div>
《國語辭典》:李下無蹊(李下無蹊)  拼音:lǐ xià wú xī
古諺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語,言桃李成熟,人不期而至,樹下自然踏成蹊徑。唐人借李樹與李姓同字,遂反用以稱頌李知遠(yuǎn)、李乂為人正直,秉公選舉,無人敢走私門。《全唐詩。卷八七六。語。時人號李知遠(yuǎn)語》:「知遠(yuǎn)知選,胥吏肅然斂跡,時人號云:『李下無蹊?!弧埂缎绿茣>硪灰痪?。李乂傳》:「進(jìn)吏部侍郎,仍知制誥。與宋璟等同典選事,請謁不行,時人語曰:『李下無蹊徑?!弧?/div>
樹下坐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十二頭陀行之一。(參見:頭陀)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二頭陀行之一。
【三藏法數(shù)】
樹下坐者,謂出家之人,不宜營治舍宅,當(dāng)于樹下或石窟中,隨便而居,修習(xí)禪定也。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于冢間不得道者,當(dāng)至樹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時,成道、轉(zhuǎn)法輪、般涅槃,皆在樹下。有如是因緣,是故比丘如佛所行,當(dāng)樹下坐,為頭陀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樹下思十二因緣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jīng)之略名。
菩提樹下成道
【三藏法數(shù)】
梵語菩提,華言道。謂菩薩自知成道時至,于菩提樹下,破諸魔眾。魔王敗績,鬼兵退散,菩薩安坐不動,即成佛道,是為菩提樹下成道。(菩提樹者,謂佛于此樹下成道,故名菩提樹也。)